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王安石变法
2020-02-21 | 阅:  转:  |  分享 
  
政治危机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调统分离更
戍法冗兵自愿募兵法战斗力弱守内虚外少数民族崛起边境危机积弱官、职、差遣恩萌、特恩冗官分化事权行政效率低下
战争赔款冗费财政危机土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矛盾人民起义政治危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严重的社会危机
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
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
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制度抑侥幸:限制侥
幸作官和升官的途径精贡举:严密贡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择官长:选派地方官荐审结合,防冗滥思考:你认为庆历新政失败
的原因是什么?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措施是否摸准了社会危机的脉象?如果你是王安石,你应该怎么做?从哪些方面入手?积贫积弱富国强兵
“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了解朝廷得失和民间疾苦和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
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
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必要性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可能性巩固封建统治开源节流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富国强兵1、富国:理财措施(冗费,积贫)解决问题措施具体内容作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
法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二、变法的内容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思考:王安
石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什么?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昔之贫者举息
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欧阳修认为:夏料钱于春中表散,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户户缺乏,然其间容有
不济者。以为惠政,尚有说焉。若秋料钱于五月表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
——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欧阳修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夏季贷款利于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而秋季放贷纯粹是为了获取利息
。 (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
富民之利…… ——邓广铭《王安石》思考: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夺富济贫争议:1、类似银
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2、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积极作用: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B.消极作用: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
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
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以钱代役 免疫法在实施前论证了两年之久,是一个考虑的很完善的、一石三鸟的方案:第一,对于农民而言,出
钱不出力,不耽误农业生产;第二,所有人家一律出钱,比较公道,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第三,对于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而言,多了一条生路。
为什么思虑如此完备的方案还会引起争议呢?1.役钱之多寡以人户之资产为依据,而资产审定的标准,立法者并未规定,令各地从所便为法,
于推行之余,猾官奸吏便不免乘机勒索,以致民间骚扰不堪。2.二分宽剩钱乃为水旱灾歉人户物力不及时之备者,而施行未久,宽剩钱灾年照出
,又别收头子钱五文,所收的钱亦不尽以用于雇役,慢慢成为政府之特别收入。3.征收之际,官吏舞文弄法,鱼肉乡民,时常打破法定的限额
。4.常有役钱已输而又增派他种名色的力役的事情发生,以致募人多不肯就。——范振兴《王安石政略》思考:依据材料概括募役法的弊
端●役钱的征收标准混乱●不按规定征收宽剩钱●任意征收额度●纳钱后仍要服役A.积极作用: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
生产发展,并增加政府收入B.消极作用: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
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须重新“疏通均济”。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木兰陂
木兰陂位于福建莆田市,始建于北宋中期,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抵御海潮,同时又截住淡水河流灌溉了大片农田。积极:水利工程
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政府税收。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
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
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均输法政府物资实行就近、就贱采购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
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政府调节物价 熙宁五年
(公元1072年),一个名叫魏继宗的平民上书说,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富户奸商便趁机进行控制,牟取暴力,吃亏的自然是老百姓。因此
他建议设置“常平市易司”来管理市场,物价低时增加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则“商旅以通,国用以足”。这就是市易法的起因。 事实则是
“商贾为之不行,通都会邑,至有寂寞之叹,非独商贾之患也,而上下均受其弊”。连最初倡议施行市易法的魏继宗也认为,“不如初议,都邑之人
不胜其怨”。——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思考:对于市易法的实施,为什么“人不胜其怨”? 政府垄断了市场,影响了商业的
正常运行。对滞销商品的购买变成对紧俏物资的抢购。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
变封建上贡的物品为市场买卖的商品,国家可用税款采购,这有利于商人扩大商品经营的范围,国家还拔款调节物资流通,使均输法更具有商业
性质。●市易法:通过完备的商行组织,进行商品买卖活动,市易务承担货币借贷业务,具有金融机构的职能。●青苗法:
是国家直接向农民借贷货,扩大了商品货币在农村的流通范围。这三项措施反映王安石尽量用经济手段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
商品货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精讲点拨】思考:1、理财措施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有哪些?2、理财措施中最易推行的是哪条
?3、理财措施中能打击豪强大地主富商利益的有哪些?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变法理财
的成效变法的兴奋点聚焦于理财,其最大成效也就是国家财政的明显好转。变法确使国用丰饶:熙宁六年(1073年)的青苗钱利息达
到了292万贯,熙宁九年(1076年)的役宽剩钱(即支付役钱后的纯结余)达392万贯。两者相加近700万贯。变法不仅抹去了积欠多年
的财政赤字,还建立起52座战备物资库。元祐更化时,朝臣认为,变法增加的收入可供国家二十年之用;直到徽宗时,还是“余财羡泽,至今蒙利
”。……变法在实际上把富国与富民对立了起来,走入了国富而民困的怪圈。—《再说王安石变法:强化了本来虚弱的宋朝君权》
二、变法的内容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冗兵,积弱)解决问题措施具体内容作用省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冗兵改变宋军
战斗力弱的局面宋元:封建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1)政治政局:国家分
裂(局部统一),多个政权并存,分裂割据,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政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宋朝“二府三司”;科举制发展。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力量:市民阶级的壮大,文人阶层的发展。政策:重农抑商
政策松动;重视对外贸易;国家重文轻武。(2)经济: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代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城市经济)
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城市的格局出现变化;坊市界限被打破。(3)文化:思想: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思想领域的活跃气氛,有利
于教育的发展。科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促进了学术交流与教育发展,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发明和外传。●他是一位文学家,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是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作者。●他官至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坐轿、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
宰相,他被对手戏称为“拗相公”。●他还是一位改革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其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
学家、改革家1021年,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1042年,进士第四名(21岁)1042—1066年(24年)先后任淮南判官、鄞
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官吏1067年,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任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48岁)1077年(熙宁九年),罢相(56岁)1086年,病死于江宁钟山(65岁)王安石生活的
时代——中国文化的最高峰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范仲淹、欧阳修、柳永、曾巩、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
通过下列的情景和材料分析,哪些因素促使北宋发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王安石变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情景一:温故知新把
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
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冗官、冗兵、冗费收精兵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统兵权、调兵权分离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
常师)自愿募兵法民族矛盾尖锐宋初至中期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削实权官、职、差遣为了防范文臣专权,北宋
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宋朝的任官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别,官只是标明官员级别和领取俸禄的依
据,称为正官或寄禄官。职,或称帖职,是给文臣所加的学士、直阁一类的荣誉衔,通常也不一定实际在馆阁中做事。差遣才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
,或称职事官,通常在所任官职前面加判、知、权、管勾、提举、提点等字样。特恩∕特奏名特奏名,又称恩科、恩榜,意谓那些以特
奏名身份获得出身的人,是皇帝或朝廷赐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恩例。只存在于两宋。是重文的一种表现。恩荫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
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宋代恩荫名目繁多,宋真宗赵恒定承天节(每年生日)、南郊(
祭天三年一次)奏荫子弟恩例,大开恩荫之门,从此恩荫愈滥。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萌之滥,杂流之猥,
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贤平四年(1001年),有司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见这可知也。——(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有言三司官吏积习依违,文牒有经五七岁不决者,吏民抑塞,水旱灾沴,多由此致。——《宋史?陈尧叟传》行
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官吏的俸禄除了正俸、禄米、职钱外,还有元随(侍从)、傔qian从(承差)、
衣粮(厨役)、茶、酒、厨料、薪炭、盐、马料等费用,因公外出有出差费。北宋农民负担沉重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贫财政危机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契丹族)再举攻宋,直抵澶州城下,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取得胜利,但皇帝急于求和。1005年双方议和,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两边人户不得交侵。庆历议和1044年,宋册封夏国主(党项族),每年给夏白银7万2000两,绢15万3000匹,茶3万斤。
献花(0)
+1
(本文系constantin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