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除法(1)
【教学内容】
除法的含义和读写法(教材第1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通过“熊猫分竹笋”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2.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对,真聪明!出示教材第13页例4情景图。
师:这只熊猫叫欢欢。这只可爱的熊猫十分好客,今天它要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欢欢就起床去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要把这美味的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吃,每个朋友分一盘。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和晶晶来了。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究(教学教材第13页例4)。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对,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棒!你愿意帮小欢欢分一分吗?
学生活动:分一分,说一说。
(1)用小棒代替竹笋,请分一分。
(2)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指名汇报。演示: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2名学生)。
小结: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的都是3个。
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2.引入除法。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助小欢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对,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师:除号我们已经会写了,那么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个竹笋?
生:12个。
师:那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分成了几份?
生:4份。
师:我们就把“4”写在除号后面。
师:每盘放几个?
生:3个。
师:最后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12÷4=3。
师: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3)想一想。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先动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样列式。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出示实物图。
(1)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
(2)读题要求。
(3)独立完成,学生互相检查。
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答案:1.33
2.(1)525(2)252
【课堂小结】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地学习除法,希望大家能够像今天一样表现出色!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4课时除法(1)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出发,依据例题组织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解决小精灵提出的“每盘放几个”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以“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进而引入除法运算,列出算式,教学效果非常好。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