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辽宁历史上水灾旱灾
2020-03-05 | 阅:  转:  |  分享 
  
辽宁历史上水灾旱灾



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经常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辽宁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总结和分析历史上发生的水旱灾害,把握规律,有利于全面提高水患意识,为今后除水害、兴水利提供借鉴。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关于辽宁历史上的水旱灾害,过去只有零星的记载,从晚清开始才逐步全面。

洪涝灾害

一、洪灾

????查阅史料,最早的洪灾记载为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据《三国志·魏志》记载:“秋七月,连雨十天,辽水(今辽河)大涨。”其后,北文宣帝天保八年(557年),又有“管州(今朝阳市)滞损田,雨水伤稼”的记载。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辽东大雨水,诸河横流,皆失故道。”元代以后,农业生产有了发展,洪灾损失增多,灾情记载相应增加。《明灾录》、《清灾录》以及各地方志中记载洪灾的文字较元代有所增加,如明嘉庆三十六年(1557年),“辽东淫雨连月,禾尽没,城垣倾记,是岁,辽东大饥,人相食;大疫,有阖门死者。”嘉庆三十七年(1558年),“辽东大水,城垣倒坍,总督蓟辽侍郎王抒秦称:‘辽东斗米价银八钱,民饥死者十八九’”。嘉庆三十八年(1559年),“秋,辽东又降大雨,夏生黑鼠遍地,伤稼殆尽”。以上只是零星的记载。到晚清时期,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关于洪灾的记载也渐趋全面、详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防洪减灾十分重视,把防洪事业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来抓,洪灾的记载也做到了全面详实。为此,本文中的历史洪水灾害仅追朔到清代。

(一)清朝时期(1791年—1911年)

????清朝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中华民国前(1911年)共268年,其中前147年(1644年—1790年)几乎无记载。1791年以后才连续记载。据记载资料统计分析,1791年—1911年的121年间,共发生水灾78次。其中,特大洪水4次,局部大洪水24次,一般洪水50次。在78个水灾年中,连续3年发生水灾有3次,连续4年发生水灾有1次,连续5年发生水灾有5次,连续6年发生水灾有2次,连续7年发生水灾有1次,连续9年发生水灾有1次。在水灾年中,间隔1年发生的11次,间隔2年发生的4次,间隔3年发生的4次,间隔5年发生的1次。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特大洪灾,无论从暴雨洪水的范围、强度、量级,还是灾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这个时期都是最大的。

????这年五月,降雨甚多,常呈淫雨状态。七月初至八月上旬,全省连降大雨。八月初,辽河以东、以南近8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大雨滂沱,奔腾暴注,七个昼夜不停”。浑河、太子河、大洋河、碧流河、大清河等先后暴涨,辽宁中部几百里汪洋一片。沈阳、抚顺、新民、辽阳、海城、台安、盘山及营口、牛庄等地水势横流,田地被淹,房屋倒塌,庄稼绝产,人口溺毙不计其数。据载:“八月初的一天夜里,兴京(今新宾)瞬间天昏地暗,山水骤注,大水冲进民房,财物一扫而光,永陵街尤甚”。“承德(今沈阳)大堤被冲毁,城东南一带水深数丈,火药局、库全部漂没;城外漫堤决口甚多,众多村屯被吞没。李官堡附近水面甚宽,沿河一带水深四五尺之多”。太子河辽阳高丽门外城墙砖淹没十三层,“洪水破大东门而入,声如牛吼,浸没半城”。大连地区的庄河、碧流河涨水,普兰店、金州、复州均遭水灾,碧流河沿岸禾稍行船。鸭绿江水猛涨,“安东(今丹东)街巷平地水深二三丈,安东县衙署被淹,官民均避于元宝山上。”“盖平河雨狂流急,冲塌城墙数处。岫岩、宽甸、凤城同时遭受水淹,本溪、桓仁水患亦甚。锦州地区先旱后涝,八月上旬大雨滂沱连绵,大、小凌河及各河水暴涨,沿河尽成泽国。”1958年,辽宁省水利电力局水文总站对这次洪水进行调查,推算各河洪峰流量分别为:太子河参窝站10282立方米每秒,辽阳站10800立方米每秒,汤河汤河沿站4580立方米每秒,海城河海城站2480立方米每秒;浑河抚顺站11300立方米每秒,沈阳站11900立方米每秒;鸭绿江荒沟站44800立方米每秒,艾河梨树沟站17600立方米每秒,蒲石河小黑沟站7400立方米每秒;大洋河沙里寨站15600立方米每秒,哨子河赵家堡子站10900立方米每秒。以上所列均为各河有记载以来的首位大洪水。据载,这年全省农田成灾面积360万亩,灾民85万人,淹死785人。

(二)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8年)

????1912-1948年共37年,发生水灾年27次。其中,特大洪水6次,局部大洪水8次,一般洪水13次。这期间,水灾频繁且连续性强。连续水灾年,间隔1年的2次,间隔2年的2次,间隔3年的1次。连续8年发生水灾1次(1912年—1919年),连续6年发生水灾1次(1926年—1931年),连续5年发生水灾1次(1934年—1938年),连续4年发生水灾1次(1921年—1924年),连续2年发生水灾的2次。1923年、1930年是这一期间两次典型的特大洪灾。

????民国12年(1923年)7月28日,全省普遍降雨,以浑河、太子河、鸭绿江洪灾为重,其它主要江河均有洪灾,被称为“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来未曾有过的水灾”,“报灾达十六、七县,损失生命不下数万人”。7月以来,浑河上游新宾、清原连雨40天,8月15日大雨如注,山水横溢,浑河抚顺站洪峰流量7860立方米每秒,抚顺南关一带平地水深数尺,交通通讯中断。沈阳东陵洪峰流量8250立方米每秒,沈阳境内城南、城北“平地水深二三尺”,冲毁沈抚公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台安、辽中、海城均有多处堤防决口。本溪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淹死百余人。辽阳、海城等地堤防决口多处,村庄土地被淹。营口市区受水淹,沿海地区受海潮影响,“平地水深七八尺不等”。东部安东(今丹东)地区,8月13日大雨,又值大潮狂风海啸,江水暴涨。8月18日,鸭绿江荒沟站洪峰流量21800立方米每秒,为有记载以来第二位大洪水。艾河梨树沟洪峰达10700立方米每秒。安东市内行舟,安奉(今沈丹)铁路被毁。安东、岫岩以及庄河、瓦房店等地农田均被水淹。西部、北部的绥中、锦县(今凌海)、义县、昌图、开原、彰武、新民等县均连降大雨,六股河、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柳河等河流均涨大水,沿岸成灾。

????民国19年(1930年)的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辽西靠近辽宁中部的地区。8月上旬,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以及六股河等都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历史大洪水。暴雨中心在大凌河支流细河义县复兴堡一带。经调查,一次降雨量达1500—1700毫米,最大24小时降雨量900—1000毫米,细河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每秒,均为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小凌河锦州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每秒,六股河兴城东辛庄洪峰流量7930立方米每秒,绕阳河韩家杖子、东白城子两站洪峰流量分别为3220立方米每秒、5370立方米每秒。辽西地区的绥中、锦县(今凌海)、义县、北镇(今北宁)、黑山、阜新、彰武、新民、台安、辽中、盘山等县,长300—350公里、宽100—150公里的范围尽成泽国,淹死3568人,难民45万人。绥中县连续降雨三昼夜,六股河、王宝河泛滥,绥中县城区及附近地区一片汪洋。据载,绥中、兴城、义县、北镇、锦县、黑山六县冲毁耕地165万亩,房屋1.32万间,死亡1109人。同年7月中旬,抚顺连降3日大雨,河水泛滥;8月初,辽河及支流洪水成灾,康平、铁岭、沈阳农田被淹;安东(今丹东)地区受台风影响,沿江一带铁路桥梁被冲毁,沿海至大孤山航线上沉船60艘,200人失踪。

(三)新中国时期(1949年—1998年)

????1949年至1998年的50年间,共发生水灾年30次。其中,特大洪水9次,局部大洪水7次,一般洪水14次。这一时期,间隔1年发生洪水的有12次;间隔2年发生洪水的有3次。洪水常是连续发生,连续4年发生洪水的有1次,连续3年发生洪水的有4次,连续2年发生洪水的有1次。在水灾年中,特大洪水基本上是10年左右发生1次,且常是连续2年均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辽宁处于丰水期,有70%的年份发生水灾,发生特大洪水6次;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辽宁经历了长达18年的枯水期,虽然发生洪水8次,但多数都是一般洪水,无特大洪水,局部大洪水也仅有3次;80年代初期开始,辽宁开始转入丰水期,水灾年数增多,约占这期间年数的40%,而且特大洪水发生3次。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洪灾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1985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47.1亿元,1994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51亿元,1995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347.2亿元。新中国成立后,典型特大洪水有1951年、1960年、1995年3次。

????1、1951年特大洪水。1951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区先后降大暴雨、特大暴雨。8月14日,暴雨中心位于开原一带,老城14个小时降雨273毫米。辽河、清河、浑河、太子河水势猛涨。8月14日,清河开原老城站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8月15日,辽河铁岭站洪峰流量14200立方米每秒,均为有记载以来历史最大洪水。浑河、太子河上游也普降大雨,抚顺、新宾、清原等县各河洪水陡涨,浑河、太子河在支流多处决口情况下,出现大洪水。据记载,这一年,中部地区大小河流决口达570多处。其中,辽河180处,清河81处,太子河8处,浑河23处,蒲河38处,辽河、浑河、太子河中下游地区一片汪洋。据当时的辽东、辽西、热河、沈阳四个省、市(现辽宁省部分)统计,受灾人口94万人,死亡6000多人,受灾面积739.5万亩,成灾面积660万亩,倒塌房屋14.45万间,冲毁公路400公里,沈山、长大铁路中断行车40—50天。

????2、1960年特大洪水。196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辽西的大小凌河下游及东部的新宾等地降雨在100毫米以上,新宾达200毫米,酿成局部灾害。7月末到8月初,受持续少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及两次台风侵袭的影响,全省连续降雨。7月28日起,受台风影响,全省开始降雨,最大降雨区在辽东半岛的庄河、新金一带。8月初,东亚上空为平直的西风环流,连续有三个小低压槽影响辽宁,使浑河、太子河全流域及辽河部分地区出现了数次暴雨到特大暴雨。8月1日夜,辽北辽东地区普遍降雨,暴雨中心在抚顺,日降雨量达186毫米。8月2日夜至3日晨,辽河、浑河流域出现大暴雨,暴雨中心有2处,一处在太子河下游牛庄一带,一处在抚顺附近,中心最大雨量140毫米。8月3日夜至4日晨,浑河、太子河及浑江广大流域普遍降大暴雨、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本溪、辽阳、海城一带,本溪最大日降雨量达303毫米,这次特大暴雨,使浑河、太子河、浑江等东部主要江河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8月4日至5日,辽宁省又受到台风影响,虽然台风进入渤海湾后消失,但对鸭绿江下游及辽东半岛南部影响较大,暴雨中心在丹东市,日雨量达219毫米。

1960年汛期发生的大洪水,由于大伙房水库充分发挥拦洪调洪作用,使沈阳、抚顺两座大城市免遭灭顶之灾,有效地减轻了浑河下游灾害。但仍然造成极其严重的灾害损失。本溪市内淹没面积达7.9平方公里,低洼处全部被淹,最大水深3米。辽阳市太子河水位超过高丽门堤顶0.8米,普遍漫堤,全市停电、停水,处于危急之中。浑河、太子河及其支流决口多处,洪泛区涉及太子河、浑河及辽河下游,辽宁中部平原区一片汪洋。鸭绿江沿江一带水深1.0—1.5米,大洋河两岸水深2—4米。宽甸县发生山洪泥石流1万多处。大连市沿海一带风大浪涌,最大风力10级,海水上岸淹没村庄农田,海上渔船碰损、下沉、翻没。据统计,全省受灾农田712万亩,受灾人口156万,死亡2190人,倒塌房屋17万间,堤防决口1067处,损坏船只529艘,沈吉、长大、沈丹及辽溪、溪田等铁路先后断道停运。

????3、1995年特大洪水。1995年汛期,辽宁省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暴雨范围广、来势猛、强度大,导致河流洪水猛增,水库水位陡涨。辽河、浑河、太子河三条大河百年来第一次同时发生大洪水;浑河出现有记载以来历史第一位大洪水;鸭绿江发生建国以来第一位大洪水;大伙房水库第一非常溢洪道、清河和柴河水库溢洪道建成几十年来第一次泄洪;辽河盘山闸、浑河浑河闸首次通过或超过设计泄洪流量;许多中小河流发生超标准洪水,漫堤决口。6月份进入汛期后,全省阴雨连绵。6—8月份,全省降雨日数达82天,其中7、8两月达57天。据水文资料统计,6月1日至8月10日,全省平均降雨508毫米,比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多43.1%。其中,铁岭地区平均降雨量508毫米,比多年均值高52%;沈阳地区平均降雨量549毫米,比多年均值多64%;抚顺地区平均降雨量793毫米,是多年均值的2.2倍;辽阳地区平均降雨量741毫米,比多年均值多73%;鞍山地区平均降雨量478毫米,比多年均值多42%;本溪地区平均降雨量771毫米,比多年均值多91%;丹东地区平均降雨量697毫米,比多年均值多73%;葫芦岛地区平均降雨量456毫米,比多年均值多56%。最大点雨量:浑河流域救兵站24小时475毫米,太子河流域歪头山站24小时393毫米,。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续出现3个大的降雨过程。7月25日—26日,全省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区降暴雨,各地土壤基本饱和,大部分水库达到或接近汛限水位。7月28日—30日,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铁岭、沈阳、抚顺、辽阳、鞍山、葫芦岛等市全部或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8月5日—7日,全省再次降中到大雨,东部山区降暴雨、大暴雨。连续降雨,造成浑河、辽河、太子河、鸭绿江流域先后发生大洪水。

????浑河流域发生超过1888年的特大洪水,为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大洪水。支流东洲河洪峰流量4210立方米每秒,干流大伙房水库最大入库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7日入库洪水总量17.13亿立方米。经大伙房水库调洪,沈阳站在左岸堤防决口情况下,测得洪峰流量5010立方米每秒,黄腊坨站洪峰流量4680立方米每秒,邢家窝堡站洪峰流量4360立方米每秒。如无大伙房水库调洪,抚顺站、沈阳站还原洪峰流量可达12700立方米每秒、13100立方米每秒,超过1888年的洪峰流量11300立方米每秒、11900立方米每秒。

????辽河发生仅次于1951年、1953年的大洪水,经支流清河水库、柴河水库调蓄,干流铁岭水文站洪峰流量4420立方米每秒,如无清河、柴河两座水库,还原流量可达7670立方米每秒,马虎山站洪峰流量4950立方米每秒,巨流河站洪峰流量4670立方米每秒,辽中站洪峰流量4600立方米每秒,六间房站洪峰流量4300立方米每秒,盘山闸洪峰流量4050立方米每秒。1951年、1953年辽河堤防到处漫决,因此,1995年巨流河站以下辽河干流洪峰为建国以来第一位大洪水。

????太子河流域也发生了大洪水,支流北沙河大东山堡洪峰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接近300年一遇标准。虽然尚未竣工的观音阁水库提前拦蓄洪水,加上参窝水库调蓄,但干流小林子站和唐马寨站洪峰流量仍达2800立方米每秒、2620立方米每秒。

????鸭绿江也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洪水。8月8日,干流水丰水库最大泄量18700立方米每秒,加上区间径流,荒沟站洪峰流量28500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888年、1935年的洪水,为历史上第三位大洪水。丹东潮位站洪峰流量3320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8.25米,远远超过1960年大洪水。

????由于浑河、鸭绿江干流及大量中小河流发生超过堤防保证流量的特大洪水,多处漫堤决口,泛滥成灾,浑河、北沙河之间,浑河、蒲河之间,浑河、太子河之间以及鸭绿江沿江一带的洪泛区汪洋一片,最大淹没水深达5米,给全省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据汛后核实统计,全省有73个县(市、区)、798个乡镇、7474个村、672.24万人受灾,98.5万人被洪水围困,紧急转移138.4万人,损坏房屋57.8万间,倒塌房屋33.6万间,死亡116人;受灾农田1624.5万亩,成灾1221万亩,绝收577.5万亩,毁坏耕地100.5万亩;全停产工矿企业11947个,部分停产工矿企业13289个;水淹油气井948口;铁路中断11条次、2840小时,公路中断1006条次;冲毁铁路桥涵49座,公路桥涵3979座;毁坏铁路路基3.44公里,公路路基4500公里;中断供电线路491条次,损坏输电线路2.55万杆、1954公里,损坏通讯线路3.22万杆、2048公里;损坏大中小水库338座,其中大中型水库41座,小(一)型水库72座,小(二)型水库225座;损坏堤防4325公里、护岸3278处、水闸1102座、渡槽567座、桥涵6585座、机电井8405眼、水文设施16个、机电泵站1234座、小水电站42座;堤防决口4037处、2385公里,渠堤决口3146公里,冲毁塘坝1342座;教育、医疗卫生等其它行业也遭受严重损失。全省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347.2亿元。

二、涝灾

????建国以后,辽宁涝灾频繁发生,自1950年到1986年的36年中,有22年发生不同程度涝灾。大体是“三年两涝”。较大涝年有1951、1954、1964、1969、1974、1975、1985、1986年,其中1954、1964两年全省涝灾面积都在700万亩左右,粮食减产幅度大大超过涝年减产15亿公斤左右的平均值。

????分析涝区的气候、水文、土壤资料,大致可以归纳出五方面涝灾成因。一是降雨。辽宁大暴雨多发生在7-8月份,受华北气旋影响,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因此,汛期暴雨是造成涝灾的主要因素。二是承泄河道水位高,内水排不出去。由于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在承泄河道上,造成河床逐年淤高,河道壅塞,汛期水急量大,涝区内水下泄不畅,这在辽河、柳河流域尤其明显。三是土壤质地粘重,入渗能力低。涝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一遇暴雨渍涝成灾。四是工程老化失修,大量排涝工程运用多年,坏损严重,出现涝情,很难及时将内水排出。五是部分涝区尚未达到治理标准。全省1501万亩易涝耕地中,治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的1118万亩,5年一遇的272万亩,低于5年一遇111万亩,还有26%的易涝面积没有达到规定标准。

旱灾

????辽宁省地处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四季气候差异显著,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全省各地区的降水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不均,蒸发量也有较大差别,所以各地干旱程度有所不同。西北地区处于西风带内,地势为由蒙古高原倾向辽东湾和松辽平原的斜坡,气流下坡则易产生下沉运动。较大的降水锋面和低压系统经过此地时,降雨会明显减少或无降水,因此西北部成为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正常年降水量仅有450毫米,而水面蒸发能力则达1100-1200毫米,朝阳、阜新地区和锦州部分地区常年出现干旱。而东部山脉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气流上坡,使带来的较大降水的锋面受地形的抬升,产生强大的降雨,使千山东侧、鸭绿江下游正常年降水量达1200毫米,而水面蒸发量只有600—700毫米,故丹东、本溪、抚顺等地区基本不旱。按照各地干旱机率,参照气象、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及水文地质等条件,结合各地实际出现的旱情,可将全省分为三类旱区。第一类旱区在辽西山丘区、辽南区、辽北低丘平原区,为较重干旱区,干旱机率为52—72%;第二类旱区在辽西走廊区、辽河下游及辽南低丘平原区,为一般干旱区,干旱机率为15—55%;第三类旱区在辽河下游平原涝洼区、辽东山区,为基本不旱区,干旱机率为13—22%。

一、历史发生的旱灾次数、频率及规律

????辽宁省的旱灾,历史上早有记载。如魏太和十一年(487年)“义县春夏大旱,牛疫民死”。金天辅二年(1118年)“锦县、锦州、兴城大旱,大饥,民削榆皮食,继而人相食”。1280年“辽阳诸州旱。”明正统九年(1444年)“水镇久旱,辽东大旱”。连续三年出现旱灾的有明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1556年—1558年),史书记载1556年“辽阳春、夏旱;辽东、沈阳等地,水旱灾。”“锦州各地水、旱、虫灾,免粮。”1558年“绥中、兴城大旱,岁欠收,人食树皮、糠、刮台泥作粉以啖,民多死”。清代自顺治以来,较大旱灾有:顺治三年(1646年)“建昌五月大旱,秋后乃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盛京等处“自春至夏,五月无雨,尚未播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开原、铁岭、广宁、法库、新民、黑山、抚顺、锦县、宁远、义州旱灾”;咸丰五年(1858年)“奉天夏秋大旱。昌图秋不雨,岁大饥。绥中、建昌旱”;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奉天所属境内夏秋之交亢旱,凌源、锦县、义县旱”。中华民国期间,有1919、1920、1939、1940年4次全省性的大旱。

????根据《华北、东北五百年旱涝史料》和建国以来各市的资料,对近代208年来(1791-1998年)的旱灾进行综合统计,全省性大旱、部分地区干旱、局部地方干旱共94次,其中较大旱灾18次。按时代划分:清朝(1791-1911年)共121年,发生大小旱灾30次,其中较大旱年(1807、1852、1858、1863、1885、1902年)6次。中华民国期间(1912-1948年)共37年,发生旱灾24次,其中较大旱年(1919、1920、1939、1940年)4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发生旱灾40次,其中较大旱年(1957、1968、1972、1982、1988、1989、1997、1998年)8次。

????不同地区出现旱年的次数也不同。建国50年来(1949-1998年)的50年中,朝阳市出现旱年32次,锦州市出现旱年29次,大连市出现旱年33次,丹东、抚顺等东部地区平均3年左右出现1次旱年。

????在年际上,连续干旱的年份也很突出。建国以来,全省连旱3年(1987-1989年)、连旱6年(1968-1973年)、连旱9年(1957-1965年)和连旱10年(1975-1984年)的各1次。连旱5年(1951-1955年)(1991-1995年)2次。在连续干旱年中,有的是春旱,有的是春夏旱,有的是春夏秋全年旱。据建国后历年旱情资料统计,春旱占39.4%,夏旱占30.3%,伏旱占21.2%,秋旱占9.1%。此外,也常出现“西旱东涝”或“先旱后涝”的局面。根据降水量系列资料,结合旱情记载,进行综合分析,初步认定辽宁省有以下干旱规律和特点:一是交替性,二是区域性,三是季节性,四是连续性,五是周期性。

二、建国以来典型干旱年

????1、1957年干旱。主要发生在锦州、朝阳、阜新、大连营口等地区。春旱严重,部分地区又发生夏旱。绥中县5月份仅降雨6.7毫米,6月份兴城、乌金塘、锦州分别降雨1.7、4.9和7.6毫米。锦州6月份连续18天滴雨未下,朝阳5月1日至6月20日,仅降雨30.2毫米。大连地区5—6月份连续40天未下雨。熊岳6月21日至7月20日,仅降雨28.5毫米。全省农田受灾面积899万亩,成灾面积449万亩。连同其他自然灾害影响,较前两年粮食平均产量全省减产9.5亿公斤,占14%,其中锦州、大连、朝阳和阜新分别减产24%、18%、16.9%和16.7%。

????2、1968年干旱。全省除丹东地区外,其他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夏、伏旱。大部分地区从年初至7月份未下透雨。朝阳5月份连续28天没有下雨,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53毫米,7月11日至8月10日正是玉米抽穗的关键时期,仅降雨7.5毫米。锦州5月1日至6月20日,仅降雨75.3毫米,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65.5毫米,7月21日至8月10日只降雨8.3毫米。阜新、沈阳、台安、熊岳、大连7月21日至8月10日分别降雨10、11.6、10.4、7.4和5.6毫米。7月至8月各地的水面蒸发量超出常年平均值,各河的年径流小于常年径流量。大凌河朝阳站年径流量为常年的38%,小凌河锦州站为23%,绕阳河东白城子站为24%,六股河绥中站为29%,碧流河小宋家屯站为36%。全省农田受灾面积652万亩,成灾面积226万亩。朝阳减产粮食15.6%,阜新减产13.5%,锦州减产17.8%,大连减产3%。

????3、1972年干旱。1971年秋季至1972年7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区雨水稀少。朝阳地区5月1日至7月17日降水量比常年少70%。大凌河朝阳站7月18日几乎断流。锦州地区全年降水量346.2毫米,为常年的60%,蒸发量为常年的120%。绕阳河东白城子站汛期河水断流。大连5月初至6月20日降雨36.4毫米,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26.8毫米,登沙河全部断流。农作物旱死8.6万亩,果树旱死8.61万株,蔬菜旱死1.12万亩。7月中旬市区有15个工厂、街道因干旱断水一周。朝阳、锦州、阜新地区春、夏、伏、秋连旱,大连及营口南部,夏旱严重,其他地区也有春旱或夏旱发生。全省农田受灾面积2620万亩,成灾面积1516万亩,粮食总量67亿公斤,较前两年平均产量减产16亿公斤,占19.3%。其中,朝阳减产46.5%,锦州减产22.4%,阜新减产19.4%。大连减产16.3%。

????4、1982年干旱。全省2月份至4月份基本无雨,大部分地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5月初降一场中雨,旱情有所缓解,但出苗后又持续40天无雨。6月中旬以后,连续出现高温天气,发生大面积夏旱。8月8日至9月18日,锦州、朝阳、阜新和铁岭北部地区40天无雨,发生严重秋吊。全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2米,朝阳地区下降最多的达4-5米。辽河巨流河站汛期流量0.55立方米每秒,为1934年以来同期最小值。浑河下游7月23日至8月8日断流。绕阳河中上游6月4日至7月15日干涸41天。全省有250万人、61.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盘山县水田因旱无水没插秧的8万亩,插秧后干死的18.6万亩。昌图死苗3万多亩。全省旱死果树70万株,接近干死的150万株,旱死棉花5.86万亩。盘山县辽河化肥厂,因辽河下游断流停产两次,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全省农田受灾面积2642万亩,成灾面积1856万亩,减产粮食15亿公斤。

????5、1987年至1989年,连续3年干旱,1989年发生全省特大干旱。

????1987年,发生夏旱和伏旱。7月11日至27日,营口、鞍山、辽阳、阜新、盘锦及铁岭西部降雨量11-13毫米,大连市6月7月降雨是正常年的一半。进入8月上旬,降雨量更加减少,辽西、辽北,30厘米的土壤含水量仅10%左右。全省农田受灾面积1568万亩,成灾面积1354万亩,减产粮食13亿公斤。

????1988年,辽西、辽南地区5月份降雨量2-10毫米,朝阳、阜新、大连出现春旱。7、8月份又连续出现无雨日,叶柏寿、锦州41天,后新丘31天,福德店15天。1988年严重的伏旱,使全省农田受旱面积达到2241万亩,成灾面积1510万亩,粮食减产10亿公斤。

????1989年,是连续干旱的第三个年头。从1988年11月至1989年2月雨量稀少。辽河以东、以南地区降雨15-40毫米,以北地区降雨2-15毫米。10厘米土壤含水量7-13%,20厘米土壤含水量11-16%。7月份沈阳、海城、朝阳地区17天没有下雨,8月份雨量又偏少。全省受灾面积4068万亩,成灾3560万亩,减产粮食37亿公斤,水果减产30万吨,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

????6、1997年干旱。全省14个市除盘锦市外,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春、夏、伏旱和秋旱极为严重。据统计,从1月初到8月2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37.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387.4毫米少38.7%;5月至7月全省平均降水量222.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340.7毫米少34.6%,其中西部地区平均降水量156.7毫米,比多年均值291毫米少46.2%;中部和北部地区平均降水量212.7毫米,比多年均值367.5毫米少42.1%。更为严重的是,6月中旬以后,全省高温天气持续近两个月,辽西、辽南地区大于30℃的高温天气达50多天,最高气温达35℃,并伴有3至4次的干热风,致使地表水和土壤水份大量丧失,部分河道断流,水库干涸,辽西、辽中、辽北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米,严重的下降3-5米。朝阳市5月10日测墒,1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4.1-7.1%,10—2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6.8-8.7%,20-3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4.4—10.5%。7月27日测墒,西部地区1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5—8%,10—20厘米土壤含水量8—10%,旱情严重的彰武、法库、康平等县土壤含水量不到6%。辽河福德店6月28日至7月22日曾4次断流,巨流河7月15日至17日断流。绕阳河东白城子7月11日-27日两次断流。全省23座大型水库蓄水41.08亿立方米,比1996年同期减少23.08亿立方米。担负中部地区水田供水的七大水库蓄水量仅25.27亿立方米,其中有3座水库水位低至死水位。5月25日统计,全省春旱耕地面积1648万亩;6月29日夏旱面积2380万亩;8月1日伏旱面积2012万亩;8月11日秋吊面积1084万亩。全省作物受旱面积2380万亩,成灾1744万亩,减产粮食40亿公斤。全省果树因旱减产6.8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8.46亿元。

























1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