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四章
2020-02-26 | 阅:  转:  |  分享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根本特点。
(2)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现了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要求。
(3)培养独立个性。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是受教育者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形成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
199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
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
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培养教学目标
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指导功能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孟子,卢梭,罗杰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教育无目的论
:是由杜威提出来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就是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二)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四)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教育观念。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七)学校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管理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八)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性,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物质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题,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一般来说,它是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行学制。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具体而言,教育制度应包括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校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七个方面。
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六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五文化传统
四人口发展状况。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前制度化教育:奴隶社会初期。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九)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颁布学制
主要内容
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1903年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承袭日本的学制,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912年9月初,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称为壬子学制。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法令,使壬子学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这些学制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任子葵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第一次依据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划分学校教育阶段,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使用时间最长。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新学制)
壬子葵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学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
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未实行)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951年
1958年
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
1985年
1993年
1999年
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校。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从类型上看,我国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学制。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献花(0)
+1
(本文系小蝎子lbh3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