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生
袁琪
音乐与人生,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著名的音乐家巴赫说过:“人生如同一首乐曲,只是看你要演奏何种乐曲!”
是啊!人生是一首乐曲,优美的音乐……
有低潮,必定有高潮,没有高潮的乐曲是不存在的,人生亦是如此。
徜徉在音乐世界的人心胸往往更开阔,感情更细腻,情绪更平稳,更能体会别人的心情,因而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热爱生活。
音乐会将你的心灵从喧嚣和冗杂之中带出,带到一片静土,使你那烦躁的心平静下来。音乐是你开心时的朋友,音乐也是你失意时的伙伴。
很荣幸,我成为一名音乐系学生,音乐不仅记录了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让我的生活和音乐相互贴切相互沟通,渐渐溶进了我的生活。
我将融入到新时代音乐事业中,为激发人们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激情,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让音乐走进每个人的心灵,去领悟那最美的真谛,感受人间真情的律动。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表达。
音乐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活动的声乐艺术。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有缘相聚,知音一曲,不正是音乐所带动的吗?
优秀的音乐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和标志。音乐对人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表现方式。
在和平年代,音乐更多地是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对人道德、精神、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而在战争年代,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音乐会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战斗歌曲,就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抗击日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作催人奋进,发挥号角作用的歌曲作品,是当代音乐人的努力方向。
“乐以教和”体现着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音乐作为“和”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所阐述的是同样意义。
音乐的人文价值首先应该落实于音乐人人格的培养上。音乐贯通音乐世界与人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人的心灵在音乐审美方式的引导下,在音乐人文精神熏陶下,领悟人生真谛,使焦虑得到宣泄,烦恼得到消解,并通过体验和反思,达到生命质量的创造与升华。让人带着一份希望上路,怀着一点梦想前行,生命因这份希望而拥有活力,生活因这份充实而感动慰藉,从而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对人性的塑造。
任何一部真正的音乐作品都兼有道德伦理因素和美的因素,任何力量都不能把这两种因素分开,没有艺术,特别是没有音乐,就不能、也不可能真正培养一个人的人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对音乐教育的最高评价。
感谢音乐陶冶了我的情操。通过音乐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文明、友善和包容,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信心与诚意,大概就是每一个中国音乐人的“中国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