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析水文化与现代水利发展
2020-03-13 | 阅:  转:  |  分享 
  
浅析水文化与现代水利发展



福建省水文局刘平



[摘要]人类要生存、发展离不开水,水利与水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从人类治水历史阐述水文化与水利发展统一关系,并针对现今出现的水问题提出初步方案。

[关键词]水文化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



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从古至今,人类的活动无不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形象地把水比作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生活的甘露、文明的源泉。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对水有了认识、有了思考、有了治水、有了管水用水的创造,就产生了水文化,因此可以说,水文化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过程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

1水文化与水利发展概况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人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事活动中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水文化,而各个时代的水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新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反映于所从事的水事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形成了对应于这种水文化的水利事业和水利工程。

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了最初的水事活动,水文化出现萌芽状态,流传至今的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始社会的水文化,相传禹之父鲧用堵法治水失败,只好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龟,而禹因受启示于龟背文,用疏法治水获得成功。《洛阳记》中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也。”致使后人在治水之前,均祭祀神龟,治水中,浇注大龟,以镇水妖,永保平安。

奴隶制社会,各国为了巩固政权,修筑防洪堤防,“壅访百川、各以自利”。其中秦国郡守李冰及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工程源远流长,惠泽后代,是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布局合理,与环境和谐结合,而突出的价值在于其“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的管理经验和治堰原则,这些对于后世治水和现代水利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进入封建社会,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乱不已,外侮日深,导致国力大大衰退,加上封建思想影响,因循守旧,固执保守,水利事业停滞不前,水利工程陈旧落后,水文化萎靡滞后。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总结前人经验,把水利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提出“兴修水利,我们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水利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治淮、治黄和长江防洪工程成效显著,水利科学技术和水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充分发挥了其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并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对于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综上可以看出,水文化是人类对不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与满足兴利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以及人与人之间在从事水利工程和水利事业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与评估其效果、效益及价值的准则,同时水文化也反映着人类社会不同时代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

2现今水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过度开发水资源,忽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致使湖泊萎缩、湿地减少、海水内侵、地下水枯竭,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2.1有限的水资源难以赶上人口增长的需要

据统计二十世纪末我国人口约为13亿,预计到2040年将达16亿。要满足16亿人的基本需要,按照国际上对现代化国家人均用水量1000方,要需要供水1.6万亿方,否则属于缺水国家。我国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方,由于地理分布不均匀,其中西南诸河占21%,东北诸河占7%,难以实现跨地区调水,再加上保证环境和生态用水占25%以后,其余可利用的水资源即使能实现跨流域调水也仅有1.3万亿方。从局部地区看问题更加严重,如处于半干旱的黄淮海平原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令近300-500方。

2.2城市化速度加快,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十世纪末,我国全国平均人均供水量450方,若要求提高到人均500方,则2040年需供水8000亿方,相对增加2750亿立方米。而其中一半属于华北缺水地区,即需保证每年增长供水2%-3%的速度才能赶上人口增长的需要。这在黄淮海平原目前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是十分困难的,而这种增长主要满足工业和居民用水的需要,供水保证率要求高,任务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每年以14.9%的速度增长,城镇人口以14.4%的速度增长,相应的用水增长率为工业5.6%,城镇供水4.9%。

2.3随着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发展,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七大江河,五大湖泊周围,每年从城市及工矿企业排出的未经处理的污水超过400亿立方米,已使20%-70%的水体遭受污染。以黄河为例,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50%以上,而四级水污染的河段已占12000公里,占干支流场独得60%以上,随着水容量的枯竭,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3初步方案

为了解决水问题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普遍掀起了研究水文化、建设水文化的热潮,水文化成果层出不穷,水文化与现代水利结合日趋完善。经过多年治水实践,深入研究水文化,水利部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可持续水利发展转变的现代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可持续发展水利是这一时期水文化在水利建设和水利事业等方面的集中表现。

3.1转变观念是首要前提

水文化是有关水的文化,水是其主要内容,而水利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水是其改造对象,创新水文化,建设现代水利都离不开水,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正确理解水。

3.1.1水资源的资源属性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水资源又是有限的,过量使用会日益枯竭。

3.1.2水资源的商品属性

水资源的利用是要工程投入的,节水和污水处理也要大量的投入。水在市场竞争中应通过价格体系以达到限制浪费水资源的目的,要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水资源的规划,建立供水、用水、排水,水污染于水治理的全面价值观念,用商品交换的观念来对待水的调配,才能有效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3.1.3水资源的社会属性

要充分认识水的利与弊是并存的,必然全面考虑,加以充分利用。目前,我国水争端日渐明显,如何趋利避害,讲究公平,是应当在今后水资源利用中确立的原则。

3.1.4“需水管理”的概念。

长期以来供水工程建设只是在根据工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水管理被理解为已建供水工程的管理,但是没有根据最小的水量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当根据水资源的承载力来影响工农业生产布局。

3.2强化管理是必然之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大力提高水利设施标准和工程运行能力,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1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

针对中国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过度、浪费惊人、污染严重的现状,在推进水利建设中,要把节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效开发、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注重节约、科学保护、优化配置。我们追求的节水防污型社会,是节水制度、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基本完善,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社会。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的重点在于,要建立以用水全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要建立与流域、区域水资源管理硬件设施,建立生产、生活节水工程,建设非传统水源开发工程;要建立与节水防污型社会和符合的水文化,形成节水的社会风尚和文明消费方式。

3.2.2建立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人们的普遍追求,也是我国确定的战略重点。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必须顺应自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约束各种破坏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的行为。因此,维系和恢复良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的基本目标,要千方百计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加大对中小河流的清淤,建设“碧水工程”,要增加植被,恢复湿地,遏制土地沙化,减少水土流失。

3.2.3建立合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体制和运行机制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只有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才能保障正常运行并能发挥最佳效益。为此,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要在农村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改革,从而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以流域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实行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和水市场调节的运行机制,从体制上保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3.2.4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领域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要把科技创新和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贯穿到现代水利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转化工作,增加自主创新能力,用水利高新技术改造水利传统行业,以科技进步推动实现水利现代化,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水利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以自动化、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从流传至今的大禹治水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无不充分表明水文化与水利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脱离水文化水利就无所谓发展,而脱离水利实际,水文化也必将失去存在的基础。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水文化的创新和现代、可持续水利发展关系更加密切。我们必须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深入研究水文化,认识水文化,营造水文化,建立水文化科学,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科学地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增强爱水、亲水、节水、保护水的意识和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从容应付水危机,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冬玲,林性粹,杨斌.什么是水文化??水利、水文化的内涵和演变.

[2]薛选世.水利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初探.

[3]王荣华.水源、水情、水文化??记水文化研究的首倡者李宗新.

[4]翟浩辉.关于水利现代化问题.中国水利,2002(7).

[5]邹德秀.500年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

[6]李宗新.水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7]汪恕诚.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中国水利,2007(1).

[8]《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

[9]山仑,黄占斌,张岁岐.节水农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献花(0)
+1
(本文系涛儿—taoe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