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申报单位(盖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医院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
主管部门:湘西自治州卫健委
申报日期:2020年3月19日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二O二O年三月
一、基本信息 医院第一名称 医院等级 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0743—223788 传真电话 0743—2121218 人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办):(手机):13974363269 二、规模
三、服务能力
湘西州民族中医院是湘西州唯一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近年来医院坚持“中医、西医、民族医”三医联动,融合发展,率先在湘西州引进了西门子双源CT、西门子3.0T核磁共振、日本岛津大平板数字胃肠机、高档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400余台件,设备总投资达1.3亿元,目前医院放射科能开展新生儿、成人各系统、各脏器、骨关节、血管造影等检查,双源CT已开展冠状动脉、头颈、下肢CTA、肺动脉CTPA、灌注、CTU、能谱成像等检查技术。功能科能开展胎儿、新生儿、成人各系统、各脏器、血管超声及新生儿颅脑、肌骨、盆底超声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技术。检验科能开展常规、生化、免疫、微生物、基因扩增等检测技术。病理科开展常规组织学病理检查与诊断、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与诊断、各种脱落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HPV等技术。
临床科室主要开展内镜诊疗技术、介入诊疗、微创和关节置换技术、血液透析技术、现代康复技术。其中拥有消化内镜室,能开展开展四级技术1项、三级技术5项。呼吸内镜开展各种常规检查、肺泡灌洗及三级技术1项,普外科内镜开展四级技术20项、三级技术25项,泌尿外科开展四级技术10项、三级技术10项,脊柱外科开展四级技术3项、三级技术4项,关节镜开展,四级技术4项、三级技术11项,妇科内镜开展四级技术6项、三级技术8项,鼻咽喉镜开展四级技术1项、三级技术2项;心内科开展支架植入、冠脉造影等介入技术,神经内科科开展取栓、动脉瘤栓塞等介入技术及颅内血肿清除、侧脑室穿刺引流等微创技术,普外科开展周围血管介入三级技术3项;创伤外科开展微创外科四类手术2项、三类手术3项,超声科开展各种穿刺、造影、引流等介入诊疗技术20项。熟练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
熟练开展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人工肝等技术;熟练开展现代物理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训练、盆底康复等现代康复技术。另外开展了神经肌肉、胃肠、声导抗及咽鼓管功能、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检测等电生理检测技术。 四、示范引领 1.学术带头人和专科负责人的影响力(300字左右)
我院有三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和七个省级重点专科,有副高以上职称102人,其中:
1.谭晓文为主任中医师(二级),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协作研发中心临床合作导师、土家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负责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土家医药分会副会长、湘西地区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学术带头人。
2.王小军,副主任医师,推拿科学科带头人,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第6代传承人、首批“湖湘五经推拿流派”传承人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编教材3部,承担并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
3.彭治香,主任医师,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中华脾胃病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
4.杨新,主任医师,心病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中西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经典学会副会长,湘西州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理事,湘西州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副会长。曾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牵头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课题6项。
5.张松青,主任医师,脑病科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湘西州神经与康复委员会副主委。成功研制出了院内制剂"中风通络丸",承担了两项省级科研课题,2018年荣获"湖南好医生"称号。 2.医院重点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情况
(围绕院内的3个重点优势病种,阐述其中医临床疗效在省内外的水平,300字左右)
突出重点和优势,提升医院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水平,确保中医临床疗效。比如眩晕病:借助医院3.0T核磁共振,双源CT,眩晕症综合诊疗系统等先进设备,实现精准诊断。采用科室经验方晕痛丸口服及土家医特有的烧灸、提痧、推拿治疗,实现了系统、全面且独具特色的治疗。近5年来共完成病例1337例,5年来总治疗有效率达97.4%,病患对临床疗效、住院天数、医疗花费、病区服务均表满意。眩晕病诊断水平达省内前列,治疗能力全面且独具特色。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中医推拿手法、针灸、小针刀,中药化瘀消肿散外敷,结合土家医酒火疗法、苗医正骨等民族医特色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突出症,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疗效非常显著,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而且经济实惠,其中的苗医正骨疗法为国家公共卫生资金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全国推广应用,土家医酒火疗法为湖南省非遗项目。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分稳定期和急性期,心病科以院内制剂益气活血的冠心通络丸口服,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方式治疗,急性期适当加用利尿剂,近五年来,治疗心衰病1000余例,其中顽固性心衰200余例,显效140例,总有效率87%。具有服用方便、费用相对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疗效显著等优势。
医院牵头制定中医诊疗指南、方案等标准规范情况
以中国土家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为抓手,牵头起草了《土家医药医疗标准》于2019年6月经相关行政部门审定正式发布了25项土家医医疗标准。这是我国土家医药第一次发布团体医疗标准,标志着我国土家医药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也为医院及湘西地区争取到了土家医药在国家层面的话语权;修订18项土家医技术操作规范;积极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委托项目“少数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主持修订了9项土家医养生保健技术文本,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审议;组织起草了心窝痛等11个土家医常见病证疗效评价标准、诊疗指南及护理规范文本,制订了三百棒等29种土家药炮制规范文本;制订了18个土家医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文本,目前已通过第一轮的专家评议。 4.医院科研能力、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十三五期间,临床研究论文和成果情况,在中医医疗新技术、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所做工作及推广情况等,300字左右)
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教兴院战略,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州级重点课题,2016年以来,医院开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5.常用的院内制剂情况
(院内制剂名称、批号、年使用数量,以及正在研究开发的院内制剂情况等,300字左右)
近年来,我院抢抓机遇,中药和民族药特色制剂发展迅速,注册与备案品种共有15个:化瘀消肿散(湘药制字Z20060047),年使用量45000瓶;千银止痒液(湘药制字Z20190990)年使用量7000瓶;参苓洗液(湘药制备字Z20190062000)年使用量16000瓶;中风通络丸(湘药制备字Z20190063000)年使用量9910瓶;红芪跌打胶囊(湘药制备字Z20190061000)年使用量800瓶;痔瘘丸(湘药制备字Z20190170000)年使用量1850瓶;参芪润肠丸(湘药制备字Z20190171000)年使用量500瓶;人参冠心通络丸(湘药制备字Z20190172000)年使用量3100瓶;助眠安神丸(湘药制备字Z20190173000)年使用量650瓶;川香肠胃舒丸(湘药制备字Z20190174000)年使用量11550瓶;清肺定喘丸(湘药制备字Z20190175000)年使用量4200瓶;银苋洗液(湘药制备字Z20200190000)年使用量18500瓶;四藤活络液(湘药制备字Z20200202000);盆腔活血散(湘药制备字Z20200203000)年使用量3500袋;盆腔解毒散(湘药制备字Z20200204000)年使用量7860袋。另还生产了阿胶糕、香囊、药枕、便秘贴等,全年产值600多万。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院内制剂化痰止咳膏、补血养颜膏、益气扶正膏、收湿祛疹散、川芍止痛酒、土家骨痛酊、益气养阴丸、参芪暖宫丸、生化通乳合剂、补血调经丸等10个品种,计划年内报备成功5个以上。
6.中医诊疗模式创新情况
(在相关领域开展中医诊疗模式的创新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等,300字左右)
坚持创新诊疗模式,建立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医院发展模式。医院与吉首市华泰投资公司合作建立湘西红枫谷医养中心,设医疗病床300张、康复病床500张、康养床位1000张,目前医疗及康复大楼主体已完工,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建立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医院2019年已建立诊疗制度,率先在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内科系统及眩晕病、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推行,制定综合的、最优的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建立中医综合治疗模式。建立了门诊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区,各病室建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建立了中医康复及现代康复综合治疗区,建立了康复科、针灸推拿科与临床其他科室联合诊疗工作机制,目前运转正常,基本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收到了良好效果。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中医药治疗相结合。目前我院在重症肝炎、肝硬化、急性胰腺炎、风湿性疾病、泌尿系结石、胆囊胆道结石、慢性心功能不全、慢阻肺、眩晕病、小儿腹泻、消化道功能性疾患、糖尿病足等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医民族医特色的诊疗模式。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耐药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我院重症医学科运用中医药治疗耐药菌感染、呼吸内科运用中医药治疗流感及耐药菌感染,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本院的诊疗特色。积极探索互联网诊疗。目前已制定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初步开展了互联网诊疗业务。
五、医疗质量指标 指标名称 201年 201年 26.57 26.05 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 72.59 65.64 门诊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 11.61 11.32 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 32.00 30.40 住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比例(%) 59.99 50.02 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0.99 0.79 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0.00 0.00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 40.99 42.64 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 12.98 6.40 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 3 六、运营效率指标 指标名称 201年 201年 29080.7 27943.2 门诊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 15.7
16 住院收入中来自医保基金的比例(%) 81.2 57.5 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 30.2 28.5 重点监控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收入占比 6.1 9.8 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 52.9 45.3 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 35.7 27.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 4.5 3.3 门诊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门诊医疗收入比例(%) 22.6 23.1 住院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住院医疗收入比例(%) 37.4 33.4 收支结余(万元) 13.3 119.8 资产负债率(%) 45.8 47.7 门诊次均费用增幅(%) 6 4.7 住院次均费用增幅(%) 1.7 6.7 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增幅(不含中药饮片)(%) -18.3 -11.2 七、持续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201年 201年 60.16% 60.59% 医护比 0.83 0.8 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万元) 170.2 78.1 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费(万元) 100.8 54.2 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经费投入(万元) 121.3 60.7 八、申报项目建设计划 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等方方面面。结合医院当前发展实际,就如何建设区域中医诊疗中心计划如下:
1.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开展内科大楼等二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建设土家医心病科、土家医脑病科、土家医妇科、推拿科四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业务用房30000平方米。其中医疗业务用房20800平方米,开设病床320张;每个重点专科建设一个1000平米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共计4000平方米;医疗辅助用房3600平方米;科研教学用房1600平方米;建设土家医药苗医药研制中心8000平方米,包括名老土家医苗医门诊、土家医苗医特色治疗室、土家医苗医文化展示区、民族医药标准化研究室、中药民族药煎药室、制剂室、临方加工室、饮片质量检测室等;建设中医康复及治未病中心2000平方米,包括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区、物理治疗区、健康信息采集与辨识评估区、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健康干预区、健康宣教区和健康管理区。建设其他配套设施3万平方米。
2.创建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满足学科引领需求。建设期内,我院将在巩固已有的土家医肝病科、苗医土家医脾胃病专科、推拿科三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针灸理疗科、心病科、脑病科、肺病科、骨伤科、儿科、内分泌科7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推拿科争创为国家级重点学专科,创建心病科、脑病科、妇科、康复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创建儿科、老年病科、肿瘤科、糖尿病科、肾病科、护理学6个省级重点专科,其他临床医技科室全部成为州级重点专科,以这些重点专科为引领,带动湘西州乃至四省市边区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发展。
3.突出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提升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1个中医民族医经典病房,使用纯中医民族医治疗;扩大门诊中医及民族医综合治疗区,规范各科中医及民族医治疗室建设,配备足够的中医民族医诊疗设备,满足临床需求;强化中医民族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及考核,提高医生的应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加大中医民族医名医工作室和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民族医人才;创新诊疗模式,以重点专科和优势病种为主要抓手,拓展中医民族医临床应用领域和提升临床应用水平,提升区域影响力。二是建成高标准的中药制剂室。建设中药民族药煎药室、制剂室、临方加工室、饮片质量检测室,进一步完善设备设施,加大中药民族药制剂研究开发,建设期内,使医院通过传统方法加工的制剂品种达到50个以上,成为湘西地区制剂委托代加工中心。三是深入挖掘湘西州土家药、苗药资源,通过整理、传承中药炮制技术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优质的重要临方炮制服务和个体化重要加工服务,成为引领民族药研发中心。四是争取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争创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全面提升中药民族药服务能力。五是进一步强化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升区域内外影响力。着力打造一批高端科室中医特色治疗室,建设中医护理门诊,力争建设期内成为广东省中医院铜砭刮痧联盟单位,筹建铜砭刮痧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中医治疗专项操作能手,1-2人取得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确有专长技术人员资格证,成为湘西周边地区中医护理示范中心。
4.着力科研引领,增强临床科研能力。一是建立健全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加强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特点和中国传统的伦理平台建设,加强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等临床科研技术平台建设等,获取海量数据,5年内争取国家级科研立项1—2项,省级科研立项10---20项,州级科研立项20项以上,争取出科研成果5项以上。二是建设“湘西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临床研究基地”,积极开展中医民族医临床科研和中药民族药开发研究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规范,组织实施重点疾病研究,促进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湘西州及至四省市边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是引进和开发尖端技术,力争建设期内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1项,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2项,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州内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不少于3项,使医院成为引领湘西周边地区临床科研的牵头单位。四是建成中医药数据集成平台。根据《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在满足基本应用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各应用系统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中医药数据储存中心,引进无线医疗网络服务系统,实现无线移动查房,方便临床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医院间的远程会诊、医生间的远程诊疗服务。实现医院办公自动化。打造医院自动化办公平台,实现医院行政办公、业务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五是建成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系统、中医药民族医理论创新支持系统、名老中医民族医传承信息系统、治未病管理信息系统、养生保健管理信息系统、中医药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建成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知识的挖掘、整理、应用与评价,实现省内中医药资源共享和互通,实现中医信息集团化、区域化。六是形成中医民族医临床多维数据仓库。加强中医民族医临床实践数据化与复杂海量临床数据采集、管理和利用,建成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中医民族医临床多维数据仓库,实现数据挖掘功能。
5.强化智慧医院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整体提高医院现代化服务水平。一是开展互联网+医疗工作,开设掌上医院、微信服务、预约挂号、自助挂号、远程医疗平台,接入省、州区域卫生平台,实现省内医疗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全州中医民族医信息集约化、区域化。充分发挥州民族中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数字化医疗服务拓展到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站。二是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推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推进延续护理工作。规范和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发展,为患者提供有保障且合法的延伸护理服务,以进一步拓宽我院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总的来说,通过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更好地提升中医服务能力,更好地挖掘、传承土家医药,全面加快中医药和土家医药的振兴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中医医院临床服务能力,是推进精准脱贫的一项惠民之举。
九、真实性声明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十、初审意见
(注:1.说明所填写内容的可靠性。2.对申报项目单位近3年内是否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医院近年是否发生重大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案(事)件予以明示。)
负责人签名:
部门(单位)印章
年月日 注: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指标填写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系统内相关指标数据,需与系统内上报数据保持一致。
-10-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