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创造“生本”特色的高中作文教学新模式
2019-12-10 | 阅:  转:  |  分享 
  
创造“生本”特色的高中作文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校本教材生本特色教学模式支撑系统评价机制



内容摘要



在新的高中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应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自编作文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作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一的教学模式,即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情感熏陶和人文思想的渗透,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精神”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最佳境界,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角高水平的作文来。



一、作文教改的理性思考



(一)本课题要探讨学生不爱作文或无病呻吟的根源在哪儿?



1、功利化倾向——为了参加高考,而胡乱编造无真情实感东西。以往的作文教学,以传授一些写作知识作为训练之本,偏重于教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开头结尾的写作方法,至于如何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何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摄取、积累写作材料,却很少关注。这种教法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一个假说的基础上,即学生有内容可写,但不知如何写,有话要说,但不知如何说。而实际上学生作文遇到的最大障碍正好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从而导致学生作文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由于学生缺少写作的生活底蕴的积累,以及文化底蕴的沉淀,无从写出能够打动自己更能打动别人的好文章来的。



2、个体化倾向——一切都是教师设计,依据教师对命题的喜恶。多年的作文教学,使得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偏重于入格训练,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千人一面、千文一腔”的“应试新八股”泛滥了。这样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且使学生个人的见解、智慧、情感得不到自由展现的空间,因而其人性精神不能充分地张扬,其创造性思维也自然受到压抑。



3、随意化倾向——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缺少计划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没有一个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教师可以随意命题,训练的目的性不强。急需一套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



(二)本课题立足于素质教育界的核心即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探讨作文教学的真谛何在?



1、(用笔说话)作文是学生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2、一种表达真情实感又能征服读者的文雅表现方式



3、一种永远留下知识、学识、智慧、情感、才艺痕迹的记录



4、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众所周知,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们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动机水平的高低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一般来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三)本课题遵循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探讨



“生本特色”作文教学的时代内涵:



1、诗言志,词言情,小说言心声。凡人都有表现欲,作文是高雅表达自己形式之一·····,这是学生写好文章的不竭动力,教师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尊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是学生写作冲动的催化剂。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趣,为善的意识,顽强的意志等。有人提出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人技语文”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语文”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语文”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养”(知识、技能、精神、人格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了生命之“美”。这幅语文三重境界图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不只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从中我们更能深刻地领略到“语文教学”所流露的“智慧美”、“诗意美”、“生命美”,因而我们以“作文课堂改革”为契机,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付诸实践,因为我们知道,作文是学生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感情,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2、好文章应是时代性、规范性、征服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而为善的人文性则是它的基础,教师教作文,首先要教做人,而要教做人,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语文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使每一节课都能获得生命的满足。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对学生而言,直接影响他当今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及成长;对教师而言,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关系中,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3、学生无时不在学习。跟教师学作文就是选择了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教体,真正让师生在互逆、互教、互促、互动中真诚地生活,学习与锻炼,营造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是作文教学得以创造的有效机制。



4、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如果没有民主,学生感到有压力,担心不安全,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看教师或领导的眼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与迟钝,这怎么可能有创新!同时,创新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若按传统做法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充其量只能按教师的要求掌握书本知识,哪能有什么学生个人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呢?为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说明、去表、去写作,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丰富新知。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



(四)创造生本特色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1、美国学子马王安·列维把“未知的教育”列为现代化社会的十二个重要特征之首。指出现代化与教育必须是为未知社会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指明,生本特色的作文教学必须是富有活力和创造精神的。它把社会需求要与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最需要的也是最能代表社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这一观点是完全符合我们的人文关怀传统。



2、美国教育理论家乔治·布朗(GeorgeI.Brown)在他的《生动的课堂(TheLiveClassroom)》一书中称之为精神的“幻想旅行(fantasytrip)”,并认为生动的课堂只有通过精神的“幻想旅行”,学生才会有“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s)”。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就是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获得的高峰体验。课堂生活是伴随认知的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始终贯着学生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和对生活感悟。从此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并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真谛,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离开了对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关注,课堂教学怎么可能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集合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者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4、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思(C.R.Rogeres1902年出生)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与教育目的,教师还必须以常注意对学生全面了解,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洞察学习者的情感及其变化,并充分信任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处自己的潜能;教师本人要表里一致,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重视他们的情感、看法和意愿;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种情感的学习情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都有发展的潜能,而且都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外部条件的作用就在于创设有利条件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不能阻碍潜能的发挥。



5、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事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000年1月版第58页



二、“生本特色”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我们对“生本”的理解,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创造“生本特色”的作文教学模式,主要总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写作学习理念



1、相信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以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技能奧妙难知,几乎同于方士的画符念咒,这种见解必须找破”。(叶圣陶《文章例话》)他认为写文章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情······”他认为没有这种认识,人就会成为写作的奴隶。我们的教师每每把写文章看成很神秘,把写文章看成是要由一大堆技法来规定的事情,于是重重叠叠地教,不断地使学生就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驰骋他们的想象了,不再去进行对事物的最深刻和最美妙地进行头脑加工了,就出现了不了那种波动人心的认识,也许一个平庸之才就此产生了。



人之初,性好学,学生一定能写好作文,厌恶写作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



2、尊重学生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000年1月版第316页)



师道尊严的惯性,就让学生觉得只是成为他们自己远远不够的,还要成为我们想要他成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们从来没有按照他本来的样子被他的父母、老师、邻居和社会所接受,每一个人都试图要改善他,要使他变得更好,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缺点、错误,弱点和脆弱的地方,没有人强调他的美,他的聪明才智,本来可以求实求事地表达自己的新观点,却总被人指正,于此之后,他就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路,而想法说出别人想说出的话,他连“自己”都没了,还谈什么创造性?



语文教育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提供生活的工具,它更注重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试想,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很单调,内心很苦闷,生活质量无从谈起,所以生命的质量应体现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生活感受的愉悦性。那么语文教育更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结果其悟性就会被夭折,灵性会被扼杀,人格会被异化,意志会被消磨,情感就会冻结了。要让他们懂得:花有花的芬芳,草有草的声息。花以艳丽夺目,草借绿意悦人。花鲜勿须自骄,草微不必自卑。“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多几分纯真,多几分洒脱,多几分正气,多几分汗水,多几分创造,坦然地走自己的路。洒下一路欢歌,留下两行足迹。



3、依靠学生



为什么要依靠群众?因为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教学为什么要依靠学生?因为学生是英雄的“源头”。



(1)依靠学生寻找资源



直接材料: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事情,如果细心审视一番,身边平淡的件件小事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间接材料:要学生从书籍、报刊、影视及谈话中获得。比如学生积累名家名言和古诗文名句。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茨巴尔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莎士比亚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你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



······



(2)依靠学生开展活动,“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2000年1月版第341页)



(3)依靠学生评教评学



(二)构建生本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



我们想通过这个模式来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规律。过去我们注重研究写作规律而忽视表达规律,根据表达规律,即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把话说得有有声有色。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按照基本事实说出既表达自己又能征服读者(注:包括高考阅卷者)的话。



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创设写作情境——形成研讨氛围——捕捉独特视角——完成个性作文



1、创设写作情境即通过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焕发生命的灵气和人性的活力,从而真正地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选取思想健康艺术性强的内外优秀影片,因为它具有形式的直观性、题材的典型、内容的丰富性等优点,学生能深临其境地感受生动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绚丽多彩的画面,扣人心弦的音响,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而使他们能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



选择社会热点问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第七日》等节目,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思想性、人文价值含金量高,也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因此他们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如:“我看9·11”、“刘海洋泼熊事件的反思”、“女贪官自白的启示”、“朝圣者的虔诚”等等话题,都可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虽然高中生活比较单调,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投入主动性,多关注现实,多听听广播,多看看报纸,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从生活中掌握大量鲜活的语言和材料,写出缤纷斑谰,各具特色的文章。



2、所谓形成研讨氛围即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场”。还要本着“知无不言,言之有理,言者无罪”的原则,让学生有话敢说。俗话说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如同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有人说,能容纳学生多元思想是教师最重要的一种胸怀。要善于运用“创造性集体思维法“:



(1)严禁批评----不急于评论提出的主意孰优孰劣



(2)自由奔放----新奇的意外的完全矛盾的因素更能激发智慧的火花。



(3)追求数量----主意的数量越多,出现好主意的可能性就越大。



(4)综合改进----综合自己与他人的主意,进一步提出新的意念。



3、捕捉独特思维就是在学生充分的发言基础上,评选出具有独创的思维结果,分析其独到之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独特性是具有创说创设情境和形成氛围是让学生展现其真美的一面,那么,这一环节则更能体现作文教学的智慧美,张扬学生的个性精神。所以,由有话可说,到有话敢说,再到有话会说,此时达到了质的飞跃,最终使学生以独特的思维视角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征服读者。



“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创新,作文的生命。”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4、最后是完成个性化作文。有了独到的见解,还要用最好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作文的“诗意美”。



(三)不断充实作文教学的支撑系统



作文教学也是个系统工程,写好文章必须有相应的支撑系统来保证。



1、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因为文学艺术修养体现了人们文化层次、精神境界。她是人们向往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无止境地创造生活的力量源泉。而提高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就是读好书。而好书能给人以力量,高尔基曾经有一句名言,读好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我们要多读书,要读好书。好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如果我们能够以好书为伴,那么,大千世界将变得多姿多彩,他自己的生活了变得充实、丰富。他的人生节奏都被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充实过了,感染过了,协调过了。因此他的人生汇集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道路洒满了阳光,生活也充满了乐趣。他的一个小小的感受很可能是穿越千年历史而来,并且还将穿越漫长的岁月而去。



2、写好日记、周记。让学生记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刘勰说:“文附质也。”“文”就是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文附质也”,语言文字的表达必须附丽或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之中。可见,作文教学的真谛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写好周记随笔,正是为了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运用已有知识研究课题,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充满情趣。



搞好观摩和表演活动。三年来,我们共欣赏了近三十部国内外优秀影片,每名学生都写了多篇观赏笔记,互相交流。我们还编排了五个话剧片段,同学们自导自演,效果很好。



3、自编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观察与表达》、《分析与表达》;



4、建作文实验室



“步入我们的作文实验室,感觉置身于幽蓝旷远的空中,我们仿佛朵朵悠悠的白云自由地飘浮其中,淡淡的墨香朴面而来,爽爽的春风轻拂脸颊,青春的个性飞彩流扬,我们在这里呼吸,我们在这里伸展,我们在这里面编织我们美丽的梦想。”



上面这段话,是我们作文实验班的一位同学在周记里的一段肺腑之言。它也代表了我们全体实验班师生的心声。



我们不能忘怀,在这宽敞整齐的实验室中飘荡着的幽幽墨香、荡漾着的悠扬乐章、跳动着的多彩的画面。这里,记录下了我们师生孜孜苦读的身影;这里,埋伏着学子们充满个性思维的唇枪舌剑;这里,流淌着学生们笔下涌出的涓涓细流;这里,重演着中外名著中精彩的画面;这里,贴满了学生们美丽的华章······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令我们心旌摇动,令我们回味无穷。



(四)实施激励性评价



1、坚持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关键,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项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指导帮助,并给以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其实,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不矛盾,只是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性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



2、坚持多元化评价



作文教学评价,不单纯是为了学生某次或某个阶段的习作给出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促进学生习作能力、习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它始终是整个作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习作的新起点。在作文评价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摘自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1)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2)评价内容多元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知识和能力的评价(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3)评价标准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多元化评价的反馈调节作用、激励性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学生逐渐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发挥出潜能,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3、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形成性评价的目标



A.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即考查学生的语言行为;



B.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使评价考查也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家学



C.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既考查了语言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形成



E.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综合评估,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整体性评价,在评价中既要包含教学过程又要体现教学效果,因此,不能只求最终效果,也不能只认实施过程,必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每一位教师的教与每一个学生的学给予一个合理、公证的评估。



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作文教改实践的成果、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来的作文教改实践使我们收获颇丰:



(1)针对传统作文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创建了作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2)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精神”的自由空间;



(3)训练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有行于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



(5)从学生的创作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6)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



(7)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风格特色,强化作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和人文思想的渗透。



(二)



(1)、由学生自己编缉了一本《作文集》、一本《随笔集》、一本《影评集》、一本《报评集》;



(2)、实验教师多次做市、区、校级观摩课,受到听课者的好评;



(3)、实验教师编缉两本作文校内教本教材,《观察与表达》、《分析与表达》;



(4)、完成三篇高层次教改论文,其中一篇获北京市二等奖;一篇获顺义区一等奖;



(5)、高考作文成绩显著。获区高考语文学科优秀奖。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处,比如课堂操作的完善性,课堂评价的实效性等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我们将一如既往,以旺盛的精神、饱满的热情、健康的情绪,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显性或隐性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感悟事物、体察社会和人性,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优秀作文来。我想,我们希望有更多懂得爱的人;



我们需要更多会欣赏美的人;



我们需要有情有意、有感性有热血、欢喜过生活的人。



惟有懂得爱的人,才能对抗粗暴;



惟有欣赏美的人,才能免于庸俗;



惟有欢喜过生活的人,才能使生命充满美丽的色彩。



献花(0)
+1
(本文系胜利郭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