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的诊防措施
2019-11-04 | 阅:  转:  |  分享 
  
浅谈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的诊防措施

1病原体

引发本病的病原体为产气荚膜梭菌,该菌属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条件性致病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毒素共分A、B、C、D、E5个血清型。本病的致病原是由C型魏氏梭菌(或称C型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菌。C型菌株主要产生α和β毒素,其毒素可引起仔猪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导致仔猪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细菌毒素和细菌在仔猪肠道黏膜繁殖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产生的毒素一起被吸收后引起的毒血症和败血症。

2临床症状和诊断

2.1临床症状

临床上一般分为4种类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临床上可见到仔猪突然患病,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四肢无力,腹泻,排便带有腥臭味。

(1)最急性型常发生于出生后1~2日龄的新生仔猪,最早的可能出生6~9h的仔猪就可发病。病猪以拉血样稀便,很快晕倒和死亡。临床上可见患病仔猪食欲废绝,精神不振,突然出现血痢,粪便恶臭,并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气泡。日渐消瘦、喜卧、死前腹部皮肤变黑,生后12~36h死亡。也有不发生腹泻而死亡的。

(2)急性型常发生于2~3日龄的仔猪,患猪拉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的红褐色液状稀粪,消瘦,虚弱死亡。临床上可见患猪精神萎顿,离群独处,怕冷,四肢无力,行走摇摆,被毛粗乱无光泽,体温升高40.0℃~40.5℃。病初排出灰黄色稀粪后变成红色糊状。最后全身震颤,摇头,卧地死亡,病程一般为1~3d。

(3)亚急性型病初,临床上可见患猪食欲减弱,精神沉郁,开始排黄色软粪;继之,病猪持续腹泻,粪便呈淘米水样,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很快,病猪明显脱水,逐渐消瘦,衰竭,多于5~7d死亡。

(4)慢性型部分病例发病较慢,临床上可见患猪起初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正常,大便秘结;随着病情发展,腹部逐渐胀大,出现呼吸困难,排酸臭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且污染肛外及尾部,呆立,不愿躺下,一般0.5~1d后死亡。

2.2临床诊断

可根据发病早并发病急,仔猪出生后1~3日龄内就会发病,患猪排出浅红或红褐色稀粪,内含灰色坏死组织碎片,以后变成类似“米粥”状粪便等临床症状就可以初诊,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剖解和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时注意与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仔猪黄、白痢等相鉴别。

3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本病的治疗效果不好,主要是靠平时的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在产期,对产房和仔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对地面、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产期对临产母猪的腹部皮肤、乳头用0.2%高锰酸钾进行消毒以防感染仔猪。在母猪分娩前35d和15d,各肌肉注射C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菌苗或仔猪红痢干粉菌苗1次。如连续产仔,前1~2胎在分娩前已经2次注射过母猪,下次分娩前半15d再注射1次。另外,在母猪产前2d至产仔后4d注射2次/d长效土霉素或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仔猪出生后,口服氯霉素1片/头,或注射痢净等抗菌药物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2治疗方法

对出现高热、严重腹泻、脱水的仔猪采取耳静脉输液,仔猪用5%/头葡萄糖生理盐水50mL,配合VC5mL、青霉素80万IU、安乃近3mL和0.5%甲硝唑注射液50mL,2次/d,连续输液2~3d(也可使用庆大霉素、泰乐菌素、恩诺沙星、头孢菌素类等,配合甲硝唑溶液灌服);对脱水严重但能排尿的仔猪,可辅助加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mL加入10%氯化钾7mL,有助于仔猪体质恢复。



献花(0)
+1
(本文系东秋元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