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 民与臣
2020-01-03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第十六章民与臣红林悟道《韩非子-备内》上一章中韩非子重点讲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法,基础是依,办法是治,结果
是国。法是国法,依是根据,治是治理,国是国家。韩非子时代,治国理念还处在“人政合一”的理论里,这里的“人”就是“人为”意识,君主的
喜好与习性。依法治国的思想使君主的治国理念彻底摆脱了“人为”的因素,有了依据与标准,使社会趋于稳定,人心从相信“神”到律法,凡事有
了可以预见的结果,因为依据律法就能得出应有的结果,这远比等“天”给结果强多了。韩非子将依法治国的办法原点归为“赏罚”,这是君主权力
核心的二柄。权力,体现在资源的分配上,包括人作为生产资料,也在分配的范围内。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国家资源属于君主,自然就有分配权,这是“奖罚”权力的来源。人总要活着,活着就要有吃的穿的住的,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土地,而土地属于君主
,所以君主从源头上就控制着百姓。朝臣也是一样,只不过生活基础变成了俸禄,在农业社会,俸禄也来自于土地与百姓的生产,所以归根结底君主
从生活资料上就控制了臣子。韩非子始终告诫君主要行为君之道,目的就是要成为真正的君主控制住资源与财富,实施“奖罚”,为了使这一整套思
想成为现实,韩非子用“依法治国”来实现其主张。韩非子告诉君主“士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在律法面着没有“人为”,只有律法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则奸邪无所容其私。”天下无奸,则国泰民安。讲完了上层建筑,韩非子将目光转向了百姓。韩非子时代,普通百姓没有真正
的人生自由,没有自己的土地,各种徭役使百姓困苦无比,百姓的疾苦很容易被他人利用。从人性的角度讲,只要给疾苦中的百姓给吃得和生活资料
,能使其活下去,百姓就会跟随他维护他。韩非子看到了这种危机和可怕,法家首要的目的是通过依法治国来确定和巩固君主的地位,凡是对君主有
危险的事,都是法家首要考虑的。所以以韩非子告诫君主“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意思是徭役多,百姓就困苦;百姓困苦,臣下势力就发
展起来。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徭役多则民苦,民苦
则权势起”这句话有两层含意,第一是徭役多百姓苦,君主自然失人心,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必有异心,这是情理之中。第二是百姓苦,权臣私济,
立私名,故能权势起。韩非子将“百姓日子的好与坏”上升到了影响君主地位的高度,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中国百姓最关心的是能否种上地吃上饭
住上房,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至于所谓的“民主”他们不关心。只有百姓吃上饭活不下去时,才会以“生存权”的名义起事。【徭役多则民苦,民
苦则权势起。】从韩非子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人,才是最大的社会资源与财富。有人,才有“天下”,所以在企业管理中,老板要有正确的人才
观,要让员工围着自己转,企业和国家一样,只能有一个核心。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v5u...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