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③2020高考《文化生活》基本原理精华版
2020-03-23 | 阅:  转:  |  分享 
  
《文化生活》基本原理精华版



单元㈠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的本质

2.文化的特点

3.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作用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6.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单元㈡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文化创新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表现、意义、态度和原则

2.文化的传播性:途径、手段、意义、措施

3.文化的传承性:形式、特点、作用、态度、关系、因素

4.文化的发展性:关系、因素

5.文化的创新性:源泉和动力、作用和意义、途径和方向



单元㈢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的力量:

4.永恒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单元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2.我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措施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5.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文化生活》基本原理精华版

㈠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历史继承性。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继承性。

⑶传统文化的作用:

⑴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⑵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文化的发展性:关系、因素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⑵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的兴起。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催生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④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的独特功能。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5.文化的创新性:源泉和动力、作用和意义、途径和方向

⑴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⑵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⑶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

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

⑷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创新。

②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㈢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a.古代的辉煌。b.近代的衰微。c.当代的复兴。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汉字。b.史书典籍。

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⑴文化包容性的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⑵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4.永恒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⑴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⑵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①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⑶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1.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

⑴大众文化供给的多样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极大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

⑵大众文化影响的双重性:

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⑶大众文化需求的多层次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我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措施

⑴国家: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⑵企业: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⑶个人: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增强识别和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正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⑴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⑵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②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⑶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⑴含义: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⑵表现:

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⑶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⑴原因: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们心中闪亮。

⑵要求:

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自觉的行动。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追求守公德、严私德的生活。

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献花(0)
+1
(本文系仁寿春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