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转段考试 复习 运动治疗_24
2020-03-16 | 阅:  转:  |  分享 
  
18康复工程3.轮椅的适应症适用于即使借助矫形器、拐杖和步行器等各种步行辅助器也难以步行的患者。轮椅适合于:(1)行动能力减退和丧
失者,如截瘫、截肢、骨折、下肢麻痹、严重的下肢关节炎等肢体功能障碍者;(2)重症疾病引起的身体衰竭,痴呆、脑血管疾病、严重的帕金
森病等中枢神经疾病导致的独立行动有危险者;(3)老年人、身体虚弱等行动困难者。18康复工程4.无障碍设施的定义在国际上无
障碍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设计上,为方便坐轮椅的残疾人独立进出,参与社会活动所采用的设计措施。19Bobath技术1.
定义通过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性反射或异常的运动模式,尽可能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神经发育技术方式之一。
2.目的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运动功能。19Bobath技术3.治疗原理(1)利用反射性抑制模式。利用反射性
抑制模式抑制紧张的肌张力,诱发拮抗肌张力增加。(2)利用基本反射模式。(3)按照运动发育顺序。缓解痉挛也应先从运动控制的中心点
,头和躯干开始,再遵循上肢由肩到手,下肢由髋到足的由近端到远端发育顺序进行。20Brunnstrom技术1.定义:在中枢神
经系统损伤初期,利用协同运动等病理运动模式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然后再把这些运动模式逐步修整成功能性运动,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的方
法。2.目的(1) 早期通过健侧抗阻随意运动而使兴奋扩散,引出患侧联合反应,使较弱的肌肉引起收缩。(2) 使患者体验运动感觉
,将与随意用力相结合,产生半随意运动。(3) 应用于功能性活动中,以便反复训练,使控制能力得到增强。(4) 利用各种感觉刺激增
强治疗作用。(5) 通过大脑皮质水平来调节运动和提高控制能力,训练患者主动参与随意运动。20Brunnstrom技术3.原
则(1) 遵循恢复6阶段理论(2) 利用反射和联合反应:启动运动,并对运动进行修正。4.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理
论Ⅰ迟缓期Ⅱ联合反应:指用力使身体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Ⅲ共同运动(肌张力最高)Ⅳ部分分离运动Ⅴ分
离运动Ⅵ正常20Brunnstrom技术4.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20Brunnstrom技术5.治
疗原理(1) 利用协同运动(2)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基础结构是反馈。反馈对反射和意识控制产生的运动模式均起着传递、沟通、信息
交换与整合作用。21PNF技术PNF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1.定义是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
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2.目的(1) 改善日常生活活
动能力;(2) 增加肌肉功能;21PNF技术PNF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3.治疗原理(1)后期放电。停止收缩
后,其反应仍会持续。持续静态肌肉收缩力量增加是后期放电的结果。(2) 时间总和。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连串的阈下刺激造成的神经肌肉兴
奋性。(3) 空间总和。在身体各部位同时给予小的刺激,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引起较强的肌肉收缩。(4) 交互神经支
配。主动肌收缩的同时拮抗肌自动方松。(5) 扩散。较强的肌群可刺激较弱的肌群。(6) 连续诱导。拮抗肌收到刺激后,主动肌的
兴奋性增加。22Rood技术1.定义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
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22Rood技术2.治疗原理(1) 使用适当的感觉刺激,使肌张力正常化并诱发出所需要的
肌肉反应,反射性的肌肉收缩是获得运动控制的最早发育阶段。(2) 感觉运动控制是发育的基础,治疗需在患者的发育水平上开始,有顺序的
逐渐发展到高水平。(3) 获得要有目的性,有目的刺激,使主动肌、拮抗肌和协同肌的反应反射性地按顺序进行。(4) 需要重复感觉运
动。23运动再学习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1.定义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
2.治疗原则(1) 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依靠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重组。(2) 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3) 强调反馈。(
4) 调整重心。谢谢聆听THANKYOU15言语治疗5.失语症的治疗目标(1)轻度失语症(命名性
、传导性、部分Broca失语症):目标是改善语言和心理障碍,适应职业需要。(2)中度失语症(Broca、Wernicke失语以
及经皮质感觉和运动性失语症):治疗目标是发挥残存能力及改善功能,适应日常交流需要。(3)重度失语症(混合性、完全性失语):尽
可能发挥残存功能减轻家庭帮助。15言语治疗6.失语症的治疗时机开始训练的时间:患者意识清楚、病情稳定,能耐受集中训练30m
in左右。训练前先进行评估。出现下列情况,应暂时停止训练:(1) 全身状态不佳。(2) 意识障碍。(3) 重度痴呆。(4
) 拒绝或无训练冬季及要求者。(5) 接受一段时间的系统语言训练,已达持续静止阶段。失语症患者发病3-6个月是言语功能恢复的高
峰期,但临床发现对发病2-3年后的失语症患者,只要坚持系统的、强化的言语训练,仍然有治疗效果。15言语治疗7.失语症的治疗方
法(1) 言语语言训练:语音训练、听理解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及朗诵训练、书写训练。(2) 实用交流能力训练:实用交
流促进技术、交流策略、代偿性手段训练。15言语治疗8.构音器官训练松弛训练、呼吸训练、下颌运动训练、口唇运动功能训练、舌运
动功能训练、鼻咽腔闭锁功能训练(软腭训练)等。9.发音训练发音启动、发音延长、音量控制、音高控制及鼻音控制训练等。10.语音
训练构音组合训练、句子组合训练等。重点放在发单音训练上,然后再逐渐过渡到训练字、词、词组、语句朗读。让患者朗读诗歌、散文,控制言
语速度;也可进行简短问答训练。16吞咽治疗1.定义主要针对吞咽障碍患者的主要功能异常,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康复锻炼的方法
。2.基本方法基础训练:是对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摄食训练:实际进食训练。16吞咽治疗3.基础训练(
1) 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将冰棉棒沾少量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2) 声门闭锁训练:患者坐在
椅子上,深吸气再屏气,同时双手掌撑向椅面,用力推压,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陡开,呼气发声。此方法可以训练声门
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16吞咽治疗4. 摄食训练(1) 体位: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
,偏瘫侧肩部用枕头垫起,辅助者位于患者健侧。(2) 食物的形态: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3) 一口两:正常人的每次入口量为20
ml。训练时,一口两过多,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咽;反之,一口两过少,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先以小量(3-4ml)试之。16吞咽
治疗4. 摄食训练(4) 避免误咽的方法:①空吞咽与交互吞咽:进食吞咽后,反复作几次空吞咽;②侧方吞咽:梨状隐窝最容易残留
食物;吞咽后让患者下颌分别左右转,同时做吞咽动作,可除去梨状隐窝残留的食物;③点头样吞咽:会厌上凹是另一处容易残留食物的部位。颈
部前屈,会厌上凹变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反复进行几次点头动作,同时做空吞咽动作,可去除残留物。17心理治疗1.定义心理治疗
是在治疗者与来访者建立的良好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是激发和调动来
访者改善其动机和潜能,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促进人格的成熟与发展,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17心理治疗2.心理
治疗的要素(1) 治疗师应具备社会认可的身份、受过专业的训练;(2) 有专门的医疗机构、心理卫生机构、产所;(3) 以助人、
促进健康为目的,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利益;(4) 遵守技术规范、伦理原则,符合法律要求;(5) 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不滥用
、误用;(6) 对治疗过程及其后果能够控制、查验,能及时发现、处理不良反应。17心理治疗3. 心理治疗的阶段(1) 了解
情况、建立关系的初期心理诊断阶段;(2) 对问题领悟并产生改变的中期“帮助与改变”阶段;(3) 检查并巩固成果的后期“结束”阶
段。18康复工程康复工程的主要研究包括:假肢、矫形器、助行器与轮椅、自助器具、无障碍设施与环境改造等。1.假肢的定义假肢
是用于弥补人体肢体缺损和代偿其所缺失肢体的功能和外观而制造、装配的人工肢体。假肢的设计和制作属于康复工程,由假肢师负责完成;假肢处
方和效果评定由康复医生负责;穿戴和使用训练由物理治疗师进行。2.矫形器的定义矫形器是装配与人体外部,通过力的作用,以预防、矫正
畸形,补偿功能和辅助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的器械总称。用于躯干和下肢的也成为支具,用于上肢的也称为夹板。18康复工程3.基本作
用(1) 固定和支持作用(2) 稳定和支持作用(3) 预防和矫正作用(4) 代偿和助动作用18康复工程4.助行器的定
义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称为助行器。可分为无动力式助行器、功能性电刺激助行器和动力式助行器三类。18康复工
程5.步行器(助行架)是一种三边形(前面和左右两侧)的金属框架,一般用铝合金材料制成,自身很轻,可将患者保护在其中。有些带有脚
轮。步行器可支持体重便于站立或步行,其支撑面积大,故稳定性好。18康复工程6.拐杖(1) 手杖:适用于上肢和肩部肌力正常的
偏瘫患者和单侧下肢瘫痪患者。①T单足手杖:适用于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如偏瘫患者的健侧、老年人;②问号形单足手杖;③多脚手杖
:三个或四个支撑点。支撑面大、稳定性好。适用于路面较平的地方;常用于刚开始康复的偏瘫患者,为暂时使用。18康复工程18康复
工程18康复工程6. 拐杖(2) 肘杖:可减轻患肢负重的40%,主要着力点是腕关节;适用于脊髓损伤、小儿麻痹、截肢、骨折等
。(3) 腋拐:可减轻患肢负重的70%,主要着力点是腕关节,腋托主要作用是把握方向。双下肢都不能负重的患者,也能借助双腋拐行走。
需要注意的是腋窝部位长期受压,易造成臂丛神经损伤。18拐杖选择手杖高度测量站立位测量时,大转子的高度即为
手杖的长度及把手的位置;仰卧位测量时,患者双手放在身旁,屈肘约20°~30°,测量尺骨茎突到足跟外侧15cm处的距离,然后加2.5
cm的鞋底厚度即为手杖高度。18拐杖选择腋杖高度测量腋杖的长度:身长减去41cm,或腋窝下5cm,站立时
大转子的高度即为把手的位置,仰卧位时把手的高度测量方法同手杖测量方法。肘杖高度测量肘杖长度为肘横纹下约5cm,
即前臂肌腹最饱满处至地面的高度,把手高度测量方法同手杖。助行架高度测量与手杖测量方法相同。四点步
先出左侧腋杖,迈出右足,然后出右侧腋杖,最后迈出左足,共四步,所以称为四点步。常用于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脊髓损伤患
者。一左拐?二右脚?三右拐?四左脚三点步先出双杖,再迈出患足,然后再迈健足的步行方式。双侧杖只作为一点。常用
于下肢骨折患者开始部分负重训练时,以及脊髓损伤患者。双拐?患足?健足两点步先出杖和患足,然后再迈出健足,杖和患
足作为一点,健足作为另一点,交替步行。这种方法在下肢骨折患者早期下地步行时运用,患肢不能负重者应用较多。双拐、患足?健足按照健
足迈出的位置可分为摆至步和摆过步两种。摆至步:先出杖,迈出健足时足尖与杖水平,这种步行方式步幅较小,也相对安全,多用于刚开始步
行训练者。摆过步:先出杖,迈出健足时足尖越过双侧杖水平线,此种方式步幅较大,速度较快,患者的上肢和躯干要有较好的控制力,否则
容易摔倒。上楼梯健手扶楼梯扶手,手杖或肘杖放在患侧下肢侧,健手先向前向上移动;将健侧下肢迈上一级楼梯,最后迈
上患侧下肢应用双侧肘杖时,先将健足迈上一级楼梯,身体前倾,然后将肘杖和患足迈上楼梯。先健后患
健侧→拐杖→患侧上下楼梯下楼梯健手先向前向下移,手杖或肘杖下移至下一级楼梯,患侧下肢下移,然后
健侧下肢下移。先患后健拐杖→患侧→健侧手杖使用:健手拿行走顺序:一杖?二患?三健上楼梯:先健后患下楼梯:先患后健
18康复工程自助器具1.定义生活自助器具是一大类能够补偿残疾人缺失的功能,帮助他们完成原来无法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从而增
加其生活独立性的辅助装置,又称生活自助具。2.作用(1) 代偿肢体已经丧失的功能以完成功能活动(2) 代偿关节活动范围使活动
简便、省时、省力;给予肢体和关节支撑以维持功能;(3) 代偿视、听功能,增强视觉和听觉能力。04肌力与肌耐力训练6.临床应
用:器械、徒手肌力训练:适应症(肌力大于3级);禁忌症
(局部炎症、局部疼痛)等长训练:适应症(需要增加肌力,不能运动患者);禁忌症(局部炎症、
局部疼痛)肌耐力训练:耐力:肌力所维持的时间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区别:肌力训练(高强度,少重复);耐力训练(小强度,多重复
)。05牵伸训练牵张训练(软组织牵伸)1.定义:是使病理性缩短的软组织(肌肉、肌腱、关节囊、韧带)延长的治疗。2.作用:
①减轻疼痛;②降低肌张力;③增加ROM05牵伸训练牵张训练(软组织牵伸)3.治疗原则:(1)明确功能障碍状况,制定
准确的训练方案;(2)牵伸前应用放松术、热敷、使肌肉放松;(3)力量要轻柔、缓慢、持续,达到一定力量后持续一定时间;(4)牵
伸后要冷敷,减轻酸痛,冷敷时,处于牵伸位;(5)ROM改善的患者进行主动训练;05牵伸训练牵张训练(软组织牵伸)4.适应
症:(1)挛缩、粘连、瘢痕导致的ROM受限;(2)影响ADL的挛缩;(3)肌无力导致拮抗肌紧张。5.禁忌症:骨折、软组织
损伤、疼痛、急性炎症、感染、神经损伤或吻合术后1个月;严重的骨质疏松;06有氧训练有氧训练1.定义:采用中等强度、大肌群、
动力性、周期性运动,以提高机体氧化代谢能力的锻炼方式。2.适应症: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呼吸系统疾病(CO
PD);慢性疾病;中老年人。3.禁忌症:各类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心血管功能不稳;严重骨质疏松;认知障碍。07呼吸训练呼吸
训练1.定义: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训练方法。2.
基本方法: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缩唇样呼吸训练、咳痰训练、放松训练、体位引流(排痰)等。3.适应症:COPD、胸膜炎或胸部
手术后、肺实质疾病(肺结核等)4.禁忌症:病情不稳定、呼吸衰竭、训练时可能导致恶化的情况08平衡训练平衡训练1.平衡训练
的意义针对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提高患者坐、站和行动时的平衡能力的锻炼方法。平衡障碍的关键环节包括:本体感受器;前庭系统
;视觉系统;高级中枢对平衡信息的整合能力。08平衡训练2.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①站、坐的支持面积;②位:由稳定到不稳定的体
位顺序为前臂支撑俯卧位、前臂支撑跪位、前倾跪位、跪坐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扶平衡杠站、独立站、单腿站);③状态:选择静态或动
态训练。④移动方式;⑤附加的运动模式或动作;⑥对平衡干扰的预知性;⑦干扰的力量的大小、速度、方向及作用位置。⑧感官刺激的
传入途径:有视觉、前庭、本体感受器、触觉等。⑨运动对策:有踝对策、髋对策、跨步对策、保护性抓握等。08平衡训练3.平衡训练
方法简易三级平衡训练:主要训练坐位、站位Ⅰ级平衡训练:独自静坐或站立30秒;Ⅱ级平衡训练:伸手拿物等;Ⅲ级平衡训练:抛接
球、平衡板训练等。训练中站在患侧,注意保护患者08平衡训练平衡训练3.临床应用:适应症:中枢性瘫痪或其他神经系统疾
病所致感觉、运动功能受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软组织损伤或手术后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禁忌症:严重认知
损伤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关节脱位未愈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患者。09协调功能训练协调训练1.定义:协
调训练是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部位感觉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2.临床
应用适应症:深感觉障碍、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失调、震颤性麻痹,因不随意运动所致的协调功能障碍患者。禁忌症:严重认知
损伤不能理解训练目的和技能者;骨折、关节脱位未愈合者,严重疼痛或肌力、肌张力异常患者。10放松训练放松训练1.定义:是指通
过精神放松和肌肉放松,缓解肌肉痉挛、缓解疼痛、降低身体、心理应激、调节自主神经、改善睡眠的锻炼方式。2.临床应用适应症:需要调
整心理状态、神经-肌肉功能和全身状态的患者。禁忌症: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者。11转移训练转移训练1.概念体位转移:是
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位与坐位、坐位与站位、站位与行走之间的互相转移。体位转移训练:指提高患者自身或在他人
的辅助下完成体位转移能力的锻炼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11转移训练转移训练2.基本原则(1)利用生
物力学原理:采用较大的站立支撑面;在患者的重心附近施加辅助;治疗师要注意转移的正确姿势;四肢瘫的患者在上肢肌力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
滑板辅助转移。(2)加强安全措施:进行转移前应先计划转移的方法、程序和方向;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转移时空间要足够;患者及治疗师
要穿适当的鞋袜,以防跌倒;治疗师要站在最佳位置;两位治疗师转移时,应清楚程序,配合默契;必要时使用口令,保持一致。11转移训练
3.临床应用(1)适应症:辅助转移(转移相关的主要肌肉的肌力低于≤2级,无法完成独立转移和生活自理的患者)独立转移训练(转
移相关的关键肌肌力≥3级,要求恢复独立转移能力的患者)(2)禁忌症:辅助转移(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或脱位、骨关节肿瘤、重要脏器
衰竭、严重感染和其他危重情况)独立转移训练(严重的认知障碍;合并影响训练的其他情况,如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或脱位、骨关节肿瘤、重
要脏器衰竭、严重感染和其他危重情况)12站立与步行训练1.站立训练的定义:是指恢复独立站立能力或辅助站立能力的锻炼方法。良
好的站立是行走的基础,因此在行走训练之前必须进行站立训练。2.站立训练的临床应用(1)适应症: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运动系统损伤影
响步行的患者。(2)禁忌症:站立平衡功能障碍、下肢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12站立与步行训练3.步行训练定义是指恢复独立或
辅助步行能力的锻炼方法。4.步行训练的原则①以步态分析为依据;②以异常步态的关键环节为训练重点;③同时注重关节、肌肉、平衡能力
训练;④适当使用矫形器和步行辅助具;⑤必要时采用手术矫正;⑥对症治疗:如疼痛步态的止痛治疗;帕金森步态的药物治疗。5.步行训练的
临床应用适应症:同站立训练禁忌症:同站立训练13轮椅训练轮椅训练1.定义:是指提高患者独立使用轮椅能力的锻炼方法,包括
前后推进、转弯、翘轮和平衡、上下台阶等。对于四肢瘫的患者包括操作训练。13轮椅尺寸选择座位宽度:测量坐下时两臀间或两股之间
的距离再加5cm。座位长度:测量坐位时后臀部至小腿腓肠肌之间的水平距离,将测量结果减6.5cm。座位高度:坐在测量用椅上,
膝关节屈曲90°,足底着地,测量腘窝至地面的距离,加上4cm。脚踏板至少离地5cm。13轮椅尺寸选择靠背高度:靠背越高,越
稳定;靠背越低,躯干上部及上肢的活动越大。低靠背:测量坐面至腋窝的距离(一臂或两臂向前平伸),将此结果减10cm即可。高靠背:
测量坐面至肩部或后枕部的实际高度。扶手高度:坐在测量用椅上,上臂垂直,前臂平放于扶手上,测量椅面至前臂下缘的高度,再加2.5cm
。14作业治疗1.定义作业治疗是应用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躯体和心理功能障碍者,以及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力
的病、伤残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以增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或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和劳动能力,达到最大的生活自理,提高其生存质
量的康复治疗方法。作业治疗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作业活动,包括生活、工作或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14
作业治疗2.活动特点(1)针对性。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和职业等方面进行训练。(2)科学性。在作业活动分析
和功能评定基础上制定治疗计划。(3)趣味性。符合患者兴趣和需求。(4)主动性。作业治疗中需要患者主动参与才能完成。(5)可
调节性。作业活动可根据患者年龄功能情况,从活动时间、强度、间歇次数等进行调节。14作业治疗3.治疗作用(1)改善躯体感觉
和运动功能:精细运动。(2)改善认知和感知功能:增强定时、定向力、记忆力、表达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能力等。(3)改善心理状
态:提高生活兴趣(4)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日常生活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生活环境改造有利于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4作业治
疗4.治疗原则(1)作业治疗活动的方法需要与目标一致。①恢复实用功能(恢复丧失功能,达到生活自理);②恢复辅助功能:如果患
者不能完全恢复,作业治疗中要注重患者残存功能,借助辅助器具下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③获得功能目标:针对儿童;④发挥代偿功能:无法
恢复功能的患者,利用工具代偿,达到生活自理。如脊髓损伤的患者,使用轮椅代步。14作业治疗4.治疗原则(2)根据患者的愿望
和兴趣设计作业活动。(3)选择患者能完成80%以上的作业活动。(4)注意对全身功能的影响:既要考虑局部效果,又要考虑整体。(
5)作业活动选择要与患者所处环境相结合。训练患者使用所处环境,必要时进行环境改造。14作业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治疗目
标恢复生活自理恢复运动功能治疗范围躯体和心理功能障碍(ADL+认知)躯体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手段日常活动、工作、游戏环
境改造辅助器具的使用运动疗法:关节松动、活动术、牵伸、牵引等;理疗:电疗、磁疗等。治疗重点精细活动、手眼协调;动作控制
;提高认知能力,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肌力、ROM、平衡、协调能力;改善运动耐力、心肺功能;消炎镇痛等。患者
参与主动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介入时机较晚较早趣味性强弱5.作业治疗与物理治疗的区别
14作业治疗6.作业活动分析的概念与分类(1)作业活动分析是对一项活动的基本组成成分及患者能够完成该活动所应具备的功能水
平的认识过程。将活动分解成步骤、动作直至运动类型以确定其基本成分,提取治疗的要素。在选择一项活动时,患者的能力要与该项活动所要求的
水平相符合。符合包含两层意义:①所选的作业活动难度要稍微高于患者当前水平;②在目前的水平上确保成功。14作业治疗6.作
业活动分析的概念与分类(2)分类①功能性作业活动。(精细运动、协调训练等)②心理性作业活动。(认知训练)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业治疗。(ADL训练)④自助器具、矫形器制作。⑥职业前的作业治疗。14作业治疗7.适应症(1)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
帕金森、脊髓损伤、老年性认知功能减退等)(2)骨关节疾病:骨折、截肢等;(3)内科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4)儿科疾病(
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等);(5)精神疾病(焦虑、抑郁等)8.禁忌症意识不清、严重认知障碍不能合作;危重、心肺功能不全等绝对休息
者。15言语治疗言语治疗1.定义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手段是言语训练,或借助于交流替代设备
如交流板、交流手册、手势语等。2.目的改善言语功能、促进交流能力的活动或再获得。15言语治疗3.治疗原则(1)早期开始
:越早开始,效果越好。(2)及时评定:及时进行全面的评定,治疗中需中期评定,评价治疗效果。(3)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4
)及时给予反馈:强化正确的反应,弱化错误的反应。(5)患者主动参与。15言语治疗4. 治疗形式(1) 一对一训练(2)
自主训练:复述、听理解、听写训练等。(3) 小组训练:逐步接近日常生活交流场景。(4) 家庭训练:将治疗计划介绍给家属,逐步
过渡到回家进行训练。康复专业转段考试运动治疗0301牵引技术牵引技术1.定义: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原理,通过徒
手、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关节面发生一定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牵伸,从而达到复位、固定、减轻神经根
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一种方法。2.种类:按部位分(颈椎和腰椎牵引);按动力来源(手法、机械、电动牵引);按持续时间(间歇和
持续牵引);按体位分(坐位、卧位、直立位牵引)01牵引技术3.治疗作用:增大关节间隙;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或恢复ROM;矫治关节畸形。4.适应症:椎间盘突出、颈肩腰腿痛、脊柱小关节紊乱;四肢关节挛缩。5.禁忌症:肿瘤、急性软组织
损伤、先天畸形、严重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部疾病。01颈椎牵引牵引:牵引角度:颈椎前屈10-20°牵引
重量:4kg开始,3-5天增加1-2kg,不超过体重的1/4;牵引时间:15-30min/次;01腰椎牵引牵引:
牵引体位:仰卧位牵引重量:不小于体重的25%,一般从体重的60%开始;牵引时间:20-30min/次;02关节活动训练
关节活动训练1.基本原理:通过活动恢复软组织弹性2.基本原则:逐步、反复、多次;安全原则(无痛或微痛范围进行);顺序原则
(远端向近端);02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活动训练3.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概念: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完成活动目的:增强瘫
痪肢体的本体感觉、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牵伸粘连、挛缩肌腱;维持ROM适应症:不能主动活动;主动活动疼痛的患者。肌力0、1
级的患者。禁忌症: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内固定、骨肿瘤、病情不稳定。02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活动训练4.主动-辅助关节活动
度训练定义:在外力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关节活动。目的:增加ROM,增加肌力;适应症:可主动收缩肌肉的患者;肌力较弱不
能完成ROM;肌力2级的患者。禁忌症:同被动关节活动。02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活动训练5.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定义:患者主动
用力收缩完成ROM。目的:改善和扩大ROM,恢复肌力和协调功能。适应症:可主动收缩肌肉,肌力大于3级的患者禁忌症:同被动关节
活动。02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活动训练6.持续被动ROM训练(CPM)概念:利用器械使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被动运动训练
。目的:预防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韧带修复;改善血液、淋巴循环;消肿、止痛。适应症:用在骨科疾病术后早期03关节
松动训练关节松动术1.定义:是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僵硬、可逆的关节活动度受限、关节疼痛的一门康复治疗技术。2.原理:关节松动
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1)生理运动: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
。生理运动可以由患者主动完成,也可以由治疗者被动完成。(2)附属运动:关节在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范围内完成的运动,一般不能主动
完成。需要由他人帮助才能完成。03关节松动训练关节松动术3.手法分级澳大利亚麦特兰德的关节松动技术4级分法I级:治疗者
在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Ⅱ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Ⅲ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Ⅳ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03关节松动训练关节松动术3.手法分级Ⅰ、Ⅱ级用于治疗疼痛引起的ROM受限;Ⅲ级治疗关节疼痛伴僵硬;Ⅳ级治疗粘连、挛缩引起的ROM受限。03关节松动训练关节松动术4.治疗作用:缓解疼痛;改善ROM;增加本体感觉反馈。5.临床应用适应症:力学因素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疼痛、肌肉痉挛、ROM受限)禁忌症:外伤引起的关节肿胀、关节炎症、骨折未愈合等。04肌力与肌耐力训练1.作用①预防肌萎缩②促进伸进系统损伤后肌力恢复③调整脊柱周围肌力平衡,矫正脊柱侧弯、平足④增强腰背肌肌力,增加脊柱稳定性⑤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平衡,维持关节稳定⑥腹肌和盆底肌训练,预防内脏下垂,改善呼吸、消化功能。04肌力与肌耐力训练2.基本原理:(1)肌肉适应性改变;(2)超量恢复(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出现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超过训练前水平,下次肌力训练在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3.基本原则:施加适当阻力;超量负荷;反复训练;适当疲劳;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04肌力与肌耐力训练4.基本要求:①肌力下降伴肌痉挛患者,不能强调单块肌肉的肌力训练;②训练要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③灵活运用各种训练方法④训练效果与患者主动程度有关,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⑤心血管疾病、老年人、体弱者,训练中注意观察患者情况5.训练类型:根据训练目的分:增强肌力训练、增强肌耐力训练;根据施加阻力分类:徒手抗阻、器械抗阻训练;根据肌肉收缩类型分:等长、等张、等速收缩训练。
献花(0)
+1
(本文系南风知我意j...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