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二十二年
【原文】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娄,取须胸1。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娄人战于升隆。
僖公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乱。宋师败绩。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春秋》辞繁而不杀2者,正也。何正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乱之阳。楚人济乱而来,有司复曰:“请迫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3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4复曰:“请追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译文】鲁禧公二于二年,春季,鲁僖公讨伐邾娄国。夺取了须胸国。
夏季,宋公、卫侯、许男、滕子共同率兵征伐郑国。秋季,八月,丁未这天,鲁国军队与邾娄国军队在升隆这个地方交战。
冬季,十一月,己巳这天,初一,宋公率领军队与楚军在乱水这个地方交战。宋国军队大败。约定日期地点的正规战争是应该记载日期的,这里为什么还特别写明是初一呢?《春秋》有些地方用词很多而且不肯省略,目的是要宣扬正道。这里要宣扬什么正道呢?宋襄公与楚国人约定,在乱水的北面交战。楚国军队渡过乱水到北岸来,宋国大司马目夷请示宋公说;“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乱水时攻击他们。”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把人迫入困境,我虽然是几乎丧失了国家而保存下来的人,我还是不忍心这样做。”楚国军队已经渡过乱水,但还未排列成阵。大司马目夷又向宋公请示,说:“请求准许宋国军队趁着楚军还没有摆成阵势时,打击他们吧!”宋公说:“不行。我听说,君子不攻击处于困境的军队。”楚军已经列好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军队大败。所以君子很赞成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在大事面前不忘大礼的做法。只是可惜他具有帝王的品德而没有辅佐他的臣民,认为即使是周文王的战争,也不过如此而已。
【说明】本篇《僖公二十二年》,主要描述的是鲁僖公二十二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八件事,一是鲁国征伐邾国,夺取须句国,送须句国君返回。二是郑文公访问楚国。三是宋襄公征伐郑国。四是晋国太子圉逃出秦国而回国。五是周襄王召回呆在齐国的王子带。六是邾国人因须句的缘故攻打鲁国,鲁僖公瞧不起邾国,因此失败。七是楚国人攻打宋国而救援郑国,而宋襄公恪守条条框框,反致失败。八是楚成王因救援郑国的缘故,进入郑国而享受祭天仪式的旅祭,夜里还带走郑文公两名妃姬。
————————————————————
【注释】1.须胸(qu渠):《左传》作“须句”。国名,相传为太晦之后,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诗·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2.杀:(shā沙)《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管子·侈靡》:“君始者艾若一者,从乎杀。”《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礼记·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荀子·礼论》:“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补笔谈》所谓杀声,《词源》所谓结声,皆为曲终之声,即蔡季通所谓毕曲也。”这里用为收束之意。
3.厄:(è恶)困境、灾难。《礼记·王制》:“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厄。无事而不田,日不敬。”《说文》:“戹,隘也。从户,乙声,字亦作厄。”《苍颉篇》:“厄,困也。”司马迁《报任安书》:“仲尼厄而作《春秋》。”
4.有司:宋国官员。即大司马公子目夷。
春秋公羊传僖公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