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开元寺石经幢的故事泉州西街开元寺的拜庭上有许多石经幢,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故事。甚至其中有的在曾经还被拆卸掉去当水库的石门 之类的,在上面留下了难以修复的凹槽,直到后来才慢慢的被找了回来。石经幢是建置在佛寺中的一种佛经标志。一般是刻有佛寺主持、化募方丈及 建寺人等的名字,或刻有经咒的石柱子。经幢的高低、内容、雕刻的精细度,显示着佛寺的年代、规模及香火旺盛的程度。五代石经幢,原藏于开元 寺大雄宝殿月台前东侧宝箧印经式石塔的基座下,1982年7月在维修该塔时出土,现存开元寺檀樾祠内。经幢原埋在塔基下,表面呈灰白色,幢 身八角八面,每面宽零点一九米,高一点二米,楷书阴刻铭文共七十六行。其中六十三行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经文。其余各行叙述建造经幢经 过及有关官员、僧侣等。天圣九年,也就是公元1031年这一石经幢造出。传说阳光照射在石经幢上,有灰尘掉落在你的肩膀上,你的罪孽就被洗 清了。对面那一座小方塔,是方形的塔,非常非常之少,特别是在海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沿海地带最糟糕的一种天气叫台风,只要正面的撞击, 这种正方体根本避无可避,所有的风没办法被卸掉,都会把它正面的撞击,甚至把它吹倒。所以慢慢的在南方的塔就变成了八边形、六边形,或者像 那边的那些明朝的九座小圆塔,变成了圆形的风吹过来的时候,气流会从两边走,散过去,力度就会被散掉。所以以此推测这一没有留下任何的款识 标志的石经幢它可能是唐末古代的时候的,可能是这座寺庙里面最早的一座石经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