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019-11-19 | 阅:  转:  |  分享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培养
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体验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
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一
、复习问题导入1、笔算250X5=205X5=2、口算(出示课件)?20×530×7????????60×9?
???????????120×46x5024x203、学生尝试笔算、板演,说笔算方法。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因数有什么
特点?生:因数的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师: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师板书二、学习新知1、出示主题图(1)提问:从这些图中你
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你们的思维真活跃老师也提出了两个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包含了几个问题?我们
先来解决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3)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你为什么要这么列式?(4)观察着这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因数末尾中间有0)(5)学生独立完成(6)小组讨论(同时小组派代表板书)(7)汇报订正(师课件演示第三种方法)生讲解计算
方法。通过汇报板书得出全班基本上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方法: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
第二种方法: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第三种方法:用竖式,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演示后师生小结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再数数两个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上几个0。3.计算220x40=
73x120=师过渡:末尾有0的乘法我们是这样计算的,那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我们又该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普通列车30
小时可行多少千米?(1)学生独立完成106×30=(2)小组讨论(同时小组派代表板书)(3)汇报订正第一种方法:可以用
口算计算,先算106×3=318,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第二种方法:106×30------00031
8---------3180第三种方法:106×30----------3180(4)第二种
方法中哪一部可以省略?(第一步)为什么?生:个位上的0与106相乘得0,所以可以省略。因数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
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生:不可以,这个0起到占位作用,3和0相乘得0,再加上进位1,合起来就是百位上的数。(6)学生汇报完。师小
结:这里要注意106中间的0必须和3相乘,不能省略不乘。(6)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计算304x30=708×25=师:同
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竖式,谁愿意来说一说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一起归纳:因数末尾有0的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再数
一数两个因数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强调: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我们列竖式时可以用简便的方法。三、巩固练习:1、
填空(1)计算370X40,可以先算()X(),在乘的得数148的末尾添上(2)个0,最后得数是()。(2)一个因数的末
尾有2个0,另一个因数的末尾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个0。2、判断(1)计算85x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
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2)计算25x16时,积的末尾没有0。()(3)650x40=2600()(4)两个因
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有几个0。()3、解决问题数学书49页4、5题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160x30=4800(千米)106x30=3180(千米)X30
16010631804800X30教学反思?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旧知识向新
知识的迁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先复习三位
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特意设计三位数中间和末尾有0,学生按常规算理笔算,竖式计算中发现错误,因数中间有0时,需把0看成普通的数字参与运
算,0要占位。在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
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
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
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
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让学生说一说两道题的算法,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
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三、一题两种算法,对比优化算法促使学生感悟“实施运算不仅要正确,而且要灵活、合理和简洁。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旧知和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自主迁移类推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第1种算法的
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确定。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
这一位上的积?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第2种算法的重点则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
因数相乘的问题。?缺点:这节课虽然突破重难点,但是美中不足学生说的是算法过程,只是表述算法的过程,思路清晰,但没有说清楚算理。说实在话我也理解的不到位,所以我在发问时没有表述清楚,学生有点发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课堂气氛沉闷一时,这是的我下去还要继续学习,把一些理念理解到位。时代发展,学习永无至境。
献花(0)
+1
(本文系俪铭萱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