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六年级数学下册3单元第5课时 圆柱的体积(1)(导学案)
2020-02-25 | 阅:  转:  |  分享 
  
第5课时圆柱的体积(1)

课题 圆柱的体积(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买蛋糕的情境,自然地产生了“计算圆柱的体积”的问题。这是全课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然后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了4、8、16、32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展示切拼后的长方体,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比较,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学习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引入新课。 1.师:什么叫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哪些物体的体积?

指名学生回答。

2.创设情境:张老师准备给孩子买一个蛋糕,到了蛋糕店他发现有两款蛋糕比较不错,而且价格相同。这时他犹豫了,买哪款蛋糕更划算呢?你能帮他选一选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引出本节学习内容:圆柱的体积(板书)。 1.回顾体积概念和已学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2.认真倾听教师谈话,进入新课学习。 1.填空题。

(1)为了推导圆柱的体积,我们可以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转化后立体图形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它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它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5cm2,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答案:8.5×6=51(cm3)

答:它的体积是51cm3。

3.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dm,体积是251.2dm3,这个圆柱高多少分米?

答案:251.2÷(3.14×42)=5(分米)

答:这个圆柱高5分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dm,高4dm,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答案:18.84÷3.14÷2=3(dm)

3.14×32×4=113.04(dm3)

答:这个圆柱的体积是113.04dm3。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课件演示:先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2)提出问题:圆的面积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体积我们是否也能转化成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呢?

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②集体汇报交流。

(3)课件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

将圆柱体沿它的直径等分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观察到由曲到直的变化。

(4)引导学生想象、归纳总结。

(5)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2.体积公式的应用。

(1)提问:现在你知道帮张老师选哪款蛋糕了吗?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1.(1)学生观看课件,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学生讨论交流圆柱的体积的算法。

(3)观察圆柱体的变化过程。

(4)总结:如果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5)学生交流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学生解决导入中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8页第1题。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圆柱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六、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是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为基础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为了突破本节学习的重、难点,教学中采用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结合已学的知识先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圆柱体积和长方体体积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教师要注意公式推导时间的长短。 教师点评和总结:











1













献花(0)
+1
(本文系中小学教育x...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