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哪幅画接近你的想象?第四首: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懂字义:“鹤雀楼” 何义?“白日”何义?“穷”何义?——鹤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白日:太阳。穷:穷尽。读出问题: 1.为什么说“白日”而不用“红日”“夕阳”?2.诗人借登楼之景表达怎样的情感?读出画面,读出自己:想象的画面更美真实的鹳雀 楼图画的鹳雀楼第三首(季军):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出画面读出韵味书上的哪幅 画面你觉得最好?第三首(季军):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懂字义:“床”是何义?“举头 ”何义?——床:胡床,一种坐具,即马扎。或释为“井台上的围栏”。举头:抬头。读出问题:为什么“床”不能是现在的睡觉卧具呢?学 者郭沫若:“如果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间里,房间里怎么会结霜呢?”收藏家马未都:“在唐代以前门窗都非常小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的, 窗非常小,月光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当你的窗户上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 中秋圆月:永恒的民族思乡文化符号第二首(亚军):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读懂字义:“断魂”何义?“借问”何义?——断魂:悲哀、哀伤,失魂落魄。借问:敬辞,请问。读出问题:1.“行人”指什么人? 2.“行人”为何想饮酒?3.行人看到杏花村以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清明扫墓:永恒的民族祭祖文化符号猜猜冠军是哪一首唐诗?影响 最广泛、情感最动人第一首(冠军):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 懂字义:“游子”何义?“吟”何义?“意”何义?“寸草”何义?“三春”何义?“晖”何义?——游子:出门远游的人,作者自指。吟:古体 诗标志。意:内心。寸草:小草,此处象征子女。三春:孟、仲、季春,春天。晖:阳光。读出问题:1.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唐诗?2.作 者是怎样赞颂母爱的?3.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感恩的?慈母辛苦:永恒的民族母爱文化符号经典不厌百回读,咀嚼琢磨韵味长 常读唐诗自高雅,腹有唐诗气自华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北大教授陈平原说:“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刘向军说:“唐诗永远不死,唐诗常读常新,唐诗让人脱俗,唐诗使人美丽。”谢谢大家!唐诗至今更新鲜——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例谈 河南宏力学校刘向军2019.11自我介绍祖籍:河南荥阳籍贯:山西平陆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河东、运城傅说版筑假虞 伐虢唇亡齿寒伯乐相马第二故乡:长垣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题书斋联论诗清·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庸俗污秽充斥日 ,唐诗至今更新鲜!不学诗兮无以言《论语·季氏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 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庭趋:承 受父亲的教诲。鲤对:在父亲面前接受教诲。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中西诗风大不同“中国 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钱钟书《谈中国诗》“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 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钱钟书《谈中国诗 》中国诗vs西洋诗西洋诗:直白热烈少含蓄爱情与自由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 皆可抛。本国既没有自由可争取拜伦?本国既没有自由可争取,??为邻 国的自由战斗!去关心希腊、罗马的荣誉,??为这番事业断头!为人类造福是豪侠的业绩,??报答常同样隆重,为自由而战吧,在哪 儿都可以!??饮弹,绞死,或受封!??1820年11月中国诗:不屑直白重含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 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烟 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迟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唐诗中似乎没有哪首诗是只用“直抒胸臆”表现手法写 成的。含蓄诗句如何写?捕捉细节巧传神,其余内容自琢磨。借景抒情最常用,绕个弯子表情志。言志传情文学事,涵泳品味慢读诗古 人怎么认识诗的本质?“诗言志。”——《尚书·舜典》外国人怎么认识文学的本质?文学即人学。——高尔基古人认为应该怎样读书(诗 )?“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南宋·陆九渊《读书》走近唐诗求真味今人认为为何读诗?“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 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今人认为如何读诗?“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 的东西“泡”出来。”——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是高级的艺术,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武亦姝:诗与远方,国民女神武亦姝: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生武亦姝(左一):2019年清华大学新雅学院大一生群星璀璨诗如海 猜一猜:高考一年考一首不同的唐诗,可以考多少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江宁织造曹寅主持编撰《全唐诗》共900卷作者2 873人收诗49403首另有《全唐诗外编》2000余首五千年高考命题不重复!万首唐诗三大类,弱水三千取一勺一、近体诗 1.绝句:五绝、七绝2.律诗:五律、七律二、古体诗标志词:“歌”“行”“吟”“引”如:《长恨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 别》《李凭箜篌引》刘氏读诗法:感性+理性=鉴赏一读:读懂字义。字音—节奏—字义(字面义、语境义)。二读:读出画面。诗中景—诗 中情—诗中人—诗外人。三读:读出问题。是什么?怎么写?好在哪?能换否?读诗要善于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画面——景、事、人。读诗 更要善于通过质疑来咀嚼品味诗的深层义、联想义、审美义。刘氏读诗法:感性(再现画面)+理性(思考韵味)=优美鉴赏。右脑有画面,左 脑有思考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听见了吗?看见了吗?把“翠柳”换为“柳 梢”好吗?把“一行”换为“一只”好吗?前两句是怎么写的?——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近景和远景相结合,动和静相结合,调配色彩画面生 动。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自己?谁的画面更精彩一句诗即一幅画借景抒情:心中自有画面在共同鉴赏:香港 市民1992年评选出“唐诗十佳”第十名: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读 懂字义:“偶书”何义?“少小”何义?“老大”何义?“鬓毛”何义?“衰”字何义?“儿童”何义?“相”字何义?——偶书:源于心底、偶 然所写之诗。——少小:年青。老大:年老。儿童:小孩、幼孩。——鬓毛:两鬓的毛发。——衰:shuāi,疏落。亦可读古音cuī。 ——相:偏指一方,“我”。读出画面:能看到诗人吗?能联想到自己熟悉情景吗?能想象到若干年后的自己吗?读出问题:为何 作者用一“笑”字?换成“惊”“怪”问好不好?第九首: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读出画面:时间、地点、环境、出行方式。李白的神情、心情。读出问题:1.“轻”字换成“飞”字,好不好?2.“猿声”在 古诗中常用来表达凄切之情,此处的表达作用是什么?3.“住”字换为“停”字,好不好?4.“千里江陵一日还”,除去夸张手法,在唐代 有实现的可能吗?好诗常读常新鲜早发白帝城心情喜洋洋第八首: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出画面:时间、地点、人物、情态。读出问题:1.为什么要在“日当午”时干活呢?2.“谁知”改为“吾知”,好不好?3.从诗 中能读出诗人是个怎样的人?4.从诗中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人吗?农民要尊重,食物不浪费第七首: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 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读懂字义:“赋得”何义?“离离”何 义?“枯荣”何义?“远芳”何义?“侵”何义?“晴翠”何义?“王孙”何义?“萋萋”何义?——赋得:一种诗体标志,分到题目称为“赋得 ”。——离离:繁茂的样子。枯荣:枯萎、茂盛。——远芳:芳,草。牵连一片的野草。侵:侵占,长满。晴翠:明丽翠绿。——王孙:贵族 的子孙,代指自己的朋友。萋萋:草茂盛的样子。读出问题:你能提出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么?借草颂生命:读出画面,读出人物第六首:孟 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懂字义:“晓”何义?“知”何义?——晓:天明,天亮。知:不知。 读出问题:1.为什么说“春眠不觉晓”呢?2.既然“不觉晓”,如何又“晓”了呢?3.既然睡得好,又如何知道“夜来风雨声”呢? 4.作者心中有怎样微妙的情感变化呢?5.你有过近似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吗?读出画面,读出人物:喜春且惜春第五首: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读懂字义:“乐游原”何义?“向晚”何义?“不适”何义?——乐游原:长安城南,地名。向晚:向,临,近。傍晚,黄昏时分。不适:不舒服,不悦,不快。读出问题:1.诗人借夕阳要表达怎样复杂的感情?2.这首诗的格调整体是感伤的,为什么又得到世人的普遍赞赏?3.朱自清从此诗中读出了“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诗句,他的情感是怎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