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麦肯锡的七个思维方法
2019-12-03 | 阅:  转:  |  分享 
  
麦肯锡的七个思维方法第一种?分类思维在市场营销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Customersegmentation(顾客分层)。这其实就是
分类思想。由于年龄、收入与性别等因素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一样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而需求不一样的消费者组成了不同的细分市场。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产品会有不同的定位。所以,分类是精准营销的前提。同时,分类思想对于个人管理也很有用。其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作“
人生角色”。指的是,每个人每时每刻在扮演着多个人生角色,如儿子、父亲、朋友、丈夫、社团领袖、企业高管等等。为了成为尽职尽责的人,在
制定周计划时就需要考虑每个角色的任务,缺一不可。唯有如此,在生活与工作之间才能取得平衡。由此可见,分类思想能把复杂混乱的事情梳理出
脉络,并逐个击破。第二种?矩阵思维矩阵思维是分类思维的一个延伸。学过统计学的都知道,数据类型能分成两种:Categoricalv
ariables与quantitativevariables。后者有一个特点,能够被量化。当你发现存在两个可量化的关键维度时,不
妨分别设成X轴与Y轴。作为集团战略部门,每天面对的任务有很多,但哪个才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解决的呢?这个问题就显得非常迫在眉睫了。但
是不怕,因为有矩阵思维。首先,我们对每个项目的“可行性”与“商业价值”进行一次评分。然后,把这两个维度分别设为X轴和Y轴。最好,所
有项目就会自动地分布在了四个象限之中。显而易见,你的重点就应该放在第一象限的项目中,尤其是颜色最深的右上方的那个项目,因为它的可行
性最高,同时商业价值最大。除了个人管理,还可以用来做市场分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波士顿管理咨询的产品矩阵模型了(BCGmatr
ix):这不就是一个矩阵思维的体现吗,道理一毛一样的所以,当你发现存在两个可量化的关键指标时,就可以试试做成一个矩阵,说不定你
会有意外新发现哦。第三种?漏斗思维最近,国内很流行一个来自硅谷的名词,叫“增长黑客”。这群人混迹各大互联网公司,是一个由来自产品、
技术、设计等不同部门的人所组成的神秘兮兮的战略部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公司业绩成倍地增长。在一些公司里,增长黑客是直接汇报给
CEO的。可见他们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但他们是怎么去实现这个高价值的呢?没错,核心还是这个漏斗思维。增长黑客那本书中非常核心的一个
概念,叫AARRR模型。其实就是一个漏斗模型。漏斗的每一层,都有一定的容量。漏斗越往下,容量越小。而层与层之间的比例,就是传说中的
转化率。到了最底层,就是收入。所以,要提高最终的收入,原理很简单,就是把每一层的容量都扩大,或者,把下钻的转化率给提高。作为增长黑
客的你,首先要学会去用数据去判断,哪个地方的容量太小,或转化率太低,然后再去制定方案进行针对性提高。第四种相关思维几年前,“大数据
”一下子火了。《大数据时代》提出了几个(当时)挺新颖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说大数据关注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个表述虽然不准确,
但至少反映了相关性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数据种类与数理都非常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在媒体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百分之多少的人会更倾向于做
某件事”。举个例子,有专家发现,在经济低迷的时候,89%的女性更倾向于买口红。结合数据的相关思维,够帮助我们找出事物之间隐性关系。
虽然事物有千千万万,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常见的也不外乎这四种:(a)正相关:X数量越多,Y数量越多(b)负相关:X数量越多,Y数量
越少(c)不相关:X数量与Y数量无关(d)非线性相关:某一范围内,X数量越多,Y数量越多;超过某一个拐点后,X数量越多,Y数量越少
。相关思维简单易懂,在商业中的用处很广泛。打比方,现在你是你们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为了提高明年的销售业绩,你最近进行一次分析,哪个媒
体广告需要减少投资,哪个媒体广告需要增加投资?关于预算分配的问题,永远都让市场部头的人头疼。这种决策在过去是(现在很多时候也是)老
板们拍脑袋想出来的。那有没有更加科学一点的办法呢?试试用相关思维来翻译这个问题,那就是:销售额与哪个媒体广告的投放量存在正相关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具体很多了,因为X与Y都是可以被很好量化的指标。只需要把过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数据拉出来,Excel一算就可以知道了
。假设将横坐标的看作是产品销量(口红、粉底液、气垫、防晒霜等等),纵坐标看成是媒体投放渠道金额(微信、微博、爱奇艺、杂志等等)。那
么,它们的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就会形成一张系数表。蓝色表示两者相关关系比较强,红色表示比较弱。那么,哪个产品更应该加大哪个投放渠道的
投放量就一目了然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打比方。一个严谨的投资决策肯定不能仅靠看一个维度或一张表就能解决的。但它给出了一个很不错的视角
。当你手头上拥有很多数据时,不妨来一次这样的数据探索(Dataexploresure),说不定会有什么新奇发现哦。第五种决策树思
维决策树(Decisiontree),相信这个概念对于所有学过机器学习的人都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一种入门级的算法。几乎每个初学者第
一个接触的机器学习算法都是决策树。它很实用,也特别好理解,因为它跟人的思维过程很像。它既可以当做一个体系化的分类思维,也可以当做一
个流程图甚至是一个检查清单来使用。但不管你怎么用,决策树的框架都是不变的。从顶端一点开始,它一层一层往下展开。每一层都有若干个支点
,而每个支点会分解成多条支线。就像下图一样。那它究竟怎么用呢?让我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去参加非诚勿扰的相亲大会,你打算在
相亲节目中使用决策树。你的决策树长这样:如果对方年龄太大,你立马可以排除;在年龄合适的人里,你再看他长得怎么样,颜值爆表、每天看着
他的脸都可以不用吃饭的,那就别问下去了,马上就在一起。如果长得还行,那就继续看看他的收入,以此类推。由于决策树越接近顶端的因素,重
要性越高。所以你对相亲对象的要求,按重要性来排序就是年龄>颜值>收入>性格。当然,这只是一个半开玩笑的举例,以便你理解。决策树在商
业环境中的用途也是相关广泛的。我随便给你举几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是银行的信用卡主管,你会给一个申请者多少信用卡额度呢?这本身就是一个
决策树模型能解决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找出决策树中重要的支点与支线,譬如是否高学历、是否高收入、是否在500强、是否有负债、是否已
婚、是否有房产等等。当一个申请者落在好的分支里,那就获得高额度;落在差的分支里,就得到低额度。第六种闭环思维闭环,不是指封闭,而是
指循环。在商业界,最著名的闭环应该当然是戴明环,又叫PDCA循环。PDCA循环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有一位叫沃特的统计
学家所发明,由戴明所改良与普及的,最终演变成了科学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帮助企业或组织持续性地改进质量,被广泛应用于新产品开发
、供应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项目管理之中。Do是最基础的。哪怕一个从不动脑子的人,他也知道去做,就像富士康里的车间工人一样。
聪明一点的人,他就会做Plan。在行动之前,先分析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实现最有效率,识别潜在的问题、障碍与风险等等。能做好这一
步的人,已经超过了80%的朋友了。还有没有更聪明的人呢?有,那就是会做Check的人。他们会去追踪与评估自己的行动是否已经达到了目
标,有哪些差距,有哪些改进空间。他们有总结与反思的习惯。阶段性就会复盘一次,可能是每天,可能是每周,也可能是每个月,总结出成功的经
验与失败的教训。如此勤奋思考的人,已经超过了95%的朋友。那么,还有没有更加聪明的人呢?还真的有。那就是会做好Action的人。他
们能够把经验教训都标准化成为下一次行动方案,让成功继续成功,让踩过的坑不再去踩。这就是最难的知行合一。这个闭环思维为什么重要?因为
它指明了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途径这个思想理解并不难,但在生活与工作中用起来是不容易的。第七种逻辑链思维逻辑链,是一个大杀器。(一)
在开始讲解这部分之前,容我(有点骄傲地)说几句题外话。请问,有多少读者是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呢?你们应该知道,如果去国外的商学院读研究
生或者MBA,那么一定会经历一场考试,它的名字叫GMAT。GMAT很难,公认的难,全世界都觉得它很难。但说实话,我觉得它不难,至少
没想象中那么难。当说一下当时我备考的情景:从零基础开始,自学2个月,换库首日裸考出700分。700分是什么概念呢?700分,就是分
水岭。能考出700分的人,才有申请全球顶尖商学院的资格(GMAT的全球平均分是558分,考过700分,意味着你的成绩打败了全世界9
0%的考生,当然也包括了母语为英语的英美考生)为什么我能够这么短时间内考出高分?完全不是因为英语水平有多好,恰好相反,我英语特别差
,雅思只能勉强拿6.5。那,因为什么呢?说起来很简单,因为我在复习过程中有个重大发现——GMAT这门考试的本质就是逻辑。逻辑,不仅
仅是GMAT的本质,也是很多商业项目与社会现象的本质。唯有抓住了这条命脉,才容易以最快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很遗憾的是,我们从小所
接受的教育,其实一直缺乏对逻辑链进行系统性训练。所以在讲逻辑链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两个逻辑概念:归纳与演绎。因为并不是很多人都理解它
们的意思。下面举个生活场景来帮助你理解:假设你看到猫爷在床上看书,在车站看书,甚至在厕所也在看书,那么你可能会得出结论:猫爷可能是
一个爱看书的人,在哪里都会在看书。如此这般,从个别事件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这过程叫归纳推理。再假设,你有天晚上打算跟猫爷
去西餐厅约会,但已经听朋友说过了这人老爱迟到,所以你在约会前就开始猜测,这一次猫爷大概率也会迟到。如此这般,从原来的结论,推广到某
个别事件的过程,叫作演绎推理。归纳与演绎,是两个互相联系的好朋友:归纳,特殊性是因,一般性是果;演绎,一般性是因,特殊性是果。下面
考考你:谁最擅长归纳推理呢?答案就是整天忙碌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他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控制变量的可重复试验,来归纳出一条又一条的普遍
性规律。再考考你:谁最精通演绎推理呢?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私家侦探了。他能够经常通过许多蛛丝马迹来演绎反推出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下面要讲到的逻辑链,其实是演绎推理中的其中一种。最简单的,或者说最经典的逻辑链,应该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
提—>结论用我自己的话来翻译,三段论可以变成更简洁的一种表达式:这就是我理解中逻辑链的极简形态。假设+因果(四)逻辑链有什么用处呢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第一,提高信息获取的质量在朋友圈里的文章,除了新闻资讯类的不说,剩下大多数都是发表观点类的论述文,从房地产分析
到国际局势判断,从社会热点到电影影评,内容方方面面。但本质上看,都逃不出逻辑链。有逻辑链思维的读者,他一边阅读文章就会一边审慎地自
问:这篇文章的结论是什么?(果)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他有哪些证据支持?(因)作者做出这个推理,隐含了哪些必要的前提?(假设)
你很可能会发现一个事实,大多文章都只是一味地给出结论,并没有同时给出明确充分的理由或证据,或者假设是有错误的。粗心的读者可能就会囫
囵吞枣地接受了这类文章中那些经不起推敲的结论。这就是读死书的问题根源。第二,提高思考的深度通常,你会觉得什么样的人说话特别有深度呢
?是不是那种,他一说话,你就会有种茅塞顿开的感慨,甚至忍不住发出“Aha”的惊叹。他们是怎么做到这种说话境界的呢?答案非常简单,只
是因为他们的逻辑链很长,比普通人都要长。他们很擅长拓宽自己的逻辑链长度,最终可能已经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了。逻辑链有两端,分别是因和果
。所以,逻辑链有两个方向,可以在因或果这两个方向上进行拓展。(1)连问三个“为什么”假设你明天回到公司,你向老板做工作汇报,说:老
板,这个季度的总销售业绩环比下降了。老板坐在电脑后,头也没抬,问你:为什么你支支吾吾答不出,于是跑回去看数据表,然后又跑回来跟老板
说:老板,虽然老客的销售额在略微上升,但是新客的销售额最近半年一直在下跌。老板皱了皱眉,但还是没望你一眼,继续问:为什么新客在下跌
你挠挠头,又跑回去工位,翻出过去半年的资料。过了半天你又跑回去找老板,说:老板,最近半年我们在市场推广上的重心从视频广告转换到了社
交媒体上了,而社交媒体中的用户,好像对我们的产品不感兴趣,使得新客人数下降了很多。你老板开始有点微笑,饶有兴趣地抬起头,问:为什么
他们对我们的产品不感兴趣呢?这时候你早有准备,把用户画像和产品定位等等材料都拿出来,给出了一个完整的答案。你的老板满意地点了点头,
说:很好,你总算摸到了问题根源了。这只是一个方便你理解的小故事。实际上,你完全可以不需要老板的反复提醒,而是通过多次自问“为什么”
来拓宽逻辑链的前端,直达问题的根源。你的逻辑链将会变成这样:(2)连问三个“所以呢”除此以外,你还可以通过不停自问“所以呢”来拓宽逻辑链的后端。会下棋的人,他们常常每下一步棋,就会事先想好接下来几步该怎么走。人生如棋。我们也该多想想未来的路怎么走。想当年,马云年轻时访问美国,亲眼目睹了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当时他心里肯定会问:“所以呢”。然后自答:“互联网技术就是未来”“所以呢”“中国也将拥有像美国一样厉害的互联网公司”“所以呢”“我回国后,要顺应大势,创办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马云的人生战略与企业战略,就是随着几个“所以呢”慢慢地构建起来了。企业家、政治家,他们的逻辑链是长这样的:总结一下:通过拓展逻辑链的前端,探究原因,有助于理解问题根源;通过拓展逻辑链的后端,思考结果,有助于提出行动方案。逻辑链的长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深度;一个人的思维深度,也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献花(0)
+1
(本文系wangkanpen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