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探寻一个孩子的教育密码
2020-02-15 | 阅:  转:  |  分享 
  
????2013.5.6日阅

探寻一个孩子的教育“密码”

去隔壁办公室倒水,门虚掩着。推门进去,瞥见年轻的小李老师在抹眼泪。

小李老师就是接替慧老师的班主任,去年招聘的新教师。(见旧文《慧老师走了》)

“怎么回事?”放下水杯,我坐在了小李的对面。

“董老师,你不知道,昨天旭的爸爸来学校告状……旭这一段时间跟疯了一样,天天找事……家长怎么还那样?”刚一开口,长长的睫毛下委屈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递过去几张面巾纸,笑着说:“委屈就哭吧,这个班频繁地换班主任,确实让人头疼,你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这个‘乱摊子’,挺难为人的。”

小李稳定了一下情绪,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说了这几天和旭有关的事情。

旭带了一条黄鳝鱼到学校,课间用小剪刀一段段地剪开,拿着去吓班里的女生,女生叽叽喳喳,全班乱套。

上英语课,旭离开座位,和另一名男生发生了肢体冲突,英语老师勉强稳住课堂,过了一会旭举手要上厕所,英语老师没有同意,以为他又没事找事借机捣乱。然后旭在自己的位子上就“方便”了,尿在了一个矿泉水瓶子里,这事老师没看见。然后旭在瓶盖上扎了个小孔挤着玩,教室里到处弥漫着一种难闻的气味,英语老师上不成课,找到了班主任小李。

小李老师打电话给旭的爸爸,作为班主任,看着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这样“胡闹”,自然是气愤的,语气也一定是强硬的,而旭的爸爸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能想象得出来,当时的场面一定充满了“火药味”。

小李老师还说,不断地有女生告状,旭欺负女同学,说些不文明的话。

结果是旭当场挨了爸爸的两个耳光,然后恶狠狠地说:“你要恨女人,就去恨你妈吧!”(旭的爸妈已经离婚2年)这样说,在家长看来,第一件事算是“解决”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错误固然让人气愤。可是这样的场面,这样的话,当着一个孩子的面说,简直糟糕透顶!!!我禁不住皱了皱眉。)

接着家长说:“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厕所?谁规定的上课不能上厕所?”话语自然咄咄逼人。言语之外,这件事发生的导火线在老师。既然怨老师,为什么还要叫家长?

然后撂下一句“我还有事,先走了。”摔门而去。小李在后面喊“还没说完呢?以后该怎么办,你不能走!”家长连头也没回。

(第一次交锋,事情不仅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反而闹得不欢而散,双方心里都像打了一个结。)

小李老师忿忿地说:“没隔一天,旭伙同另一个男孩把班里的凳子腿上的螺丝帽敲掉了好多个。你说气人不?”

学校有规定,损坏公物要维修或照价赔偿。小李又打电话给旭的爸爸,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有时间可以来学校一趟,帮忙维修一下,正好也把孩子接走。家长不耐烦地说“没时间,让他自己修吧”。

巧的是,这事发生在中午放学时,小李叮嘱两个孩子各修各的,损坏几个就修几个,旭的多一些,十几个,那个孩子少一些。小李并叮嘱修完赶紧回家,估计也就十分钟的事,然后下楼送路队。

结果是,一个孩子修完回家了,旭在教室里玩,不知道是害怕回家挨打还是其它原因,反正没有吃中午饭。下午家长直接找到校长,原因是“为啥扣留孩子不让回家”。这事如果“上纲上线”,真成了大事了!

小李委屈极了,怎么摊上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2)

当小李带着愤怒的情绪把这几天发生的事都唠叨了一遍,相当于把憋在心里的委屈都发泄出来了,当然情绪也稳定了好多。

旭,我带了四年,真的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一、二年级他还算随群,成绩马马虎虎,虽然事情稍多一些,毕竟是男孩吧,算正常。那时他还有个妈妈。后来因家庭变故,妈妈离家出走,姑姑照顾他日常的生活。三年级后,班主任连续换人,学习直线下降,几乎每天都找事。

我对他的要求不高,曾经多次对他说:成绩差点没关系,慢点赶。关键是不找麻烦,不惹事。

每次他都答应得好好的,每次看着他的脸,他的眼睛,我都觉得这个孩子还是有希望的。可事实是,一扭脸,所有的话都是耳旁风。不过,我的课堂他从不捣乱,自己玩东西,发呆,知识已经断了链条,没多少能听得懂。家庭作业写得很好,不会出错,我知道那是辅导老师的功劳。

事实上,不找事干什么?上课听不懂,自然是一种煎熬!只不过数学语文课碍于面子,不敢捣乱而已。到了其他的课堂就肆无忌惮,他要闹点动静,要多动、要捣蛋,以确认自己是存在的,而且和别人是有联系的。

对于这样一个孩子,遇上这样一个家庭,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坏习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对小李说,我理解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懊恼。因为,对于旭,我的挫败感也是很强的。有时候,我沮丧得要命,为自己的黔驴技穷感到脸红。

我跟小李分享了昨天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当然和旭有关。

????????????????????(3)

我正讲着课,坐在旭前面的男孩手里举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练习本,看着前后几个人嘀嘀咕咕,知道有事。问:“是谁的?”几个人一起指着旭。“还给他。”

我觉得这事算是过去了,我不想追究,课堂的时间耽误不起。几分钟后,我边讲边缓步在教室里走,当我走到旭的课桌旁,心中的火“蹭”地就上来了:刚才还算一个本子,不知什么时候撕成了一片片的碎纸,这给值日带来多大麻烦?这点从一年级就强调,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旭和同桌根本没听课,脚在桌子下面来回踢那堆碎纸,把碎纸“努力地”踢给别人。

恼怒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我不说话,所有的学生的目光注视着我,旭的脸没有任何表情。在这样的时刻,理智和冷静真的很难。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是20年的老教师了”。

强压着怒火,用冷冷的眼神盯着他,这样的“对峙”持续了足有两分钟,空气仿佛凝滞了。然后我坚定地说:“把你们的桌子向后拉。”两个人乖乖地向后拖桌子。我弯腰,一点点地捡起每片碎纸,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也许没见过这样的场面,都呆坐在那里。

很快,两个女孩反应过来,起身弯下腰,一点点地,帮我捡起。可旭始终没动,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犯了错从来不主动承认。也许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有种气”的人。

终于捡完了,我一步步走向垃圾箱,然后,把结结实实的一个大纸球扔进去。转身面向所有的学生,问两个女孩:“这么多人都不动,扔废纸的人也不动,为什么你们俩要帮老师捡?”其中的佳是个不善表达的女孩,她站起来还有点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我觉得……不该……让老师捡……废纸,应该自己捡。”

心里一热,随口说:“谢谢你们两个,这几分钟的时间浪费的非常值!”

下课后,透过窗户看到旭在办公室门口站着,一念间伸手把他拉到了办公室。

他低着头站在我身边,“董老师和你说话,眼睛看着我。”接下来我不知道说什么?我不想提课堂那件事,也免得自己生气。

低头看见他脚上的鞋,应该是刚买的。

“谁给你买的鞋?”

“姑姑。”

“这段时间妈妈来看你了吗?”

“没有。”声音几乎是从鼻子里挤出来的,眼睛迅速垂了下去,眼圈也红了。

“你知道我担心什么?我总是害怕,如果妈妈打电话问你的情况,我都不知道说啥?”

无语,长时间的沉默,眼泪顺着脸下滑。

“谁让你站在门口?”

“没有人。”

“那你为啥站在那儿?”

“刚才王斌碰到了我的腿,有点疼,没法下楼了。”

原来这回事啊!接着还是沉默。

“对不起,我不该把废纸扔一地,也不该让董老师捡废纸。”

“你看,对与错你都清楚。关键是知道错了,还是做了。”我长叹了一口气,接着说每次谈话总是结尾的那句话:“老师总是认为,你会越变越好的。如果你想在这个学校好好生活下去,交到一些真正的朋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你就得遵守一些规则,有责任感。每次都跟你说这么多,听不听是你的事,该说的都说了。”

还能有什么办法?因为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可以完成的,这是有一个需要社会、家庭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尽力吧。能做的,就是等待不知何时才能领悟的“豁然开朗”。

????????????????????(4)

跟小李说这个场景,这件事,无非就是让她有一种情感的共鸣,我带了旭四年,还是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但是,不意味着要放弃旭,相对而言,和他以及他的家长打交道还是要费一番脑子的。

有些事不能“过界”,有些“底线”不能碰。像旭这样,家庭教育有缺陷,多种原因导致的行为习惯差,而且成绩糟糕,不管什么原因,诸如对待“上课去厕所”“没有老师陪伴,单独留学生在校”这样的事,以后坚决不能发生。如何跟家长沟通,说话的语气、态度等,怎样才能让家长在心理上接受你,和你一起想办法教育孩子,都要三思而后行。遇事要冷静,在气头上尽量不请家长。那样一个“坏孩子”,家长也不希望你说得一无是处。习惯的力量大得很,急不得,越急反而越糟糕。

其次,四年级的孩子也有了自尊心,无论发生什么,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用力和用心是两回事。再顽皮的孩子都有他的“软肋”,找一个容易“攻心”的地方。当你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真正接受你、喜欢你时,就会有“子不嫌母丑”的感觉。到那时,你的关心、你的严厉,在学生眼里都会转化成爱,他会感觉到你是真的对他好——发自内心。

我清晰地记得,慧老师走的时候,旭哭得一塌糊涂,他也是有心的。

教师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流转”,用自己的人格、品质、行为等去深深影响和塑造学生。只有如此,教育教学才会深刻、有效,直达学生的内心。因此,无论在课堂还是学习生活中,身体的距离等于精神的距离。作为老师要把自己放低,走近他,站在和他一样的高度,多想一想“如果我是他”,设身处地看“立体的他”,当“他”遇到困惑需要帮助时,给他恰当的引领和关注,用温和的态度,帮助他第N次的修正。

另外,我和小李老师商量:是不是考虑给旭换个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的同桌?两个“坏孩子”在一起会较着劲“坏”,或者考虑把他的位置放在第一排?他在后面已经坐了四年了,也许一点小的转变会成为一个转折点。行不行总要试一试,对不?

诺丁斯说得好:你只要相信他是好的,才能期待他更好。

遇到旭这样的孩子,每位教师都会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和混乱,希冀和失望交织在一起——怎样的教育才不让他拒绝?如何才能找到适合陪伴他成长的路呢?

谁也给不了谁方法,即使有,也只能靠自己摸索出来。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记下来,写出很多细节,描述一个实在的教育场景,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无非是想用另一双眼睛看见——好比帮自己立起了一面镜子。借此可以反思,可以正衣冠。





献花(0)
+1
(本文系明德小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