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368)
2020-03-01 | 阅:  转:  |  分享 
  
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测试班级_姓名_成绩_一、基础知识(25%)1.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1)静谧()(2)深邃()(3)羁()绊(4)诌()媚(5)青睐()(6)亲昵()(7)苍穹()(8)闪烁()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l)欣欣然张开了眼。(2)济南的冬天是响睛的。(3)吹面不寒杨柳风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分)(1)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他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2)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漫漫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3)“一年之记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4)这是黄土地淋浴光明的腾飞。苍穹深邃。旷野深邃。二、课文阅读(45%)(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质,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闲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___的特点。(分)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__,其特点是___(分)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通过__,使描述更加___。(3分)4.文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是用来对托__。分)5.文中写野花,主要写它的__和__。(4分)6.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是因为什么?()(2分)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7.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图景?(3分)答:(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失全白了,给蓝天镇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髻()看护妇()镶上()2.“最妙是下点小雪呀。”请归纳一下文中描述了几方面的妙处。(4分)答:3.文中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的本体是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的本体是__。(3分)4.文中第句描写了__和__相间的美景。(4分)5.这段文字按____顺序,从___到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7分)6.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5分)三、课外阅读(30%)庐山雾中行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于是我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孩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了。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间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迷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全都脏脏腑俄,半遮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块,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飘渺,若有若无。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间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庐山零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1.作者“庐山雾中行”是在什么季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明季节的语句。(6分)2.“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一句中“恍然”的意思是:__。(4分)3.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回答什么叫做“松涛”。(6分)答:4.用括号在文中标出与“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句相照应的语句。(4分)5.庐山雾著称于世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6分)答:6.选出对文章最后两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4分)A.作者来的不是时候,春季庐山景色更迷人B.作者来的不是时候,在春季庐山雾更多,景色也更美C.作者被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没想若在春季,庐山将更具神韵,赞颂了庐山云雾扑朔迷离,虚无飘渺的神秘景色D.告诉读者庐山春季更美,赞颂了庐山春季云雾的神韵





















献花(0)
+1
(本文系学海课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