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文人趣闻百则
2019-11-29 | 阅:  转:  |  分享 
  
文人趣闻百则陈李杨辑小序:给幼儿的催眠故事,应该具有趣味性、文学性、知识性和正统性,在潜移默化中,给未来的栋梁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录】读
书趣闻目录苏舜钦汉书下酒2.人家晒书,郝隆晒肚皮3.都穆的读书灯4.曹操烧《孟德新书》5.马斯赞以田易书6.人生之乐莫过闭户
读书7.不能一日无此君8.不可与君共鉴赏9.儒家唯此耳10.虞和舒被覆书11.有三等人不可借12.书赛良药13.计页酬钱
14.病卧旬日15.抄书有三益16.开卷有益17.http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
2.html朱买臣负薪18.李密挂角19.映雪读书20.等身书21.孙敬头悬梁22.苏秦锥刺股23.韦编三绝24.凿壁偷光25.囊
萤夜读26.映雪读书27.墨池28.笔塚29.断蕺划粥30.炳烛之明31.米芾学字32.葛洪苦学33.宋濂苦学34.王十朋成就“拦
诗巷”35.手不释卷36.陈毅吃墨水37.高凤流麦38.王献之练字39.闻鸡起舞40.铁杵成针41.师旷42.管宁割席43.推敲4
4.白居易改诗45.屈原读书洞46.刘勰佛殿借读47.孟母三迁48.司马光警枕49.鲁班学艺50.诸葛亮喂鸡51.孔子学琴52.一
日曝之十日寒之53.程门立雪54.焚膏继晷55.下帏读书56.洛阳纸贵57.江泌追月夜读书58.造父学御59.奕秋学奕60.纪昌学
射61.子路受教62.种树郭陀螺传63.薛谭学讴64.乐羊子求学65.祖茔偷读66.苏颋马厩成才67.苏洵大器晚成68.韦述十岁阅
书两千卷69.郑虔在柿叶上练字70.桑维翰铁砚磨穿71.欧阳修的“三多”、“三上”72.周处除三害73.伤仲永74.一叶障目75.
孺子可教76.生花妙笔77.大肥猪与小八哥78.祖冲之圆周率79.珍贵的教科书80.柳公权重书輕财81.歧路亡羊82.身有至宝83
.问一得三84.无益反损85.依样画葫芦86.愈头风87.万字先生88.巧改《清明》诗89.小处不可随便90.屡战屡败91.“咏絮
之才”谢道韫92.四人补杜诗93.鲁班修庙94.杜牧临终焚稿95.米芾弄巧成拙96.目不识丁的来历97.安步当车的来历98.赵括纸
上谈兵99.王羲之笔力入木三分100.苏秦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正文】1.苏舜钦汉书下酒宋代https://baike.so.com
/doc/5697293-5909998.html苏舜钦字子美,https://baike.so.com/doc/2250620-
2381233.html豪放不羁,好饮酒。他住在岳父杜祁公家中,每天晚上读书时,总要以书佐饮,以一斗酒(斗,古代盛酒器)为标准。他
岳父很奇怪,就差遣下人去偷偷地察看他,只听他在朗读《汉书·张子房传》。当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指随从待卫之车),就拍案叫道
:"惜乎夫子不中!"说完就满饮一大杯。又听他读到张良汉高祖说"此天以臣授陛下"时,他又拍案叫道:"君臣相遇,其唯如此!"说完又满饮
了一大杯。他岳父听说这种情景后大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实在不算多也。"2.人家晒书,郝隆晒肚皮一年一度的七夕既是中国的传统
乞巧节、情人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晒书日,藏书家们照例是要把自己的藏书曝晒一番,顺便检查有没有什么损伤。晋代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
斗,学富五车,当别人七月七日晒书时,他却敞胸露腹,仰躺在炎炎的烈日之下。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人家的书都放在书柜里,我的书全放在
肚子里了。我晒晒肚皮,以防书给霉了。这一方面是蔑视以晒书来装斯文的,另一方面也是夸耀他很有学问,满腹诗书,晒肚皮等于晒书。3.都穆
的读书灯都穆(1458-1525)明代大臣、金石学家、藏书家。都穆少与唐寅交好,7岁能诗文,及长,遂博览群籍。都穆年四十,馆于
吴匏庵家,悬一文于吴堂上,值巡抚何公谒吴,见而叹赏,知为布衣都穆所作。告于宗主,命以礼聘之,都穆方出领乡荐。后告老还乡,住苏州阊门
南濠里,"放情山水,绝迹公府,夜读不息"。里人夜间娶妇,天雨灯灭,到处讨火不得,?火无应者。有人介绍说:‘南濠都少卿家,当有读书灯
在。’叩其门,果得火。斋居乏食,笑曰:‘天壤间,当不令都生馁死。’生平风节如是。4.曹操烧《孟德新书》三国时的曹操苦心孤诣地编修着
自己的征战心得《http://www.so.com/s?q=%E5%AD%9F%E5%BE%B7%E6%96%B0%E4%B9%A
6&ie=utf-8&src=internal_wenda_recommend_textn孟德新书》,也许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
向礼贤下士的他竟然怠慢了远来投奔他的张松,后来还是杨修的一再举荐,才抬头搭理张松。可一瞧见张松其貌不扬,不免露出不屑的神情。张松硬
着头皮搭讪道:丞相在写什么书啊?曹操回答:这可是我呕心沥血之宝书。张松讨过来看过一遍,共十三篇,皆用兵要法。眼睛骨碌碌一转,计上心
来,鄙夷地说:这哪是什么新书,全是抄袭来的民间俚语,此书连我们四川的三岁小孩都可以背出来。曹操不信,张松遂一口气把《孟德新书》流利
背诵出来,曹操自忖“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烧了。原来,张松有过目成诵的奇才,只可惜瞒过了聪明一世的曹操,也导致了《孟德新书
》最后失传。5.马斯赞以田易书清代马斯赞生平不详。他有一次到龙山查氏家,见其案头有一本宋刻本陸状元《通鉴》,心里非常喜爱,千方百
计地想买下来,都没有办成。后来,查氏的亲人去世,找风水先生占卜了一处吉壤,碰巧正好是马斯赞的田地。马斯赞闻知,欣喜若狂,说:“书可
得矣!”便亲去查氏家吊丧,并表示愿意以自家的十亩地换取查氏的《通鉴》。由于事出有因,双方一拍即合。马斯赞把书拿到后,赶紧把地契交给
查氏,自己细心的抱紧书,疾步如飞地回家珍藏好,还心有余悸,唯恐查氏反悔。6.人生之乐莫过闭户读书明朝徐(同?)富藏图书,积至五万
三千多卷,有《徐氏笔精》传世。黄居中序说明了该笔记的内容及特点:“异闻必识,秘简必搜,当其意所赏会,或胸有独照,往往札记掌录,纷纷
纶纶,积久成帙”。徐在文中记载道:“余尝谓人生之乐,莫过闭户读书,得一僻书,识一奇字,遇一异事,见一佳句,不觉踊跃,虽丝竹满前,绮
罗盈目,不足喻其快也。”7.不能一日无此君清朝全祖望每逢外出,必于家书五万卷中,捆载两万卷以为芒屩牛衣之间,因为“蓬窗驿肆,不能
一日无此君”!雍正十一年,全祖望进京应试,依旧携带两万卷藏书于行李中。舟车每过关口,如狼似虎的税吏见其箱包甚多,以为必有油水榨取,
于是翻箱倒箧,然所见无非图书而已,兴味索然,相与置之而去。8.不可与君共鉴赏清朝王定安曾得宋刊《孟子》一部,如获至宝。向陈其元炫
耀,陈请求一观,王于是令人捧出一椟,把椟打开,里边藏一楠木匣,把木匣打开,才得以看到书。书的纸墨古色古香,所刻的笔画,却与当时流行
的监本不相上下。陈问:“读此书可增添智慧么?”答:“不能。”“可较别的版本多记数行么?”答:“不能。”陈讥笑道:“如此就不如买监本
,何必费百倍的高价买它呢?还当作宝贝似的!”王定安恨恨地说:“君非解人,不可共君鉴赏!”急忙忙把书收藏起来,而陈其元则大笑而去。
9.儒家唯此耳宋朝司马光嗜书如命,藏书甚丰,每次看书之前,定要把几案拂拭得一干二净,然后铺上裀褥,把书端端正正地放在上面,这才敢坐
下来看书。他还专门做了一个方形木版,每当他要起身一边踱步,一边看书时,他就把书放在木版上,用手捧着木版看,唯恐手上的灰尘或汗渍污染
了书。每当他看完一页,就用五个手指把住书页,轻轻地抚平翻过,所以,他的书上没有一点皱着的痕迹。他还郑重其事地教导儿子们也要爱护书本
:“贾竖藏货币,如家唯此耳,当知珍惜。”因此,凡司马光朝夕所读之书,虽经数十年,仍旧焕然一新,好像从来都没有用手碰过一样。10.虞
和舒被覆书南朝虞和会稽余姚人,少家贫而好学。每逢下雨屋漏,唯恐书本淋湿,赶紧张开被子盖在书上,书完好无损,而被子全淋湿了。等到虞和
成年的时候,已经是饱学之士,声明远扬了。11.有三等人不可借清朝著名图书收藏家钱大昕基于闻见体验,认为“世上本来就有三等人不可借
书与他。不还,一也;污损,二也;妄改,三也”。他用“择其人而借之”的办法,来规范和限制借书人。12.书赛良药明朝徐曾经患过一场重
病,常年卧床不起。一天,他觉得身体稍微去轻松了一点,想下床活动活动。这时,他听说门外有个书商在叫卖图书,就赶紧叫人把他请到家里。那
书商卖得有一部元刻三卷本《丁鹤年诗》,徐一见就爱不释手了,不顾家人反对,用买药治病的钱买下了那部书。书商刚一离开,他就迫不及待地倚
枕而卧,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顿觉心旷神怡,积病也倏然而癒。13.计页酬钱早在明清时期,宋版书就是藏书家竞相搜求的宝贝了。明末崇祯年
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在他的藏书楼https://baike.so.com/doc/1899759-20099
71.html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谓:“有以宋https://baike.so.com/doc/8273669-8590658.
html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书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于是湖
州书舶云集于七星桥毛氏之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14.病卧旬日王士祯是清代著名诗人、诗词
理论家、文坛领袖。家富藏书,其先父有遗书,因兵火散佚过半。入仕途后,借他人藏书而录做副本以鬻之。所得收入,悉以购书,长达30余年,
从无间断。一年冬天,王士祯路过慈仁寺,见到《尚书大传》,《诸子三礼经传通释》,荀悦和袁宏道的《汉记》,欲购之而无钱。第二天清晨带着
钱再去买,已经被别人买走了。怏怏不乐地回到家里,满腹惆怅,病卧旬日才下床。王士祯说:“古称书淫书癖,未知视予何如?自知玩物丧志,故
是一病,不能改也。”康熙四十年请假告归,惟载书数车以行,弟子https://baike.so.com/doc/1032338-10
91771.html禹之鼎为之画有《载书图》。作书楼"池北书库",取白居易池北书库之名命名,https://baike.so.co
m/doc/23780281-24336315.html藏庋之富,甲于山左。与"https://baike.so.com/doc/
582647-616733.html曝书亭"并称盛一时。15.抄书有三益吴应箕是明末著名文学家、抗清英雄。清兵破南京后,在其家乡坚
持抗清,被执不屈死。所著《读书止观录》,辑汇中国先秦以来读书古训和读书掌故,既昭示了读书之法,又可察为人之道。他曾说:“手抄有三
益:先经手抄一遍,于记诵亦易,益一也;可以校书之伪误,益二也;常抄,则手法易熟,即以当学字,益三也。”正可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三读
不如一抄。16.开卷有益?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
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
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
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https://baike.so.com/doc/6903862-7124566.htm
l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
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
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https://baike.so
.com/doc/660871-699572.html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
纷纷效仿,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https://baike.so.com/doc/5344864-756074
9.html赵普,也https://baike.so.com/doc/4685284-4899173.html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17.http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
臣负薪http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字翁子,吴人。家穷,喜欢读
书,不管理产业,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担着柴,边走边读书。他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屡次阻止https://baike.so.com
/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在途中唱歌,但朱买臣声音唱得更大。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
。http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
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https:
//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不能挽留他,只好任凭她离去。之后,https:
//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
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http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又冷又饿,召
唤给他饭吃。过了几年,http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跟随上报帐本
的官员押送行李车到长安。到皇宫上送奏折久未回答,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也用完了,公车署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正赶上他的
同https://baike.so.com/doc/3830354-4022171.html县人严助受皇帝宠幸,严助向皇帝推荐了h
ttp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召见之后,被授予会稽太守。http
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于是乘坐驿站的车马离去。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
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县府官员https://baike.so.com/doc/4005950-4202712.html都来迎送
,车辆有一百多乘。到了吴界,https://b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看见他
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https://b
aike.so.com/doc/5883703-6096582.html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18.李密挂角隋朝李密,少年
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
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https://baike.so.c
om/doc/1438678-1520772.html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19.映雪读书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
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
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而且,居然看得非常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都全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一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
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20.等身书《宋史·贾https:
//baike.baidu.com/item/%E9%BB%84%E4%B8%AD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
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玭为贾黄中父。“等身书”本谓与身高相等的一段卷子,后人遂指迭起来与身高相等的书籍
,形容读书之多。21.孙敬头悬梁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
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https://bai
ke.so.com/doc/1674548-1770620.html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
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
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
,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https://baike.so.com/do
c/1084977-1148159.html负笈担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22.苏秦锥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
轻时,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知道他回家,母亲坐在织布机上头也
不抬,妻子做饭输了也不喊他吃。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刻苦攻读《https://baike.so.com/doc
/1010396-1068402.html阴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一年后游说https://baike.so.com/doc/10037568-105
15363.html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https:
//baike.so.com/doc/3938454-4133112.html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他衣
锦还乡之时,父母亲自出行十年匍匐叩拜着迎接他。23.韦编三绝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
。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
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
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
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孔子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
古代文化典籍,像《https://baike.so.com/doc/5307306-5542192.html诗经》、《https:
//baike.so.com/doc/5329867-5565041.html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https://ba
ike.so.com/doc/5377958-5614121.html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
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
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
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24.凿壁偷光西
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清正廉洁。小时候家境贫苦,匡衡勤奋好学,每天白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但但到
了夜晚,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
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
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25.囊萤夜读晋朝人车胤从小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https://b
aike.so.com/doc/5914502-6127413.html车胤)家境贫寒,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
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夜晚,车胤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
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
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E4%BA%AE明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86%E5%8F%AF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
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26.映雪读书晋朝的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https://
baike.baidu.com/item/%E7%81%AF%E6%B2%B9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
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夜里,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
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
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都全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一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他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27.墨池https://baike.so.com/doc/4818143-5
034680.html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
朝宋人https://baike.so.com/doc/7689685-7963780.html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
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https://baike.so.com/doc/4107674-4306733.html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
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https://baike.s
o.com/doc/7612225-7886320.html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王
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
,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今天是
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
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
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
响到后世人呢!28.笔塚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号"永禅师"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dàn十斗为一石)那么多。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
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
,称之为“退笔冢”。29.断蕺划粥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C%83%E4%BB%B2%
E6%B7%B9范仲淹幼年就死去了父亲,随母改嫁到山东邹平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
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
,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7%9C%E9%81%B5姜遵
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
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2%9C%E5%9B%9
E/188357颜回自律,发愤成才。在邹平青阳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6%B4%E6%
B3%89%E5%AF%BA/5807176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
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
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
读书思考,经常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85%E8%80%B3%E4%B8%8D%E
9%97%BB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看着范仲淹如此https://baike.baidu.c
om/item/%E5%BA%9F%E5%AF%9D%E5%BF%98%E9%A3%9F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这引起一
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5%AD%E5%9
0%8E%E9%92%9F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
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
,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
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
然生长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E%E9%9F%AD%E8%8F%9C/3212
568野韭菜、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E%E8%91%B1/3212664野葱、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E%E8%92%9C/1560738野蒜、野山芹,还有h
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B%E8%8F%9C/225102苋菜、https://b
aike.baidu.com/item/%E8%8B%A6%E8%8F%9C/574927苦菜、https://baike.bai
du.com/item/%E8%8D%A0%E8%8D%A0%E8%8F%9C/901306荠荠菜、https://baike.b
aidu.com/item/%E8%92%B2%E5%85%AC%E8%8B%B1/17854蒲公英、https://baike.
baidu.com/item/%E7%8E%8B%E4%B8%8D%E7%95%99/2599147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
。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
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
书的专用成语。30.炳烛之明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8B%E5%B9%B3%E5%
85%AC晋平公询问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8%88%E6%97%B7师旷说:“我今年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3%E5%8D%81%E5%B2%81七十岁了,想再学习
,恐怕为时已晚了!”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火把来照明呢?”晋平公说:“哪里有作人臣子,却敢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我盲
臣哪敢戏弄国君您啊!臣下听说: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在早晨温和的太阳下学习;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在正午的烈日阳光下学习;老年时爱好学
习,就像将蜡烛点燃,散发光亮来学习。在点燃蜡烛的亮光下行走和在黑暗愚昧中行走,哪一个会更好呢?”https://baike.bai
du.com/item/%E6%99%8B%E5%B9%B3%E5%85%AC/7402062晋平公说:“好极了!”31.米芾学字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小的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位私塾先生学写字三年,但先生总责备他太笨。后来又跟着一位秀才学写字,那秀才
却要求用自己的纸,并且每张五两纹银。米芾拿着从先生那买来的纸,再也不敢轻易下笔,而是反复琢磨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直到胸有成竹了,才
一挥而就。他再去请秀才指教,秀才满意地说,你已经掌握了写字的诀窍,便把原来的纹银原封不动地还给米芾,说:“学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
心,不但要观其形,还要悟其神。”后来,米芾成了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着这位苦心孤诣教他写字的秀才
。32.葛洪苦学https://baike.so.com/doc/2753959-2906511.html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
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贫穷请不起仆人,篱笆不修理,他常常
用手分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野树回家。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经典著作都被焚毁了,他就背着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借书抄写。16岁
时拜郑隐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在古代药物典籍
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都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它。后来隐居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并常行医于百姓之间。《抱朴子
》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20卷,论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
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阐明其社会政治观点。全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
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33.宋濂苦学宋濂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与https://baike.so.com/doc/6182641-6395888.html高启、https://baike.so
.com/doc/5381287-5617606.html刘基并称为"https://baike.so.com/doc/62154
41-6428714.html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因其母怀孕仅满七月而生宋濂
,故宋濂幼时多病,"每风眩辄昏迷数日",幸得祖母金氏和母亲陈氏的悉心照顾,得以顺利度过童年。为人聪明、记忆力强,号称"神童"。小
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
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
宋濂,于是宋濂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宋濂)曾经跑到
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前辈)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
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宋濂虽很笨,但终于获得很多教益。当宋濂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
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宋濂)洗手暖脚,拿被子(给宋
濂)盖上,(宋濂)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他)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而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
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宋濂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
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宋濂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宋濂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
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
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像宋濂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
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宋濂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
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
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他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而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宋濂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3
4.王十朋成就“拦诗巷”王十朋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5%AE%8B/45
7341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王十朋从小非常聪明,又十分用功。他在县城读书时,已是满腹经纶,又写得一手好字。名声早已传遍
了全县。县城里有一条小巷,巷里住着个钱百享的官儿。他肚皮里没有几点墨水,却喜欢结交名士,为自己装装门面,提高自己的身价。也曾好几次
请王十朋赴宴题诗,可都被王十朋婉言谢绝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念念不忘相请王十朋。有一次,他听一个走差讲,王十朋很尊敬书院里教的老先生
。老先生出门探亲访友时节,王十朋总是陪着他。这个走差鬼点子多,当即替钱百享出了个主意:“老爷,你择个大吉大利的日子,请老先生和王十
朋同来喝酒。只要老先生肯赏光,王十朋就不会不来。他只要一上门,老爷就可以拦他题诗了。”钱百享听了眉开眼笑,连连点头。这一天,钱百享
派人送去请帖,又特备了一桌好酒菜,就等老先生和王十朋前来作客了。时间不长,就把老先生请来了,王十朋果真随同前来。一到钱家门口,王十
朋就想自个回家,却被钱百享早就安排的拦住了。这样,王十朋就没法脱身,只得硬着头皮走进钱家,陪老先生坐到酒席上。吃了一会儿,王十朋扶
着老先生站起来表示感谢。刚要离席,就让钱百享的家丁拦住了,钱百享双手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纸笔,恭恭敬敬地说:“老夫别无他求,只希望才子
给我题一首诗,留作纪念。”王十朋见蚂蝗叮牢鹭鸶脚,没办法,只好接过纸笔说:“我这个穷书生是写不出好诗来的,不晓得老爷出什么题目?”
“这题目嘛,就叫‘钱百享升’如何?想讨个彩,请把这四个小字分别嵌在每句的开头。”王十朋听了,皱了皱眉头,提笔一挥,写了一首打油诗:
钱家鱼肉满箩筐,百姓糠菜填饥肠。享福毋忘造众福,升官莫作殃民郎。老先生边看边称赞:“好诗!好诗!”钱百享看了却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
不出。因为王十朋在这里被拦后才写的诗,所以人们便把这条无名的小巷,称之为“拦诗巷”。35.手不释卷吕蒙(178年-219年,一说1
80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https://baike.so.com/doc/53
85548-5621996.html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https://baike.so.com/doc/4260131-44
62802.html别部司马。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
待"、"吴下阿蒙"等。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职务,去陆口的时候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很轻视吕蒙的,有人劝鲁肃说:"吕蒙将军的
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
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
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
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和吕蒙结为朋友,告别而去。当初,孙权
对吕蒙蒋钦说:"你俩现在一起做当权的大官,应当多学习,对自己有好处。"吕蒙说:"在军中经常苦于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
:"我又不是让你做编纂文档经典的博士,只是想让你多涉猎一些历史典故,你说军务繁忙,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呀,我小时候读《诗》《书》《礼记
》《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https://baike.so.co
m/doc/6653104-6866923.html东观汉记》为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像你们两人,脑筋好用,学了肯
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学习了。"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当年光武帝统帅兵马的时候还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更何况是你们吕蒙就开始学习,https://baike.so.com/
doc/172368-182112.html终日不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后来鲁肃正式提升,代替周瑜。过来找吕蒙谈话,鲁
肃摸着吕蒙的背说:"我以前说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现在,学识也如此渊博,已经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吕蒙说:"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兄长这么说,怎么和被人称作反应迟钝的穰侯(战国秦昭之舅魏冉,封于穰,号穰侯,范雎曾说他"反应迟"。)一样呢?兄长您现在
接替公瑾(周瑜的字),已经很艰难了;又和关羽接壤,这个人年长而好学,读《左传》朗朗上口,而且非常有霸气!只是他太自负了,总是气势凌
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现在如果和他对垒,应该用单复阵,用卿来对付他。"秘密的对鲁肃说了三条计策,鲁肃郑重的接受了
,并且保密。孙权经常叹道:"人一边长大,一边这么学习的,象吕蒙蒋钦这样的,没人比的上。已经是荣华富贵了,还能这么学习,轻视财富,好
意气,德行兼备的人,来做国家的栋梁,那不是太好了么?"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
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的(军事方面和
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
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36.陈毅吃墨水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工作繁忙,但还是抓住点
滴时间读书。有一次,他到一个亲戚家做客,进门就被一本书吸引住了,便坐在书房埋头读了起来。亲戚蒸了一碗糍粑,端来叫他趁热吃。陈毅“哦
”了一声,边看边吃。因为心思全在书上,他把蘸糖吃的糍粑摁到墨盒里也未察觉,结果弄得满嘴黑乎乎的。亲戚进来看见了,笑得直不起腰来。陈
毅自我解嘲地说:“吃点墨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哩!”37.高凤流麦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
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
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
,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后人于是以"https://baike.so.com/doc/187
338-197894.html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用为专心读书、不及暇顾
的典实。38.王献之练字晋代书法家王献之从小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父亲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
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你把这些水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了,”儿子不服气,下决心在苦练基本功,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又足足
练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形容笔画如铁般的刚劲)了。”王羲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
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形容笔画如银般的柔媚)了。”王羲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练了四年,才把自
己写的给父亲看。父亲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因为父亲看儿子写的“大”上紧下松。母亲看后,叹了口气说:“
我儿练了三千天,只有这一点才真正的像你父亲下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心悦诚服的更加刻苦练字了。看到儿子的进步,父亲非常高兴。一天,他
悄悄走到正在练字的儿子身后,猛地拔他握在手中的毛笔,却没有拔动,于是赞扬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39.闻鸡起舞晋代的http
s://baike.so.com/doc/2431760-2570755.html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
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
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
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
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https://baike.so.com/doc/2600980-2746
408.html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
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
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
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
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40.铁杵成针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3%A8%E9%92%88%
E6%BA%AA/396589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唐朝大诗人李白,https://baike.baidu.com/item/
%E5%B0%91%E5%B9%B4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他离开学堂,到外面闲逛,来到一条小溪边,看见河边有
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李白吃惊的说
:“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
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老婆婆笑呵呵的说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
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
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的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
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把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
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马上返身回到学堂继续读书。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
铁棍真的细了很多。若干年后,李白终不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41.师旷师旷,字子野,今河北省南和县迓祜村人,春秋
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
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https://baike.so.com/doc/1324661-1400429.html神异故事。传说师旷鼓琴
,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能赢得此誉,足见其技艺不凡。师旷曾为晋
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领而鸣,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风雨骤至,"
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42.管宁割席https://baike.baidu.com/item/%E7
%AE%A1%E5%AE%81/35457管宁东汉末年人,管仲的后人,,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
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https://baike.baidu
.com/item/%E7%AE%A1%E5%AE%81/35457管宁和https://baike.baidu.com/item
/%E5%8D%8E%E6%AD%86/1021255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
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
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43.推敲唐朝苦吟诗人贾岛
被称为“诗奴”,作诗讲究“练字”。一天,贾岛骑驴而行,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改为“敲”字,在驴背上
引手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韩愈是著名诗人,听说贾岛因作诗入迷,才冲撞了自己,惺惺相惜
,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推敲的取舍在于那僧出门时交代过小和尚没有。若交代过,小和尚定会给老和尚留门不栓,老
和尚回去自然是用推;若是没有交代,小和尚则会栓好门,老和尚回去自然得敲了。这是以实际情况而定。”韩愈停了停,又说道:“还是作‘敲
’字佳。从意境角度看,山中夜晚,寺门紧闭,题目有写的是幽居。在那月光如水,夜深人静的环境中,忽然听到梆梆的敲门声,以动衬静,就更显
寺院的深幽了。”这样,两人就并辔而行,共伦诗道,留连累日,竟成为布衣之交。“推敲”一词,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做文章或做
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44.白居易改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诗作。他在《白氏集后记》中说,自己的诗文有
七十五卷,大小诗共三千八百四十首。青年时代家境贫寒,对社会主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八岁那年中进士,又经过一次考试
,当了一名小官。后来官当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当司马,最后,他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所
以,他总是使自己的作品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们乐于接受。据说,他的新诗要让老妇人也能理解。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
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讲述了一个她亲眼看到的一件事:一天她上
街,听见有人在凄凄惨惨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见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抱着两个孩子;身旁一辆马车上,有位将军模佯的人紧锁着浓眉。
那将军对家丁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家丁便从妇女怀里强行夺走了孩子。那两个孩子哭喊着妈妈,妇女肝肠寸断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随着一声鞭
响,马车带着哭喊妈妈的两个孩子远去,那妇女边追边喊,最后哭倒在车轮扬起的尘埃里。老保姆和几个路上的人,赶紧上前搀扶起妇女。经过询
问才知道,马车里是她当大将军的丈夫,新近因破敌有功,得到朝廷赏赐的二百万钱,于是在洛阳新娶了一个妙龄歌女,而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
;刚才是夺走了她的两个孩子。白居易根据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写成著名的诗篇《母别子》。写完后,白居易对老保姆说:“这类诗,如果街市上的
人听不明白它的意思,那么写了也没有意思。我且读给你听听。”说罢,他将诗缓缓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边听一边点头,竟然全听懂了,白居易
这才定稿。45.屈原读书洞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小的时候勤奋好学,尤其喜爱吟诵民间诗歌。可是,有一段日子,屈原总是不按时回家,一
定要等到吃晚饭的时候他才出现。家里人都觉得奇怪,姐姐问他也不吭声,只是神秘的笑笑。姐姐要探明究竟,就在他快要放学的时候,来到学堂门
口,躲在校门对面的一棵大树后面。当屈原走出校门,姐姐便悄悄地跟在后面,看着屈原一直进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小山洞。姐姐在洞外等了好半天,
也不见屈原出来。姐姐这下急了,壮着胆子摸金山洞。开始光线不明,渐渐变得敞亮起来。只见弟弟坐在青石上,手里捧着书,低声吟诵着。姐姐兴
奋极了,原来是弟弟找到了一处安静又敞亮的书室。姐姐走到弟弟身边坐下,一直陪着他,直到回家吃晚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座山
洞取名为“读书洞”。46.刘勰佛殿借读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只好寄居在寺院里。他读书十
分刻苦,白天除了要打些杂役外,他就抽出休息时间学习。晚上他才能够安身安心地学习,可是,用灯烛照明却是很难弄到的。于是,他想到一个好
办法,就是到佛堂大殿里去看书,因为那里彻夜灯火通明。对于佛堂大殿夜晚的朗朗书声,刘勰身临其中而不自觉,可是那些和尚们开始还以为大殿
里出现了鬼神,立刻向长老报告,兴师动众地找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发现,只有刘勰旁若无人地津津有味地读着书。47.孟母三迁战国的时候,有一
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
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https://baike.so.
com/doc/6742415-6956941.html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
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
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
"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而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https://
baike.so.com/doc/1207628-1277429.html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https://baike.
so.com/doc/3778819-3969351.html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
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
传作赞,https://baike.so.com/doc/722784-765210.html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
把她与北宋文学家https://baike.so.com/doc/5367918-5603694.html欧阳修的母亲https:
//baike.so.com/doc/2036371-2154638.html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
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https://baike.so.com/doc/6797226-7013992.html四大贤母"
,而且位居"贤母"之首。48.司马光警枕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
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
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
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也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
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在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
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49.鲁班
学艺鲁班姓公输,名般。因是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
,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
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年轻的鲁班告别了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终南山学艺。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
条,这样没有吓倒鲁班,他凭着毅力走出了山道。他到了一个破屋前,断定了这就是老师傅的房间。坐下来耐心的等。太阳下山,老先生醒来。问了
他几个做木匠的基本问题,鲁班靠着本领轻松的答对了。老师傅收了他做徒弟。可鲁班的艰辛才刚刚开始,他把门后已长满锈的斧子、刨子、凿子
依依不停的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闪闪发亮。随后,鲁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参天大树,然后砍成一个光滑大柁,用凿子在大柁上凿
了两千多个眼,鲁班足足干了十二白天,十二个黑夜。把成果让师傅看,师傅连声叫好。师傅看鲁班这样的好学,诚恳。就带领鲁班来到西屋。原来
西屋满是精致的模型,鲁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手艺学好,于是认真的研究起模型来。往后,鲁班茶不思,饭不想。时时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三年
后,鲁班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凿子和斧子,告别了师傅,下了山。永向人们奉献出精致的木材。而鲁班在人们心中建起
了深厚的位置,鲁班学艺便成了后人磨练自己的目标。50.诸葛亮喂鸡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
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
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
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
“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
,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
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帮助刘
备建立了蜀汉政权。51.孔子学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
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
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
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
,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
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得心应手,再将它表达出来;这样几个
阶段。然后,音乐才会随意之所至,自然地从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艺雕琢的包袱。这个过程中技艺的增进显而易见,一般也不会被忽视,而
对于反复咀嚼,找到音乐本身的韵致、乐感,完全消化,融入音乐的境界这个过程却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学可见其知音之深,也可见孔子作为文
王、周公一系的中国上古文化人文传统的继承、整理和弘扬者,其志意、心性与古圣贤的心心相印、一脉相承。52.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孟子对齐王
的昏庸无能、作事没有毅力、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大王您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然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您却把它放在
阳光下晒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还活的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您,
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https:/
/baike.baidu.com/item/%E4%B8%93%E5%BF%83%E8%87%B4%E5%BF%97专心致志,也同
样学不好,下不赢。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88%E7%A7%8B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
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弈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想着有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它。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
学的,然而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
好一件事情,是非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3%E5%BF%83%E8%87%B4%
E5%BF%97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了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么能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成功与否
,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https://baike.baidu.com/item
/%E4%B8%80%E6%9B%9D%E5%8D%81%E5%AF%92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http
s://baike.baidu.com/item/%E4%BD%9C%E8%BE%8D%E6%97%A0%E5%B8%B8作辍无常
。53.程门立雪有一次,杨时来拜见程颐,但是当他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
,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过了一会已经有了一尺厚了,这时候,他的老师
醒了过来,他才走进了屋内,程颐说那个时候他看见了一个雪人。后来杨时也成为了在天下都有名的大学者,这件事因为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
界的佳话。54.焚膏继晷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https://baike.so.com
/doc/5350833-5586289.html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https://baike.so.com
/doc/2356125-2491584.html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
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文中叙述国子先生(https://baike.so
.com/doc/2356125-2491584.html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
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
,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https://baike.so.com/doc/5032451-5258818.html手不释卷,
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
我们专心做学问!"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焚膏继晷"这句成语就从这
里演变而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后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亦作"继晷焚膏"、"燃膏继晷"。55.下帏读书董仲舒西汉
https://baike.so.com/doc/6555285-6769034.html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https://
baike.so.com/doc/1271851-1344923.html唯心主义哲学家和https://baike.so.com
/doc/6624038-6837835.html今文经学大师。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
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https://baike.so.com/doc/662269
7-24872650.html吕步舒等转相传授。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
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https://baike.so.com/doc/6387506-24893247.html诸侯王国的国相
,有的成了https://baike.so.com/doc/23850959-24407684.html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
宣扬https://baike.so.com/doc/6733780-6948132.html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
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
没见过他的面。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为什么要这样呢?像我们现在上
课的很多学生,如果老师不在那还不闹翻了天了啊?因为董仲舒不仅教学,他每时每刻都要自己学习,虽然他已经很有成就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知
识还不够,对于儒家的思想钻研的还不够精深,所以他为了别人不打搅自己学习,他平时的习惯就是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挂起帷帐,摒弃一切可能
干扰到自己的因素,自己学习,这个习惯养成了,也带到了他的教学中,能够得到董仲舒这样的大师的教学,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就算他挂起帷帐,
外面的人也是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听他讲课。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很多优秀有天赋的人,他们却很勤奋,而有些自己以为很聪明的人,觉得凭
借自己的天赋就能获得很高的成就,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解。56.洛阳纸贵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
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
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
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
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
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
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
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
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57.江泌追月夜读书南北朝时期齐国的江
泌因家中贫寒。江泌小时很穷,白天靠制作木屐度日,夜晚住在一间小西屋里,月亮一出,便在屋内窗下,坐在床沿读书。一会儿,月偏升到东南上
空,江泌不畏深秋月夜寒凉,走出屋门外,斜倚着门框读书。夜静更深月西归,江泌爬上屋顶,追着月光看书。打瞌睡没坐稳从房顶掉到地上就再爬
上去继续看书。58.造父学御造父的师傅名叫泰豆先生。造父开始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时候,行礼很谦恭,泰豆三年没有教(任何东西)。
造父礼节上更加恭敬小心,于是(泰豆)跟他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处理。''你先(
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快走的姿势象我一样了,然后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六匹马(的马车)。"造父说:"完全遵照您的教导办。"
泰豆便栽上一根根木桩当路,每根木桩的面积仅够放上一只脚,木桩之间的距离是按一步路一根放置的。人踩在木桩上行走,快步往返,决不会失足
跌倒。造父跟着老师学,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全部技巧。泰豆感慨道:"你怎么那样灵敏?掌握得这样快啊!凡是驾车的人,也是像这样的。前时你走
路,得力于足下,足下又是顺应心的指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车上来,就是通过协调马缰绳、马嚼子使车子走得平稳,控制调和马口使车走得或快
或慢,正确的驾车法则在你心中,控制御马的节奏则由你的手来掌握。你内心懂得了驾车的法则,对外你又能适应马的脾气,因之能做到进退笔直,
旋转合乎圆规曲尺的要求,跑的路远可是力气依然用不完,这样才可以说真正掌握到驾车的技术。控制住马嚼子,顺应着缰绳;掌握马缰绳,是顺应
着手的操纵;手的操纵,是听从心的指挥。那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马鞭子赶;心里悠闲自得,身体坐得端端正正,而六根缰绳一点不乱,二十四
只马蹄跨出去没有丝毫差错;倒车转弯,或进或退,没有不合拍的。这样,车道的大小仅能容车轮就够了,马蹄踏的宽度之外,不必有多余的地盘;
从来不会觉得山谷的崎岖危险,原野的宽阔平坦,在我看来,它们都一样。我的技术全部说完了,你好好记住它!"?59.奕秋学奕奕秋是第一个
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
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
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
想着鸿鹄(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
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
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
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60.纪昌学射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
下,百发百中。https://baike.so.com/doc/7148625-7372438.html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
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https://baike.so.com/doc/5870982-6083844.h
tml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才可以谈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
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两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
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
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
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加固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脏,但绳子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
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
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
不差的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61.子路受教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
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
有一种竹子,不须柔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从这来讨论,有什么需要学(的理由)呢?"孔子说:"如果
劈开它在一端束上羽毛,并给它加上金属的箭头,它射得不就更加深了吗?"子路听后连拜两次说:"多谢先生教导。"62.种树郭陀螺传郭橐
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
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
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
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
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
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
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
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
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
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
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
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
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
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
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
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63
.薛谭学讴https://baike.so.com/doc/6094229-6307337.html薛谭向https://baik
e.so.com/doc/467637-495183.html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
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量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
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至此也不敢再说要回去。64.乐羊子求学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
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
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
实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那天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
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
挂自己和家里。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
。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
?”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
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
“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
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
一样可惜吗?”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年才终于学成而返。乐羊子妻
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
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65.祖茔偷读https://baike.so.com/doc/6001032
-6214008.html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郡遒县人。父亲叫季真,担任https://baike.so.com/doc/6395
595-6609252.html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
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
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
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是所有学生都比不上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
讲《尚书》,祖莹被选为都讲协助张天龙讲经。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书太过疲倦,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
课,他却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去上课。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就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多篇《尚书》
,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之后,孝怡因为对他感到惊异,就向博士说这件事,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后来高祖听说这件事,召他入宫,让他背诵五
经的章句,并且陈述大概意思。(祖莹成功做到了,)皇帝称赞并赏赐了他。(再后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太学学士。66.苏颋马厩成
才苏颋(tǐng),唐玄宗时的一位名宰相,他出生在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庭,但是他求学的经历却是很曲折的。原来,苏颋的父亲苏环也是当朝宰
相,他十分威严,偏偏苏颋又倔得像头牛,所以苏环很不喜欢他。有一次,苏颋和几个哥哥正在私塾里读书,哥哥们都很用心,只有苏颋心不在焉地
念书。老师批评他,他却跟老师顶撞了起来。苏环得知后,非常气愤地说:“你去干活吧!读书对你来说简直是浪费时间!”苏颋便被赶到了马厩去
干活。马厩里又臭又脏,苏颋和大伙儿一起干活。每天从早忙到晚,一直到深夜才能休息。虽然辛苦,可小苏颋就是不愿向父亲认错。一天夜里,马
厩里来了一个人,他叫“大肚子”,意思是说他肚子里有三屋子的故事。当“大肚子”得知苏颋的遭遇后,认真地对他说:“人活着就得勤奋,你看
人家匡衡,虽说家里穷得精光,连灯油都点不起,可人家有志气,有一股子勤奋劲儿。他把墙挖了个铜子大的眼儿,借着邻居的灯读书,这叫‘借光
’……有了志气,就能想办法克服困难,志气比金子还珍贵哩。”苏颋听了心里翻开滚儿,他想:“我虽然生在富户人家,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但
我为什么没有用心学习呢?……”这一夜,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第二天清早,他对“大肚子”说:“你昨天夜里说得太对了!我也要做个有志气的
人。”说学就学。小苏颋找来书,乘着烧汤的时候,就着红红的炉火,开始认真地读起书来。冬去春来,小苏颋天天坚持读书,一点儿也不肯放松,
有时手冻得像红萝卜似的。有人问他冷不冷,小苏颋回答说:“当然冷,怎么会不冷呢?可是,我明白了书中的道理,心里头就像炉火那么热乎!”
又是一个秋天来了。这天,小苏颋正在写诗。谁知,一阵大风把他刚写好的一首诗给刮起来,一直刮到大门前,正好被一位客人看到了,见纸条上写
着:“指如十挺墨,耳似两张匙。……”非常惊喜,就对苏颋的父亲说:“你家苏颋真聪明,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有力的诗来,真不简单啊!”苏
颋的父亲听了,才想起自己的儿子还在马厩里干活呐。苏颋刻苦学习,练习写诗的事,使父亲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此后,苏颋又被送进了私塾,他更
加刻苦地学习,终于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67.苏洵大器晚成四川成都府眉州眉山县,有一大贤,姓苏名洵,字曰明允,号称老泉。此人
才高志大,不乐读书,笑傲山林以自乐,流连诗酒以为欢。为人仗义轻财,好施乐善。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
头的时候,态度又不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夫人程氏,蜀郡儒家之女。常劝老泉静心
读书,以取科第。老泉不从。一日,因纵酒感疾,闲居在家。见程夫人亲笔写了几句,题在书房壁间:童年读书,日在东方。少年好学,日在中
央。壮夫立志,两山夕阳。老来读书,秉烛之光。人不知书,悠悠夜长。嗟尔士子,勿怠勿荒。老泉叹道:“贤妻诲我深矣。果然人不知
书,如长夜漫漫,一无所见。我今年未三十,须发将白。若不读书,悔之晚矣。”因而痛自检讨,立志攻书,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
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重新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
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68.韦
述十岁阅书两千卷韦述,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8%E5%86%9C%E5%8D%
BF司农卿弘机曾孙。父韦景骏,房州刺史。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有书二千卷,述为儿童时,记览皆遍。人骇异之。https://baik
e.baidu.com/item/%E6%99%AF%E9%BE%99景龙中,韦景骏为肥乡县令,韦述从父至任。洺州刺史https:
//baike.baidu.com/item/%E5%85%83%E8%A1%8C%E5%86%B2元行冲,景骏之姑子,为时大儒,
常载书数车自随。述入其书斋,忘寝与食。行冲异之,引与之谈,贯穿经史,事如指掌,探赜奥旨,如遇师资。又试以缀文,操牍便就。元行冲大悦
,引之同榻曰:“此吾外家之宝也。”举进士,西入关,时韦述甚少,仪形眇小。考功员外郎宋之问曰:“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述对曰:“性好
著书。韦述有所撰《唐春秋》三十卷,恨未终篇。至如词策,仰待明试。”之问曰:“本求异才,果得迁、固。”是岁登科。69.郑虔在柿叶上练
字郑虔家境贫寒,买不起练习书法用的纸张。他在长安居住时,得知城南慈恩寺(大雁塔坐落于寺内)中贮存了好几屋柿叶时,便搬到寺内居住,每
天取柿叶当纸刻苦学书,如醉如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竟然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郑虔后来终于大成,他的草书达到了“如疾风送云,收霞
推月”的境界。郑虔把自己写好的诗和画的画一并呈现给唐玄宗御览,唐玄宗拍案叫好,欣然提笔,在其诗后赞曰:“郑虔三绝”。70.桑维翰铁
砚磨穿桑维翰,字国侨,生于唐朝末年,洛阳人。史书上讲,他长得既丑又怪,身材短小,可偏偏头面奇长。长相对不起观众,他就发奋读书,想用
才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立志要干一番事业。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与丧同音而没录取,第二次他写《日出扶桑赋》大赞扶桑
,结果还没录取。朋友劝他想别的法子做官,他定制一块铁砚,说只有磨穿它后才会想别的办法去做官。最终还是考取了进士。后遂以“铁砚磨穿”
等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71.欧阳修的“三多”、“三上”欧阳修的朋友钱惟演在洛阳修了一座驿舍,以这座驿舍为题材,请欧阳修、谢希深
、尹师鲁三人各写一篇文章。谢希深写了七百字,欧阳修写了五百多字,尹师鲁写了三百八十字。尹师鲁的文章语言精练、结构严谨,欧阳修便上门
拜访求教。当欧阳修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是“格弱字冗”后,便字斟句酌地重写了一篇。这篇不仅比尹师鲁的文章少了二十字,而且更加精粹。尹师鲁
吃惊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真是一日千里!”欧阳修在安徽滁州当太守时,写了《醉翁亭记》。初稿开头写“滁州四面有山”,继而写东面的山
怎样,西面的山怎样,多达几十字。仔细一想,这篇游记的重点是“醉翁亭”,没有必要用过多笔墨写山景,于是开头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既简练又突出了全文重点。欧阳修写文章不单纯追求减少字数,而是根据内容需要,该简则简,该增则增。他写《相州昼锦堂记》,开头是“仕官至
将相,富贵归故乡”,觉得不太满意。经过反复考虑,此句最终改为“仕官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虽然只加了两个虚字,意思却更加突出,语
气也更加有力。写《砚山亭记》时,欧阳修把初稿给朋友章子厚看。章子厚读到“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后说:“‘一置兹山,一
投汉水’,总觉有些突兀。是否可以每句加两个字,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拍手称快:“改得好!真是妙笔!”成文时,
他就按照章子厚意见加了这四个字。为了寻找和确定最恰当的字句,欧阳修经常冥思苦想。他常把写好的文章贴在卧室墙上,随时看、随时改。有时
全篇改得竟不留一字,等于重新写了一篇。欧阳修总结写文章的窍门就是“三多”,即多读优秀作品,多练习写作,多和老师、朋友商讨。他深有感
触地说:“我的文章,多数是利用‘三上’进行构思、打腹稿的,即马上、枕上、厕上。”72.周处除三害周处父亲早亡,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
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
,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
羡城"三害"。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
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https://
baike.so.com/doc/5658374-5871025.html陆机、陆云为师,终于https://baike.so.c
om/doc/4191911-4392667.html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https://baike.so.co
m/doc/7523169-7797262.html左丞、晋新平太守、https://baike.so.com/doc/51249
8-542549.html广汉太守,迁https://baike.so.com/doc/6203902-6417169.html御
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
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73.伤仲永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
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
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
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
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
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
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
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74.一叶障目楚国有个穷书生,他读《https://baik
e.so.com/doc/5630-5772.html淮南子》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
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突发奇想,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
蔽的树叶。不巧正好被他发现了,无奈螳螂爬得太高,他只好用长长的竹棍来敲打。这样一来,落下了许多树叶,一时无法辨认究竟哪一片是能隐身
的。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一袋。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举在眼前,问他正在织布的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开始,妻
子还耐着性子不住地回头看,如实地说:"能看见。"后来被他折腾了半天,脖子都扭疼了,妻子便头也不回,不耐烦地说:"看不见了!"书生一
听,喜出望外,急忙将这片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
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是一片叶子挡
住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故事警示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
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当然,也不能尽信书。75.孺子可教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名门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
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
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
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
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
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好时间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
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
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有大
成就。十三年后,小子你将再见到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啦。"然后老人就离开不见了。第二天早晨,张良看那本书,乃是《太公兵法》
。张良觉得这事很奇特,于是常常用功钻研此书。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
功劳。孺子可教(rúzǐkějiào),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76.生花妙笔唐代
著名的大诗人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7%99%BD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
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
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B
6%E9%86%89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
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李白后来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这些佳作,流传千古,是中国优秀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7.大肥猪与小八哥在一所学堂旁长着一棵大树,大树上住着一只小八哥,树下住着一头大肥猪。那大肥猪每天都看到很多
学生背着书包到学堂,捧着书咿咿呀呀地张着嘴巴在“吃”书,倍感好奇,它太想知道那书本究竟有怎样的美味能令学生们如痴如醉了。于是,它瞅
准放学后的机会,跳出猪圈,跑进教室,见到讲桌上有本书,像猛虎扑羊似的咬到口里,乱嚼一起。等它回过神来,那书没有什么可口的美味也,倒
是有股作呕的油墨味。它气急败坏地折回猪圈,对着树上的小八哥直嚷嚷:“什么书啊,还不如我到垃圾堆嚼几个烂萝卜!”那八哥笑呵呵地说:“
你呀。你真是头大肥猪!”78.祖冲之圆周率在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
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来表示各种数目,叫做https://baike.so.com
/doc/153945-162655.html筹算法。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
以留在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只能用笔记下计算结果,而无法得到较为直观的图形与算式。因此只要一有差错
,比如算筹被碰偏了或者计算中出现了错误,就只能从头开始。祖冲之为求得圆周率的精准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
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50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79.珍
贵的教科书1947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
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
有一本教科书啊!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都高兴得跳
起来。指导员接着说:"同学们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在同
学们的欢呼声中,我亮开嗓门喊起来:"快把书发给我们吧!""书还在印刷所呢!"指导员微笑着说,"因为情况紧急,印刷所准备转移,所以今
天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儿把书取回来。"我去!""我去!"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最后决定让我跟指导员去印刷所取书。书领到了。我和指导员
每人背上一捆,高兴地跨着大步往回走,恨不得一步赶回村子,把书发给同学们。正在这个时候,三架敌机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村子上空盘旋着,嘶
叫着。突然一架敌机呼啸着向我们这边飞来,一个俯冲,投下了一颗炸弹。"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我
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觉自己头部受了伤。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
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
我扶他坐起来,激动地说:"指导员,书都在这儿。走,我背你回村。"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
学习……将来……"多少年来,那捆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柳公权重书輕财柳公权位高官大,请他写字的多
为王公将相,故而“润笔”丰厚,计金银达数万两之多。但是,柳公权除了生活必要的开支外,其余的钱大多用来购置文房四宝、古今图书、名帖墨
宝等。有一次,柳公权携家人外出探亲,那些知道他家底细的盗贼趁机洗劫了他家,偷走了无数金银、珠宝、玉器之类。等柳公权回家后,发现被盗
,他首先查看自己的图书、碑帖,见这些东西都完好无损,十分欣慰地说:“只要我的书籍都还在,其余的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了!”歧路亡羊htt
ps://baike.so.com/doc/1154919-1221720.html杨子的https://baike.so.com
/doc/6613263-10412541.html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率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
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唉!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
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
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心里难过,改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问他说:"羊是
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
,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
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
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
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
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
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
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
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
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身有至宝西域的一个经商的胡人,拿着一件名叫璼(lán)的宝玉前来出售。https://www.baidu.com/s?wd=%
E5%AE%9D%E7%8E%89&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宝玉的颜色像樱桃一样鲜红,直径不过一寸,价值却过了数十万。龙门子问道:“可以充饥吗?”回答说:“不可。”“可以治病吗?”“不可。”
“能够驱灾免祸吗?”“不能。”“能够使人孝悌吗?”“不能。”龙门子然后说:“即然如此无用,为什么价值高达数十万呢?”胡商说:“因为
它藏于遥远险峻的地方,很难获得。”龙门子大笑,拂袖离去,对弟子郑渊说:“古人曾经讲过,黄金虽然贵重,但生吞下去,人就会死去,它的粉
末进入人眼里,人就会变瞎。宝物对我们自身没有什么好处,如此,那么要它干什么呢?其实,我们自身就有无价之宝,它的价值绝不只数十万;而
且水不能淹没它,风吹日晒也不能损它;应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宁,不用它也可以保重自身。这样宝贵的东西居然不知勤奋探求,而专为寻找其他一类
的宝物去忙碌奔波,这不是舍近求远吗?”问一得三https://baike.so.com/doc/5346943-5582390.h
tml孔子的儿子名叫https://baike.so.com/doc/6255610-6469025.html孔鲤,与弟子们一起跟
着孔子学习。有的弟子偷偷地议论开了:“先生一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恐怕是留一手的。”一天,有个名叫陈htt
ps://baike.so.com/doc/9459195-9801051.html子禽的学生https://baike.so.c
om/doc/4090219-4289092.html问孔鲤:“你在老师那儿一定比我们多学一些东西吧?”[1]孔鲤老实地回答:“没
有什么呀!就是有一回他一个人站在庭院中,问我学过《诗经》没有,他说不学https://baike.so.com/doc/53073
06-5542192.html《诗经》就不会说话。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诗经》。还有一次,他问我学过礼没有,并说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
的依据,听了他的话,我又去学礼,就这么两件事啊!”“那就好。”陈子禽因为问一而得三,高兴地向同学们报告说:“我问孔鲤一件事,他却告
诉了我三件事!第一知道要https://baike.so.com/doc/3393329-3571974.html学诗,第二知道要
学礼,第三嘛……我知道了先生对自己儿子并不特殊亲近……”弟子们终于解除了对孔子的误解。无益反损《坛经》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说:一道学先生教人只体贴得孔子一两句言语,便受用不尽。有一少年向前一恭,云:“某体贴孔子两句极亲切,自觉心广体胖。”问:“是哪
两句?”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颂曰:自有诸佛妙义,莫拘孔子定本;若向言下参求,非徒无益反损。有一个道学先生本身就是半瓶子
醋,他教育他的学生说:“只要懂得孔老夫子的一两句言语,就会受用不尽。”话刚讲完,有一个学生上前深鞠一躬说:“教师说得太好了,我
对孔老先生的两句话感到非常亲切。”这位先生问:“是哪两句话啊?”学生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人用这则寓言强调对于经典
著作的言论不能寻章摘句,机械执行,否则无益反损。道学先生教人只要能体会孔子一两句话便受用不尽,他们把孔子由凡人捧为神人,认为孔
子的言论一句顶一万句,完全是欺人之谈。85.依样画葫芦北宋初年,有个https://baike.baidu.com/item/%E
7%BF%B0%E6%9E%97%E5%AD%A6%E5%A3%AB翰林学士叫https://baike.baidu.com/it
em/%E9%99%B6%E8%B0%B7陶谷,在宋太祖赵匡胤身边担任起草各种文告的工作。时间一长,他自以为有功,便向https:
//baike.baidu.com/item/%E5%AE%8B%E5%A4%AA%E7%A5%96宋太祖讨个高官做。谁知http
s://baike.baidu.com/item/%E5%AE%8B%E5%A4%AA%E7%A5%96宋太祖却说:“翰林学士起草
文告,无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E%E6%98%AF非是参照前人的旧本,其间不过
换几个字句,充其量不过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5%A7%E8%91%AB%E8%8A%
A6%E7%94%BB%E7%93%A2照葫芦画瓢而已,谈不上有什么贡献。”https://baike.baidu.com/ite
m/%E9%99%B6%E8%B0%B7陶谷深感失望,一气之下就作诗自嘲,其中有这样两句:“堪笑翰林https://baike.
baidu.com/item/%E9%99%B6%E5%AD%A6%E5%A3%AB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更加瞧不起陶谷,
于是就决意不再任用他了。从此以后,“依样画葫芦”作为一句熟语,流传在人们的口头笔下。常用来比喻模仿别人,毫无创见。86.愈头风陈琳
,字孔璋,东汉广陵射阳人。当初在大将军何进帐下任主簿,后来归依袁绍,曾经为袁绍作檄文声讨曹操,历数曹操的罪状。袁绍失败后,陈琳投奔
曹操,曹操爱惜陈琳的才华,并没有责怪他,还任他为记室,替曹操起草文书等。陈琳奉命起草文书、奏章、檄文等,将初稿呈送曹操审阅。曹操素
有偏头疼,那天正好发作,疼痛难忍。曹操躺在床上审读陈琳起草好的文书,读着读着,一下子坐起来,说:“陈琳的文章这好了我的病!”几次对
陈琳予以优厚的奖赏。“愈头风”也作“檄愈头风”,常用于形容文章写得美妙动人。87.万字先生有一个暴发户,他家世代都不识字,觉得这样
不光彩,于是花重金聘请了一位有名的老师教自己的儿子学文化。这个老师就开始教他儿子描红,在纸上写了一横,教他说:“一”;写两横,教他
说:“二”;写三横,教他说:“三”。那位老师最后说:“今天就学这三个字,你明天写给我看。”那儿子恍然大悟,觉得写字这么简单!于是高
高兴兴地拜别老师,心急火燎地找到他爸爸,说:“我学会写字了!我学会写字了!不用再花钱请老师教,你明早就可以让老师回家了!”这个暴
发户信以为真,大喜过望,到第二天清早就辞掉了老师。并且决定三天后大摆宴席,显摆显摆。就让他的儿子写请柬,恰好该请的第一位舅老爷姓“
万”,儿子从早晨写到中午也没写好。这个暴发户就去看个究竟,问怎么回事?他儿子不耐烦地说:“早着呢,还差得远哩!”到了傍晚,那父亲觉
得不妥,又去催,那儿子就抱怨说:“天下有那么多的姓氏,姓什么不好?非要姓万不可!我从早上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划!”88.巧改《清明
》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踏青吟诗,留下许多佳话,然而,首屈一指的当推唐代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却说又是一年的清明,有六位秀才相
约游春,恰好到了“杏花村”酒店。大家围坐一桌,美酒佳肴一一呈上。秀才甲先开口道:“今日适逢清明,又相聚杏花村酒店,应该来个特别的诗
会才是。我们此时也不要另辟蹊径作诗,干脆就以杜牧《清明》为本来吟诵,但又不得雷同。”他顿了顿,说:“我就抛砖引玉了”: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说,这个最滑稽,该自罚一杯。乙吟道:清明时,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大家抚掌称好,共饮一杯。丙咏道: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大家异口同声“好!”又共
饮一杯。丁诵道: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大家弹冠相贺“妙!”又共饮一杯。戊歌道:清明时节,雨落纷纷
;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寻?牧童遥指,远处杏花村。大家拍案叫绝:“这首单调《南乡子》为冠!”于是共饮三杯。己唱道:(时间)清明时节。
(场景)雨纷纷。(人物)路上行人,牧童。(开端)欲断魂,(高潮)借问酒家何处?(结局)欲断魂。大家笑的前仰后俯,又共饮一杯。不觉酒
醉饭饱,大家歪歪倒倒地踏上归程。89.小处不可随便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https://baike.so.com/doc/61
28251-6341412.html教育家、https://baike.so.com/doc/2059652-2179118.ht
ml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https://baike.so.com/doc/404
0756-4238640.html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的一些“国府大员”
,表面上衣冠楚楚,但私下里一点斯文都没有,随处小便,搞得堂堂国府大院臭气熏天。于老先生没有办法,只得写了一张“不可随处小便”的告示
,让秘书贴在墙旮旯处。但不一会儿,告示却不翼而飞。原来于老先生的字太漂亮了,而且他老人家从不轻易书字送人,书法爱好者只得揭此字幅来
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字虽好看,内容却不能登大雅之堂。幸亏那个人聪明绝顶,他把条幅裁成七块,将字序重新排列,改成了“小处不可随便”,并
且请人装裱好,即变成了一条颇为严肃的警世箴言,被堂而皇之地挂在了书房里。91.“咏絮之才”谢道韫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
时女诗人,是https://baike.so.com/doc/2713293-2864501.html宰相https://baik
e.so.com/doc/3820536-4012100.html谢安的https://baike.so.com/doc/5899
323-6112221.html侄女,安西将军https://baike.so.com/doc/568867-602192.htm
l谢奕的女儿,著名书法家https://baike.so.com/doc/5366877-5602615.html王羲之次子htt
ps://baike.so.com/doc/5971258-6184215.html王凝之的https://baike.so.co
m/doc/5588317-5800913.html妻子。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https://bai
ke.so.com/doc/5368968-5604809.html世说新语》中:https://baike.so.com/doc
/3820536-4012100.html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问道:“白雪纷飞何所拟?”侄子https
://baike.so.com/doc/568810-602138.html谢朗不假思索地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斯斯文文
地说:"https://baike.so.com/doc/5811058-6023861.html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欣喜地夸奖
道:“妙极了!风吹柳絮上云霄,正像雪花漫天舞;柳絮白似雪,白雪轻如絮。”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https://baike
.so.com/doc/5401836-5639498.html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https://baike.so.com
/doc/5389270-5625850.html才女的代表人,而"https://baike.so.com/doc/678686
1-7003468.html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https://baike.so.c
om/doc/5328791-7369166.html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92.四人补杜诗宋代著名
才子http://www.gudianwenxue.com/songci/sushi/苏轼、黄庭坚、http://www.gudi
anwenxue.com/songci/qinguan/秦观、佛印情趣相投,经常唱和酬答,结伴游玩。一次,四人游玩到一座寺院,见墙
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http://www.gudianwenxue.com/gushici诗,因年代久远,笔画残缺,其中“林
花著雨胭脂□”一句的最后一字模糊不清。四人便商议要为这个字补缺。苏轼才思敏捷,稍加思索,率先吟道:“林花著雨胭脂润。”黄庭坚则吟:
“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观紧接着说道:“还是''林花著雨胭脂嫩’为妙。”佛印修行到家,缓缓念出“林花著雨胭脂落”。所补的这四个字,孰优
孰劣,四人争得面红耳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寺院老方丈见状,急忙找到原诗查对,原来最后一字为,“湿”,四人面面相觑。仔细玩味,觉
得还是“湿”字更好。一个“湿”字,将“润”的形表、“老”的衰情、“嫩”的色质、“落”的姿态都包容了,融形、情、色、态于一炉,将“林
花著雨”的意境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四人无不叹服杜甫观察事物的细致,遣词炼字的匠心。由此可见,要表达一个意思,可选用
的词不止一个。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反复的推敲、琢磨,找出表意最准、最生动形象的那个字或词来,这便是这则趣闻给我们的启示。93.鲁
班修庙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https://baike.so.com/doc/5284885-5519198.html姬姓,公输氏
,名班,人称公输盘、https://baike.so.com/doc/5353489-5588952.html公输般、https:
//baike.so.com/doc/1686816-1783678.html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https://bai
ke.so.com/doc/7834692-8108787.html鲁般,惯称"鲁班"?。他十几岁就拜师学艺,跟着师傅到南山密林中
去修香岩寺。一天,鲁班陪师傅在山上游看,走到古柏和怪石跟前,师傅说:“古树怪石,真真少见!”鲁班说:“若在石上再建座庙,就更好了。
”师傅看了看鲁班说:“好!我要你就在这儿修建成一百一十一座庙吧!”师傅这么一说,鲁班愣住了,心想:这儿虽有一块巨大的怪石,但哪里能
容得下这么多庙啊?一连两天,鲁班都想不出如何修,愁得他茶饭不香。这天早饭后,鲁班又坐在古柏下,看着那巨大的怪石发愁。他一边不迭声地
念叨着师傅的那句话,一边用手摸摸柏树和石头。忽然他眼睛一亮,高兴地自语道:“师傅说的一百一十一座庙能修啦!”原来,师傅用的是谐音双
关,说得一柏、一石、一座庙。鲁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师傅后,师傅夸他聪明,肯动脑筋。其实,只要我们专心致志,是会急中生智的。94.杜牧
临终焚稿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当生命行进到公元852年冬天,他沉疴在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了,便强撑病体,艰难地执笔自题墓志铭,总结自己
一生的经历。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却久久不愿意把手中的笔搁下。杜牧的外甥裴延翰,一直服伺在舅父左右,他看到舅父用黯然无神的眼睛盯着堆
在书桌上的两叠文稿,觉得很诧异。突然,杜牧投笔于地,歪倒在椅子上,昏了过去。裴延翰急忙把舅父抱上床躺好。过了许久,杜牧微微睁开眼,
用弱小的声音对站在床边的外甥说:“去……把……文稿……拿……拿来。”此后,杜牧就靠在床头,吃力地一张一张翻阅他平生所写的诗文笺札。
只见他干瘦的脸上时而漾起一丝欣慰的微笑,用布满青筋的手把稿纸抹平,放在里边;时而双眉紧锁,把稿纸放在外边。一天天这样坚强地熬过来,
杜牧挣扎着审阅过了几千张稿纸,里边的那一叠不见增高多少,而外边那一叠却越来越多了。裴延翰看到舅父的眼光渐渐暗淡,面容更加憔悴,时常
劝他不要过分伤神,表示自己愿意为舅父整理诗稿。杜牧只是微微摇摇头,没有说什么。总算看着杜牧终于把诗稿重新审阅过一遍,杜牧看着卧室里
暖炉中殷红的火苗,示意裴延翰把暖炉移至床边。忽然,杜牧吃力地挪动外边那叠厚厚的稿纸,用尽最后的力气一推,稿纸倾落到火炉里,立刻燃烧
起来。裴延翰本能地想去抓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再看看舅父,他却安然地闭着眼睛,鼻子里发出平缓的呼吸,他似乎在专心倾听着焚稿的声音
。杜牧大概是感觉到已经烧完了,便把裴延翰叫到身边,指着剩下的那叠薄薄的笺稿,吩咐外甥把它整理成书集。公元852年末,杜牧没能熬过年关,不幸去世。裴延翰动手整理舅父的文稿,发现遗留下来的只占原来撰写的十分之二三,其余的都被付之一炬。杜牧曾经说过:“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他临终时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创作,用精益求精的高标准来遴选传世之作,实为文学史上佳话,也让那些急功近利的文人赧颜。95.米芾弄巧成拙米芾是北宋时著名的书画家,不仅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米派书画,而且还擅长仿古、精于鉴别,他临摹的古画几乎能以假乱真。天,有一个人拿了唐代大画家戴嵩的《牧牛图》来卖给米芾。米芾看了一阵就认定是这是真迹,却又不肯出髙价买下这幅牧牛图。于是,米芾谎称要仔细鉴别一下真伪,要把画留两天再看看,那人爽快地答应了。等到那人走后,米芾就临摹了一幅,把题款等都仿制得毫无破绽,他自以为天衣无缝了。两天后,卖画的人来了。米芾把自己临摹的假货还给人家,说是不想买了。不料那人只扫了一眼,就大呼小叫起来,说米芾用摹本偷换了自己上次送来的真品,拉着米芾要去告官。虽然一张画上有那么多层次,细节,笔墨变化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米芾是仿古的高手,如果不把两张画对照起来仔细辨认,恐怕很少有人能凭记忆把原画和摹本迅速分辨出来。米芾见状,急忙好说歹说,把那人请进书房去取回真品。卖画人为什么有这么奇特的记忆力呢?原来,他运用了特征记忆法。戴嵩的这幅画有它的独到之处,画上的牛眼睛中隐约还有牧童依稀晃动的身影。米芾临摹画心切,没有注意到这传神之笔,而卖画人却对这个特征记得十分清楚,所以一眼就能辨出真伪。96.目不识丁的来历唐代大臣张弘靖生活奢靡腐化,他的从事有韦雍、张宗厚数辈,也狗仗人势,作威作福,经常轻蔑欺压下级军官和士兵,整天饮酒作乐,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B5%E5%8F%B1/4917814呵叱。官吏们多有不满,张弘靖责骂他们说:"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个字。"致使军士反叛,从事辈亡命,张弘靖也被贬官。后来的呈报中,由于“个”和“丁”笔画极其相似,把张弘靖原话“不如识一个字”的“个”误写成“丁”了。以至于以讹传讹,因为成语是约定成俗,大家已经用习惯了,所以就不好再改了,我们明知有错,也不能把成语说成“目不识个”。97.安步当车的来历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颜斶(chù)的饱学之士,不愿做官,隐居深山。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颜斶进宫后,齐宣王毫无礼贤下士风度,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原地不动,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气得脸色发紫,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说:大王是一国之君,你是白身文士,怎么能如此无礼呢?颜斶便说:正因为如此,我才叫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如果我走过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尊重文士的好。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鲁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文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以内而毁坏一草一木者,格杀勿论!进入齐国后,又下令悬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呢。齐宣王非常钦佩他的才能,便请求颜斶入宫为官,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地步行,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98.赵括纸上谈兵赵括战国时期https://baike.so.com/doc/5428403-5666627.html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https://baike.so.com/doc/5594764-5807365.html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https://baike.so.com/doc/5814356-6027164.html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孝成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孝成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孝成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https://baike.so.com/doc/5338013-7510265.html纸上谈兵”指只会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99.王羲之笔力入木三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97%B7/3650442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却笑着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就让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很高兴,于是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A%E5%B8%B8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B%BA%E5%BA%B7/8714建康北郊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6%86%E8%88%9F%E5%B1%B1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还能看见渗透的墨迹!刻者惊叹其笔力雄劲:“竟入木三分!”后“入木三分”成为成语,比喻书法笔力刚劲有力好,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100.苏秦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苏秦战国著名的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A%B5%E6%A8%AA%E5%AE%B6/87776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史记·苏秦列传》云: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说齐国江山险固,地方广大,物产丰富,士兵精良等诸多优势。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一厢情愿,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是老弱病残,还加上需要男子从事生产等,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贬词,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管客观情况如何而一味蛮干。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作褒义,指办事有魄力,有办法,不怕困难,总要把事情做好。
献花(0)
+1
(本文系ZBY子不语00...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