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疾病名称夹色伤寒
疾病科属男科疾病概述:夹色伤寒是因房事时外邪由外入内而引起的疾病。世代相传谓患本病者,羁迟7日不治,则预后不佳,甚或有致死的危险;且死后每于爪甲及尾长强穴附近的肌肤中,可见青黑色圆斑。
诊断要点:1、临床诊断必须根据病史及夹色伤寒虚实两证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外,对实证的诊断,尚可用白矾未置于患者舌中,如觉味甜者为夹色伤寒,如觉味涩者则非是。或用生木芋头,切开擦患者前后心处,不见皮肉痒者是此症也,见痒则非此症(用黄糖擦之,其痒则止)。
2、本病应与外感风寒、夹阴伤寒病相鉴别。
辨证分析:夹色伤寒多因房事精泄,感受外邪,热郁不热,实热内蕴,热蒸动湿,气血不畅,气机升降阻滞,热邪聚结;或精泄感受外邪,损伤肾阴,肾阴亏损而引起。辨证临床常见有实证和虚证。实证伴有恶寒发热,咽干口渴,胸闷等。虚证伴有低热,口燥咽干,盗汗等。总的治法是清热解毒,泻火益阴,除烦。
辨证论治虚证:[证见]头昏目眩,咳而痰血,盗汗,骨蒸,手足心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面赤,两颧潮红,入夜发热,尿赤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法]泻火益阴,清热化气除烦。
[方药]1、主方: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处方:黄连9克,黄枣6克,芍药6克,阿胶9克(溶化),鸡子黄2枚。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2)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3)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实证:[证见]头部沉重,胸闷,腰部刺痛重坠,恶寒发热,午后发热,咽干口渴,食入即吐,咳嗽,痰中带血。舌质微红,苔少,脉沉数。[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
[方药]1、主方:鬼羽箭岗梅细叶榕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处方:鬼羽箭30克,岗梅根30克,细叶榕树须30克,熊胆草15克,路兜簕15克木患根12克,蛇泡簕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石歧凉茶,加水约500毫升,煎成200毫升温服,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2)广东凉茶,口服,每次1包,每日2包。
其他疗法针灸治疗:取气海穴,艾灸一壮,灸后闻小腹处“咕噜”一响为有效。
[方药]1、主方:葱白七味饮处方:葱白9克,淡豆鼓9克,葛根30克,生姜9克,生地黄20克,麦冬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2)强力银翘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3)感冒通,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劳复型:[证见]身重少气,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少腹里急绞痛,憎寒发热,头面烘热,心胸烦闷,甚则手足挛拳而逆冷,阴器冷缩。舌质淡,苔少,脉沉微。[治法]虚极热盛者,治滋阴清热;若下虚寒盛者,治温阳祛寒;阳缩危证,治回阳救逆。
[方药]1、主方:(1)阴虚热盛者,用逍遥汤调服烧jun散处方:党参30克,知母12克,生地黄20克,黄连9克,滑石20克,甘草6克,柴胡9克,竹茹9克,水牛角30?100克,韭菜根12克,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2剂。(2)下虚寒盛者,用当归四逆汤处方:当归12克,白芍20克,桂枝12克,细辛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通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3)阳缩危证者,用四逆汤处方:人参9克,附子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1)阴虚有热者,用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2)阳虚阴盛者,用附子理中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其他疗法:1、针灸治疗:取关元、气海、三阴交穴,温灸回阳。针刺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针用补法。也可针灸并用,以温补肾阳,消阴翳。
2、外治疗法:(1)若寒入精室,少腹绞痛,阳缩者,可用外罨通阴达阳法:取生姜汁1碗,浸阴囊,汁渐收干,阴茎即出。或用回阳散10克,放入脐中,外贴阳和解凝膏,可使痛除而阴茎出。还可用蒸脐法:将麝香、半夏、皂荚末1匙,填人患者脐中,后用生姜薄片贴于脐上,将大艾柱放姜片上,蒸二七壮;灸关元、气海二七壮,热气通其内,逼寒出于外,阴退而阳复矣。如手足温暖即止,知人事者生。(2)若热入精室,神昏肢厥者,可外用通窍透邪法:用安宫牛黄丸两颗,研为细未,用金银花露调和成饼,安入心下,上罨对剖鹁鸽半只,用帛扎紧,一俟鸽有臭气,即揭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