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刑部尚书尹性考证
??
按:明朝我尹氏有四尚书,除泰和尹直资料比较多,容易考证,为世人熟知外,其它三人:尹台,尹旻,尹性的资料就非常少,尤其是尹性,互联网,各地方家谱,《中华尹氏通志》都未见有任何记载,仿佛从来无人知晓一样,笔者通过查找文献,试图把这个从未让人知晓的名人展现给大家。
尹性,字本忠,会稽人,明代初期刑部尚书。按其《明史》无传,《明史七卿年表》亦仅收录洪武十三年后的刑部尚书,唯谈迁所著的《国榷》卷6载:“洪武十年七月,大都督府经历尹性为刑部尚书”,又徐学聚所著《国朝典汇》卷179载:“?洪武十年(1377)六月,以尹性为刑部尚书”。因明初海内未定,官员变动频繁,保存的资料文献比较少,《明史》无其相关记载也能理解。据乾隆《萧山县志》记载:元至正15年(1355)尹性为萧山县令“萧山邑经兵焚之,(尹性)徐能安楫流亡,德刑并用,岁登民和”,尹性使一个被战争摧残的满目疮痍的萧山县岁登民和,是为一方良吏,口碑极好,《萧山县志》亦载有其《王氏股堰碑记》一文,可知其事明朱元璋之前是县令,而且为官清廉,政绩斐然。
尹性官萧山县令后至其升为刑部尚书这二十余年时间,文献史料关于其记载非常少,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中查知其在洪武初做过大都督府断事官,大都督府经历等职,大都督府是明代初期独立在六部之外的产物,是明朝武人当时唯一与文官部门一样直接受命于皇帝的机构,是全国最高级的军事机构,权利非常大,尹性以文官身份居大都督府断事官,大都督府经历之职足见朱元璋对其是非常信任的。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宋学士文集》卷49有一篇宋濂为尹性的父亲写的《故赠承事郎尹府君墓志铭》记载今刑部尚书尹性其为大都督府断事官时曾申请朝廷赠其已故父亲承事郎,墓志载:“府君尹元良,字子贞,会稽人也,世为簪缨巨族,曾祖某,祖嗣宗,父恂,元温州路平盈库副史”。尹性的父亲是尹元良,祖父尹恂做过元朝温州路平盈库副史,“簪缨”是指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簪缨巨族”意思是其家族世代是作官大族,尹性曾祖尹恂官温州路平盈库副史当为公元1300年前后,其距尹焞迁居会稽,葬于会稽的年代只有百余年,尹性是否为尹焞家族后裔,因无有关族谱记载,还无从知晓。尹元良生三子,长子即尹性官刑部尚书,阶通议大夫,墓志赞尹性“制行之卓,其居官也冰清玉洁,精于家法之学,操心平恕,不使有冤民”。
注: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