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尹焞
2020-01-03 | 阅:  转:  |  分享 
  
尹焞(1071年-1142年),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代都是洛阳人,生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他的曾祖叫尹仲宣,生有七个儿子,其中最有名气的有两个:长子尹源,字子渐,称为河内先生;次子尹洙,字师鲁,称为河南先生。尹源生尹林,官至虞部员外郎。尹林生尹焞。

五岁丧父?母教极严

尹焞五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尹焞的母亲陈氏,勤俭持家,虽然贫穷,却从不带着忧闷的脸色,而是和颜悦色。她知道桑树要直就得从小苗开始培育,人要正也必须从小培养,因此她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尹焞童幼的时候,其母便教他言行举止符合常理。尹焞稍长,便教他读圣贤经书。后来,她听说伊川先生程颐善于教诲学生,便让儿子去拜伊川先生为师。临行前,陈氏训诫尹焞:“凡是学问就一定有本源,你去学习一定要求得本源,求得了本源那才是好的。就像耕田一样,如果没有收获,开垦的土地就没有继续耕种的必要。没有恒心是不可取的。”

师从程颐?终身不试

在程颐的精心训教和母亲的严加管教下,尹焞刻苦攻读,勤奋学习,取得了一定成就。不久,尹焞去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关于“诛元祐诸臣议”的文章,其中对“元祐党人”言语不善。尹焞心想:“朝廷如此不重视学问,何必当官求禄呢。”于是,他没有答题便走出考场。他到程颐那里说:“以后我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程颐说:“这个事,你要给你的母亲讲清楚。”尹焞回家把这个事告诉母亲。他的母亲说:“我是要你以德行来赡养我,不是要你当官用俸禄来赡养我。”程颐听说后感慨地说:“多么贤德的母亲啊!”于是,尹焞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继续跟从程颐学习。?与尹焞一起跟从程颐学习的还有河南的张绎,二人各有风格,张绎以高明的见解闻名,尹焞以诚笃的学风闻名于世。程颐病后,尹焞一直守侍着他;程颐死后,尹焞不顾当朝禁绝伊洛之学的禁令和世人对程颐的看法,亲自操办丧事,为其守丧,士大夫都十分敬重他。

皇帝赐号?众官推荐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大将种师道以尹焞的德行操守好推荐为劝讲(即侍讲,古代给皇帝或皇太子讲学之官),被皇帝召至京师,但他不愿留下来,于是皇帝就给他赐号“和靖处士”。后来户部尚书梅执礼、御史中丞吕好问、户部侍郎邵溥、中书舍人胡安国一起上奏推荐:“河南平民尹焞的学问深邃,德行好,其言行可以作为老师传授知识,其器量见识可以担当大任,最近招请来的人士没有比他更优秀的。朝廷特地召来,但只是给一个处士名号就让他回去,把治国的人才放在乡里不用,没有达到陛下谦恭以待贤才的目的。希望特别加以赏识和擢用,以宽慰士大夫的愿望。”但是,有关部门没有将这个奏章上报皇帝。

逃难到涪?专心修学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洛阳,尹焞家人被害,尹焞也惨遭不测,死而复苏,其门生弟子将他抬到山谷中躲藏起来才幸免于难。南宋叛臣刘豫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后,派其大帅赵斌用大礼聘请尹焞。尹焞不从,赵斌便拿出兵器来恐吓他。尹焞便从洛阳逃到商州,又从商州辗转流落到四川。在阆中,尹焞从其门人吕稽中处得到程颐《易传》十卦,又从其三女婿邢纯处得到《易传》全本。?绍兴四年(1134年),尹焞到达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涪州是其师程颐读《易》著《易传》之地。到了涪州后,尹焞到北岩程颐读易洞瞻仰,便在北岩开辟一室,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义名之曰“三畏斋”,以供居住、读书。后来,他又在千福院建造一室,取“学而时习之”之义名曰“习堂”。又建一室,取横渠先生“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之义名曰“六有斋”。尹焞在涪州北岩继续专注于学问,设堂讲学,不求闻达,涪人十分崇敬他。

范冲推举?被迫进京

绍兴五年(1135年),侍读范冲推举尹焞代替他的职位,南宋朝廷拜授尹焞为左宣教郎,充任崇政殿说书,但时年64岁的尹焞以年老多病推辞不就。范冲又奏请朝廷以五百两黄金为行资诏请尹焞,朝廷便派遣漕臣(管理漕运的官员)为钦差大臣奉诏到涪州诏请。绍兴六年(1136年),钦差大臣来到涪州,秉承皇帝旨意诏请尹焞。尹焞本已无心仕途,而专攻于学问和传道授业。在漕臣执意邀请和一再劝说下,尹焞不好再推,只好勉强答应受邀。临行前,尹焞来到点易洞拜祭程颐。在拜祭中,尹焞不禁想起少小从师学习和受程颐教诲的情景以及易理学说蒙尘的时代境遇,也想起了洛阳蒙难、辗转飘零的情景,立志将程颐学说发扬光大,于是挥笔写下《偶感贴壁》一诗:“少蒙师教指迷津,老读羲经(即《易经》,相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经”)味入神。无限青山随意好,强来骑马踏红尘。”诗文中表达了尹焞对程颐无限崇敬和感恩之情以及纯厚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对程颐易理学说无限追求和传播的诚笃之志,也表达了尹焞热爱祖国山河、本想隐居山林之意和勉强赴红尘的矛盾心理。祭拜程颐后,尹焞随漕臣而去。

尹焞在涪州北岩讲学授徒,对传播程颐易理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涪陵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他成为涪陵学派的一代宗师。

自北宋崇宁(1102年-1106年,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以来,禁锢元祐学说。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洛阳,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去,“康王”赵构继位称宋高宗,即渡江南下,设都城于临安,史称南宋。南宋王朝召杨时(程颢、程颐弟子)为朝臣,召胡安国(杨时弟子)为给事中及中书舍人,授范冲、朱震为讲席(儒师讲经讲学的席位)。他们都极力推荐尹焞。但左司谏陈公辅却上疏攻击程门之学,要求严加禁绝。

尹焞到了九江,得知陈公辅上书请禁程颐之学,就停止不前。胡安国再次推荐。此时朱震因疾病隐退,宰相赵鼎辞官而退,张浚为宰相。于是张浚召来胡安国,他们认为此时尹焞应为内祠(宋真宗时设宫观使,掌在京宫观,以宰执充任。后为安置罢职大臣的职衔)兼侍读,并上书推荐尹焞。奏疏中说:“尹焞拒绝刘豫邀请有节操,其学问有过人之处。乞请皇上令江州守臣马上从水路送到朝廷。”但是尹焞仍然以年老多病推辞。高宗再诏以秘书郎兼说书,尹焞拗不过才就职。

绍兴八年(1138年),尹焞除任秘书少监(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等的负责人),不久又极力请求辞职。在刘大中、赵鼎的推荐下,尹焞除任徽猷阁待,主管万寿观兼侍讲、留侍经筵、太常少卿兼说书、礼部侍郎兼侍讲等职。绍兴九年(1139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尹焞本为主战派,其间上书直言,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但终未遂其心志。尹焞在绍兴十年(1140年)致仕(退休),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病故,享年七十二岁。

程颐门生众多,重礼节、尚礼节的君子也不少,但像尹焞正直为人、公正无私、宽宏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身体力行者鲜为寡见。程颐曾经说过:“尹焞虽鲁钝,但诚笃。我死后,能继承衣钵者必是尹焞。”尹焞为“涪州五贤”之一,为涪陵人崇祀,有《论语解》及《门人问答》传于世。?(汪树权)?主要参考资料:《涪州志》、《宋史》



献花(0)
+1
(本文系飞天红飘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