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科版四科学下册教案U1-第1课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020-02-28 | 阅:  转:  |  分享 
  
第1课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
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
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
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生活中的静电
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
觉不到物体带电?(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
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
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与
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
使物体带上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形成电路。【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
电现象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能流动起来【教学反思】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
这种现象,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
导学生关注静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后会产生静电,
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名师面对面名师面对面
献花(0)
+1
(本文系中小学教育x...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