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文转苍翠:一作“积 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潺湲(chányuán):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 缓慢地流淌”解。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渡头:渡口。余:又作“馀”。墟里:村落。孤烟:直升 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 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公元701-761),字摩 诘,原籍祁(今山西省祁县),迁居蒲州(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多才多艺,是著名的画家, 还兼通音乐。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 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二十八卷。目录关于“辋川”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墅。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朝 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 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王维的辋川别墅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峣山之口,辋谷水出峣山口北流入灞水 。辋川别墅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迪曾是辋川别墅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 逸生活的乐趣。王维与裴迪: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墅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 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他开元末在张九龄荆州幕府,后到长安,曾隐于 终南。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裴迪今存诗二十八首,都是同 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维集中同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三十余篇,其数量超过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即可见两人之间交 往的密切。又从王维的宽慰裴迪(见《酌酒与裴迪》诗)和裴迪的冒险到菩提寺探望王维(时维被叛军拘于寺中),也可看出他们之间互相关 心、患难与共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两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为基础的,用王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携手本同心”(《赠裴迪》)。辋川闲 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http://baike.baidu.co m/view/261697.htm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自主思考:1、转苍翠是什么意思?潺湲是什么意思?两句写的是什么?表现的是什 么?有什么作用?2、谁倚?为什么倚?倚在那干什么?写这想表现什么?3、渡头落日是什么样的情景?烟是哪来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http://baike.baidu.com/view /261697.htm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自主思考:1、转苍翠是什么意思?潺湲是什么意思?两句写的是什么?表现的是什么?有什么作 用?2、谁倚?为什么倚?倚在那干什么?写这想表现什么?3、渡头落日是什么样的情景?烟是哪来的?.翻译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 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http://baike.baidu.com/view/261 697.htm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 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http://baike.baidu.com/view/261697. htm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首联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颔联转而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 神驰邈远,自由自在。颈联又间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俗。风光无限 ,加之人物疏狂,令人情趣陶然。内容概括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自然的升级活力——景物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人格上的闲适洒脱 ——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自然的安宁人事的温馨——赏佳景复值http://baike.baidu.com/vi ew/261697.htm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闲居之乐遇良朋 结构分析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 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 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 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 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http://baike.baidu.com/view/1260 79.htm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 各的意境。这一联是http://baike.baidu.com/view/7485.htm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 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 ”,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首、首 、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 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 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 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 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 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 一幅和谐静谧的http://baike.baidu.com/view/662421.htm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 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 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 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 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http://baike.baidu.com/view/261697.h tm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尾联1、裴迪的形象2、裴迪的作用3、五柳是谁,本诗指谁?想表达什么?为什么用这个典故?裴迪狂放不羁、王维意 态安闲两人都是隐逸的人他们的心境超然物外他们的友情不拘形迹呈现了可爱的任务、真切的友情。尾联:复值http://baike .baidu.com/view/261697.htm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 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渊明是《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 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 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 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 ,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http://baike.baid u.com/view/261697.htm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描绘了http://baike.baidu.com/view/41 4631.htm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829/6 966262.htm裴迪,以陶潜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http://baik e.baidu.com/subview/52495/6853510.htm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主旨概括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人描写与裴迪同隐辋川的闲居情趣,本为寄赠裴迪之作,但在表抒闲居情趣时,却描画出辋川绝胜图景,成为绝佳的山水写景诗。由于这首诗 情景交融,不仅描写了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优美景色,还刻画了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使人物和景物相映成趣,表现了诗人的隐居生活的闲居 之乐和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体现出王维闲居辋川这一精神家园时内心生活之丰富及其所达到的深度。小结创作上的启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以小见大,用短短数句,表现一刹那的自然现象,显现格子的生命,与作者心境融成一片,如:这首诗不单纯的是写景诗或闲适诗,诗人并非闲逸的描写辋川暮景以寄托闲居之情致,将景物作为欣赏的对象或情感的附着物,而是把景物看作时间意义的体现者,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对生命之思索,可谓是一首以景写意的哲理诗。作者并不满足于辋川隐居,而是在更高的哲学的层次上去思索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其中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