配色: 字号:
《伤寒论》中“热入血室”、“上二焦”之讨论
2019-11-04 | 阅:  转:  |  分享 
  
《伤寒论》中“热入血室”、“上二焦”之讨论李保平广州明医堂中医门诊孙奇哈尔滨市中医医院“热入血室”最早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赵开美翻
刻宋板《伤寒论》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
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又:“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又:“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文中“无犯胃气及
上二焦”,历代医家多释为强调该证的治疗禁忌。以本证的谵语,并非胃实所致,故不用下法;又病不在中上二焦,也不适合汗、吐等法。如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曰:“以里无留邪,但不妄犯,热随血散,必自愈。经曰:血自下,下者愈。故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所谓妄犯者,谓恐以谵
语为阳明内实,攻之犯其胃气也。此无胸胁之邪,恐刺期门犯其中焦也。此无血结,恐与小柴胡汤犯其上焦也。”又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曰:“上
二焦,谓上焦中焦,以禁汗吐言也。”程郊倩《伤寒论后条辨》曰:“无犯胃气,以禁下言;汗犯上焦,吐犯中焦,是三法皆不可也。”剖析“无犯
胃气及上二焦”的含义,对诊治热入血室一证,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厘清:其一:“血室”常见有四种看法:一者,《古今图书
集成医部全录》引成氏观点以冲脉为血室。曰:“血室者,血之所居也,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冲脉是矣。”又《女科经纶》曰:“冲为血
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其二者,张景岳以胞宫为血室。《类经附翼》曰:“故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
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曰血室。”其三者,指肝脏。《伤寒来苏集》曰:“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其四者,冲任二脉
合而称之为血室。吴又可《温疫论·妇人时疫》曰:“血室者一名血海,即冲任脉也。”按:冲任二脉,起于胞宫;肝肾同源,主女子排卵及月经。
孙思邈《千金要方》曰:“下焦……主肝肾病候也。”故医家以为妇人经行,血弱气尽之时,邪气因入血室与正气相搏,则经为之断,血为之结,其
病位于胞宫。故热入血室,病在胞宫。其二:无犯胃气之“胃气”,亦即脾胃之气,位居中焦。《灵枢》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又《
难经》第三十一难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三:文中“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一句,成无己等以为“上二焦”是中焦、
上焦。从文法而言,《伤寒》行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那么上一句话说“无犯胃气”,既然胃气即是中焦,何必下一句又说无犯“中焦”。岂不前
后宂沓,画蛇添足?历代注家大多又随文敷衍,对“上二焦”避而不谈,抑或敷衍了事。致使现代读者心中朦胧。本证即为热入血室,病在血而不在
气,又病位下焦。肝主疏泄,与情志密切相关,血室之热或影响于肝,故出现谵语。昼日卫气行于阳,热势外迫,血室之热稍减,故神志可明了;夜
间卫气行于阴,阳气内迫,血室之热更甚,故暮则讝语。因此成无己等以为此谵语与胃家实无关,所以不能用下法以犯胃气。又邪不在表,亦不能用
汗法以犯上焦。其次,从以经解经的角度而言,“上二焦”之说,似乎也不太通顺。以考据学而言,此“上二焦”之“二”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
做分析。首先,上二之“二”字,为古文“上”字。《说文》:“上,高也。”又曰:“二(shàng),古文。”《说文》帝字条曰:“古文诸
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shàng)。二,古文上字。”段玉裁注曰:“古文从一,小篆从古文上者,古今体异,必云二(shàng),古上
字者。明非二(èr)字也。徐锴曰:古文上两画,上短下长。一二(èr)之二(èr),则两画齐等。”又“上”字,段注曰:“古文上作二(
shàng),故帝下、旁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诸多证据表明,古文上字写作二划“二”(shàng)。由此可见,“二”读作shàng
,即古文上字,为指事字。那么“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一句,或可理解作“无犯胃气及上上焦”,其中第一个“上”字,是使动用法,第二个“上”
字为名词。意即,病邪进犯胃气,及传至上焦。不难理解,古时并无刻本,宋以前经书多为写本。文人墨客,又爱炫博,于书写时,同一句中同一字
词,多用不同写法。后人不知“二(shàng)”为古文“上”字,遂误作“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以讹传讹,沿袭至今。在古籍中“上”写作二
划“二”的情况,并不乏其例。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曰:“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二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省消息。”文中“
上虚二实”中之“二”字,即为“上”字。张景岳即使用“上”的古文写法“二”。其次,按照赵开美翻刻《仲景全书》所载,《伤寒》本为张仲景
口述,太医令王叔和撰次。该书历代屡经传抄,及至宋臣修订润色、及至翻刻,难免存在错简、衍文和讹误等现象。“上二焦”一句,于《脉经》中
作“上三膲”。《脉经》第七卷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为热入
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平病云: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三膲,与此相反岂谓药不谓针耶?”此文与宋板《伤寒》第145条相近。《
脉经》是王叔和所著,而《伤寒》又是由张仲景口述,王叔和编撰成册。身为太医令的王叔和,著书态度势必敬小慎微,故“上三膲”之语应较为可
信。按:古籍中“膲”通作“焦”,即三焦之焦字。“膲”、“焦”,二字互为通假。如《广韵》:“人之三膲”,又《集韵》:“三膲,无形之府
。通作焦。”《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中“膲”皆作“焦”。《云笈七签》曰:“言三焦者多矣,而未的言其所在。盖心肝肺三脏之上,
系管之中为三焦。”又《中黄经》曰:“肺首为三焦,当指其所也。”又“膲”字,按六书而言,当从肉,肉省写作“月”,故古文中“膲”字实为
“肉”字旁。“三膲”即构成人体的一种组织器官。秦汉之际,三焦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三焦为人体脏腑器官,广义三焦则是指人体的上中下三
焦,脏腑分区。故《韵会》“焦”字注:广义三焦为,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膀
胱上口,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狭义三焦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又《黄庭经》曰:“肝之为气调且长,罗列五藏生三光,上合三
焦道饮浆,我神魂魄在中央。”文中“上合三焦”一句,其义为上合于三焦。按:《脉经》有论无方,而《伤寒》则有论有方。二书,一源而二歧,
同体而异名。故笔者倾向于《伤寒》“上二焦”可依《脉经》作“上三膲(焦)”,不但文理通顺,而且其义深远。《伤寒》“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是“无犯胃气及上三膲”之讹。因此,“上三焦”,当如《黄庭经》解作“上合三焦”。“上”字,做使动用法。其意为病在胞宫,没有伤及胃
气及传至三焦。此处所言三焦,当为脏腑之三焦而言,按中医学源出于道家,道家言“肺首为三焦”,又“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因此,三焦是饮食水谷及呼吸的通道,故三焦病变,则水谷之道路不畅,或呼吸为之不顺。综上所述,“上二焦”当是“上三膲”之讹。“热入血室”之证,若“无犯胃气及上三膲,必自愈。”而一旦伤及了胃气乃至侵犯了三膲,当法仲景所言:“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于文于理,较为通顺。不揆荒疏,聊为纪事。或有考据,虚心以待贤者!3/3
献花(0)
+1
(本文系李保平话中...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