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二语文《民为贵》+课件
2020-02-18 | 阅:  转:  |  分享 
  
文本感知“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得民心之法:善教民本、仁政(一)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⑵变置诸侯,变置社稷⑶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三)⑴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⑵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四)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天不言,以行与
事示之而已矣⑵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⑶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五)善教——得
民心提出观点:民贵君轻正反论证观点得民心之法天下由天---天从民——天下由民重点揣摩1、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
性。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
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
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
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他的“以民为本”
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对后世的影响: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
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例2,
唐代柳宗元“反苛政”。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2、孟子“民贵君轻
”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提示:不行。尽管唐太宗由此衍生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但后世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更具代表性。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其中许多精华部分被删除。古时
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
,严加摒弃的。探究创新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
谈谈你的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
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
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
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2011年2月12日在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新春讲话:民为贵的背后民为贵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更是一
种仁爱精神,是一种磊落坦荡的胸怀,是一种大爱的担当。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制度农民工领到工资
俺也有养老保险了种小麦,双收入!不交学费,我又能上学了!灾后重建乔迁新居五大民生目标一、
学有所教二、劳有所得三、病有所医四、老有所养
五、住有所居作业:结合本课前三则所学内容,对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进行赏析,不少于300字。《山
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
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民为贵【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领悟孟子散文气势
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2.重点学习1—3则,品味和学习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表达技巧。3.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分析“民
本思想”的现实意义。中国历代民本思想名句先秦时期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荀子·议兵》汉唐时期爱民如身。—汉·荀悦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唐·魏征宋元明清时期民者,天下之本。—宋·苏
轼人聚则强,人散则弱。—清·魏源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第一则:1、社稷:“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2、是故:因此。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
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评析:这一段是
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
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
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
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
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
位和文化根基。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
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为此做出了贡献
。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中
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第四、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
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
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第二则:1、汤放桀:放,流放2、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3、于传有之:传,指传记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齐宣王之问实为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
侵犯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孟子首先做一个
界定: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一夫(独夫),而诛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的行为不存在弑君的问题,即贼害仁义,丧失民心就可杀,与“民为贵
”思想息息相通。“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正因为夏桀、商纣残虐百姓
,凶狠无道,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由于他们残害仁义,所以商汤、周武王诛灭了他们。这跟“民为贵”的思想是相通的,因为践履仁
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
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
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
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夏桀、殷纣失去天下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失去了百姓;失去百姓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失去了民心。孟子说夏桀、商纣是独夫,他们残害仁义便使他们
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天下。这样,说天子残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所以,商汤、周武王杀害夏桀、商纣
就是替天行道,替民行道。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评析: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怎么会“失天下”?得民心者
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讨论: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
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
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
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
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民
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
的高度。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
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
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
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
竞争对手的忙。(一)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二)故为渊驱鱼者,
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一、长
于譬喻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一样
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语言特色(三)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
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
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语言特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
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
根本途径,气势磅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善于排比语言特色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一、君轻民贵二、君暴民反三、君仁民归小结4、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译文:万章说:“尧把天下给了
舜,有这件事吗?”?孟子说:“没有。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万章说:“这样的话,那么舜拥有天下,是谁授
予他的呢?”?孟子说:“是天授予他的。”万章问道:“天把天下给舜这件事儿,是说天耐心恳切地任命他、叮
嘱他吗?”?孟子回答:“不是的。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诸: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
样子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
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译文:万章又问:“天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舜,是怎么样一回事儿啊?”孟子说:“天子能把人举荐给天,但不能使
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举荐给天子,但不能使天子把诸侯的封国和人民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举荐给诸侯,但不能使诸侯把大夫的封地和人
民给这个人。从前,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把他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件显示把天下给了他罢了。”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
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说:“请问:‘尧向天举荐舜而天接受了他,把
他显露给百姓而百姓接受了他’,是怎么样的呢?”?孟子说:“让他主持祭祀而百神享用了祭祀,这是天接受了他;让他主持事情,事
情处理得很好,而百姓安于他的治理,这是百姓接受了他。天亲附他帮助他,百姓亲附他帮助他,所以说,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舜相尧二十
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
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舜帮尧处理国政长达二十八年,尧驾崩以后才即天子之位,不是靠人力能做的,是天
帮助他的结果。尧驾崩,三年丧期完毕以后,舜躲避尧的儿子到南河以南(为着使他能够继承天下)。但是天下诸侯朝见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
舜那里去,打官司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而到舜那里去,用歌唱或言辞等赞美歌颂人的不歌颂尧的儿子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啊。然后舜回到国
都,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如果舜强行住进尧的宫室,逼走尧的儿子,这样的话就是篡位,而不是天把天下给了舜。《泰誓》说:‘天视由我百姓视,
天听由我百姓听。’说的就是这道理啊。”文本感知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予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⑴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⑵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⑶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下由天天从民天下由民天意即民意,民为贵。《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首先指出天下不是君王个人的,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否定了专权;其次是以舜为例说明舜做君王是天和百姓接受了他。说明君权是天和百姓同授。5、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译文:孟子说:“宣扬仁的言论不如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更能够深入人心,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好的政治(比如实施好的法度禁令等)百姓怕他,好的教化(比如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等)百姓爱它。好的政治赢得了百姓的财,好的教化赢得了百姓的心。”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9529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