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刘天问2021考研政治《马原五大专题》讲义01学生版
2020-03-20 | 阅:  转:  |  分享 
  


封面



































专题一唯物论…………………………3



专题二辩证法



专题三实践与认识



专题四劳动价值论



专题五剩余价值理论























【注】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中的重难点和高频考点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2021考试命题方向。其中:

不同的★表示难度程度不同,三颗★等级最高

每一小单位,不是明显的考点就不标注,一般的考点标注“考点”,最容易命题的考点标注“高频考点”

红色表示重点,蓝色其次。

个别重要的词句加粗。



结合本课程的同步习题课,学习效果更佳。

专题一唯物论



一、基本概念★★

1、两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2、两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研究的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



二、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考点)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第一性问题)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不可知论(极少数):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休谟、康德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物质世界反倒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宇宙精神”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于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 “理念”

“绝对精神”

理在事先,理在气先。

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辩证法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对立





(依附)(依附)

对立







五、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所有的唯物主义(马哲和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坚持物质第一性。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五行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第一,机械性。

第二,形而上学性。

第三,不彻底性。 “人是机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六、科学物质观:★

科学物质观 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七、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高频考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存在形式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定义 体现了 关系 绝对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相对静止 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八、人与自然的关系★(考点)

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包括了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在自然以及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九、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高频考点)













识 自然的产物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质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并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

1、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2、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

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刘天问2021考研政治《马原五大专题》讲义









3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时空



运动



物质







献花(0)
+1
(本文系twzhengzh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