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十四年
【原文】十有四年,春,诸侯城1缘陵2。孰城之?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了?盖徐莒胁之。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局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3,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夏,六月,季姬及鄫4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非使来朝,使来请己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袭邑也气。沙鹿崩,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狄侵郑。
冬,蔡侯胯卒。
【译文】鲁禧公十四年,春季,诸侯在缘陵这个地方筑城。为谁筑城?为祀国筑城。为什么要为祀国筑城?祀国灭亡了。谁灭亡了祀国?大概是徐国和莒国威胁它。为什么不直接说是徐国和莒国威胁它呢?为了替齐桓公避讳。为什么要替齐桓公避讳呢?因为上面没有贤明的天子,下面没有一方诸侯之长,天下的诸侯有相互吞并的现象,齐桓公不能救援,那么就会感到很耻辱。既然这样,那么谁筑的城呢?是齐桓公为杞筑的城。为什么不说是齐桓公为杞筑的城呢?因为作者不赞成诸侯自专,随意封给别人土地或称号。为什么不赞成呢?实际是赞成的,但语言上不能赞成。语言上为什么不能赞成呢?因为从诸侯的行为方式来说,是不能自专,不能随意封给别人土地或称号。既然从诸候的名义来说不能自专,不能随意封给别人土地或称号,那么这里说实际上赞成这种做法是为什么呢?因为上无贤明的天子,下无诸侯之长,天下诸侯出现相互吞并的情况,有力量救援他们的,去救援他们是允许的。
夏季,六月,季姬与鄫国国君在防这个地方非正式地会见。季姬让鄫子来鲁国朝见。鄫子为什么是季姬叫来鲁国朝见的呢?这是鲁国内部的说法。并不是让鄫子来朝见,是季姬让鄫子来鲁国聘娶自己。
秋季,九月,辛卯这天,沙鹿山崩塌。“沙鹿”是什么地方?是黄河上的一座城邑。这是城邑,这里说崩塌是什么意思?是说城邑突然陷入地中。沙鹿崩塌为什么记载呢?记载怪异现象。鲁国之外的怪异现象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这是为天下记载怪异的现象。
狄人入侵郑国。
冬季,蔡国国君胯死了。
【说明】本篇《僖公十四年》,主要描述的是鲁僖公十四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四件事,一是诸侯联军在缘陵筑城,将杞国迁于此。二是鄫国的季姬回鲁国探亲,没有带儿子来朝见。三是晋国的沙鹿山崩塌。四是秦国发生饥荒,本想从晋国买进粮食,可是晋国却忘恩负义,不将粮食买给秦国。
————————————————————
【注释】1.城:(chéng成)这里用作动词,修筑城邑。《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2.缘陵:祀国邑名,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
3.义:(yì艺)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4.鄫:(zēng增)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左传·僖公十四年》:“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左传·宣公十八年》:“秋,邾人戕鄫子于鄫。”
春秋公羊传僖公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