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编辑词条多义词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环境工程生活
目前没有摘要,马上添加
气候变化不分国界,所有国家都需要正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机,共同寻求解决方法。拥有最多资源的工业国家应率先采取主动,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及风能,并帮助贫穷国家发展新的能源科技: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有工业国家都应为气候变化负上责任。过去,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工厂为了生产而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造成气候变化。
目录[隐藏]
1定义
2影响
3原因
4解决方案
5参考资料
气候变化-定义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影响
?
气候变化
一、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消融,我们的水源告急
喜马拉雅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消瘦”。2007年4月,绿色和平考察队在喜马拉雅拍摄了冰川消融的严峻状况,情况十分危急。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不过,既然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之作,那么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就必然能够抗击全球变暖,守护我们的冰川。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比世界任何地区都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融殆尽。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过去的两年间,绿色和平两次考察了珠峰地区。今年4月20日,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一行五人奔赴喜马拉雅,见证了喜马拉雅的冰川消融。此次拍摄的珠峰中绒布冰川图片,对比1968年的照片可见,冰塔林大幅后退、稀疏变矮清晰可见。
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为了保住冰川,保住我们的水源,就要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但延缓冰川消融,遏制全球变暖,需要人人行动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节约用电,减少能耗,不仅能生活得更好,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顺便挽救人类的气候,拯救唯一的地球。
二、极端气候
气候变化海南省遭遇旱灾。图为海南省乐东县三曲沟水库:正常库容800万立方米,却已干涸。
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极端气候在近几年异常频繁地光顾人类,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关。2007年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发生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严重,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过去50年里,极端高温、低温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昼夜低温、霜冻变得不如以前频繁,而昼夜高温、热浪则愈加常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的暴雨明显变多了,而在北方省份,旱灾发生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几年,罕见而强烈的旱灾侵袭许多南方省份,桑美、圣帕等台风频频重创东南沿海省份,警钟不断敲响。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因灾害损失的粮食有4300万吨,每年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
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程度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媒体的镜头记录了海南春旱、淮河洪水、雷州半岛台风等肆虐的灾害。
人类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严峻的环境危机。如果不立即采取紧急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地球所受的损害将无法补救。
1、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匮乏,海南遭严重旱灾侵袭
今年春天,海南省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侵袭。截至4月3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43.7万亩,水库干涸达到356座,全省因旱情发生饮水困难人口已达到17.77万人。海南省省气象局表示,这是一种气候反常,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系。这样的旱情还要持续下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也发出警告,气候变化会使更多人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威胁。
2、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没有人知道地球到多暖还能算是“安全”,但却清楚知道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冰川消退、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从北极到赤道,人类已开始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求生存。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序幕,人类已经开始经历危险的气候变化,升温的车轮越转越快。要阻止这场灾难,人类必须马上行动。三、粮食减产
因为全球变暖造成干旱,佛罗镇丹村的农民只能耕种一半土地,该农妇去年收入减半。
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亚洲大部份地区及美国的谷物带地区,将会变得干旱。在一些干旱农业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只要全球变暖带来轻微的气温上升,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
全球变暖的细微改变,对粮食生产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稻米对温度剧变的敏感性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国际稻米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若晚间最低气温上升每摄示1摄氏度(华氏1.8度),稻米收成便会减少10%。值得警惕的是,稻米是全球过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所以全球变暖的轻微的变化可带来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粮食减产。如果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全球变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2007年3月,四季如春的旅游胜地海南遭受了严重的春旱侵袭。截至4月初,海南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54.9万亩;水库干涸415座,因旱情发生饮水困难人口达到19.99万人。绿色和平赴海南考察,见证极端气候给当地农业带来的深重打击。
四、海平面上升
在南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来自Betio村的PitaMeanke站在一棵树旁,那次巨大的浪潮,冲垮了防波提,摧毁了他的家。
“马尔代夫只是其中一个小国。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世事。但在这里作的决定,将会对我的人民有莫大影响,更会改变世界历史。”H.E.MaumoonAbdulGayoom(马尔代夫)于日本京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国会议上所作的声明。
并不是只有岛国才需要担心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全球有超过70%口人生活于沿岸平原;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个是沿海或位于河口。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估计,从1990年到21世纪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2到34厘米。
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
值得留意的是,海平面不是全球一致地变更。不同的地区的海平面,会因海水环流或风压而有所不同。所以评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时,亦需要留意暴风浪以及大潮所带来的影响。
就算是轻微的海平面上升,也会带来严重破坏。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污染淡水、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河口盐度上升,一些低洼沿海城市及村落均会受影响。一些对岛屿以及沿海地区人口尤其重要的资源,如沙滩、淡水、渔业、珊瑚礁、环礁、野生生物栖息地均会受到威胁。
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
1、正在消失的格林兰岛冰盖
在过去的百多年,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比过去2千年的平均速度快10倍,估计未来的一百年,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更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加快。一个令人震惊的可能性,便是格陵兰岛冰盖会融化。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资料:??
“气候模型显示,格陵兰岛的地区暖化情况,比全球平均高出1至3倍。冰盖模型估计地区暖化超过摄氏3度(华氏5.4度)。若情况持续几千年,最终整个格陵兰岛冰盖会完全融掉,海平面会因此而上升大约7米(23尺)。”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3rdAssessment,SynthesisReport,SummaryforPolicyMakers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未来一百年全球暖化的总和为摄氏1.4至5.8度(华氏2.5至10.4度)。而格陵兰岛的暖化将会比全球平均高出1至3倍。格陵兰岛冰盖已经在融化。
2、西南极洲大冰原??
2002年,5000亿吨拉逊B冰架(LarsonBiceshelf)——覆盖面积比伦敦大两倍——在1个月内瓦解。由于冰架本身已于海上浮动,因此这并没有直接使海平面上升。虽然如此,这提醒了人们暖化对这地区的影响。由于冰架可以维持内陆冰块的位置,因此,冰架消失后,会有更多陆地冰块会流入大海。拉逊A冰架于1995年倒塌,它的面积是拉逊B冰架的三份之二。
2005年,英国南极洲测量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50年,南极半岛有87%的冰川已经融化。在过去5年,冰川每年平均融掉50米(164尺)。
南极洲西部大冰原足以使海平面上升6米(20尺)。虽然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3次评估报告,发生的机会是“低”的,但近期的研究显示,南极洲西部大冰原有可能发生大型的冰放水。
整个南极地区的冰原,有足够的水源令全球海平面上升62米(203尺)。?
3、海平面上升的后果:
若人们再不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格陵兰岛冰盖以及南极洲西部大冰原将会为使海平面上升13米(43尺)。就算是些微海平面上升,也会带来经济及人道的灾难。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后果包括:
花费数以亿计的金钱来适应环境转变的工作。美国大约有2万公里(12,400哩)长的海岸线及3万2千公里(19,900哩)的沿岸湿地。一个近期的研究指出,若美国要适应一米的海平面上升,需花费1560亿(国民生产总值的3%)。而大部分的国家均不能花如此大的金额来作适应环境转变之用。?
只要海平面上升多一米,一些岛国–如马尔代夫便会被淹没。由基里巴斯共和国(太平洋岛国)的其中两个小岛已被淹没于巨浪之下。2005年初,其他的岛屿亦被大潮淹没,冲走了耕地、海水污染了井水,并淹没了家园及医院。?若现在的暖化趋势持续,伦敦、曼谷以及纽约等城市将会低于海平面,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居所,并会严重破坏经济。若海平面上升1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便会是其中一个会发生泛滥的城市。因此,筑更高的防波堤都是不切实际的。就算是最富有的国家,也会有泛滥的问题。
海平面上升亦会污染到地面以及地下淡水,使淡水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泰国、以色列、中国、越南以及一些岛国正面对地下淡水受到污染的问题。
一些沿海地区农村人口以及耕地(尤其是稻米)会被摧毁。根据英国皇家学会(theUKRoyalSociety),只要海平面上升1米,有17%的孟加拉共和国会被淹没。孟加拉是全球其中一个最贫穷的地方,一旦发生水灾,会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流离失所,并会损毁50%的稻米耕地。
如果人们立刻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最坏影响是可以预防的。立刻转用可再生能源,是唯一避免海平面上升的方法。
五、物种灭绝
在大堡礁白化了的珊瑚礁
“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絶种生物-大约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12%的雀鸟-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絶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到其它地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每个物种皆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置,而进化可让它们在这独特的位置生存——生活于其特殊的“居所”及特定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其它动植物)。有些生物会有较强的适应力,或者说“能屈能伸”。例如老鼠和狗能在很艰难的环境生存,但考拉却只能在有桉树的地方生活。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气温、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毁了一些生物的栖息地,而破坏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还要快。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未来6、70年内,气候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现在已经可以确信气候与一些蛙类的灭绝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灭绝风险将会比地球历史上5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还要大规模。而唯一的预防方法,便是于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减少排放量。拯救生物的时间所剩不多。
以下是一些受威胁的生物品种及动物栖所的例子:
珊瑚礁海水温度上升导致的珊瑚白化可以严重地危害、甚至毁掉整个珊瑚礁。就算是不到1度的升温,也会使珊瑚发生白化。而全球热带海洋的气温在过去100年已经上升了摄氏1度,并估计会持续上升。
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大堡礁便是珊瑚白化问题的其中一例。2002年,大堡礁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白化问题困扰,超过60%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除非气候变化的速度比预期中的减慢,否则大部分的珊瑚礁均会在几十年内死去。由于有数以百计的生物依赖珊瑚礁为其栖所,若珊瑚礁消失,那些生物将会随之而灭绝。
北极熊北极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陆上食肉动物。它们只需于体内储存脂肪,便可以长时间,甚至是数月不进食。通常北极熊都是倚靠进食于冰层上捉到的海豹来储存脂肪。冰层融化,它们便找不到食物。北极熊还会用漂浮的海冰作为交通公具,怀孕的北极熊冬天挖雪洞用作产房。
但北极夏季海冰的范围在过去50年减少了近27%,而最近20年,海冰厚度也以每十年7%~9%的速度减少。北极地区的夏季海冰在本世纪末之前就可能完全消失,而失去家园的野生北极熊亦会随之灭绝。
植物与动物和昆虫一样,不同植物均需要不同的天气,例如北美洲巨形仙人掌旁不会找到黄桦木。降雨量以及温度转变会使植物不能再在原本生长的地方继续生长下去。另外,如动物一样,植物经不起竞争。由于气候变化,只适应在较寒冷气温下生长的植物,会被更适应新温度的新品种取代。
相比动物和昆虫,大部分的植物都不能在短时间内移居。它们受到种子以及花粉所能到达的距离所限制。现在的变暖速度对植物来说已经太快。人类建筑也会阻碍植物移居。
大部分动物和昆虫需要特定的植物种类,来作为它们的栖所。所以植物品种的消失,会带来连锁影响–引致更多动物和植物絶种。
空气污染
六、空气污染
燃煤电厂和交通系统造成空气污染,节约能源,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可以减轻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物源头: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是无色、容易产生作用的气体,在低浓度时是无臭,但在极高浓度时却有刺激性酸味。主要形成过程,是在燃烧矿物燃料和处理含硫矿物时生成。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是燃烧矿物燃料的发电厂及工业涡炉。另一个来源是汽车排放废气。
氮氧化物(NOx)所有含氮的氧化物的化学物质通称为氮氧化物(NOx)。当燃烧序以高温进行时,例如发电厂及汽车引擎操作时,这等气体便会形成,排放入大气中。
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是燃烧过程中所生的主要的NOx,也可转化为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NO2)二氧化氮是一种腐蚀性高和氧化能力强的浅啡色气体,浓度高时会含刺激性酸味。二氧化氮可和活跃的有机化学物质如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在阳光下生成臭氧(参阅「臭氧及光化学氧化剂」)。因此二氧化氮是市区霞气或光化学雾的主要成分。
一氧化碳(CO)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气体,是在不完全燃烧碳的情况下产生的副产品。工业程序也会增加一氧化碳污染浓度,但在大部分的市区,例如在香港,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则是汽车。
臭氧及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并非由市区或工业区某些特别工序所直接导致排放于大空中,因此只能视为一种次生污染物。臭氧及其他光化学氧化剂(例如过氧基硝酸盐类及甲醛),是由太阳的紫外光与氮氧化物产生作用(称为光解作用)而形成。它的生成和浓度与初生污染物及紫外线有直接关系。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存在时,会产生高浓度的臭氧。
可吸入悬浮粒子可吸入的悬浮粒子是总悬浮粒子中体形小于10微米的部分。它们可以深入肺部。视乎来源和当时气象情况,可吸入的悬浮粒子可由不同成分组成。
粒子成分可吸入的悬浮粒子包括一列化学物质,两种主要成分是铅和芳香族的碳氢化合物
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影响曝露于二氧化硫含量高的环境会破坏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原有的系统毛病(特别是支气管炎)及心脏病的病情恶化。对于敏感的人士,肺部功能的变化会引致一些可察觉的症状,包括气喘、呼吸急速及咳嗽。当悬浮粒子与二氧化硫的含量同时偏高时,可使死亡率上升。在各类人中,哮喘病、心脏病或慢性肺病(如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病患者及儿童和老人对二氧化硫是最敏感的。
二氧化氮对健康的影响(NO2)二氧化氮会刺激肺部,减低呼吸系统对病菌(如流行性感冒)的抵抗力。呼吸系统有毛病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更易受二氧化氮影响。二氧化氮可防碍儿童肺部的发育。有研究指出,长期接触二氧化氮可引致肺部组织结构改变,但至今仍未确定足以造成上述影响的二氧化氮所需浓度及接触时间。
一氧化碳对健康的影响经吸入的一氧化碳会进入体内循环的血液,然后替代氧气血红蛋白结合(输送氧气给细胞的物质)。这样,输送到身体器官及组织的氧气便会减少。与一氧化碳结合而失去活力的血红蛋白比率视乎人体吸入多少空气、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和接触一氧化碳的时间而定。一个健康的人如长期接触一氧化碳浓度高的环境,会引致视力受损、工作及学习能力降低、脑部功能受损。患有心脏及循环系统毛病者、胎儿、幼童、孕妇及老年人更易受一氧化碳损害。
光化学氧化剂对健康的影响臭氧的毒性是持续的,臭氧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及接触臭氧时的活动量越剧烈,臭氧的影响会越严重。臭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大,它会刺激鼻部、咽喉及气管的粘膜。接触臭氧后的征状包括咳嗽、胸口疼痛、咽喉及眼睛刺痛。臭氧会使呼吸系统更容易受感染,严重者可能损害肺部的正常功能及引致呼吸系统发炎。一个健康的人在臭氧含量超逾香港空气质素指标每立方米20微克的环境下,作短时间(1至2小时)剧烈运动,呼吸系统可能会感到不适;而在臭氧浓度较低的环境下,长时间(即6-8小时)进行一般的运动,也会使人感到不适。至于呼吸系统敏感的人士,如哮喘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易受臭氧影响。
总悬浮粒子及可吸入悬浮粒子对健康的影响大气中的总悬浮粒子对健康的影响,视乎粒子进入及积聚于呼吸系统内的能力而定。由于可吸入悬浮粒子(即直径10微米或以下的粒子)能够进入及积聚在肺部深处,最有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据监视察所得,可吸入悬浮粒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引致呼吸系统毛病(如呼吸急速、咳嗽及气喘),使原有的呼吸疾病病情恶化,并且破坏肺部组织。慢性肺病、心脏病、流行性感冒及哮喘病患者,以及老人和小童对可吸入悬浮粒子的影响最为敏感。
铅对健康的影响铅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存在于总悬浮粒子或可吸入悬浮粒子。汽车废气中的铅粒子大小只得10微米以下,可影响成人和小童的健康,其中幼儿(及胎儿)由于体形较小,呼吸模式不同,以及铅在体内的代谢作用,健康最易受影响。经常接触铅会损害神经系统、红血球、肾脏,可能使血压上升,影响四肢的协调及智力。如果及时接受治疗,并且完成整个疗程,铅对健康的影响是可以康复过来的。不过,如果没有任何治疗,便可能造成永久的部损害。
气候变化-原因
?
1765-2100年间的气候变化。
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
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今日,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
人类何以制造了气候变化?过去一百多年间,人类一直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来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燃烧这些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使得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有约1/5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另外,一些特别的工业过程、农业畜牧业也会有少许温室气体排放。
在中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1979年至2005年,煤炭资源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平均比重为72.4%。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虽然煤炭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其绝对消费量却在不断上升,目前,煤炭消费占约67%,加之中国能源效率并不高,如此高度依靠煤炭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人们只有一个选择: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
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严重性和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的了解仍在不断深入,但科学家已证实了以下几点:??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大气层里形成了温室效应,阻止热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会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气层??二氧化碳虽不是最强的温室气体,但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提高,成为增强温室效应的元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六十五万年来最高??90年代可算是历史上最热的十年,而1998年是当中最炎热的一年以下数点也得到了广泛认同:??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革命之前上升摄氏1.3度看来是无可避免的。限制升幅在摄氏2度以内,是防止气候变化带来更严重灾难的唯一方法??如果温室气体的排放再不被控制,气候变化的速度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气候反馈机制极可能带来急剧而不能补救的连锁反应,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到了什么程度会导致“世界末日”
气候变化-解决方案
?
南美洲其中一个大型风力发电场
要避免气候变化带来最严重影响,有两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效益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名词,包含了所有消耗较少能量得出同样功效(例如:光、热和动能)的方法。节能汽车、省电照明、改良的工业程序、建筑的隔热设备和其它相关的技术。节能与省钱常常同出一辙,所以提高能益往往可以提高利润。
用得少一些,效果好一些
能源效益往往有多重效果。例如,一台节能洗衣机或洗碗碟机可用较少的水量。节能也可提供较多舒适。例如,一座隔热性能较佳的房屋可在冬季感受和暖,而在夏季感到清凉,有益人体健康。一台节能冰箱可制造较少噪音,不会结霜,外壳也不会凝固,也可维持较长时间。节电照明可提供较亮的光度。所以概括而言,节能就是:“用少一些,得出更好效果”。
能源效益拥有巨大的潜能。节能的方法很简单,包括在你的屋顶安装隔热板,采用超绝缘的玻璃窗,或购买高能效的洗衣机取代已损坏的。所有这些例子既可省钱也可节能。但最大的节能不是来自琐碎的步骤,真正的得益来自整个概念的重新思考,例如“整个房子”“整台汽车”或甚至“整个运输系统”。只要你今天开始节能,你便发现真正的能源需求只是你以往所消耗的百分之10-25。
拿房子来做例子。只要适当地把整个外壳(从屋檐到地库)绝缘,屋子对暖气的需要便会减少,而你只需要较小与较便宜的暖气系统。你只要付出少量隔热装置成本,便可省回三分之一的能源。进一步进行隔热和装置高效益通风系统,更可节省九成的暖气。
另一个例子是,在夏季常用的空调。也许可以改善空调系统本身的效益,但更可以从整个系统出发,先增加楼宇的散热效能,然后购置高效能的电脑、复印机、照明和通风系统,使人们晚间便不用开空调。当然,如果楼宇是建在通风良好的地区,人们甚至不用空调呢!
向前跨越
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愿意进行节能呢?在美国,根据美国能源效益经济协会的统计,在2000年平均每人的能源消耗量已回到1973年水平,而在这27年间,美国每人的经济生产(GDP)上升了百分之74。所以,很多人已经尝到了节能的好处。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开发节能的庞大潜力,必须得到政府的配合。为达到目标,最重要的办法是制定房屋、办公室、汽车和电器等等的最低能效标准,反映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购买的产品是否达到最低标准。不过,政府往往忽视了能源效益标准的重要性,或者标准本身欠缺了约束力。政府应该把握机会,推动能源效益技术的革新和改善。
可再生能源
相比传统的肮脏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有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不用担心燃料枯竭的问题,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更有利于实现分布式的供电。各种研究也证明,中国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
风能
风能是世界发展最快的能源,也是相对简单的技术能源。在一道高耸的巨塔和转动的扇叶背后,藏着轻量物料、空气动力和电脑操控系统之间的一套复杂相互作用。电力从旋转轮,通过变速齿轮箱,然后送到发电机,虽然有些涡轮机不用齿轮箱也可直接推动。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在2005年和2006年都实现了超过100%的年增长率,2007年预计总装机容量可以达到560万kW。也因为市场持续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风电的生产成本在过去15年里已经下降了一半,而且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继续下降。甚至在一些风能潜力高的地方,风电已经可以与新的燃煤电站相竞争。
预计到2020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可以达到12212万kW。
太阳能
太阳能在全球很多角落都被使用,而且只要适当开发,具备潜力提供现在世界能源消耗量几倍的能源。太阳能可以直接产生电力,或用于加热与冷却。太阳能未来有多少潜力,全视乎我们人类是否全力抓紧开发的机会。利用太阳能量的方法有很多。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阳光转化成化学能,于是人们通过吃植物和燃烧木材吸收能量。而我们常常提及的“太阳能”,就是直接把阳光转化成热能和电力给我们使用。太阳能最基本的两种包括“太阳热能”和“光伏能”。
太阳光伏:这是直接从光转化成电力。电力产生的秘密是利用可以释放电子(负极粒子)的半导体物料来产生电能。光伏电池中最常用的半导体物料是硅,一种常见于沙的元素。所有光伏电池都有最少两层半导体,一边正极一边负极。当光照射到半导体,两层物料之间产生的电场便会推动电子移动,产生直流电。光度越强,电流便越大。
所以,光伏系统不需要灿烂阳光也足以发电。它也可在阴霾的日子发电,而产生的能量是与云的密度成正比。由于太阳光从云的反射,少云的日子甚至比万里无云的晴空产生更高能量。
现在常见的小电器,包括计算机,便是利用非常小的光能电池推动。光伏能也可对没有电网供电的地区提供电力。人们已经开发了一种名为“太阳能冷冻系统”的冰箱。经过测试后,已经获得一些人道救助组织的采用以协助没有供电的地区储存疫苗。一些不想依赖电网供电的人还可以用来冷藏食物。
气候变化-参考资料
?
[1]中国气候变化网http://www.ip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1
[2]绿色和平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news/global-warming-affects-everything
[3]绿色和平组织关于气候变化介绍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campaigns/stop-climate-change/impacts
[4]绿色和平组织提供拯救气候的网上活动:我在乎,我行动http://icare.greenpeace.cn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