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在直线上表示数(导学案)
2020-02-23 | 阅:  转:  |  分享 
  
第2课时在直线上表示数

课题 在直线上表示数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理解了正、负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基础。教学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观察画面等活动引出学习对象,激发兴趣。教学中,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试做,使学生亲身经历在直线上表示数的过程,为探究数轴的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为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由形象认识向抽象数学模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1.能够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2.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结构,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习重点 能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学习难点 能通过直线判断数的大小,建立实际问题的数轴模型。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4分钟) 谈话导入:放学后,小红,小明,小丽,小东四个好朋友在大树下做起了游戏。

课件展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图。

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的方向和距离吗? 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写出直线上A、B、C、D各点所表示的数。



A.(-4.5)B.(-2.5)

C.(3.5)D.(6)

2.在直线上表示下列各数。

4.5-3+4--3.5



3.下面每格表示1m,小宇刚开始在0处。小宇向西走3m记作-3m。



如果小宇现在的位置是+5m,则他向(东)走了(5)m。

如果小宇先向东行4m,再向西行6m,这时小宇的位置表示为(-2)m。

4.精挑细选。

(1)一个温度计上的温度原来是-6℃,后来温度下降了2℃,这时的温度是()

A.-8℃B.-4℃C.-2℃

(2)点A为直线上表示-2的点,将点A沿直线向左平移3个单位达到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

A.3B.-3C.-5

答案:(1)A(2)C

5.同学们进行体检,身高以150厘米为标准,超过的记作正数,不足的记作负数,第一组6人的身高分别对应(单位:厘米):+8,-1,1,-2,10,5。这6名同学的实际身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答案:这6名同学的实际身高分别是158厘米,149厘米,151厘米,148厘米,160厘米,155厘米。 二、自主探索,体验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27分钟)

1.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他们行走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这4位同学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4)教师提出要求:两人一组,想一想怎样在一条直线上表示,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教师巡视,适时引导。

①方向相反,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②以大树为起点,起点为0。展示学生交流的成果,师生共同探讨。

(5)总结提升:在一条直线上,以0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0的左边都是负数,右边都是正数。

2.思考:在直线上表示出-1.5,如果你想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3)总结: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他们都以大树为起点,两人向西,另外两人向东行走,分别行走了一定的距离。

(2)小红、小明行走的方向相同,都向西;小丽、小东行走的方向相同,都向东。小红、小明和小丽、小东行走的方向相反。

(3)学生两人合作交流,画出这4位同学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4)学生单独思考,组内交流观察他人的成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5)学生个人总结。

2.(1)学生在直线上标出表示-1.5的点。

(2)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6页第4题。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板书 在直线上表示数



在直线上,0为起点,0右边的数是正数,左边的数是负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也十分紧密。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教师在关键处给予及时、必要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点评和总结:











1













献花(0)
+1
(本文系中小学教育x...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