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十二年
【原文】十月二年,春,葬陈灵公。讨此贼者,非臣子也。何以书葬?君子辞也。楚已讨之矣,臣子虽欲讨之,而无所讨也。
楚子围郑。
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1。晋师败绩。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2。郑伯肉袒3,左执茅旌4,右执鸾5刀,以逆6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7,辱到敝邑,君如矜8此丧人,锡9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10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曷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扮军,退舍七里。将军子重谏曰:“南郢11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今君胜郑而不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庄王曰:“古者杅12不穿,皮不蠹,则不出于四方,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详13。吾以不详道14民,灾及吾身,何日之有?”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曰:“请战。”庄王许诺。将军子重谏曰:“晋,大国也。王师淹病矣,君请勿许也。”庄王曰:“弱者,吾威之。强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令之还师,而逆晋寇。庄王鼓之,晋师大败。晋众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15矣。庄王曰:“嘻!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
【译文】鲁宣公十二年,春季,安葬陈灵公。讨伐刺杀陈灵公的贼人,不是陈国的臣子。为什么要记载陈灵公的葬礼呢?这是君子的说法。楚国已经讨伐了弑杀陈灵公的夏征舒了,陈国的大夫们即使想讨伐夏征舒,也没有讨伐的对象了。
楚庄王率兵包围了郑国。
夏季,六月,乙卯这天,晋国大夫荀林父率领军队和楚庄王在邲这个地方交战。晋国的军队大败。大夫是不能与国君对敌交战的,这里称荀林父的姓名与楚庄王对敌交战是为什么呢?作者不赞成晋国,而认为楚庄王的做法是合乎礼仪的。为什么不赞成晋国,而认为楚庄王的做法是合乎礼仪的呢?楚庄王讨伐郑国,从郑国国都的皇门攻进郑国,到了国都的大道。郑襄公袒露上身,左手拿着祭祀时导神的旗子,右手拿着祭祀时割牲用的鸾刀,迎接楚庄王。郑襄公说:“我对您边邑的守臣有过错,于是得罪了上天,因此让您余怒未消,从很远的地方劳辱您到我们这个小国来。大王如果怜悯我这个已经丧亡的人,请赐一块贫瘠、五谷不生的地方,让我带几个年老体衰的人在那里了此残生。请让我遵从您的命令吧。”楚庄王说:“您的一些不好的臣下,常来我这里说您的坏话,所以才使我能见到您高贵的容貌,您臣下说的坏话多了,才到今天这个地步。”楚庄王亲自拿起指挥旗,指挥他的左右军后退七里。楚国将军子重规劝庄王说:“楚国的国都南郢与郑国,相距几千里,这次出征,大夫已死了几个,士兵也死了几百人。如今君王战胜了郑国而不占有它,岂不是白白浪费民众和臣子们的精力吗?”楚庄王说:“古时候的人,如果饭碗不破,裘衣不被虫蛀坏,就不可能外出朝聘征伐,因此君子是重礼仪而轻利益的。征伐的目的是要取得它的人心,而不是强占它的土地。如果对方表示服从了,不宽恕他们,就是用心不善了。我如果用心不善,并去引导民众,那么灾难降在我的身上,就不要多少时间了。”不久,晋国派来救授郑国的军队到了。晋军主帅荀林父对楚庄王说:“请来决一胜负。”楚庄王答应了。这时楚国将军子重又规劝说:''“晋国是大国。君王的军队疲惫很久了,君王请不要同意与他们决战。”楚庄王说:“如果面对弱小的国家,我就威胁它;面对强大的国家,我就躲避它,这样就会使我无法在天下诸侯面前立足。”于是楚庄王命令军队回师向北,迎战晋国军队。楚晋两军相遇,楚庄王亲自击鼓进攻,晋国军队大败。晋军逃亡的人,争抢渡船,砍下的手指掉在船里,多得可以用双手捧起来。庄王感叹说:“唉!两国国君不友好,而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庄王命令军队撤退,让晋军渡过邺水去。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16。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宋师伐陈。
卫人救陈。
秋季,七月。
冬季,十二月,戊寅这天,楚庄王灭亡了萧国。
晋国先毅、宋国华椒、卫国孔达和曹人一起在清丘这个地方结盟。
宋国军队攻打陈国。
卫国军队救援陈国。
【说明】本篇《宣公十二年》,主要描述的是鲁宣公十二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六件事,一是楚庄王攻克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背牵着羊迎接楚庄王,楚庄王谅解了郑襄公,允许媾和。二是晋国军队去救援郑国,听说楚郑媾和,荀林父拟退兵,但先穀不同意,而且私自进军,荀林父接受劝谏,跟着进军。最后晋军大败。三是郑襄公、许昭公去到楚国。四是晋景公让荀林父官复原职。五是楚庄王又征伐萧国。六是晋国原穀、宋华椒、卫国孔达、曹国人在清丘结盟。
————————————————————
【注释】1.邲:(bì必)古地名,中国春秋时属郑,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东。《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
2.衢:(qu渠)《易·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管子·桓公问》:“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荀子·王霸》:“杨朱哭衢涂。”《三国志·魏文帝纪》:“轩辕有明台之议,放勋有衢室之问,皆所以广询于下也。”《晋书·天文志上》:‘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又为四表,中间为天衢,为天关,黄道之所经也。’”《辞源·天部》:“天衢,古星名。”这里用为道路之意。
3.肉袒(tan坦):把上衣敞开,露出上身的一部分。表示愿意服罪受刑。
4.旌:(jīng晶)《孟子·万章下》:“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国语·吴语》:“建旌提鼓。”《礼记·明堂位》:“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这里用为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之意。
5.鸾:(luán峦)指车衡上的金属铃。《诗·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将将。”《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诗·大雅·韩奕》:“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诗·鲁颂·泮水》:“其旂茷茷,鸾声哕哕。”《诗·商颂·烈祖》:“约軝错衡,八鸾鸧鸧。”《左传·桓公二年》:“锡、鸾、和铃,昭其声也。”鸾刀:有铃的刀。
6.逆:(nì溺)《书·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管子·大匡》:“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这里用为迎接之意。
7.沛焉:何休注:“沛焉者,怒有余之貌。犹传曰:力沛若有余。”
8.矜:(jīn巾)《书·多士》:“予惟率肆矜尔。”《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诗·小雅·巷伯》:“矜此劳人。”《诗·大雅·桑柔》:“倬彼昊天,宁不我矜。”《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见人之厄则矜之。”《小尔雅》:“矜,惜也。”这里用为怜悯、同情之意。
9.锡:(xī西)“赐”的古字。《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孔传:“锡,与也。”《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大雅·皇矣》:“载锡之光,受禄无丧。”《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尔雅·释诂上》:“锡,赐也。”《玉篇·金部》:“锡,与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10.耋:(die谍)《易·离·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诗·秦风·车邻》:"今者无乐,逝者其耋。”《尔雅·释言》:“耋,老也。”郭璞注:“八十为耋。”《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礼记·射义》:“耆耋好礼。”这里用为老人之意。
11.郢:(Yǐng影)古邑名。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左传·僖公十二年》:“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韩非子·初见秦第一》:“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说文》:“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在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北,楚武王自丹阳、今宜昌府归州徒此。
12.杅:(wan于)《荀子·儒效》:“是杅杅富人巳。”《仪礼·既夕礼》:“两敦,两杅,盘匜。”郑玄注:“此皆常用之器也,杅,盛汤浆……今文杅为侔。”《急就章》:“椭杅槃案桮盌。”颜师古注:“杅,盛饭之器也。一曰齐人谓盘为杅。”这里用为饭碗之意。
13.详:(xiáng翔)古通“祥”。吉祥。《左传·成公十六年》:“详以事神,义以建利。”《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告从不赦不详。”
14.道:(dào到)《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荀子·正名》:“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韩非子·扬榷》:“四海既藏,道阴见阳。”《韩非子·八说》:“错法以道民也,而又贵文学,则民之所师法也疑。”《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里用为引导之意。
15.掬:(jū居)两手相合捧物。《文子·上德》:“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左传·宣公十二年》:“舟中之指可掬也。”《礼记·曲礼》:“受珠玉者以掬。”按:由于晋军大败,中军和下军的官兵争着抢船渡河,后到的人攀船争渡,船上的人恐人多船翻,便用刀乱砍攀船者的手,结果船中的断手指竟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可见晋军兵败仓皇逃命的混乱状况。
16.萧:(xiāo肖)古诸侯国名。春秋时宋国的附庸,灭于楚。故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左传·庄公十二年》:“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左传·宣公十二年》:“冬,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
春秋公羊传宣公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