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配人教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三单元1.生难字。(5分)论语()不亦说乎()愠() 吾()三省()逾矩()罔()好之者()箪 ()殆()肱()笃志()2.重点词语解释。(11分)(1)子曰 ()(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人不知而不愠( )lúnyuèyùnwúxǐngyúwǎnghàodāndàigōngdǔ先生,本文指孔子按时同“ 悦”,愉快生气,发怒(5)不亦君子乎()(6)吾日三省吾身( )(7)为人谋而不忠乎()(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9)传不习乎()(10)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1)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12)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4)人不堪其忧()文中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替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站立,站得住 ,文中指做事有把握;迷惑,疑惑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越过,超过;规矩,规范迷惑,文中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从;有害能忍受(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7)曲肱而枕之( )(18)必有我师焉()(19)择其善者而从之()(20)子在川上曰(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3 )仁在其中矣()喜爱,爱好以……为乐趣胳膊于此,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河边流逝、消逝;这,指河水;舍弃 、放弃军队的通称;指平民中的男子仁德3.通假字。(2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一词多义。(6分)之时之“说”同“悦” ,愉快“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顺接连词,然后转折连词,但是并列连词,可不译按时当时 代词,指元方代词,指代前面的内容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古今异义。(6分)(1)有朋自远方来朋(2)不亦君子乎君子( 3)饭疏食,饮水饮水志同道合的人彼此友好的人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指人格高尚的人指喝冷水喝水6.词类活用。(5分)(1 )吾日三省吾身()(2)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状语,每天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知识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名词作动词,吃饭一、课内阅读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③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________________。”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句子。(4分)思而不学 则殆其不善者而改之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4)逝者如斯夫()9.翻译下列句子。(4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按时了解超过,越过流逝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 当老师了。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会感到迷惑。10.文中有的谈到了学习方法,有的谈到了学习态度,还有的 涉及到个人修养,请将它们归类(只填序号)。(6分)①温故而知新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1)谈学习方法的是________(2)谈学习态度的是________(3)谈个人修养的是________ 二、比较阅读【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①③②④【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攲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 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③,虚则攲,中④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攲。孔子喟然而叹曰: “呜呼!恶⑤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释】①攲(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覆:翻倒 。④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⑤恶(wū):哪里,怎么。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知之( )者()(2)好()之者( 3)思而不学则殆()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代词,它。 指任何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喜爱,爱好有害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1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5分)??1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 谈的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6分)15.根据丙文回答问题。(8分)(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义简要说明。??(2)孔子这样做有 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态度学思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攲器)的特点。示例 :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体现了孔子务实求真的精神。(或: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 ,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三、课外阅读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6.通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1)吾 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通“汝”,你通“ 智”,智慧曾经教导谨慎18.翻译下列句子。(5分)(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的“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词。(5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见到有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自我反省。示例:“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与上文中的“贤”的含义相近。七年级上配人教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