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4庄公二十四年
2020-01-06 | 阅:  转:  |  分享 
  


庄公二十四年



【原文】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1。何以书?讥。何讥尔。刻桓宫桷,非礼也。

葬曹庄公。

夏,公如2齐逆3女。何以书?亲迎礼也。

秋,公至自齐。

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其言入何?难也。其言日何?难也。其难奈何?夫人不偻4,不可使入,与公有所约,然后入。

戊寅,大夫宗妇觌5。用币6。宗妇者何?大夫之妻也。觌者何?见也。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见用币,非礼也。然则易用?枣栗云乎,腶7修云乎。

大水。

冬,戎8侵曹。曹羁出奔陈。曹羁者何?曹大夫也。曹无大夫,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9,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赤归于曹。郭10公。赤者何?曹无赤者,盖郭公也。郭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译文】鲁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三月,庄公在鲁桓公庙的椽头上雕刻花纹。为什么记载这件事?为了谴责。谴责什么?谴责庄公在桓公庙的椽头上雕刻花纹,这是不合于礼的。

安葬曹庄公。

夏天,鲁庄公到齐国去迎娶夫人。为什么记载这件事?庄公亲自去迎娶夫人是合乎礼仪的。

秋天,鲁庄公从齐国回来。

八月,丁丑这天,鲁庄公的夫人姜氏进入鲁国。这里为什么说进入呢?因为很困难。为什么记载进入的日期呢?也是因为很困难。怎么困难呢?夫人姜氏不肯很快到鲁国来。无法让她进入鲁国。当她与鲁庄公约定日期后,然后才进入鲁国都城。

戊寅这天,鲁国大夫、宗妇谨见夫人姜氏,并用丝织品作礼物。“宗妇”是什么人?是大夫的妻子。“觌”是什么意思?就是相见。“用”是什么意思?“用”这个词在这里就是表示不应该用的意思。相见时用丝织品作见面礼是不合于礼的。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作礼物呢?用枣子、板栗和干肉等等。

鲁国发大水。

冬天,戎人侵犯曹国。曹羁出逃到陈国去。曹羁是谁?曹国的大夫。曹国没有大夫,这里为什么记载这件事?作者认为他贤良。为什么认为曹羁贤良呢?戎人将要侵犯曹国时,曹羁规劝曹伯,说:“戎人众多而且不懂得最佳行为方式,请君王不要亲自前去对敌。”曹伯说:“不行!”曹羁规劝三次,曹伯都不听,曹羁只好离开曹国去避祸。所以孔子认为曹羁这样做已符合君臣之间的最佳行为方式了。赤回到曹国。在外城会见公。赤是谁?曹国没有这个人,大概就是郭公吧。郭公又是什么人呢?这是一个失去国土的国君。

【说明】本篇《庄公二十四年》,主要描述的是鲁庄公二十四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鲁庄公的新夫人哀姜嫁到鲁国来,庄公让宗妇们都把见面礼改为丝织品,结果被御孙劝谏。二是曹国内乱仍在继续。

————————————————————

【注释】1.桷:(jue决)《易·渐·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诗·鲁颂·閟宫》:“松桷有舄,路寝孔硕。”《诗·商颂·殷武》:“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尔雅·释宫》:“桷谓之榱。”陆德明释文引《字林》云:“周人谓椽曰榱,齐鲁名榱曰桷。”《说文·木部》:“桷,榱也,椽方曰桷。”这里指称为方形的椽子。

2.如:(rú儒)《管子·轻重甲》:“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左传·隐公四年》:“厚从州吁如陈。”《尔雅》:“如,往也。”《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这里用为去、往之意。

3.逆:(nì溺)《书·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管子·大匡》:“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这里用为迎接之意。

4.偻:(lǚ屡)疾速,速度快。《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夫人不偻,不可使入。”

5.觌:(di敌)《易·丰·上六》:“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大夫宗妇觌,用币。”《尔雅·释诂》:“觌,见也。”《论语·乡党》:“私觌,愉愉如也。”曹植《洛神赋》:“尔有觌于彼者乎?”这里用为看得见看不见的“见”之意。

6.币:(bì毕)《书·康王之诰》:“宾称奉圭兼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管子·幼官》:“以尔封内之财物,国之所有为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孟子·万章上》:“汤使人以币聘之。”《荀子·大略》:“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7.腶:(duàn段)经过捶捣加上姜桂制成的干肉。《春秋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枣栗云乎,腶修云乎。”

8.戎:(rong荣)中国西北的戎族、戎国。《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诗·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诗·大雅·韩奕》:“王亲命之,缵戎祖考。”《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

9.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10.郭:(guō锅)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或物体的外框或外壳。《管子·八观》:“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门闭,因逾郭而入。”《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说文》:“郭,外城也。”

春秋公羊传庄公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1







献花(0)
+1
(本文系解决人生问...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