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外治方剂目录
1.太乙膏(《外科正宗》)
【处方】玄参白芷归身肉桂赤芍大黄生地土木鳖阿魏轻粉柳槐枝血余炭铅丹乳香没药麻油,。
【用法用量】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贴患处。
【功能主治】消肿清火,解毒生肌。适用于一切疮疡已溃或未溃者。
清热解毒,活血散癣,杀虫止痒,消肿止痛,助肉新生。
【功能主治】主治:湿热郁结而致气血壅滞不通未溃或已溃的痈肿疮疡,疔毒流注,疥疮,湿疹等局部红肿热痛或搔痒不止,或肿势高凸,中有脓头,或有波动感,伴有恶寒发热,口渴,舌白或黄,脉弦数等病症。同时,兼治溃脓后,疮面肉色灰白,流溢秽臭脓水,新肉不生,经久不愈之慢性病证。
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皮肤化脓性感染、毛囊炎、疖、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多发性脓肿、湿疹、疥疮感染等多种皮肤感染性疾病。
2.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处方】草乌90克(炒)南星(煨)30克军姜60克(煨)白芷30克(不见火)赤芍药30克肉桂15克(不见火)
【用法用量】上药研末,用热酒调敷。亦可掺于膏药内贴之。
【功能主治】温经回阳,活血止痛。
【功能主治】一切阴证疮疡,阴疽发背,痰湿流注,鼓椎风,伤损久痛,风湿冷痹。
【方论】方中姜、桂助脏腑阳气以祛寒;草乌、南星走窜发散,破恶气,驱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赤芍、白芍活血散滞,止痛生肌;陈酒为使,行药性,散气血诸药合用,有回阳逐阴之功,为外科阴证常用要方。
3冲和膏(《外科正宗》)
【处方】紫荆皮五两,独活三两,赤芍二两(共切片炒黄),白芷、石膏、菖蒲各三两,共研极细
【功能主治】治痈疽诸发,阴阳不和,冷热相凝,敷此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祛寒软坚。
4.红油膏(经验方)
【处方】组成:红信250克,棉子油2500毫升,黄蜡250-500克。
【用法用量】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放入大铜锅内,置煤球炉或炭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除去药渣,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克,夏用500克)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
【注意事项】制药时在广场露天操作,因红信有毒,熬时有毒气,应远离。并小奖章油温度过高时,易燃,严防着火。
【功能主治】润肤止痒。
【功能主治】银屑病静止期。用法:薄薄涂上一层,使用时先试涂一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反应即停用,大面积银屑病勿用。
5.生肌白玉膏(经验方)
【处方】尿浸石膏90%制炉甘石10%石膏必须尿浸半年(或用熟石膏),洗净。再漂净2月,然后煅熟研粉,再加入制炉甘石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药膏、再加入黄凡土林(配制此膏时用药粉约3/10,油类约7/10)
【功能主治】润肤.生肌,收敛。用于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敛者。
【用法用量】将膏少许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并可掺其他生肌药粉于药膏上同用,效果更佳
6.黄连膏(《医宗金鉴》)
【处方】黄连9克当归尾15克生地30克黄柏9克姜黄9克
【制法】用香油360克,将药煠枯,捞去滓;下黄蜡120克溶化尽,用夏布将油滤净,倾入瓷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候凝为度。
【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治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生鼻疮,干燥肿疼,皮肤湿疹,红肿热疮,水火烫伤,乳头碎痛。
【用法用量】涂抹患处。
7.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处方】甘草、白芷、当归、紫草、虫白蜡、血竭、轻粉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生肌止痛。用于疮疡肿痛,乳痈发背,溃烂流脓,浸淫黄水。
本方系解毒生肌之剂。主治痈疽疮疡、发背等。用于患处红肿溃烂,或流脓流水,久不收口;生于背部,初起形如粟米、痛麻痒,继之红肿化脓,溃破腐肉不去者;乳房肿胀疼痛,皮肤红,乳汁排泄不畅,恶寒发热,或破溃不敛、流黄稠脓;初起散在红斑或水疱,如绿豆大小,继变为脓疱,溃后糜烂流黄水者。西医诊断之蜂窝组织炎、痈、急性乳腺炎、脓疱疮可用本剂。
【用法用量】软膏剂。外用,疮面清洗后外涂本膏,1日1次。外用药,勿入口。忌辛辣刺激食物。
【用法详解】本方为解毒生肌之剂。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缓解炎性充血和渗出,提高局部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等。临床多用于:①痈疽。症见患处红肿溃烂,或流脓流水,久不收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②发背。症见多生于背部(天柱骨下,背、腰中部),初起形如粟米,焮痛麻痒,继之红肿化脓,溃破腐肉不去者。③乳痈。症见为乳房肿胀疼痛,皮肤焮红,乳汁排泄不畅,恶寒发热,或破溃不敛,流黄稠脓,舌苔黄,脉弦数。④黄水疮。症见初起散在红斑或水疱,如绿豆大小,继变为脓疱,溃后糜烂流黄水者。
8.黑布膏(经验方)
【处方】黑醋半斤,五倍子末2两8钱,蜈蚣1条,蜂蜜6钱。
【功能主治】收敛,止痒,止痛。
9.金黄散(《医宗金鉴》)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五倍子、青黛、冰片。
【性状】中药散剂
【功能主治】黄水疮,单纯疱疹,小儿湿疹。
【用法用量】以植物油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涂抹金黄散之前先用花椒、盐水清理疮面。涂金黄散之后每次不必洗去原药可连续涂抹直至结痂脱落。
【方解】三黄(黄芩、黄连、黄柏)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五倍子、青黛燥湿、敛疣;冰片芳香防腐去浊秽。
【临床应用】黄水疮多发于婴幼儿,表现为皮肤溃烂流脓水,另外还会伴有疱疹和婴儿湿疹。本方治疗黄水疮效果最佳,屡用屡效。小儿在治疗的同时应改变哺养乳品,减少油脂,调理小儿脾胃助消化。
【注意事项】涂抹金黄散之前先用花椒、盐水清理疮面。涂金黄散之后每次不必洗去原药可连续涂抹直至结痂脱落。
10.玉露散(经验方)
【组成】芙蓉叶不拘多少,去梗茎,研成极细末
【功能主治】凉血、清热、退肿。用于一切阳证。
【用法用量】可用麻油、菊花露或凡土林调敷患处。
11.青黛散(经验方)
【药物组成】青黛3钱,铜绿2钱,黄矾2钱,黄柏2钱,黄连2钱,藜芦2钱,枯矾2钱,芒消2钱,人言2钱(用红枣1枚去核,各分入内,以火煅作灰用),麝香半钱,轻粉49贴。
【方剂主治】牙疳。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后入轻粉、麝香研匀。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擦患处。
12.升丹(《医宗金鉴》)
【处方】汞992g硝酸(65%~68%,d=1.4)3000g制成1000g0~50℃)搅拌30分钟,于滤布上用水充分洗涤至pH值为中性,避光,低温(60℃以下)干燥,粉碎,过七号绢筛,即得。
【功能主治】拔毒,提脓,生新。用于溃疡疮口不敛,肉芽暗滞,腐肉不净。
【用法用量】外用,将患处洗净,拭干,取少许撒入患处,用膏药盖贴或包扎;或与其它药味配成散剂或制成药捻用。
【禁忌】(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章禁用;(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13.白降丹(《医宗金鉴》)
【处方】朱砂雄黄各6g水银30g硼砂15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45g
先将雄黄、皂矾、火硝、明矾、食盐、朱砂研匀,入瓦罐中,微火使其烊化,再和入水银调匀,待其干涸。然后用瓦盆1只,盆下有水,将盛干涸药料的瓦罐覆置盆中,四周以赤石脂和盐卤层层封固,如有空隙漏气处,急用赤石脂和盐卤加封,再将炭火置于倒覆的瓦罐上,约过3炷香(约3小时)即成。火冷打开看,盆中即有白色药粉
【功能主治】腐蚀、平胬。治溃疡脓瘀难去,或已成漏管,肿痛成脓不能自溃,及赘疣、瘰疬等证。
【用法用量】疮大者用0.15~0.18g,小者用0.03~0.06g,以清水调涂疮头上;亦可和米糊为条,插入疮口中,外盖膏药。
14.黑虎丹(《外科诊疗学》)
【处方】磁石(醋煅)4.5g母丁香公丁香(炒黑)各3g全蝎7只(约4.5g,炒过)炒僵蚕7只(约2.1g)炙甲片9g炙蜈蚣6g蜘蛛7只(炒炭)麝香1.5g西黄0.6g冰片3g研成细末
【功能主治】消肿提脓。用于痈、疽、瘰疬、流痰等,溃后脓腐不净,亦可用于对升丹过敏者。
【用法用量】掺少许在疮头上,外盖太乙膏,隔日换药1次。
15.生肌散(经验方)
【处方】制炉甘石15g滴乳石9g滑石30g血珀9g朱砂3g冰片0.3g研极细末
【功能主治】生肌收口。用于痈疽溃后脓水将尽者。
【用法用量】掺疮口中,外盖膏药或药膏。
16.八宝丹(《疡医大全》)
【处方】珍珠(布包,入豆腐内煮一伏时,研细)牛黄1.5克象皮(切片)琥珀(灯心同乳)龙骨(煅)轻粉各4.5克冰片0.9克芦甘石(煅红,研细)9克
【用法用量】上药共研极细,瓷瓶密贮。每用少许,掺疮面,上以膏药或油膏盖贴。
【功能主治】生肌敛疮。一切渍疡,脓腐已净而须收口者。
17.平胬丹(《外科诊疗学》)
【处方】乌梅肉(煅存性)月石各4.5s轻粉1.5g冰片0.9g研极细末
【功能主治】有轻度腐蚀平胬之功。用于疮疡有胬肉突出,影响排脓,用之可使胬肉平复。
【用法用量】掺疮口上,外盖膏药。
18.海浮散(《外科十法》)
【处方】乳香没药【用法用量】上药研细末。掺患处。恶肉自消。
【功用】祛腐生肌,止痛止血。
【主治】疮疡溃后,脓毒将尽,乳癌溃破等
19.清凉油乳剂(《医宗金鉴》)
?【处方】风化石灰500g?清水1000ml?将石灰(陈者佳)与水搅浑,待澄清后,吹去水面浮衣,取中间清水。海水l份加麻油1份,调匀,装瓶备用。
【功能主治】清热润肤。用于烫伤初期、皮肤潮红或有水疱者。
【用法用量】涂伤面,每日数次。有脓腐者,可加少许九一丹摇匀涂。
20红灵酒(经验方)
?【处方】生当归60g(切片)红花30g花椒30g肉桂60g(薄片)樟脑15g细辛15g(研细末)干姜30g(切碎片)用95%酒精1000ml泡浸7天备用。
【功能主治】活血、消肿、止痛。用于脱疽、冻疮等证。
【用法用量】每日用棉花蘸药酒在患处(溃后在患处上部)揉擦2次,每次擦药10分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