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无脊椎动物类群
2019-11-29 | 阅:  转:  |  分享 
  
无脊椎动物类群



原生动物门主要特征

一、进化地位

-原生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类群.

二、生物学特征

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生物

细胞内有各种胞器,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具备生物各种营养类型:光合自养性营养(植物性营养)、吞噬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渗透营养)。

具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无性(裂殖、芽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配子、接合生殖)。

包囊形成很普遍。在环境条件恶化时,原生动物可分泌形成厚壳将自己包被起来,既不摄食、也不运动,此所谓包囊。

出现了在水中行动的运动器。

有些种类有特有的外壳。

各种胞器:

运动胞器:伪足、鞭毛、纤毛

摄食与消化: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溶酶体等

支持、保卫胞器:刺丝泡、外壳

排泄胞器:表膜、伸缩泡主要功能——调节水分。

感光胞器:眼点

其他:高尔基体、内质网、储蓄泡等

四、了解部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原生动物

赤潮生物

显微镜下的赤潮生物

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原生动物小结

单细胞动物,身体微小,但与高等动物体的细

胞不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相当于整个高

等动物体。以各种细胞器完成不同的生活机能

??运动:鞭毛、纤毛、伪足

??营养:光合、吞噬、渗透

??呼吸排泄:通过体表进行

??体形结构:多样化。裸露,表壳,骨骼

??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不良环境下形成包囊









第二章海绵动物门(多孔动物)

一、主要特征

1、低等多细胞动物,体制辐射对称或不对称

2、个体由体壁和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构成

体壁基本结构:皮层中胶层胃层

2.1皮层

由单层扁平细胞组成。部分细胞特化为孔细胞,可收缩。

2.2中胶层

几种变形细胞

造骨细胞骨针;

成海绵丝细胞海绵丝;

原细胞消化食物或形成精子、卵;

星芒细胞神经传导。

3、特殊的水沟系统

单沟型(ascontype)

最简单的水沟系,体壁上的孔细胞将中央腔与外界连通,领细胞在中央腔壁上。

水流→进水小孔(ostium)→中央腔(centralcavity)→出水孔(osculum)→外界

如:白枝海绵(Leucosolenia)。

双沟型,复沟型,

在双沟型的基础上体壁进一步凹凸折叠而成。

中央腔壁由扁细胞构成

在中胶层中有很多具领细胞的鞭毛室。

水流由流入孔流入,经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再由出水孔流出。

许多大型海绵,它们每天滤水量超过自身体积的上万倍。一个直径1cm,高10cm的海绵,一天可通过82L的海水!

4、海绵中有性生殖很普遍,胚胎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

多雌雄同体(monoecy),少数雌雄异体(dioecy),异体受精;

生殖细胞由中胶层的变形细胞形成,部分领细胞亦可脱去鞭毛和原生质领后发育为精子,成熟精子随水流进入其它个体。

卵在中胶层里,精子不直接进入卵,而是由领细胞吞食精子后,失去鞭毛和领成为变形虫状,将精子带入卵,进行受精.



生物学特征

1、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2、无组织分化,体壁由皮层(扁平细胞)、胃层(领鞭毛细胞)两层细胞构成;

3、胚胎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

4、具特殊的水沟系统;

5、无神经系统。



二、海绵动物门的分类

已知的海绵动物约5000多种

根据骨针质地和形态等特征,分为三纲:

1、钙质海绵纲;

2、六放海绵纲;

3、寻常海绵纲

海绵动物的分类的比较



作业

1.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

2、描述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的“逆转”(inversion)现象。

2007年8月9日,专家在地中海发现肉食性海绵,这可能为首次发现。肉食性海绵一般生活在较深、温度较低的深水处。



第三章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体制;

缘膜:下伞面边缘向内突出的环膜状结构

2、身体两胚层、有口无肛门,出现了细胞外消化

外胚层体壁中胶层内胚层

消化循环腔

3、组织出现初步的分化,具有特有的刺细胞(上皮组织占优势)

1)皮层:

2)内胚层

内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和间细胞。

内皮肌细胞:

顶端多具鞭毛,激动水流;

伸出伪足吞食食物;

肌原纤维环状排列

内皮肌细胞兼有营养和运动功能。

腺细胞能分泌酶进入中央腔消化食物。

3)中胶层(gastrodermis)

以胶原蛋白的形式存在,作为弹性“骨骼”,起支持作用。



4、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

结构特点:多极神经细胞元?a?a网状神经系统。

感觉细胞神经细胞皮肌细胞

-感觉细胞受刺激后,神经细胞传导刺激到效应器(皮肌细胞),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神经系统功能特点:原始性

传导无定向(弥散神经系统);

传导速度很慢(1/1000);

海葵12-15cm/s

无神经髓鞘,损耗大。



5、没有特殊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6、世代交替与变态发育

世代交替:一些水螅型、水母型同时存在的种类:

水螅期以无性繁殖(即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水母型个体;

水母型个体脱离母体后,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无变态发育,又称直接发育,由幼体发育成成体,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发育方式为直接发育,或无变态发育。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变态发育又称间接发育,由幼体发育成成体,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集中在短期内完成。我们称这种发育方式为间接发育,或变态发育。例如,多数昆虫(蝗虫、蚕、蝉)及两栖类(蛙)等。



代表动物——水螅

一、生态习性

水螅多生活在水流较缓、水草丰富的清水溪流中,固着,以小型的水蚤、蠕虫为食。

水质检测生物

二、细胞外消化及其进化意义

可以将体型比自己大若干倍的食物吞入体内,先行细胞外消化成小的食物颗粒,再供细胞吞噬进行细胞内消化。

1、食物范围扩大了

2、营养状况可到了很大的改善;

3、体型可以远大于海绵动物。

三、水螅的运动水螅可借助于触手和身体弯曲作尺蠖样运动或翻筋斗运动。



腔肠动物生物学特征

1、身体呈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体制;

2、两胚层,有口无肛门,出现了细胞外消化;

3、出现初步的组织分化,具特有的刺细胞;

4、具有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

5、生活史中出现两种基本体型,即水螅型和水母型,有世代交替现象。

腔肠动物的主要类群

现生的腔肠动物约11000种,除少数淡水生活外,其余皆海产,且多数为浅海种类。分三纲。

1、水螅纲;

2、钵水母纲;

3、珊瑚纲





第四章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生物学特征

1.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2.三胚层、无体腔;

3.体壁为皮肌囊结构;

4.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5.排泄系统: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6.神经系统:梯形中枢神经系统;

7.生殖与发育:出现了中胚层起源的生殖系统(生殖腺、生殖导管);多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8.生活方式:自由生活、寄生(内、外)。

我院发育生物学实验室:涡虫再生基因的研究



两侧对称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业

1、扁形动物的中胚层分化成为那些组织器官?

2、为什么说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的进化?





第五章线形动物



进化地位

假体腔(原体腔、次生体腔);

完全的消化管;

体表被角质膜;

排泄器官属原肾型;

雌雄异体。



假体腔出现的进化意义:



假体腔来源囊胚腔,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无体腔膜,腔中充满体腔液,是最早出现的体腔,又称初生体腔、假体腔。1、动物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体腔液使腔内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3、体壁具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

假体腔中的体腔液具有流动压力,可作为流体静力骨骼参与运动;

两者协同作用,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一、线虫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

1、圆筒状或线形

原体腔动物两侧对称,身体呈圆筒状或线形;

2、体表被角质膜/层,体壁为皮肌囊结构;

角质膜

成份: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光滑坚韧富弹性;

来源:角质膜为上皮细胞分泌形成;

结构:一般分为皮层、中层和基层3层,最内为基膜;

功能:保护作用

3、三胚层,原体腔

4、有口有肛门,完全的消化系统

1)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成为完全的消化管;

2)消化道不同部位在生理功能上出现分化;

前肠(口、口腔、咽),源于外胚层,内有角质膜;

中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源于内胚层;

后肠(直肠、肛门),源于外胚层。内壁有角质膜;

但是,肠壁无肌肉层,消化力仍较弱;

5、具外胚层起源的原肾

起源于外胚层,无纤毛和鞭毛;

原肾细胞演变成腺型(原始)或管型(寄生);

原肾细胞吸收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6生殖与发育

1)生殖方式:

多雌雄异体,异形;有交配行为,体内受精;

自由生活的种类产卵量小,寄生线虫产卵

3)发育

个体发育中有幼虫阶段,有较复杂的生活史。

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细胞数目恒定(生殖系统外)

发育生物学的理想研究材料。



蛔虫的寿命约为1年。

危害:

成虫夺取人体营养,破坏肠壁,引起消化不良、腹泻,

数量多时(有报道,人肠内有蛔虫1448条),可造成肠道阻塞;

幼虫可损伤肺、气管等,并可在脑、脊髓、眼球、肾等器官中停留,造成严重病状,如:肺水肿等。

成虫有迁移习性,可侵入胆管、胆囊、肝、胃等,引起不同症状,造成危害。

儿童时期,影响其生长发育。失眠、磨牙



其它的原体腔动物

线形动物门-线虫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a)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鳃曳动物门



作业

1.原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2、绘线虫的横切图(标注)





第六章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真体腔动物;

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门(150000)

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故又称贝类。

出现了所有的器官系统,而且都很发达.



一、进化地位

身体两侧对称,具有3个胚层和真体腔;

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个部分,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

排泄系统后肾型,出现了循环系统、呼吸器官;

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具有担轮幼虫期。



二、生物学特征

1、身体结构

1.1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不对称(腹足类);

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部分;通常有贝壳不分节

1.2足

1.3外套膜

外套膜(mantle):身体背侧皮肤延伸成膜片状结构,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甚至足。

外表皮

内表皮

内、外表皮之间之间为结缔组织

外套膜汇合,形成入、出水管



陆生种类有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

头足类的外套膜成囊状,是运动器官。



1.4贝壳(shell)

形态与数量:

无板类——无壳;

头足类——贝壳退化为内壳或完全消失

腹足类、单板类、掘足类——1片贝壳

双壳类——2片瓢状贝壳;;

多板类——8片贝壳(石鳖)

2、消化系统更趋于完善:口、口腔、胃、肠、肛门;有消化腺



3、用鳃或肺呼吸



4、体腔与循环系统

假体腔与真体腔并存

真体腔不发达;残留于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假体腔形成血窦或血腔。

开管式循环: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

头足纲十足类的循环系统是闭管式的,以适应它们在水中快速捕食和躲避敌害

5、排泄器官

6、神经系统

7、生殖与发育

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大多体外受精,也有体内受精。

生殖:有卵生、卵胎生等多种形式。

卵生受精、胚胎和幼体发育均在体外水中进行。

卵胎生受精卵在外套沟、输卵管或子宫中发育成长。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两侧对称,具有3个胚层和真体腔;

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4个部分,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

2、消化系统更趋于完善:口、口腔、胃、肠、肛门;有消化腺

3、用鳃或肺呼吸;?

4、真、假体腔并存,开管式循环系统;

5、排泄器官为中胚层参与的后肾;

6、神经系统和感官更加完善;

7、生殖与发育,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作业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外套膜对于软体动物的生活有何作用?





第七章环节动物门



进化地位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新的特征:

身体(同律)分节;

真体腔

闭管式循环系统;

原始的运动器官

疣足和刚毛

生物学特征

1、身体同律分节

分节:身体由前向后分成许多相似而又重复排列的部分,称为体节,这种现象称为分节。

同律分节:除前端2节和最后1节外,其余各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循环、排泄、神经等重要内脏器官也按体节重复排列。

异律分节:各体节的形态机能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内脏器官集中在一定的体节中。

意义:

强化运动机制,加强身体对环境的适应

生理分工的开始

2、三胚层、真体腔有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具体腔膜



真体腔意义:(1)消化管有了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2)促进了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的形成和发展。(3)为肠的近一步分化创造了条件。

3、闭管式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血液从心脏流出,从一条血管流人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连接,血液始终不离开血管进入组织间隙。

发生:胚胎发生时,由于真体腔扩大,原体腔被排挤而成为背、腹血管和血管弧或称“心脏”的内腔。

血浆中具血色素

意义:有方向,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蛭纲为开管式循环

蚯蚓的闭管式循环。

构成

背血管

腹血管

神经下血管、

心脏(又称血管弧4~5对)

体表湿润,下有大量微血管网



4、后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构成:肾口、细肾管(收集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泄管、肾孔;开口于前一节体腔的漏斗,叫肾口(收集体腔液内的代谢废物);开口于该体节腹面外侧的体壁的叫排泄孔(或肾孔)。

功能:排泄代谢废物

平衡体内渗透压

生殖细胞排出的通道(例沙蚕)

5、链式神经系统

6、出现了原始的运动器官--疣足及刚毛

疣足:体壁向外伸出的扁平突起,为动物原始的附肢形式。用于游泳和爬行。海产种类具有。

7、生殖与发育

多雌雄同体,有性生殖。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种类为直接发育。

海产种类为间接发育。

螺旋卵裂-囊胚----原肠胚(内陷)---担轮幼虫-----变态成为成虫。

担轮幼虫



蚯蚓的生殖与发育

受精:

头端互朝相反方向交配;精子进入对方的受精囊孔(卵细胞尚未成熟)。

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14~16体节)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其中。蚯蚓后退,受精囊移到粘液管时,向管中排放精子----受精----粘液管两端封闭---卵茧。

卵在卵茧内发育。



8、消化与取食

口、咽(或吻)、食道、肠、直肠、肛门。消化道上可有盲囊,增加消化面积,并与肠道一样可以分泌消化酶。

消化道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可以使肠道蠕动,增强消化能力。

蛭类具口吸盘和后吸盘,口在口吸盘内,有盲囊。

寡毛纲有盲道—肠背中线凹陷,盲肠和钙腺



作业

1、原肾管和后肾管主要区别在哪里?

2、原体腔和真体腔的主要区别?







第八章节肢动物门



进化地位

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

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有几丁质外骨骼;

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

是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生物学特征

1、身体分部(异律分节)、附肢分节;

2、具发达的几丁质外骨骼和强有力的横纹肌;

3、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4、食性广,口器类型多样;

5、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马氏管);

6、发达的神经系统、灵敏的感觉器官;

7、多卵生、发育过程有多种变态类型



一.身体分部、附肢分节

1、异律分节

2、身体分部:

头部:取食和感觉中心。

触角柄节(1节)、梗节(1节)、鞭节(多节)触觉和嗅觉

复眼和单眼

复眼由小眼构成

重叠像或集合像

单眼感光作用

胸部:运动中心。

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每一体节几乎都有1对附肢,有触角、口器、足、以及呼吸、生殖等各种形态。

附肢:实心,内有发达的横纹肌,有可活动的关节,十分灵活而且有力。

腹部:生殖和代谢中心。附肢退化,仅幼体具腹部附肢。未节多有尾须一对

3、昆虫的翅

数量:有两对翅。蚊、蝇的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有些昆虫如跳蚤、臭虫、雌介壳虫等,退化。

适应意义:扩展分布范围、寻觅适宜生境和食物,以及寻找配偶、逃避天敌之伤害等

翅的形成:体壁自中后胸背面向两侧延伸形成的囊状外突(非由附肢演变而来)气管、血液及神经贯穿其中,便形成翅脉。

昆虫翅的种类:膜翅鞘翅鳞翅等

二、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和横纹肌

1、体壁的构成(由外向内)

上表皮:含蜡质、色素,不透水。

外骨骼外表皮:几丁质。

内表皮:蛋白质—几丁质复合体。

皮细胞层:

向外分泌外骨骼

基膜

2、蜕皮(ecdysis)现象

过程:

皮细胞层分泌蜕皮液(含有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溶解内表皮;

皮细胞层与旧表皮分离;

虫体皮细胞层分泌形成新皮;

外表皮沿身体一定部位裂开,虫体钻出,退去旧皮。



外骨骼的作用:

—保护内脏器官;

—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抵抗不良环境及病毒细菌等的侵染;

—与附着在体壁内面的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运动。

三、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

血管的发达程度与呼吸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

体表呼吸(小型)如:水蚤——循环系统退化或仅有心脏而没有血管;

鳃呼吸——循环系统较发达;

气管呼吸——一般只保留身体背部的管状心脏。

四、消化和取食

口器出现各种变化——适应不同的取食方式、不同的食物

前肠:取食、磨碎、储存和初步消化

中肠:分泌消化酶

后肠:对离子和水分重新吸收

五、多样的呼吸和排泄

1、呼吸系统

鳃(gill):体壁向外的突起,鳃上的皮肤很薄,便于血液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如虾的鳃。

书鳃(bookgill):体壁向外突起折叠呈书页状。如鲎。

气管(tracheae):体壁内陷形成。气管分支布满全身,直接与细胞交换气体。如蝗虫。

书肺(booklung):体壁向内折叠呈书页状.如蜘蛛。



2、多样的排泄器官

腺体:中胚层起源,特化形成的腺体结构,开口于附肢基部。

如甲壳动物的绿腺(触角腺)、颚腺;

蛛形纲的基节腺.

代谢产物:氨。

马氏管(malpighantubules):盲端游离于血腔中,收集血腔中的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排出残渣。---陆生

六.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1、集中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头部3对神经节愈合为脑

前脑视觉、行为调节

中脑触觉。蜘蛛没有中脑的分化。

后脑分布到下唇、消化道

2、感觉器官眼触角化学感受器



七.生殖和发育

雌雄异体,异形。

生殖腺、生殖导管、附属腺体外生殖器(附肢特化)。

受精方式:体内受精

体外受精(多数的水生种类)

生殖方式:

卵生

卵胎生

胎生

孤雌生殖

幼体生殖

发育:直接发育间接发育(变态发育)

变态类型

a不完全变态有卵、幼虫、成虫3个虫期。

渐变态成体和幼体在外部形态,生活方式上很相似,幼虫个体小,而且只有翅芽而无翅,称为若虫(稚虫)。例:蝗虫半变态成体和幼体形态,生活方式都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幼虫称为稚虫。例蜻蜓

b完全变态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期。蛹期不吃不动。

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



作业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哪些结构对真正的陆生环境的适应起重要作用?



第九章棘皮动物

生物学特征

一、幼体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

主要是五辐对称。

二、体壁和骨骼

1、体壁

表皮层角质层(薄)+单纤毛柱状上皮

真皮层结缔组织+肌肉层

体腔膜位于肌肉层内部

体表具棘、叉棘,皮腮

不同形式的棘行使防卫、清除体表沉积物等功能。



三、真体腔和水管系统

次生体腔:围脏腔、水管系统、围血系统.

水管系统(特有):筛板、石管、环管、辐管、侧管、管足、坛囊、吸盘组成。

功能:运动、呼吸、摄食、排泄。

四、血系统、围血系统

五、消化系统和食性(海盘车)后口

口—食道—胃(贲门胃,幽门胃,幽门盲囊)—直肠(肠盲囊)—肛门.

六、没有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

七、生殖、发育

多雌雄异体

辐射卵裂;

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

次生性五辐射对称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幼体两侧对称,成体五辐射对称

2、体壁具真皮层、中胚层起源的内骨骼,体表有棘、棘钳、皮腮;

3、水管系统;血系统、围血系统;

4、后口;

5、没有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

6、生殖、发育



作业

1.后口动物与原口动物有什么区别?

2.棘皮动物的骨骼与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有什么区别?









献花(0)
+1
(本文系风归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