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郑姓探源
2020-02-10 | 阅:  转:  |  分享 
  












第一节“郑”字

郑,古作“鄭”,从奠从邑。其最早的来源应该与原始农业部落人们的酿酒行为有关,以后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形象。仅从“郑”字的本身演变看,就包含了一段十分悠久的历史。郑姓人所用“郑”字的本字“奠”与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最早的“郑”写作“酉”或“奠”。清吴大徵《说文古籀补》说:“奠,古文以为郑字。”近人汤成沅所编《金石字典》也说:“郑,甲骨文、金文不从邑。”事实上也正像他们所说的那样。“郑”字的出现是较晚的事情,早期的“郑”字都被写作“奠”或“酉”。如在近代发现的《郑伯简父鬲》和《郑虢仲鼎》等文物上,“郑”字都被写作“酉”或“枰”,与奠的某些意义相同。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明确地解释“奠”字的含义是设置祭祀的意思,由“酋”和“丌”两部分构成。“酋”的含义也就是酒,由此可知,郑字的原始字“奠”字的最早含义便是指用酒来祭奠祖先的行为。但是,在甲骨文中至今还没有发现“郑”字,早期的金文上也全都是用“奠”字表示“郑”字。只是到了西周末年时,亦即在郑桓公被分封于郑,建立郑国前后,金文中才开始有了“郑”字。从邑从奠的“郑”字的原始形象,并不像今天这样一律把“阝(邑)”放在“奠”字的右边,而是也可以放在左边的。如早期文物《哀成叔鼎》即把“邑”作为“奠”的偏旁固定在“奠”的右边,但仍不能排除偶而的把“郑”字的两部分互为颠倒的情况。只是到了秦汉时期,由于“郑”正式从“奠”字中分离出来,在古文字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因此“郑”字字形也被慢慢固定下来。所以,无论是在秦汉时期的小篆和隶书,还是在魏晋及其以后的楷书、草书、宋体字、印刷体字等多种文体中,“郑”字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保持了从奠从邑的固有形象。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在这一方案中,“鄭”字便被简化成“郑”字。

在我国,最原始的酒出现大概在原始人由狩猎时代农业采集时代期间,也就是在距今8000年进入左右的时候。当时人们从狩猎时发现的动物洞穴中因存放过久而发出酒气的野果受到启发,开始有意识地采集野果,令其腐烂变质,产生酒味,然后饮食其汁液,并制造出相应的器皿加以储存。夏代以后,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盛酒用的器皿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之一,表示这种器皿的文字符号随之出现。如在迄今发现的甲骨文中的各种有关符号,其所表示和所指的,便都是因模仿盛酒器皿而形成的“酉”字。在“酉”字产生的同时或稍后,原始人又发明了由“酉”来表示与“酉”的行为有关的文字,这便是“奠”字。从直接意义上讲,“奠”字的本意是指酒和盛酒器皿以及放置酒的地方,引申指用酒祭奠祖先的行为。其最为核心的内容,仍然与酒有关。可见周代时,“郑”字从“奠”字中脱颖而出,这首先是因为祭祀的关系。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礼一直是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原始社会里,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寄寓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愿望。进入夏商周时代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祭祀活动又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作为“教民”“昭事”的手段,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郑”字出现的周代不仅是一个重视祭祀的王朝,而且还是一个大分封的时期。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西起岐阳(今陕西岐山东北),东到圃田(今河南郑州东),所有渭泾河洛地带,广袤千里,都属于周朝统治中心的王畿之地,称为“甸服”。在这一范围之外是主要诸侯国的分布地区,称为“侯服”。“侯服”之外,就是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称为“绥服”或“要服”“荒服”。西周时期,“侯服”和“绥服”等是分封诸侯之地,“甸服”则是周王朝统治的中心。在这一中心中,周王赖之“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居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基本上不用来进行分封。只是到了西周中叶以后,由于各诸侯国势力的增长和王室势力的相对减弱,特别是周天子不再有新的“侯”“绥”之地用以分封新的王室成员的功臣,因此也只好从“甸服”之中划出一些领土用作分封。当时,由于这样受封而来的诸侯很少,人们就把它称之为“酽”,其实就是甸服内或畿内诸侯的意思。因此“酉”字的所指也就是这一国家,亦即由周分封而来的郑国。

由上述可知,“郑”字指的是以酒祭祖先的行为,同时指因与周王朝有较近的宗法关系而被分封在王畿以内的诸侯,即郑国,郑姓的来源便与此有关。郑姓人所用的“郑”字除作为姓氏使用以外,又主要被作为国名和地名。其中国名便是与郑姓人的来源有关的郑国。至于地名,也大抵由郑国或郑姓人而来,如相沿至今的地名“郑州”“新郑”“郑县”“郑王庄”等皆属于这种情况。在郑字的引申义中,又有郑重殷勤等解释。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其所作的《长庆集》中就有“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的诗句,表现了一种朋友故交间的真诚尊重的心情。“郑”也有表示“频繁”的意思,如《汉书·王莽传》就有“然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的句子,其意当为频繁降符命。











第二节郑姓与姬姓

一般认为,郑姓的源头出自以姬姓为国姓的周朝,因此郑姓也被认为是姬姓郑氏,亦即由姬姓改姓后分衍而出的姓氏。由于黄帝相传是姬姓的开创者,因此,郑姓也就是黄帝的后代。在古今的不少姓氏学著作和郑姓人编撰的典籍中,把郑姓看作源于姬姓,并且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后代的说法屡见不鲜。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郑维藩《郑氏源流考》郑超英《泉州马巷翔风里十五都大嶝田乾郑氏重修谱叙》等。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距今5000年前一位生活在中原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我国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史称他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后以出生地姬水为姓,改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史记·五帝本纪》说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也就是说是一个从小就表现出各方面才能的天才人物。据说他的母亲名叫附宝,一次在野外观察到北斗星的奇特现象而感觉到自己怀孕了。在经过长达24个月的孕期后在寿丘这个地方生下了黄帝。降生之时,天上还有祥云缭绕。因为部落依赖于土地生存,所以取名黄帝。黄帝曾率领中原部落联盟的军队,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并擒蚩尤于涿鹿之野他又率军南征北伐,使天下的许多部落实现了统一。同时,他还做了许多对后世有长期影响的开创性的工作。如他任命为史官,创立了文字任命风后衍握奇图,编练了作战用的阵法任命隶首确定数字,从此有了度量衡的使用任命伶伦制定律吕,开始有了音乐的五音咨询于岐伯写作《内经》,于是开始有了医药技术。此外,他还创制了宫室、衣服、车马、器用、货币等等。这些虽然都是历史传说,但很多与同时代的考古发现的实物相符合。考古资料所提供的情况表明,在黄帝生活的时代,农业生产已很发达,人们不仅已完全掌握了种植五谷的技术,而且可以用陶轮纺织,用天然金属铸造,并已经使用了文字,初步掌握了天文历法,能够建造有定难度的房屋。这些事实说明,自汉代出现于文献中的关于黄帝的传说并非全属子虚乌有。尽管至今没有确切的实物证据证明黄帝的存在,但这个时期是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作为郑姓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也是当之无愧的。相传黄帝活了111岁,在位100年,去世后葬在桥山,即今陕西黄陵县北。他一生中先后娶妻四人,生有25个儿子,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管理,他把这些儿子分别赐姓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佶、儇、依等12姓,让他们到各地去监督、管理臣民老百姓。在这12个姓氏中,姬姓是黄帝的故有姓氏,分别被他赐给了长子春阳氏玄嚣和另一位儿子苍林。此后,由于苍林的后代衰落无闻,而玄嚣的后代中相继出了帝喾、帝尧、商祖契周祖弃等著名人物,因此,玄嚣就成了姬姓的主要传人。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传说中使黄帝得姓的姬水即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一带。后来以姬为姓并为周部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周朝始祖稷,也是在这里孕育而出的。据《诗经》记载,在姬姓始祖黄帝三传至帝喾时,娶有邵氏部落的女儿姜原为妻。姜原有次外出游玩,见地上有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的她便向其大足趾处踩了下去。没想到这一踩使自己有了怀孕的感觉,十月怀胎后生了一个男孩。由于她觉得孩子来得奇怪,就用各种办法一再把他丢弃,谁知每次都被人们以各种方式救起。最后,她才意识到这个孩子一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也许是上天安排她来哺育的。从此她把他抱回家去精心抚养。由于这孩子当初屡次被抛弃,因此还被取了“弃”的名字。“弃”日后成为周朝的始祖后稷。弃长大以后,便对农业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利用当地的天然资源继承和发展了祖先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教民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生产,使自己的部落最早结束了游牧时代而一跃进入比较先进的农业时代。后稷以后,姬姓人在后稷所奠定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地向前发展。至后稷裔孙周武王姬发时,由后稷子孙所组成的周部族的势力经过长期的经营,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原地区曾经最为强大的商王朝的势力。加上在位的商纣王昏庸无道,周武王便率领本部族,联合其他方国的力量,首先大会天下八百诸侯于孟津,接着挥师伐商。牧野(今河南淇县一带)一战,大败商朝的军队,纣王见大势已去而自杀身亡,周朝从此建立。















周厉王生活在周朝的末期,当他在位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而他本人又不善于体察民情,因此使这些矛盾更加激化。到他在位的晚期,任用虢公长父和劳夷父,推行专制政策,封固山林川泽,禁止百姓樵采渔猎,垄断一切收益。同时又经常发动战争,讨伐淮夷和荆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出现了“国人谤王”的局面。对此,他不仅不设法纠正,反而听信谗言,任用卫巫等人“监谤”,对百姓进行严密监视。以至于国人敢怒而不敢言,只能“道路以目”。其结果尽管一时制止了百姓对朝政的议论,但并没有缓解百姓的不满情绪。至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居住在国都的居民终于联合起来发动暴动,将他推翻,他出逃到彘病逝。这就是历史上的“国人暴动”。周厉王去世以后,留在国都的他的长子姬静被推举为王,继承王位,史称周宣王。宣王从小经历了磨难,继位后比较注重缓和各种矛盾,同时加强对反叛势力的征讨,一时使朝政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宣王中兴”。同时,又鉴于周王朝积贫积弱而各诸侯势力相对强大的局面,为了加强王室的势力,便在自己的亲族中挑选合适的人进行分封,以便协助自己统治天下。这样,历史上便出现了与郑姓的诞生关系密切的姬友封郑事件。



















哀成叔鼎



















史记·五帝本纪







仓颉











青铜器















后稷塑像



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二十五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自黄帝到姬友,其世系是:黄帝(姬姓)→玄嚣→娇极→高辛(帝喾)→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姬静),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献花(0)
+1
(本文系wzdxufo195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