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部编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2020-02-23 | 阅:  转:  |  分享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一课《社戏》资料汇编



相关常识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其代表作包括: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诗歌《自嘲》《自题小像》《惯于长夜过春时》等;

翻译作品《毁灭》《死魂灵》《现代日本小说集》《俄罗斯的童话》等。

文学之外,还有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2.《社戏》是鲁迅一九二二年创作的小说,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的《小说月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原文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课文选取的是其中第三次,即十一二岁时在绍兴乡村看社戏的经历。







内容主题

《社戏》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叙述了和乡村少年们一起去看社戏的经历(主要事件是“看戏”和“偷豆”),刻画了一群聪明能干、机灵可爱的农家少年朋友的群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关键字词

钳(qián):夹东西的用具。文中指虾类发达的前肢。

消夏:避暑。

行háng辈:辈分。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长辈)。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礼数:礼节。

欺侮wǔ: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宽慰wèi:宽解劝慰。

嘱zhǔ咐: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惮dàn:怕,畏惧。

踱duó:漫步行走。

凫fú水:游泳。

怠dài慢:淡漠,不恭敬;懈怠轻忽。亦可以于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潺潺chán:形容溪泉、河水等流动的声音。

兽脊jǐ:兽类的脊梁。

踊yǒng跃:文中意即跳跃;现在多用来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如:踊跃报名、发言非常踊跃。

屹yì立:高耸挺立。

家眷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jiǎo洁:形容(月光)明亮洁白、清白;光明磊落。

桕jiù树:也叫“乌桕”,一种落叶乔木。

纠葛gé: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文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向午:将近中午。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蕴藻:水草。

旺相:茂盛。

铁头老生: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小旦,扮演年轻女子,小生:年轻男子,小丑,滑稽人物,老旦,老年女子。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舀yǎo水:用瓢、勺或杯子等盛水。

篙gāo:篙是一根长竹竿或木棒,是一种简单的推进工具,用于撑在河底推动船或筏子前进,适合于浅水河道和近岸航行的船舶。

棹zhào:划船。

弥散:弥漫消散。

装模(mú)作样: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重点解析

《社戏》中的美好回忆:

1.自由的乡间生活。

2.淳朴的乡风民情。

3.优美的水乡夜景。

4.愉快的看戏之旅。

5.难忘的偷豆经历。

6.珍贵的朋友之谊。

通过对这段经历的回忆,作者表达了丰富的情思:

(1)对童年往事的怀念。

(2)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的向往。

(3)对故人、故土的热爱与眷恋。

(4)对纯美人情的渴望与追寻。

理解鲁迅的“乐土”与“救救孩子”。

鲁迅对中国社会的失望与批判是从故乡开始的,在鲁迅眼中,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孩子身上。在对故乡极度失望的《故乡》中,他希望孩子们不再“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说孩子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呼喊“救救孩子”。鲁迅希望作为长辈的人能“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小说《社戏》中所展现的,也恰是儿童理想的成长环境和理想中的孩子们。他们在纯朴善良的人们中间生活,在纯美田园中成长,他们纯朴热情、活泼好动、充满朝气,他热爱自然,享受自由,有才干、有见识、有判断,有不愿受束缚之心。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

A.行(háng)辈行(xíng)伍?省(xǐng)略?凫(fú)水

B.纠葛(gé)姓葛(gě)?舀(yǎo)水?棹(zhào)舟

C.竹篙(gāo)?青蒿(hāo)模(mú)样撺掇(cuānduo)

D.绯(fēi)红模(mó)型反省(xǐng)踱(duó)步



2.关于《社戏》,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与《故乡》《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经历的回忆性散文。

B.《社戏》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图景,是一曲对故乡之美的颂歌,从中可见作者对现实的关切,理想的追求。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社公土地的庆典活动。《社戏》中的“社戏”与之类似。

D.“我”从鲁镇来到平桥村,不但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还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其乐正如童年中的“百草园”之乐。



3.下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

B.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C.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D.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4.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每题3分)

(1)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请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解析句子含义)



5.《社戏》中塑造了众多可爱可亲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分)





6.拓展阅读: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①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③追随春社④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⑤闲乘月,拄杖无时⑥夜叩门。

注:

①腊酒:这里指腊月里酿造的酒。

②豚(tún):小猪,这里代指猪肉。

③箫鼓:吹箫打鼓。

④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有条件的村镇还会请来戏剧班子进行表演,即为社戏。

⑤若许:如果能够。

⑥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请翻译为现代文,并简析其意。(4分)



(2)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写山水乡野的景色,优美明丽的景物描写之中寓含着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吟咏不已。请抄写这一联,并思考:此联写出了山西村哪些特点?



(3)有人说,《社戏》之美,首先美在平桥村纯美的人情风物。诗中的山西村亦是如此。诗中除首联外,还有哪一联直接描写并赞美了村中淳朴美好的风俗人情?请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A.行(háng)伍

2.A.《社戏》不是回忆性散文,而是小说。

3.B。A句中比拟;C句夸张;D句夸张。

4.(1)从描写的角度:此句正面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刻画船的动态,又通过对老渔夫们的喝彩侧面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船迅之快,也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驾船技术。

从修辞的角度: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将船比作大白鱼,写大白鱼背着孩子们在浪花里蹿,突出了船行之疾,也表现了小伙伴们纯熟高超的驾船技艺。

(2)那夜的豆就是罗汉豆,那夜的戏其实也并未看到想看的情节,但那夜看戏与归航的经历,给“我”留下了美好的难忘的记忆。其中凝聚了对水乡月色,对平桥村淳朴热情的民风,对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关系和自由美好生活的怀念。这些是作者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体验过的,所以说“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5.能结合故事内容说出人物的可爱可亲之处,表述顺畅合理即可。示例:我最喜欢六一公公,他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淳朴大度、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还一再夸奖我,也体现了老实厚道的淳朴本色。所以,我觉得他是文中最有趣、最可爱的人。

6.(1)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新酒浑浊(不上得台面),(农家)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总会准备丰盛的菜肴。这两句写农家贫乏,但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为客人准备丰盛的饭菜,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也体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喜爱、赞赏之意。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联写山西村有山水相伴,明美宜人却不易到达,写出了山西村地处偏远,景致明丽的特点。

(3)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山村中击鼓吹箫声声相和,春社的日子近了,社戏似乎已经开始。村民们穿着简朴却古风犹存。这“古风”不仅是衣冠服饰,还有淳朴热情的民风。此联与首联相应,先赞人情之美,再颂风俗之淳。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二课《回延安》资料汇编



相关常识

1.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人,当代诗人、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其代表作即歌剧《白毛女》,抒情诗《回延安》,还有《毛泽东诗词鉴赏》。



2.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地方民歌,本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小曲子”,它渗透进陕北人的日常生活: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年节用歌声来庆祝,婚嫁用歌声来助兴。信天游使用的自然是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了浓郁的陕北民俗风情。总体上说,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其歌词是以七字句式为主的变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回延安》就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词句之中多方言风味。



内容主题

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

《回延安》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关键字词

白羊肚dǔ手巾:白毛巾。陕北方言,因毛巾形似羊肚,故得名。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dēng时:民间用语,形容事物的发展迅速,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油馍mó:油炸的黍米面饼。

脑畔pàn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揣chuāi着:放在衣服里。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重点解析

《回延安》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叙事线索,抒情线索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叙事内容又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比兴手法:比、兴是“诗经六艺”之二。比即比喻,形象生动,情感深挚。兴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比和兴时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如第二章中运用比兴、排比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些比兴手法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脉相承的。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或字形无误的一项()(3分)

A.眼眶(kuāng)行(háng)伍?模范(mó)?地窖(jiào)

B.糜子(méi)靡费(mī)?框(kuāng)架?喘气(chuǎn)

C.怀揣(chuāi)?脚踹(chuài)披靡(mǐ)搂定(lǒu)

D.绯(fèi)红模(mú)子羊肚(dǔ)糜烂(mí)





2.关于《回延安》的语言特色,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B.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尤其是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是经典提炼的典型意象和地方语言,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D.语言上有信天游的特点,有口头传唱的意味,接了地气。如“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信天游”式的言语,虽然新鲜别致,却难掩土气。



3.关于《回延安》的解析,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以《回延安》为题,突出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而追忆过去,展现现在,展望未来。

B.诗作内容丰富,而以“情”贯串全诗:激情(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豪情(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

C.本诗抒情的特点是:含蓄而热烈、婉转而豪迈。

D.《回延安》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叙事线索,展现相应的情感变化,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4.请辨析下列句中的修辞手法,没有比兴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

B.“长江大河起浪花”“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C.“红旗飘飘把手招”“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D.“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5.《回延安》是民歌风味的抒情诗,其抒情方式灵活多样。请按要求找出相应的诗句各一句。(3分)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的诗句: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诗句:

(3)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的诗句:





6.请同学们运用“比兴”手法,仿写句子。(6分)

(1)等待

等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待一缕温晴,成就桃花灼灼的梦,

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等待。



等到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金风玉露,秋香舞出翩跹,

所有的美好,都需要等待。



等过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过不期岁寒,松柏悠然自安,

总有些美好,不是仅凭等待。



(2)

树大不怕风来摇,_____________。

甘蔗出土节节甜,_____________。

天有日月明又明,_____________。



7.拓展阅读:请赏读信天游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体会它与《回延安》的相似之处。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快给亲人喝。

为民亲人热炕上坐/痴心的话儿围着亲哥哥。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

请对照《回延安》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从语言结构、情感特点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中任选两个来说说“信天游”的特点。(6分)



8.对比阅读。(6分)

赠卫八处士①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③,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④。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

①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

②参(shēn)与商:二星名,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③父执:父亲的亲近朋友。

④故意:老朋友的情谊。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谈《回延安》时这样说:每次读它的时候,我总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我想这是有理由的。这两篇优秀的诗,都是久别重逢抒写胸臆的。情感的浑厚真挚,艺术成就所达到的境界,都可以相比拟。当然,《回延安》的气氛与情调和《赠卫八处士》是截然不同的。

请对比《回延安》和《赠卫八处士》这两首作品在情感格调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C。A.眼眶(kuàng);B.靡费(mí);D.绯(fēi)红。

2.D.“信天游”式的言语,看似“土”气,却特别新鲜,可谓雅俗共赏。

3.D.本诗抒情的特点是:直白、热烈、豪迈。

4.C.“红旗飘飘把手招”是拟人;“身长翅膀吧脚生云”是夸张。

5.示例(1)通过对话或动作描写来抒情的诗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2)通过景物或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诗句:“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3)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的诗句:“革命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6.示例(1)等待几滴晶莹,成全杏花欲湿的心。等到骄阳急雨,青荷托出红莲。等过朔风飘雪,暗香轻透凛冽。

(2)树大不怕风来摇,船大不怕浪滔天。甘蔗出土节节甜,桂花盛开处处香。天有日月明又明,地有江河清又清。

7.示例:语言上,用词常用叠词,多方言口语,多地方风物,如“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的水”“一杆杆的红旗一杆杆的枪”“热腾腾的油糕”“滚滚的米酒”等。句式七言为主,上下句多对句,但非常灵活,可长可短,节奏自由。结构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节内押韵,或数节一韵。如“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情感特点在于直白、热烈、豪迈。如“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其中的抒情都是炽烈而毫不掩饰的。

艺术手法多用比兴而非常灵活,多用各种修辞手法,贴切自然。追求新鲜生动、真挚热烈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说清两个即可,多答部分如有误亦扣分)

8.两首诗的情感都深沉真挚,都是久别重逢之作,但《回延安》是重回故地的喜悦之情的迸发,洋溢着欢乐和希望;《赠卫八处士》是故友重逢的惊喜,却满含着现实的黯然伤感和对未来的茫然、忧虑。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三课《安塞腰鼓》资料汇编



相关常识

1.刘成章(1937-),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省延安市人。代表作为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2.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由几人共舞,亦可千人同鼓,其表演是“鼓”与“舞”的结合,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气势磅礴惊人,故有“天下第一鼓”之称。安塞亦被称为中国腰鼓之乡。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特点。



内容主题

文章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了安塞腰鼓表演时惊心动魄的场景。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歌,不仅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和西北高原的地理风貌,更表现西北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西北人蓬勃的生命力。

《安塞腰鼓》是一篇贮蓄力量的华章,是一曲激昂生命的赞歌。其主题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如: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启示人们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歌颂阳刚之美等。全文有强烈的抒情诗风格,是诗化的散文。



关键字词

瞳仁tóngrén:眼睛中的虹膜呈圆盘状,中间有一个小圆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瞳孔。

茂腾腾:陕北方言,形容极富活力的样子。

亢奋kàngfèn:极度兴奋。?

晦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jībàn: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杂rǒngzá:繁杂,多余。?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恬tián静:恬适安静。

束缚shùfù:1.捆绑。2.使受到约束限制。

闭塞bìsè:1.堵塞。2.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3.消息不灵通。

严峻yánjùn:严厉;严肃;严重。

震撼zhènhàn:震动;摇撼

磅礴páng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辐射fúshè: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渺远miǎoyuǎn:同邈远。遥远。

大彻大悟:最彻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觉悟。彻:明白;贯通;悟:领会;领悟。

烧灼:用烧、烫使受伤。文中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刺激着观众,感染着观众。?

奔突:横冲直撞地奔驰。?

耳畔pàn:耳边。?

铿锵kēng?qiāng: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淋漓:1.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2.形容痛快。?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重点解析

文章以慷慨激昂的语言、长短错落变换的的句式、热烈急促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在天地之间,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首先,课文有极为丰富传神的描写。有动态描写,有静态描写,有实笔,有虚笔。如开篇“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描写后生们沉稳而安静的样子;而动态描写更多,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即属此类。实笔是描写即描写现实的人、景、物等,虚笔是描写想象的人、景、物,如“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交织起来,不但有动人的现实画面,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其次,文中议论和抒情,与描写血脉相连——即使是描写和议论也常是满含着深情与激情的。三者有时不必刻意区分,如开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便是描写,亦是满含赞叹之情。

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反复、排比、比喻和叠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大放异彩。如“(像)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等比喻句,传神而含情,给文章注入丰富的美感。叠词如上面的引文“隆隆,隆隆……”,朗读时似有声响在耳边震撼。反复与排比,尤其是排比,更赋予文章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文中的排比,有句内的、句与句之间的,还有段与段之间的,交错出现,整齐有力,极富压迫感,气势自然逼人。排比在文中对表现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或字形无误的一项()(3分)

A.辐射(fú)渺远(miǎo)?模(mú)样羁(jī)绊

B.安塞(sài)燥热(zào)?淋漓(lí)烧灼(zhuó)

C.磅礴(bó)?糜子(méi)戛(jiá)然晦(huì)暗

D.冗(rǒng)杂蓦(mù)然闭塞(sè)亢(kàng)奋





2.关于《安塞腰鼓》,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3分)

A.《安塞腰鼓》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刘成章先生创作的诗化散文。

B.从文中内容看,粗犷雄浑的安塞腰鼓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民风民情是不可分割的,《安塞腰鼓》的主旨就是歌颂西北人民蓬勃的生命力。

C.文章实现了内容、语言与情思的协和交融,雄浑的腰鼓、铿锵的语言、壮美的情思相益得彰。

D.语言上汪洋姿肆、慷慨激昂的风格,主要得益于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



3.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弛,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D.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C.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分)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6.《安塞腰鼓》是诗化的散文,其很多句段形式稍加变化,就是一首诗。如: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请仿照上面示例,从文中“变”出一首小诗来。然后别忘了在心里“朗诵”一遍,检查断句、节奏是否合适。(3分)







参考答案:

1.D。蓦(mò)然

2.C。其它三项错在:A.刘成章是当代人,非现代;B.《安塞腰鼓》的主旨不仅是歌颂西北人民蓬勃的生命力;D.语言上汪洋姿肆、慷慨激昂的风格,离不开排比手法的大量使用,但不能说“主要”得益于此,排比只是文中修辞手法之一,而语言风格是修辞手法、用词技巧和句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3.B。躁热——燥热。

4.C。省略号后不需句号。

5.(1)修辞包括排比、引用,写作手法有虚笔。任选一个方面加以分析,言之有理有据有序即可得分。如:此句用虚笔手法,“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引用诗歌,其中的“落日”“大旗”“马鸣”“风萧萧”“雷声”“闪”都能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此句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与开篇的静态描写首尾呼应,使文章开篇之静,篇中之动,归结到篇终之静而似动,结构更加完整严谨。“渺远的鸡啼”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营造出一种“静”的氛围,令人神往,引人沉思。

6.示例:

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

冲破了

撞开了的

那么一股劲!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四课《灯笼》资料汇编



相关常识

1.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等文集中。



内容主题

《灯笼》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暗含了作者对逝去的往昔和家国天下的复杂情怀:对往昔的迁逝流离之伤,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对传统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回忆与追念;对家国时势的关心,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关键字词

神龛kān:供奉神像或祖宗牌位的小阁子。?

争讼sòng

斡旋wòxuán:调停,调解。





重点解析

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围绕灯笼组织了丰富的材料,串联起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与情,“灯笼”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思的寄托之物。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乡国情怀。行文显得自由随意,顺着思绪展开,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纷至沓来。结尾处,点晴提神,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总之,“灯笼”是课文的话题,是串联材料的线索;情思是课文暗藏的线索,它既串联材料内容,又是课文的主旨所在。以灯笼为纽,以真情为带,作者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以描述为主,以议论为辅,情思暗蕴。点明情思意绪的抒情句、议论句少而精当,行文以描写、记叙为主,多种表达方式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保证了形象感和和思想性的统一。如课文末尾,先叙述“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接着议论:“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表明自己心愿的议论,又满含着渴望与深情。最后一段进一步抒情明志,深化主题。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3分)

A.褪(tuì)色燎(liáo)原?裴公(péi)熙熙(xī)

B.幽悄(qiāo)干燥(zào)?马前卒(zú)烧灼(zhuó)

C.怅惘(wǎng)?锵(qiāng)然戛(jiá)然点缀(zhuì)

D.斡(wò)旋蓦(mù)然骠(piào)骑静穆(mù)





2.关于《灯笼》,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灯笼》的作者是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B.这篇课文以“灯笼”为小的突破口,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思。文章语言平淡隽永,但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C.文中主要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却是另一种景象,表达出激情豪情。

D.文中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以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的惨状,激励中华儿女的抗争之心。



3.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B.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略牙。

D.然后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4.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A.③①②⑥⑤④B.③⑤②⑥①④

C.③①⑥②⑤④D.③②①⑥⑤④。



5.下面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胜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B.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

C.最壮是赛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D.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6.下列对文中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此处叙议结合。

B.“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又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C.“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看似简单的叙述却让人不由联想到祖父的神态举止,进而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隐含深深的恋慕之情。

D.“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描写,如前所述,“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①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



②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③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2)请概括选文主要内容,思考其中蕴含的是怎样的情思。(3分)





参考答案:

1.A。幽悄(qiǎo)

2.D。文中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以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的惨状,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3.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4.C

5.D。A.胜事——盛事;B.装饰——妆饰;C.赛外——塞外

6.D。“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

7.(1)①这时螃蟹刚上市,石榴、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桔,也都刚刚上市。

②中秋夜,显贵人家张灯结彩装饰亭台轩榭,民间百姓争相在酒楼占座位赏月。

③音乐声喧响不已,靠近内庭的居民,在夜深时远远地听到乐声,仿佛从云外传来。

(2)作者回忆当年京城中秋节时的盛世繁华景象,蕴含着无尽的怀念与感伤。







和语文在一起 七(上)课内资料汇编







献花(0)
+1
(本文系和语文在一...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