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口哨与小狗》教学设计
2020-02-28 | 阅:  转:  |  分享 
  
《口哨与小狗》

《口哨与小狗》是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请小朋友们合作为乐曲旋律创编动作,然后汇报表演。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讨论也异常热闹。汇报表演更是给了每个小朋友表现的机会。一个小组表演完之后,按照预设,我高兴地问小朋友:“你们觉得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底下举起了很多小手。我请了个平时较文静的小姑娘:“你来评价一下!”小姑娘羞涩地说:“他们表演得好!”“好在哪里?”我接着问道。这回把小姑娘给问“蒙”了,她嗫嚅着小声说:“就是好,我也不知道好在哪里。”我又请了一个平时爱说话的小朋友,他站起来就直嚷嚷:“很好!”“哪里好?”……小男孩也不出声了,又问“蒙”了。

学生会评价吗?不会,他们只能评价“好”与“不好”,再往深处问“好在哪儿”或“不好在哪儿”,孩子们就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们心中没“台词”——评价语。他看见了别的小朋友的优点或缺点,但无法用对应的词来表达。那么,怎样在短时间内能让小朋友“心中有词、嘴巴能说”呢?这让我伤透了脑筋。

第二天我在一<3>班上《口哨与小狗》时,针对上节课表现出来的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稍加了改动。分小组进行创编时提出了一些要求,并将它出示在大屏幕上。

(1)轻轻地讨论;

(2)动作一定要和着音乐;

(3)组合要有两个以上的队形;

(4)组合以造型结束。这样,同学们就带着目的去创编了。最后在评价环节时引导学生从创编要求的角度去评价。这样当我说:“请你来当一下评委吧!”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评价到“我觉得他们组的队形很漂亮,如果他们的表情再好一点就更好了。”“我觉得他们组的动作一直和着音乐,节奏很准。”我听后大吃一惊,学生居然会有这么完美的评价,这让我太意外了。学生们把我提出的要求作为评价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心中便有了“台词”,评价起来也更加有据可依、理直气壮了。

我想:评价是一门大学问,孩子们要会“说”更是一件难事,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们积累“评价语”,心中有词,嘴巴就自然能说了。

















献花(0)
+1
(本文系翔云飞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