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
2019-12-21 | 阅:  转:  |  分享 
  
《变形记》的荒诞与真实【内容摘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人变虫的想象具有很夸张的荒诞性,然而作者对甲虫的外观、生活状态、动作等又进行
了非常真实细致的描写,又感觉非常真实,这种既荒诞又真实的风格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将从作品的荒诞性与真实性出发,从甲虫身体的
异化、语言的异化以及家人的态度异化的过程来探讨荒诞的具体表现。看似荒诞的故事都潜藏着真实性,或者说隐喻了现实,本文也将进一步分析荒
诞与真实的关系以及带给我们的深度的社会思考。【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甲虫;荒诞;真实;现实主义;荒诞的表现习惯上人们愿意接受
坏的事情变好,却承受不了好的事情变坏。古有古罗马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该书原名也叫《变形记》。讲述了人变成驴子后遭受各种磨难,之
后吃了埃及女神的玫瑰花环,才恢复人身的故事。今有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片《千与千寻》,小千的父母由于吃了神界的食物变成猪,小千历
尽千辛万苦救回父母人身。这些神话故事都具有荒诞的情节,虽然类似,但也有不同。《金驴记》或者《千与千寻》都是人作恶或做出错误事情后被
动异化接受惩罚,有主观赎罪的意图。而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说是人主动异化以隐藏自己,或者说也是惩罚自己。作品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前两
个故事都是由坏变好的过程,所得到的结果是最圆满的,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对于后者,我们总是深有同感,尽管作品距今已百年之久,它所包含
的意义却并不遥远,放到今天也不陌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写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宿命。”孤独、冷漠、痛苦、闭塞,这种寂寞孤独抑
郁的作品往往会受到读者的追捧,因为每一个看似坚强的外表下都包裹着一颗柔软的并不坚强的心,就如这只大甲虫一般。身体的异化人类异化的故
事《变形记》并不是孤例,重要的是《变形记》对大甲虫细节部分逼真的刻画。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躺在床上四脚朝天的大甲虫,“他那许
多只腿真是细的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作者对大甲虫的细节描绘,通过人的视角来进行动态呈现,既显得荒诞又无比真实。然而对
于自己身体上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格里高尔并不震惊和恐惧,也不去思考为什么会变成虫?这本来至少是在大脑里轰的一声,瞬间没有思想的过程
竟然只用了“我出了什么事啦?”一笔带过。这也说明了作者的着重点在于刻画人物变形后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文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格里高尔
的心理活动:拼命的想赶快去上班,怎样努力的起床;怎样能够赶上最近一班火车,带上那些还没有包好的样品;如果赶不上火车,公司就会来人查
看;然后思路又跳到家庭的债务,妹妹的学习,累人的工作。这一堆碎碎念托出一个操碎了心的格里高尔的形象。尽管格里高尔如此的努力想回到正
常的生活中去,但家人的恐惧和对他的隔离,使得人性慢慢改变成虫性,习惯了爬来爬去,习惯了吃有异味的残渣剩饭,虫子的身体吞噬掉了人的思
想。这个异化的过程,不只是从身体上,思想上、行动上也都被一点点异化和吞噬。语言的异化格里高尔这只虫子拥有人的思想,却失去了人类交流
的重要方式:语言。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你说的我明白,我说的你却听不懂。无论我外观变成了什么样子,我说的你
也不会明白。格里高尔每天用一双恐惧的眼睛望向他门外的世界,尽管这双眼睛里,有对父亲的恐惧,有对妈妈的爱,有对妹妹的关心,有对未来的
计划,但这只是一只虫子的想法罢了。然而家人并不知道,他们说的话这只虫子都能听得懂,家人的情绪变化都被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既然妹妹
已经不耐烦,并下了驱逐令。格里高尔也不得不配合,缓慢地回到自己的屋子,大门随之被“砰”的一声在身后紧紧关上,也正式宣告了家人对格里
高尔的审判结果。此情此景真是无比悲凉。正是由于语言这一重要交流方式的失去,格里高尔才被家人从人类的世界抹去。这又何尝不是卡夫卡对父
亲的控诉?也可以说卡夫卡要表达的是和父亲无法沟通,甚至于失去了沟通的渠道。正由于父亲对卡夫卡的严厉管教,使得本就生性胆小懦弱的卡夫
卡畏惧自己的父亲,长期存在心里阴影。我们可以从卡夫卡的《致父亲》中看到,“我总觉得,这个巨人,我的父亲,终极法庭,会无缘无故地走来
,半夜三更一把将我拽出被窝,拎到阳台上,在他面前我就是这么渺小。”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孤独感与恐惧感,更加深了卡夫卡内心的彷徨与苦
闷,使得作者把全部感情都倾泻在其作品里面,把自己设定成主角,与虚拟的人物进行对话沟通。家人的异化在家人发现格里高尔的异样后,有震惊
和恐惧甚至于恶心的感情都是很正常的。卡夫卡让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恶心的虫子,是在戏谑家人,也是在尽可能的贬低自己。既然父亲总说我是只
虫子,我就变个虫子给你看!不可思议的是家人虽然恐惧,但却不再给格里高尔请医生,反而迅速接受了这个荒诞的现实,一是像真的养一只虫子般
把他藏在家里,给他送些残羹剩饭;二是立刻决定其他人设法出去工作。格里高尔最初的希望(家人能救治自己)都随之化为泡影。但我们还是从中
看出家人心态的阶段变化进程。从震惊——接受——照顾——厌烦直到放弃。尤其是格里高尔最爱的母亲的态度,让人垂泪:1、所有人都在怀疑格
里高尔不去工作的时候,只有母亲担心儿子生病,“母亲声泪俱下地喊道,‘也许他病害的不轻,倒是我们在折磨他呢。’”催促妹妹赶快去请医生
和锁匠。2、尽管儿子真的变成一只大虫子让妈妈震惊和恐惧,但母爱还是使她向前挪动脚步。3、当父亲和妹妹都阻挡母亲不让她探视格里高尔的
时候,母亲大喊着:“我要去瞧瞧格里格尔!他可是我的亲生儿子啊!他如今的处境这样糟糕,我一定要进去瞧瞧他!你们为什么就不能体谅呢?”
4、当父亲拿起苹果像连珠炮一样狠狠砸向格里高尔的时候,是最让人揪心的一幕。可怜的格里高尔拼命迈动一堆细小的腿,东躲西藏,最终还是逃
不过凶狠的父亲的致命一击,就在他晕倒前的一刹那,妈妈从卧室里飞奔出来不顾一切地阻拦父亲,请求他放儿子一条生路。这一幕真的很催泪。5
、当女佣用扫帚推动格里高尔的尸体时,母亲欲言又止,她很想上前阻挡,但又终于没有动。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她非常爱她的儿子,可是又畏惧
父亲,胆小羸弱,没有主见,无法和强大的父亲抗衡。最终屈服于全家人的意志,舍弃了自己的儿子。妹妹一开始还是感恩于哥哥过去对她的好,极
力照顾变异后的哥哥。但爱心熬不过时间,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终于下了驱逐哥哥的决心。格里高尔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是取决于妹妹的决定
,如果说父亲砸向格里高尔的那只苹果是罪魁祸首,那放弃格里高尔的妹妹,则给了他最终的审判。当格里高尔终于在饥饿与伤痛中死去,他在生命
最后一刻还在感激怀念自己的家人。然而他的家人却终于如释重负,连女佣要汇报如何处理的尸体都不愿意再听。每个人都开始给雇主写请假条,然
后外出开始全家的郊游活动,并憧憬起未来的美好生活。格里高尔就这样被遗忘了,也许他的家人正是要尽快遗忘自己。家庭是避风的港湾,是守护
自由的最后一块堡垒。无论在外面受到多少打击,忍受多少委屈,只要有家,有亲人的关怀,我们都会得到片刻歇息,卸下所有伪装的面具,以积蓄
力量,鼓起再度出发的勇气。亲人的遗忘和冷漠,不闻不问最为可怕,父亲的冷嘲热讽,刚愎自负是一种冷暴力,也使得孑然一身的格里高尔失去了
最后一块爱的阵地,在孤独悲惨中死去。二、荒诞与真实格里高尔为什么选择变形成一个甲虫而不是一只可爱的小猫呢?甲虫只是中译本翻译过来的
一个比较中性的词汇,而德文原版的意思是臭虫、蟑螂、害虫,想象一下,一只成人般大小的臭虫趴在墙上,任谁也要吓死了。卡夫卡设定的这种荒
诞的象征本意是想反抗父亲的专制,躲避责任。可是这么巨大的变化不但吓跑了公司秘书主任,也吓傻了一家人,反过来也惩罚了自己。任何事情都
是相对的,父亲在惩罚你,其实也是在惩罚自己,儿子的死就是专横跋扈的父亲自己亲自种下的恶果。看似荒诞的故事都潜藏着真实性,或者说隐喻
了现实。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导致了人心理上的变形,并反射到人的外观异化。压力是原因,变形是最终结果。卡夫卡虽然是在写自己个人的
生活境况,但这也同时影射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一个整日里谨小慎微、勤奋工作,操心着一大家子生活的小职员,凭借一己之力支撑整个家
庭的开销,理应受到家人的热情对待和关心,可是这种温馨只在格里高尔第一次拿回薪水的时候出现过。那一幕还时时闪回在虫化后的格里高尔脑中
。之后再给家里拿钱就成为一种习惯,大家不再感激,而是坦然接受。但异化成了一只毫无价值的虫子却是家人所无法接受的,不产生价值的物品就
成为一件废品,现实就是如此的不近人情。一只虫子无异于一个病人,不但没有产出,还需要家人持续照顾。家人的态度变化就是这个荒诞的故事给
出的最现实的回答,就像那个嵌入硬壳的苹果,终将渐渐腐烂成为致命的伤害。英国诗人奥登曾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
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时代的复杂和痛苦,并揭示了人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也是最早传达出20世纪人类精神的作家
”。这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也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这种困境可以说到现在不但没有治愈,反而越发严重,
也许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生活只剩下眼前的苟且,哪里还有诗和远方?因此说,卡夫卡的《变形记》到如今也丝毫不虚伪,他的变形也是
现代人的变形,不是变成臭虫,也是异化的整个社会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个个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冷冰冰的零件。马克·吐温说过:“有时候真实比
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这是荒诞中残酷的现实,也是现实中的荒诞体现。三、结语可以说,
大甲虫就是卡夫卡的变形。卡夫卡死于恐惧、孤独、自卑以及家庭的精神遗弃。《致父亲》中卡夫卡几次提到“我原本需要些许鼓励,些许和善,我
的路需要些许余地,你却把它堵死了。”“我不相信,一句和善的话,一次不动声色的引导,一个鼓励的眼神不能使我乖乖地顺从”可见,爱和鼓励
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有多么的重要。家庭之爱足以影响人的一生。而那幅格里高尔用生命去保护的画,也寄托着格里高尔对亲情的渴望。尽管那只手
戴着手套,但依然可以传递给我们温暖。他爱这个世界,爱这个家。他像甲虫一样用硬壳包裹自己,是因为阳光和爱没有照进他的心灵,缺爱是一种
病,需要我们自己去疗伤。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看到了每个家庭成员在面对困难来临时给出的不同答案,虽然我们可以充当道德的圣人去揭露鞭挞
人性的丑恶,揭示更深刻的社会本质,但我们宁愿不看到,宁愿不揭露,宁愿不变异。汪曾祺说过:“我们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们希望
一切是美好的,人性是美好的,社会是和谐的,我们会回到单纯的童年,快乐没有忧伤,人是人,虫是虫。不用躲在黑暗的地洞里惶惶不安,也不用在笼子里表演饥饿,或者竭力地想遁入城堡,封闭自己的内心,独酌自己的痛苦。王尔德曾说:“我们都身处泥潭,但总有人仰望星空。”逃避现实世界,追求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不是理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只会令人越陷越深,给自己一条生路,学会减压。就像《千与千寻》中的小千,勇敢的面对荒诞的世界,努力快乐的生活,善于发现美,寻找生活中的真爱。【参考文献】[1]卡夫卡,《致父亲》——《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吴晓东,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20世纪外国小说专题》,2013年,北大出版社
献花(0)
+1
(本文系观物小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