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通往天国的崇高美——科隆大教堂一瞥.docx
2019-12-02 | 阅:  转:  |  分享 
  
通往天国的崇高美——德国科隆大教堂一瞥向国敏崇高美是美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印象中,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一概念还是在40年前读大学时的《西方美学史
》选修课上,而最近的科隆大教堂之行则让我对崇高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德国科隆大教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
大宗教建筑。当你瞻仰过巴黎圣母院的壮丽辉煌,领略过圣彼得大教堂的豪放开朗之后,科隆大教堂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你心中下一个欧洲行的目的地
。2019年8月3日上午,我们从下榻的酒店前往坐落在科隆市中心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这座高达157米的基督教主座教堂,是科隆当之无
愧的地标。在科隆市区,无论从哪个角度,只要一抬头你都能看见科隆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双尖塔,令人心情振奋,更增期待。(科隆大教堂哥
特式双尖塔高耸入云,是科隆市当之无愧的地标)酒店离大教堂并不远,不消20分钟我们便站在了大教堂的脚下。注目凝视大教堂那精致华丽、巍
峨升腾的外观,抬头仰望直刺苍穹的双尖塔,一种神圣的崇高感油然而生。(抬头仰望直刺苍穹的双尖塔,一种神圣的崇高感油然而生。?)在欧洲
的各种建筑风格的教堂中,有滥觞于公元4世纪、以突出整体中心的穹隆顶为特征的拜占庭式,也有盛行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因巨大厚实的
墙体和均衡、平稳的拱券结构而出名的罗马式,以及公元15世纪以降先后昙花一现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式等风格。但我以为,没
有一种风格比流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以向无穷高处攀升的尖塔和巨大璀璨花窗的为特点的哥特式风格更能表现宗教教义和宗教情怀。(以突出
中央穹窿为特征的拜占庭式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顶上长着“洋葱头”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位于俄罗斯红场,属于拜占庭
式东正教堂。)(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是典型的拱券结构为主的罗马式教堂,显得厚重、均衡、平稳)哥特式教堂建筑是在罗马式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它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以垂直向上的视觉形象使信徒产生一种灵魂升华的崇高感。高耸的尖塔象征着上帝的至高无上,抒发了信徒们向
往天国获得上帝的宽恕和庇护的宗教信念。在这方面,始建于1248年、经过600多年反复修建的科隆大教堂是名副其实的典范。它集各种哥特
式建筑和装饰元素于一身,因而更能彰显基督教教义而成为宗教哲学与建筑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的代表作。说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筑
,一点也不为过。正因为如此,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科隆大教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科隆大教堂占地面积约8
000平方米,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式双塔教堂。如果你是一位忠实的基督教信徒,无论是恭敬地站在大教堂的脚下
抬头仰望耸入云天的尖塔,还是虔诚地端坐于礼拜堂内沿着修长的束柱把视线伸向高敞的穹顶,你都会觉得距离上帝越来越近,从而顿生一种摆脱尘
世间一切苦难和困惑的快感,达到一种致崇致高、脱俗超凡的精神境界。(抬头仰视不断向上攀升的穹顶,会有一种致崇致高、脱俗超凡的感觉)在
建筑形态上,除了巍峨高大、峻峭陡直,科隆大教堂还具有几处与其他哥特式教堂显著不同的特点。一是万塔林立。整座科隆大教堂的顶部矗立着1
万多座小尖塔,如同石笋林立,强烈地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些小尖塔错落有致、挺拔向上,簇拥着最高的双尖塔,就像一个个期待拯救的灵魂依偎
在上帝的怀里,超越世俗,飞向天国,得到净化。万塔林立的景象为大教堂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也成为科隆大教堂鲜明独特的外观标志。(整座大
教堂的顶部万塔林立,象征万千信众向往天国的灵魂。)(小尖塔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二是十字花处处盛开。在科隆大教堂的每一座尖塔的塔身
和塔顶以及在教堂的门楣、拱券、窗楣上,到处镶有一朵朵代表十字架的十字花雕塑。放眼望去,数以万计的十字花在空中绽放,形成了一幅天堂盛
开十字花的奇幻景象,宣示着万千信众通过信仰和救赎重获新生的十字架意义,使大教堂的外观更具视觉震撼力和精神感召力。(小尖塔上的十字花
清晰可见。)(三角窗楣、尖勒拱顶上开满十字花。)(大教堂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与大教堂塔顶十字花原件大小一样的复制品,高9.5米,宽4
.6米。)三是尖拱技术更加成熟。为了摆脱罗马式建筑笨重的墙体结构对高度和空间的限制,哥特式建筑在罗马式半圆形拱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采用了尖勒拱顶技术,形成轻巧上升的建筑形态。在科隆大教堂框架结构中,尖勒拱顶的运用相当普遍,技术也更加成熟。它大量减少了支撑墙体
结构的石料,进而大幅度减轻了整个墙体的重量,既确保了不断向上攀升的尖塔型结构的稳定性,又使拓展教堂空间和开设巨幅玻璃花窗成为可能。
尖勒拱顶还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作用,把人们的目光和心灵引向神圣的天国,聆听上帝的福音,因而更加切合向往天国的宗教意境。(上下层叠
、横向并列的尖勒拱顶遍布大教堂四周的墙面,拱顶下面是高大的玻璃花窗。)(大教堂的门框采用多层次复合式尖勒拱顶,与上方的锐角门楣组合
,“向上”的视觉引导效果更加明显。)四是飞扶壁空灵美观。尖勒拱顶虽然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可以增加教堂建筑的高度和空间,但大量运用容易
出现外墙压力增大的问题。科隆大教堂属于超高型建筑,而且尖塔林立,为了平衡尖勒拱顶对尖塔外墙的推力,较多地采用了在尖塔之间的凌空架设
飞扶壁技术,从而使墙体变得更薄,而玻璃花窗的面积则大幅度增加。从外观上看,飞扶壁的灵活设置使大教堂向上的动势和空灵感更为显著,更具
有美学欣赏价值。(两边对称的斜向飞扶壁,凌空连接支撑高度不同的尖塔,轻盈通秀,非常美观。)(横向飞扶壁,凌空连接支撑两座高度相同的
尖塔,稳定感很强。)科隆大教堂不仅建筑形态设计巧妙独到,其内部构造和装饰也非常具有特色。一是束柱轻盈修长,空间高大宽敞。由于尖勒拱
顶技术得到充分的运用,墙体重量大为减轻,在科隆大教堂内部结构中已经看不到过去罗马式教堂那种粗大笨重的圆形石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
根根由多条细长柱子组合在一起的束柱。束柱轻盈修长,挺拔向上,柱顶与尖拱衔接搭配、融为一体,支撑起中央大礼堂高达43.35米的穹顶,
美观大气。坐在宽敞的礼堂中自下而上环视,你一定会有一种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在飞升的动态视觉效果。如果你是一位信徒,无疑会产生强烈的深邃
感和神秘感。(中央大礼堂高达43.35米,座位5500个。轻盈修长、垂直向上的束柱与呈弧形的尖拱对称地排列在礼堂两侧,整齐美观,营
造了高大空灵的视觉效果。)(束柱的柱顶与尖勒拱顶相连接,直线对应弧线的巧妙造型与构图极具美观性。)二是玻璃花窗巨大硕长、色彩斑斓、
题材鲜明。彩色玻璃窗在罗马式教堂中就已出现,但罗马式教堂的墙体较厚重,窗户的数量和面积极为有限,因此内部装饰主要靠壁画。而哥特式教
堂则因尖勒拱顶和飞扶壁的运用为巨大硕长的玻璃花窗的建造提供了空间与条件。科隆大教堂的花窗的总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之多,这在哥特式教
堂建筑中非常罕见。光线透过巨大硕长的尖拱型玻璃花窗照射进来,明亮舒朗,营造了光明圣洁的天堂景象和圣光普照的心理感应。(垂直高耸的束
柱、整齐排列的尖拱和高大硕长的花窗,构成一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寓意着天堂之美。)除了巨大硕长之外,科隆大教堂花窗玻璃的颜色也非常讲究
。为了彰显宗教的教义,大教堂花窗的玻璃颜色以红蓝搭配为主,以黄、紫、绿等颜色为辅。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蓝色是天堂的象征,代表着信念与
希望,红色象征着上帝的慈爱以及耶稣和圣徒的流血牺牲。蓝、红主色及黄、紫、绿等辅助色的巧妙组合所产生的色彩斑斓的效果,使透过的光线转
化为五光十色的光谱,丰富了教堂内的景象,增加了神秘庄严的气氛。虔诚的信徒一边默默地祈祷,一边宁静地接受圣光的沐浴洗礼,心中充满无比
的喜悦与幸福,这是一幕多么祥和、多么醉人的宗教场景啊!(色彩斑斓的尖拱型玻璃花窗,由若干个小的对称几何图形组成,具有和谐、严谨、庄
严的装饰效果)科隆大教堂的玻璃花窗图案所表现题材大多是《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展现基督教信仰、教义及神学理论,弘扬圣徒与圣女的生平
事迹和高尚德行。信徒们静静地坐在教堂里,全神贯注于花窗中一幅幅充满基督教哲理和情怀的图案,沉浸在天国般的梦幻世界,思想境界自然而然
得到升华。正如罗丹所说:“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乐。”(每一
扇花窗中的图案都诉说着天堂的故事。上图中间部分的图案为《哀悼基督》,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并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
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上方是幅小型的《最后的晚餐》,下方分别为福音书的四位作者。)黑格尔在《美学》中对哥特式教堂的玻
璃花窗有过这样的评论,他说:“只有在哥特式教堂中,通过巨大的彩绘玻璃画其接受的光线是直接的,这也是其它艺术媒介不能达到的光线效果,
它的艺术魅力使所有教徒们都立刻感觉到来自天国的神力。”虽然我不是信徒,但黑格尔所说的这种“来自天国的神力”,置身科隆大教堂的我却也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在科隆大教堂参观的时间并不长,只能算走马观花,但值得品味和回忆东西的确不少,比如各种人物雕像、绘画、管风琴
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限于篇幅,无法细细道来。(教堂正门左右两侧的圣经人物雕像)(仔细端详,你会发现金黄色门楣和灰色的尖勒拱顶
上布满精雕细刻的人物像。)(束柱上的圣经人物石雕像和木雕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跪在壁画前默默祷告的信徒。)(刻有雕花、做工精
细的座位。)(高高悬挂的管风琴,庄重严肃,气势雄伟。)导游留给我们的参观时间终于到点了,想到还有塔顶、钟楼等好多地方以及教堂内收藏
的诸如三王龛、大摆钟等珍贵文物来不及去观赏,心中难免留下遗憾。当我们乘车离开时,隔着车窗回望科隆大教堂那峻峭肃穆、高峻空灵的身影,
我忽然想起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让我似懂非懂几十年的话:“崇高要求在人的方面感觉自己的有限,以及他同上帝之间不可逾越的疏远。”此次科隆大
教堂之行让我终于明白了黑格尔这段话的意思,人与上帝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疏远,而在信徒心目中上帝是伟大的造物主和拯救者,当一个信徒认识到
自己的渺小和苦难时,就会产生对上帝的敬畏、崇拜以及对崇高天国的向往。科隆大教堂的设计者旨在“运用逻辑清晰的工程学原理揭示神启,运用
物质力量创造精神体验的和谐”(《詹森艺术史》),因而教堂中每一处细节都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意义。教堂越是高大辉煌,就越能显示信徒自我
的渺小和上帝的伟大,信徒们升往天国请求上帝宽恕和拯救的心愿就会越加迫切。在这样一种宗教意识的引导下,教堂中的一切视觉感受都会升华为
愉快、美好的精神体验,从而完成由视觉上的崇高感向精神上的崇高美的飞跃。随着大巴的远去,科隆大教堂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但对它的美好印
象却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参考文献:[1]谢律星.从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看艺术与宗教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2,(09)[
2]钱宝宝.从崇高的角度看哥特式教堂[J].美术教育研究,2012,(24)[3](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3.[4](法)罗丹.法国大教堂[M].啸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周志.从彩绘玻璃看哥特式艺术的审美特征[J].装饰,2009,(11).[6]吴京垿.向天堂攀升——科隆大教堂内部空间探析[J].装饰,2005,(09).注:以上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草于2019年10月前言:科隆大教堂是我向往已久的旅行目的地。虽然只是匆匆一瞥,却是印象深刻。我不是宗教信徒,但我理解信徒心中那片光明的世界。我不懂建筑,也不是美学研究者,但我却从科隆大教堂真切感受到了崇高美。我斗胆把自己对科隆大教堂的印象和感受与各位分享,真诚希望得到各位好友的包容与指点。
献花(0)
+1
(本文系向国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