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板块一 专题三(1)
2020-02-20 | 阅:  转:  |  分享 
  
板块一古代史部分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时空坐标内容索引考点知识排查壹贰考向命题研析大题高分导练叁考点知识排查壹考点一中国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2.西汉:改造和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
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4.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
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
的、运动是绝对的。重点深化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首先,为适应小农
经济生活顺利展开的需要,儒学对社会个体逐利的合理性持肯定的态度,又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作了明确的界
定。其次,为适应人们在小农生产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儒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富有特色的解答。最后,为适应小农
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宗族)稳定和繁荣的需要,儒学精心构造了一个充满了旺盛发展生机的家庭(宗族)伦理体系。(2)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
,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学主要是一种“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因此,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
的核心内容。(3)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
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易错练1不能准确运用所学知识(2019·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
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
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点拨解答本题应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并结合
所学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来思考问题。解析材料中并未涉及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贵
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讨论人的善恶,不
是性恶论的作用,故D项错误。易错练2因望文生义而误选(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
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
地位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点拨将“致知格物”混同于程朱理学的主张“格物致知”,从而认为维护程朱理
学的正统地位正确。解析根据所学,宋明理学仍是儒学范畴,是儒学成熟的体现,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倡导“致知格
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结合所学,“正”在社会的体现即是伦理纲常,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王
阳明主张“致良知”,而非通过发奋读书明理,故D项错误。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从先秦到秦汉——奠基发展(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
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2)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
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2.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繁荣外传(1)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
到小数点后七位。(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3.明清——总结落伍(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
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
近代科学先驱”。重点深化古代中国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4)对外关系上:统
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易错练3因脱
离特定时空框架而误选(2019·郴州一模)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
。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
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点拨解题应紧扣“1150年”“欧洲国家”这一特定时空,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的时间进行筛选
。解析材料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
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D项。易错练4提炼史料主旨不充分有人以“
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
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 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 D.继承中理
性批判的精神√点拨本题题旨重在说明李时珍不断探索,发现“牵牛”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主张将其入药。解析经过李时
珍的不断探索,发现“牵牛”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
,故B项正确。考点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1.先秦秦汉——奠基发展(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2)文学:春秋末年,我
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2.从
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全面繁荣(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
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
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
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3.明清——承古萌新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2)绘画:明清时期,
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
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重点深化古代文学的“文以载道”“文”为“道”(政治)服务被称为“文以载道”,它为古代文学
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文学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文学视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诸子
著书立说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2)唐代诗人的抒情作品中体现了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杜甫
诗的核心是忧国忧民,不懈追求儒家仁政理想,深切关怀国家人民的命运。李白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3)明清总结
性文学作品,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社会特点。易错练5不能据材料信息辨识易混选项“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
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此诗描
绘的书法字体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点拨据“壁间飕飕风雨飞,行
间屹屹龙蛇动”区分不清草书与行书的特点。解析“笔画圆匀,富图案美”是小篆特点,故A项错误;“字体方正,规范标准”是楷书特点,故B
项错误;材料中字体可以判断是草书,符合“任情纵性,美感极佳”,故C项正确;“行云流水,清晰活泼”是行书特点,故D项错误。易错练6
因主观臆断而误选清代乾隆年间,画家李方膺在《题画梅》中写道,“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作
者的创作A.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B.寄托着画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C.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变态的审美情趣D.折射出当时士大夫
孤芳自赏的心态√点拨“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体现了作者创作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解题往往主观推断“成春”体现了政治理想
和人生抱负,应紧扣题旨推断。解析执笔在案头画完以后,纸上墨迹还没有干透,那画面题材俨然是几朵开放的梅花,美丽的梅花,但愿上天能听
从人愿,从此后在千家万户的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据此可知作者的创作体现了当时写意画的艺术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返回考向命
题研析贰考向一紧扣必备知识命题点1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2019·全国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
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
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揭示了“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命题点2古代中国文艺的成就及发展(2018·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
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
,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
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解析D对: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流行是因为昆曲被视为“官腔”“雅乐”,这意味着欣赏昆
曲代表着高雅的品味,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需求。A错:材料与陆王心学没有直接关系。B错:明朝时京剧尚未形成,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京剧的信
息。C错: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等级观念。命题点3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及特点(2019·宜宾一模)右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
说明古代中国科技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析图中古代中国科
技天文历法气象、地学等主要为小农经济服务,这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A项;古代中
国科技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C项;古代中国科技受重农政策的影响,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拓展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
实用性:大多数是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间接为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2)经验性: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3)封闭性: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通的社会生产力。(4)片面性: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多于自
然科学。考向二着眼关键能力命题点4运用基本知识做出科学分析(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
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
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
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是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的结果。而时代较
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命题点5理解材料有效信息并合理的提炼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
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
域发生了变革√审题指导(1)考核能力:准确、完整地理解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合。(2)有
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及“藏富于民”“节用利民”“精神足民”“以政裕民”等突出了富民的观点。(3)答题要求:表明类选择题相对稳定
,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
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4)筛查选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
这个高度;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考向三注重学科素养命题点6(唯物史观)思想文化与政治形势的关系(2019·全国Ⅱ卷,2
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
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
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命题点7
(史料实证)辨析史料作者意图基础上利用史料(2019·南阳市一中高三年级第九次目标考试)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
》,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
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A.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B.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C.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D.记述者的立场
影响了历史评价√解析“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不科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汉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位已经确立,西晋和南朝时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变化,排除C项;西晋陈寿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因而
对曹操看法不同,故D项正确。命题点8(历史解释)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相结合(2018·全国Ⅲ卷,27)明朝中期以后,
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
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
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D对:材料反映了明朝中期以后,个人印刷自己的作品成为时尚,并且士大夫间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赠送,说明当时社会具
有浓厚的崇尚文化的氛围。A错:从材料可以看出雕印风气日盛,文稿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不少人是附庸风雅,不能反映当时学术文化水平的提升
。B错:材料是强调社会崇尚文化,不是士人地位提高。C错:材料中并未涉及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拓展运用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关系理解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鲜明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与变革,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
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5)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并发展,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考向四坚守核心价值命题点9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2019·乐山一模)道家主张“道法自
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
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解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
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道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排除B项;道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
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政治现实,
排除D项。命题点10认同优秀传统文化(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
、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C对:《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
“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平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A错: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其他学派的思想。
B错:“完整”说法与史实不符。D错:《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的经典,墨家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故《墨子》不可能
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返回大题高分导练叁提炼论题类大题答题模板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第二步:提炼论题,
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论题。第三步:搜寻史实,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论题的重要史实。第四步:结
合史实,进行说明或论证,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第五步:小结,回应论题,争取用某一史观或重要的历史结论以便上升到历史学科素养所要求
的理论高度。(2018·课标全国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真题导练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
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
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指导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人物及其相应等级的划分标准:将传说中的圣君、儒
学家、贤臣等人物划入上等,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王朝的开创者等划入中等,将历史上的争霸失败者、末代暴君等划入下等。这样的划分显然受
到了儒家追求“明君+贤臣”的理想化的政治诉求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看法: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的等级划分体现了儒家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说明:班固在《汉书》中将尧、舜、周文王等圣君,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学家,屈原、范蠡、廉颇等贤臣列为上等人;将
老子、韩非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秦始皇等开创性的君主,商鞅、李斯等名臣列为中等人;将宋襄公等失败的霸主,夏桀和商纣等王朝的
末代暴君列为下等人,充分体现了儒家“明君+贤臣”的理想政治诉求,这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史学影响的必然反映。规律总结注意提炼“观
点”和“论题”的区别提炼的“观点”是一个陈述句,应当主谓宾齐全,所涉及的范围较小,“论题”则范围更大,即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主语,也可
以是一个陈述句。本题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所提出的应当是一个论题。针对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农历五月,蛇虫开始活跃,
病毒滋长,因此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将五月初五作为恶日来看待。到了汉代,五月初五成为固定节日,人们用桃符、五色线等厌胜物挂门以避邪止
恶气。魏晋南北朝时期,竞渡与食粽等端午的主要习俗逐渐与忧国忧民的士人屈原联系起来,端午开始被看做“良节”“嘉辰”。宋代,端午节增添
了钉赤口、贴荼字等南方特有的项目,自宫廷至民间,不问贫富贵庶,都参与其中,还出现了专卖节日用品的鼓扇市。当时欧阳修、苏轼等词人擅长
写作端午词,厌胜物中多了“天师符”“天师艾”等与道教张天师信仰有关的物件,辽国射柳的竞技习俗也被学习引进。——摘编自石奕龙《集美端午文化论坛论文集》端午节蕴含了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出新。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1: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变迁。阐述:魏晋南北朝以前,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采取积极行动辟邪,祈求健康吉祥,体现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希望通过节日的短暂欢娱,获得心理上的补偿,因此端午节的节日气氛由原来的神秘、不详转变为轻松、喜庆。端午节的习俗也逐渐与特定的历史人物相联系,文化内涵也有了纪念的意味,而屈原作为爱国主义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重整破碎河山,期盼统一的愿望。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变迁,与社会心理的变迁紧密联系。论题2:宋代端午节折射了社会风貌。阐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场繁荣,端午节的娱乐性与世俗性增强;随着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文化在端午节中的成分增多;宋词繁荣,有利于端午节的推广;三教合一的背景下,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理学出现,道家因素渗透到纪念蕴含儒家忠孝圣贤精神的屈原中来;宋辽对峙,并没有阻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的习俗进入汉族传统节日,宋代端午节的演变,生动地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返回本课结束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www.91taoke.com
献花(0)
+1
(本文系没有特别爱...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