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5江苏省苏州市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实验题
2020-03-03 | 阅:  转:  |  分享 
  
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化学实验题

7.(2分)(2014?苏州)下列常用仪器中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 试管 B. 烧杯 C. 烧瓶 D. 锥形瓶 选A

12.(2分)(2014?苏州)下列有关物质混合后的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在无色碘化钾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B. 无色的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产生白雾 C. 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滴加数滴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D. 铵盐与碱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选:C



13.(2分)(2014?苏州)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只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选:B

19.(2分)(2014?苏州)下列有关玻璃导气管的使用图示正确的是(省略夹持和加热装置)()

A.

用排水法集气 B.

向上排空气法集气 C.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D.

检验二氧化碳 答案:D

29.(2分)(2014?苏州)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内壁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B. 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看到水槽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 C.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用分液漏斗将双氧水加入锥形瓶中,后检查装置气密性 D.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两种无色溶液混合前后,插入温度计观察温度变化 选:D



6.(2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仪器图示与名称吻合的是()

A.

锥形瓶 B.

酒精喷灯 C. 长颈漏斗 D.

药匙 选B

12.(2分)(2013?苏州)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烧杯 B. 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没及时盖瓶塞 C. 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 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清洗再放回原滴瓶 选C

13.(2分)(2013?苏州)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

A.

用药匙取用粉末 B.

用纸槽取用粉末 C.

倾倒液体 D.

取用块状固体 选D

14.(2分)(2013?苏州)下列几种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煤油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并冒黑烟 B. 浸透水的棉花球接触酒精灯火焰即燃 C. 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 甲烷与空气充分混合遇明火一定会爆炸 选A



16.(2分)(2013?苏州)下列基本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

A.

检查气密性 B.

读液体体积 C.

过滤悬浊液 D.

熄灭酒精灯 选D

19.(2分)(2013?苏州)下列有关玻璃棒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过滤时:引流 B. 测溶液pH时:蘸取 C. 捣碎固体时:研细 D. 加速固体溶解时:搅拌 选C

24.(2分)(2013?苏州)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A. 锥形瓶里加入少量MnO2粉末,分液漏斗里盛放6%双氧水 B. 锥形瓶里加入高锰酸钾固体,分液漏斗里盛放蒸馏水 C.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从水槽里取出后倒放在桌面上 D. 当发生装置中液体与固体一接触产生了气泡即可收集 选项为:A

34.(8分)(2013?苏州)今年我市初中化学实验考察的内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下列有关连接仪器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填序号).

A.将单孔胶塞的约二分之一旋进试管口

B.乳胶管与玻璃导管连接前用水湿润管口

C.乳胶管一端塞进玻璃导管内

D.玻璃导管口一端旋进乳胶管一端

(2)①图1是某人设计的制备二氧化碳的示意图,其中有3处错误.

②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③“实验是检验化学原理的最高法庭”.下列有关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AD(填序号)

A.因为CO2能溶于水,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CO2

B.因为CO2溶解性并不强,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又不稳定,可用排水法收集CO2

C.排水法收集CO2时,需观察倒置的试管内液面下降和有气泡从试管口逸出

D.通常状况下,CO2密度大于空气,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

E.因为CO2是无色气体,排空气法收集CO2时,需用燃着的木条“验满”

(3)如图2所示,向集满CO2的试管内倒入约占试管容积三分之一的澄清石灰水,旋紧胶塞,上下持续震荡一段时间.

①请写出实验室鉴定CO2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②充分震荡后,试管内压强<试管内大气压强(选填“>”或“=”或“<”);

③震荡试管前,旋紧胶塞的目的防止石灰水冲出试管腐蚀皮肤、促进石灰水充分吸收CO2.





解:(1)有关连接仪器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乳胶管一端塞进玻璃导管内,应该是玻璃导管口一端旋进乳胶管一端;故答案为:C

(2)图1是某人设计的制备二氧化碳的示意图,其中的错误有:导管伸入橡皮塞太长了,进入液体内,气体无法导出;铁夹应该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收集气体的试管没有固定;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有关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的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因为CO2能溶于水,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CO2;通常状况下,CO2密度大于空气,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溶解性并不强,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又不稳定,可用排水法收集CO2;故答案为:①3;②CaCO3+2HCl═CaCl2+H2O+CO2↑;③AD(答全才给分,选错不给分)

(3)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充分震荡后,试管内压强小于试管内大气压强,因为二氧化碳反应了;震荡试管前,旋紧胶塞的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冲出试管腐蚀皮肤、促进石灰水充分吸收CO2;故答案为:①CO2+Ca(OH)2═CaCO3↓+H2O;②<;③防止石灰水冲出试管腐蚀皮肤、促进石灰水充分吸收CO2

11.(2012?苏州)下列与试管有关的操作或装置(试剂和酒精灯省略)的图示正确的是()



A.AB.BC.CD.D

选B



16.(2012?苏州)下列有关过氧化氢(H2O2)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过氧化氢分子中的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1C.质量分数为6%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水是溶质D.常温下过氧化氢也能自行分解.其溶液中含有少量氧气

选C

17.(2012?苏州)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

A.

取液时挤入空气B.

将滴管横放在桌面C.

将洗净的滴管放入洁净烧杯中D.

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

选C





18.(2012?苏州)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因为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因为二氧化碳在水中的逸出速率大于溶解速率,故也可用排水法收集C.在发生装置中加入块状石灰石和硫酸D.因为碳酸钙和盐酸在常温下即可迅速反应,故气体发生装置不需要加热

选B、C





24.(2012?苏州)下列实验装置的图示不属于水浴的是()

A.B.C.D.

选C





25.(2012?苏州)清洗内壁沾附碱性固体残留物试管的合理步骤是()

A.稀盐酸润洗→自来水测洗→蒸馏水润洗B.稀盐酸润洗→蒸馏水润洗→自来水刷洗C.蒸馏水润洗→稀盐酸润洗→自来水刷洗D.蒸馏水润洗→自来水刷洗→稀盐酸润洗

选A



29.(2012?苏州)下列检测某溶液pH的操作正确的是()

A.将pH试纸投入待测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B.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沾在置于洁净表而皿的pH试纸上,半分钟内根据试纸呈现颜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C.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D.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pH试纸上,3分钟后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选B



36.(2012?苏州)为判断某物质存在或某物质恰好完全反应,通常以特定物质的显色达到目,能显色的物质就称“指示剂”.如:用蓝色的石蕊试纸变红判断待测液显酸性;用淀粉溶液变蓝判断单质碘(I2)的存在:

已知:★SO2+I2+2H2O═H2SO4+2HI(无色溶液);

★常温下,碘微溶入水;

★5SO2+2H2O+KMnO4═K2SO4+2H2SO4+2MnSO4(无色溶液).

(1)工业上测量SO2,N2,O2混合气体的SO2含量用如图吸收装置(量气装置省略).

①混合气体通过图示吸收装置一定时间后,当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时即可停止通气.此法适宜测SO2含量较低(选填“低”或“高”)的混合气体.

②吸收装置内的I2的淀粉溶液一也可以用高锰酸钾溶液代替作为指示剂.因为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一定量的SO2可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2)若用10.0%的氢氧化钠溶液16.0g滴加到20.0g盐酸中(含2滴酚酞试液),混合液刚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时,可认为恰好完全反应.

①原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②试列式计算说明将该反应后的溶液转化为20℃时饱和溶液的一种简单方法(计算结果精确到0.1g).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Og.





解:(1)①碘的淀粉溶液呈蓝色,由于SO2+I2+2H2O═H2SO4+2HI(无色溶液)可知该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时该反应恰好完成,此时应该停止通入气体,通入过量气体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由于该装置吸收二氧化硫的量较小,所以此法适宜测SO2含量较低的混合气体.

②因为紫红色高锰酸钾的溶液通入二氧化硫时会发生5SO2+2H2O+KMnO4═K2SO4+2H2SO4+2MnSO4(无色溶液)的反应,溶液现象由紫红色变成无色,所以也可采用高锰酸钾溶液代替碘的淀粉溶液完成该实验.

(2)由题干可知10.0%的氢氧化钠溶液16.0g和20.0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因此可通过反应的方程式对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计算,也可计算出生成的氯化钠质量;

设该盐酸的溶质质量是x;生成的氯化钠质量是y.

Na0H+HCl═NaCl+H2O

4036.558.5

16g×10%xy



x=1.46g



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由于该溶液在20℃时不饱和所以可采用加溶质的简便办法使其转化成饱和溶液,原溶液质量是20g+16g=36g;

设加入溶质的质量是z,则有=

则z≈9.8g

故答案为:(1)①无;低;②高锰酸钾;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一定量的SO2可由紫红色变为无色;(2)①7.3%②可向溶液中加入9.8g氯化钠.

7、(2011?苏州)下列有关盛放某些气体的集气瓶,其摆放情况正确的是()

A、 B、

C、 D、

选B.

8、(2011?苏州)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B、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然后接通直流电源

C、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选D.



12、(2011?苏州)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常用方法是()

A、煅烧石灰石 B、点燃木炭

C、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碳酸分解

选C.

13、(2011?苏州)下列有关玻璃棒在“粗盐提纯”实验中,操作错误的是()

A、捣碎研细 B、搅拌溶解

C、引流浊液 D、搅拌防溅

选A.

16、(2011?苏州)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稀释浓硫酸

B、

读液体体积



C、

引燃酒精灯

D、

检查气密性



选C.

17、(2011?苏州)下列关于产生氧气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B、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C、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选B

22、(2011?苏州)下列有关“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气体发生装置合理的是()

A、 B、

C、 D、

选D.

23、(2011?苏州)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和结论都合理的是()

A、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经点燃,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不一定是一氧化碳 D、尝一下,有咸味的白色固体一定是食盐

选C

27、(2011?苏州)洗涤是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下列有关操作合理的是()

A、过滤时用蒸馏水洗涤滤纸上的硫酸钡沉淀,以除去其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B、使用滴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蒸馏水洗净滴管并放回原瓶

C、刚加热过高锰酸钾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 D、用洗洁精清洗热水瓶里长期积淀的水垢

选A

33、(2011?苏州)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以

下操作流程:



(1)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A(填序号).

A.研钵B.量筒C.烧杯D.试管

(2)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D(填序号).



(3)操作⑤中除用到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用到蒸发皿等仪器.该操作中容易造成食盐固体飞溅,为尽量减少飞溅,除连续搅拌外还可采取来回移动酒精灯等措施.

(4)实验结束后称量获得的精盐,并计算精盐的制得率,发现制得率较低,其可能原因是

A、B、D(填序号).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解:(1)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的,烧杯是用来做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的,试管可以加热少量的液体,这三种仪器都是玻璃仪器,用力撞击会损坏,要将大颗粒的粗盐变成小颗粒,需要一定的力量,经过排除法可知只有研钵,故选A,

(2)A、B、C是滤纸的正确的折叠方法,D中的滤纸,接口处出现缝隙,液体会直接的进入下面的烧杯,故选D,

(3)在加热食盐蒸发时,除了所给的仪器,还需要盛放液体的加热装置,故答案为:蒸发皿,

使液体受热均匀就可以减少液滴的飞溅,所以既可以搅拌,也可以通过移动酒精灯来使溶液受热更均匀,故答案为:来回移动酒精灯,

(4)既然粗盐的产率低说明在提纯时,损失了精盐,

A、食盐没有完全溶解,会使精盐的质量减少,故A正确,

B、食盐飞溅了导致了精盐的减少,故B正确,

C、精盐很潮增大了精盐的质量,会使质量分数增大,故C错误,

D、蒸发皿中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使精盐的质量减小,故D正确,

故选A、B、D.

35、(2011?苏州)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鸡蛋清中含有蛋白质,用鸡蛋清做下面的实验,可以从中了解蛋白质的一些特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1)取两支试管,试管中加入3mL饱和硫酸铵溶液,试管乙加入3mL蒸馏水,再分别滴入鸡蛋清,振荡,观察现象.

(2)再向上述试管乙中继续加入3mL饱和硫酸铵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试管甲:出现白色絮状沉淀

试管乙:无明显现象 1硫酸铵溶液的浓度会影响蛋白质的溶解性

试管乙此时:

仍无明显现象 [实验2]

(3)另取两支试管,试管A加入3mL鸡蛋清,试管B加入3mL蒸馏水和5滴鸡蛋清,分别滴入3滴浓硝酸,振荡,片刻后观察现象.

(4)再取两支试管C、D分别对应试管A、B,重复上述操作(3),然后同时浸入9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试管A:渐有黄色物质凝固

试管B:较长时间仍无明显现象 2硝酸溶液的浓度会影响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和生理功能

试管C:生成黄色凝固物更快

试管D:出现白色絮状沉淀 3温度会影响蛋白质的化学变化的速率

解:(1)取两支试管,试管甲中加入3mL饱和硫酸铵溶液,试管乙加入3mL蒸馏水,再分别滴入鸡蛋清,振荡,观察现象,试管甲中出现白色絮状沉淀,试管乙无明显现象,(2)向上述试管乙中继续加入3mL饱和硫酸铵溶液,振荡,观察现象:仍无明显现象.说明①硫酸铵溶液的浓度会影响蛋白质的溶解性;(3)根据实验2及其现象,得出结论:②硝酸溶液的浓度会影响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和生理功能;(4)根据实验2及其现象,得出结论:③温度会影响蛋白质的化学变化的速率.

故答案为:(1)出现白色絮状沉淀无明显现象

(2)仍无明显现象①硫酸铵溶液的浓度会影响蛋白质的溶解性

(3)②硝酸溶液的浓度会影响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和生理功能

(4)③温度会影响蛋白质的化学变化的速率

36、(2011?苏州)已知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碳酸氢钠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为了测定产品中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具体的检验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其质量为a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m1g;

②加热该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m2g.

(1)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NaHCO3Na2CO3+H2O+CO2↑

(2)用坩埚钳(填仪器名称)将加热后的坩埚放到C中(填序号)冷却.



(3)根据题意,用a、m1、m2的代数式表示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4)步骤①、③和④都需要用到精度为0.1g的托盘天平称量,若本题中(m1﹣m2)的值超过0.6g,假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90%,则至少需称样品多少克?

解:(1)碳酸氢钠在270℃左右就能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2)使用坩埚钳把加热后的坩埚移入干燥器C中进行冷却,防止冷却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影响后面的称量的结果;

(3)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固体质量减少

168106168﹣106=62

xm1﹣m2

=

x=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100%=



故答案为:

(1)2NaHCO3Na2CO3+H2O+CO2↑;

(2)坩埚钳;C;

(3);

(4)×100%=90%

(m1﹣a)=≈1.8g

答:至少需称样品1.8g.



献花(0)
+1
(本文系新影响语言...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