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一)七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请按要求填涂答题纸(用2B 铅笔填涂,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中性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师只收答题纸。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世界文化遗产 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世界文化遗产37项,其中北京市的七大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为:、故宫、长城、 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你认为横线上应该填的是?()A.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 遗址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下面哪些农作物是中国先民最早栽培的?()①稻②麦③ 黍④粟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孙中山先生有这样的诗句:“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那你知道下面的哪个传说是关于“轩辕”的吗?()A.他教民开垦耕种B.他在战争中运用能辨 明方向的指南车C.他教人们通商交换D.他制作乐器琴瑟4.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有位统治者:“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这 位统治者是()A.商纣B.夏桀C.盘庚D.周平王5.1976年,考古学家在陕西临潼发现一件文物 ——利簋,上面记述了牧野之战,那么你认为利簋这件青铜器是哪个朝代铸造的?()A.黄帝时期B.夏C .商D.周6.历史上经常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下面哪一个历史人物不是春秋时期的霸主?()A.齐桓公 B.秦孝公C.晋文公D.楚庄王7.成语故事是历史的再现,“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成语都是出自战国时期的 著名战役,你认为下面哪个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巨鹿之战D.桂 陵之战8.《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 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王室衰微,分封 制开始瓦解??????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9.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是得益于()商鞅奖励耕织B.大运河的开通C.都江堰的建成D.汉朝重视兴修水利10.小明同学在历史剧中扮演我国 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富贵不能淫,威武不 能屈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1.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 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12.秦朝 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陈胜、吴广起义B.秦朝的暴政??C.修建阿房 宫??D.项羽、刘邦起义13.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 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国人暴动??B.陈胜、吴广起义??C.楚汉之争??D.赤 壁之战14.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C.匈奴分裂 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15.一位名医对他的学生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他还传授学生”五禽之戏。” 他是()A.?张仲景B.张骞C.班超D.华佗?16.他不畏艰险,沟通亚洲内陆交通要道,有人称他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 人”。他是()?张謇B.班超C.?张骞????D.甘英?17.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张纸。 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这则材料直接说明了当时()A.我国造纸技术已经成熟B.该纸 发明早于“蔡侯纸”C.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18.《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 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 战1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迁往内地少数民族有()①氐族②蒙古③羌族④鲜 卑族⑤匈奴族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20.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 “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A. 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21.“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 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A.孟子“仁政”学说??????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C.韩非子的法家思 想D.董仲舒的“儒学”22.西方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 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崇儒尚佛、兼收并蓄??????B.以法为教、焚书 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诸子并立、百家争鸣23.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 狱……”该官员属于()A.刺史???B.御史大夫?????C.丞相D.太尉24.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权势衰微B.选才制度的不当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2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A.三公互相制约??B.皇权至高无上?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二、材料分析题文化的创新传承与思想 的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题共20分)材料一:相传,清朝末年,在河南安 阳的小屯村一带,农民翻土时翻出了一些“龙骨”,把其当做中药材卖给中药铺。……,学者经过研究,认定是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材料三:?“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 ……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材料四:《后汉书》记载:“元兴元 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材料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材料六:俗语“家家观世 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则来源于我国本土宗教。材料七: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 大务,立大学于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汉书·董仲舒传》你认为材料一中商朝的文字是什么 ?(2分)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2分)材料三中“能阅读同样的书籍”是得益于秦朝采取了哪项措施?(2分)材料四中的“蔡 侯”的贡献是什么?(2分)材料五是谁的名言?他的著作的体裁是?(4分)阅读材料六回答①佛教传入中国和哪一个事件有关?(2分)②我国 的本土宗教在东汉时期有哪两个派别?(各1分)在材料七中,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他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写出一点即 可)(4分)27.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本题共16分)材料一:1 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了一个青铜器,它高133厘米,重832.84千克,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材料二: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材料三:“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 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材料五:(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材料六:?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史记·平准书》(1)根据材料一,请 写出这个青铜器的名称。(2分)(2)你知道材料二中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分)(3)阅读材料三回答①材料反 映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②针对这种变化,秦国的应对措施有哪些?(写出一点即可)(2分)(4)材料四中“一法度衡石丈尺” 是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个具体措施?(2分)(5)请根据材料五①举例说明汉景帝的做法。(2分)②并说出在他和汉文帝统治时期出现盛世局面是 什么?(2分)(6)材料六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28.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不同的朝代,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题共14分)?材料一:?“中国政治文明与文化之 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 制·····”——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材料二:?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 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子。”材料四: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 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据材料一,①“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制度?(2分)②请写出这项制度的作用(写出一点即可)(2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商君在政治上的措施是?(2分)(3)阅读材料三①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状况?(2分)②该朝代推行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4)结合材料四判断①“‘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终产生了什么问题?②最终如何解决?(4分)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