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春秋左传研究》读书笔记一--上古史之部
2020-03-24 | 阅:  转:  |  分享 
  
《春秋左传研究》读书笔记一春秋左传研究(校注本)童书业著,童教英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一、作者简介童书业(1908.05.
26-1968.01.08),字丕绳,号庸安,别号吴流、冯鸿、冯梅、章卷益、卷益、童疑。祖籍浙江鄞县,出生于安徽芜湖。史学家,古
史辨派代表,著有《春秋史》(完成于1941年)、《中国疆域沿革史略》、《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先秦七子思想》等。1908年出
生于安徽芜湖。1933年著《论语解诂》,为其治经史之始。1934年至杭州,在王季欢指导下著《版本述》,以王季欢之名发表于《浙
江图书馆馆刊》,此为其发表文章之始。1935年赴北平,在顾颉刚出任研究助理。1935年--1937年专注于古史古籍考辨,并开始
其历史地理、绘画史的研究。1937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1年--1945年辗转于各地任教。1949年历任上海博物
馆干事、历史部主任、总务部主任,并在复旦大学、光华大学等任教,开始其瓷器史、美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1948.08,历任山东大学教
授、历史系副主任。九三学社社员。注:山东大学的“八马同槽”中“八马”指陈同燮、黄云眉、郑鹤声、张维华、王仲荦、赵俪生、童书业、杨向
奎等。1961年开始作《中国美术史札记》。1965年开始作《春秋左传考证》。1967年作《春秋左传札记》。二、书籍简介《春
秋左传研究》是童书业晚年之作,“为总结本人六十岁以前全部之先秦史考证性研究”,包括《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三、目录(
一)春秋左传考证第一卷古史传说之部:(1)三皇五帝(2)太皡(3)炎帝(4)黄帝(5)少皡(6)颛顼(7)高辛(8)陶唐(9)有
虞(10)尧舜禅让(11)舜禹禅让(12)社稷(13)鲧禹治水(14)禹征三苗(15)夏启(16)羿浞代夏(17)少康中兴(18)
姜嫄后稷(19)皋陶(20)四岳伯夷(21)祝融西周史之部:(22)周之始兴(23)大伯虞仲(24)“文王受命”(25)周人灭殷(
26)周公“摄政”(27)周初封建(28)昭王南征(29)穆王巡游(30)夷王之衰(31)“国人”大起义与“共和行政”(32)宣王
“中兴”(33)西周之亡(34)周二王并立春秋史之部:(35)郑庄小霸附郑庄后春秋时郑之国势(36)所谓齐僖小霸(37)春秋初年
鲁国之(38)东迁初周之国势(39)楚之始兴(40)齐桓霸业之盛(41)狄族之强(42)召陵之盟(43)齐桓霸业之馀(楚宋争霸)(
44)晋献中央集权(45)城濮之战与晋文霸业(46)崤之战与晋襄霸业(47)晋赵盾专政(48)楚灭若敖氏(49)邸之战与楚庄霸(5
0)晋灭赤狄(51)鞌之战与晋景复霸(52)晋厉复霸(53)第一次宋之盟(54)鄢陵之战(55)晋厉集权之失败(56)晋悼复霸(
57)春秋时邾之盛衰(58)晋栾氏之亡(59)吴之始强(60)第二次宋之盟(61)子产治郑之改革(62)孔子治鲁之改革(63)春秋
后期各国政权之变化(64)陈氏专齐(65)三家分晋形势之造成(66)柏举之战(67)夫椒之战(68)黄池之会(69)越灭旲(70)
越王勾践之霸西周春秋制度文化之部:(71)宗法制与分封制(72)奴隶制(73)释“民”(74)释“国人”附释“舆人”(75)世族制
(76)爵位(77)周及中原列国中央官制(78)左右“相”(79)晋将佐(80)楚令尹司马附论秦官制(81)“国”与“都邑”(82
)“都”“邑”之别附论“乡_遂”(83)小邑(84)“县鄙"及“关”(85)楚之县制附论秦齐吴之“县”“郡”(86)晋之县郡制(8
7)书社(88)税制及其变革(89)赋制及其改革(90)力役及暴征(91)军制(92)甲士(93)车战(94)军数(95)郑之
“徒兵”(96)晋之"徒兵”附论吴越之舟战及步战(97)刑法(98)学校(99)婚制(100)卜筮(101)重人轻天思想(102)
原始民主主义思想(103)孔子之学春秋地理之部:(104)春秋时人之“天下”观念(105)“九州”(106)“成周”与“王城”(
107)春秋晋“绛都”(108)春秋秦“雍都”(109)舂秋初楚都(110)春秋楚“郢都”附论“郢都”筑城问题(111)春秋楚“鄀
都”(112)吴越最初所在及其迁都附论春申君江东都邑(113)春秋末吴都(114)春秋时巴国所在(115)春秋时北燕国所在(116
)狐附论墨合氏(117)“孟津”(118)鸟夷(119)姬姓之“戎”(120)“四裔”春秋左传考证第二卷(1)仲子问题(2《左传
》尊季氏其他证据(3)鲁东门氏夺政及失政事(4)季氏之“亡”(5)《左传》记事之下限(6)单氏取周(7)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
郑(8)滕、卫之亡(9)《左传》记秦国势(10)左氏古文经载孔子之死(11)春秋时农业为一季收成抑二季收成(12)春秋时阶级矛盾及
阶级斗争(13)春秋时与后世不同之伦理观念附录春秋经、传考异春秋左传考证后记春秋左传札记(1)皇帝(2)尧舜禅让(3)鲧禹
治水(4)夏启故事附五观(5)羿浞代夏与少康中兴(6)周人先世(7)文、武之兴(8)周公东征附摄政(9)成、康、昭、穆(10)共和
行政附国人起义(11)宣王“中兴”(12)西周之亡附周之“东迁”(13)西周官制(14)两周地方制度(15)西周税制附人口(16)
西周兵制(17)西周刑制(18)西周学制(19)西周农业(20)西周工业(21)西周商业(22)宗法、封建之制(23)天子、诸侯、
大夫、士(24)庶人、工、商(25)奴隶(26)宗教(27)郑庄小霸附郑国之强(28)晋之分裂与统一、强大(29)秦之东征(30)
楚之兴起(31)戎、狄迁徙(32)齐、鲁争衡(33)齐桓霸业(34)宋襄图霸(35)晋文、襄霸业(36)秦穆霸西戎(37)楚庄霸业
(38)晋厉、悼复霸(39)楚灵争霸(40)吴、越之兴(41)柏举之战(42)携之战(43)越王勾践称霸(44)晋诸卿兴亡(45)
齐国、高、崔、庆、陈诸氏兴亡(46)鲁三家兴衰(47)郑七穆兴衰(48)宋公族兴衰附墨氏起源(49)卫卿族兴衰(50)周卿族兴衰(
51)楚、秦、吴、越公室之强(52)附论季氏之亡、戴氏篡宋、子南劲取卫、单氏取周(53)春秋地理问题(54)春秋官制之变(55)春
秋时县、郡之制(56)春秋时税制之变附人口(57)春秋时兵制之变(58)春秋时刑制之变(59)春秋时学制之变(60)春秋时农业之兴
附录《春秋左传》作者推测(61)春秋工业之兴(62)春秋时商业之兴附官私借贷(63)宗法、封建之变(64)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地位之变迁(65)庶人、工、商地位之变迁及“国人”起义(66)奴隶地位之变迁(67)春秋婚制、家庭(68)春秋时宗教之变(69)重
人、重民思想(70)孔子与六经附录《春秋左传》作者推测(四)春秋左传札记续(1))少皞与契(2)丹朱与驩兜(3)皋陶与伯夷附
许由(4)太伯、虞仲为虞祖(5)太伯、仲雍所奔“荆蛮”(6)鸟夷(7)姬、姜与氐、羌(8)东周初王室之渐衰(9)周政下移(10)陈
氏得政考(11)春秋时邾国盛衰(12)春秋时巴国所在(13)春秋时北燕国所(14)春秋时濮族所在(15)春秋时之“国”(16)春秋
时之"县鄙”(17)春秋时出征兵数与全国兵数比例(18)春秋时宋、秦兵力推测(19)春秋时文武不分职及文武分职之萌芽(20)春秋时
谷禄制度之兴(21)“国人”成分分析(22)春秋末“国人”力量(23)春秋时农业收成有无二季推测(24)“百工”一辞分析(25)春
秋时下级贵族之经商(26)“小臣”身分(27)仲子(28)息妫(29)元妃(30)春秋时之学问(31)《左传》记秦国势之预言(32
)《左传》记滕亡之预言附录周代谥法第一卷古史传说之部三皇五帝--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昭十二年)童案:旧说或以三坟为三皇之
书,五典为五帝之书,其说刻可疑。三皇五帝说在《左传》时尚未完全形成。“三皇五帝”之称始见于《周礼》(战国后期作品)等书。皇帝在战国
以前只是形容词及副词,偶亦用作动词,或用为人名,绝无用作一种阶位之名称者。战国以后,本用以称上帝之“帝”字,已用作人王之位号,遂改
用训"美”训“大”,而又惯用作天神之形容词之“皇”字以称上帝,至战国后期,皇”亦化为人王之称,于是有三皇之说。秦王政统一中国后,
以“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合为统一帝国之天子之称,遂曰“皇帝”。……“五帝”之说当起于五方帝,而五方帝之说则起于五行。
……“五行三正”即“五帝三皇”说之哲学背景也。……三皇五帝之说忽神忽人,此等固介于神人之间之传说中人物也。至至“三坟”“五典”之
书与“三皇”“五帝”究竟有无关系,尚待详证。注释:晋杜预注:“皆古书名”。注释:“三坟”是当时占卜祭祀后埋藏于地下回归神灵的书;“
五典”是置于供案上祭祀祖先神灵的书;“八索”是结绳记事的书;“九丘”指堆放起来供王和有关大臣随时阅读查考的书。或形成于殷商时代,流
传于西周时(一定范围内),至春秋倚相时已趋于灭绝。(见靳青万《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05年第2期)注释:五帝说形成于战国,最早的三皇说见于秦始皇时,确立于西汉晚期。三皇五帝的连称,见于《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外史
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太皞--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僖二十一年)童案:喾古或作诰(《
管子?侈靡》篇、《史记?三代世表》),太皞或作太皓(《楚辞?远游》)、太浩(《淮南子?览冥》),盖太皞即帝喾,而少皞即契。太皞风姓
之“风”,即“凤”(甲骨文及古书中均有证)。少皞之立,凤鸟适至(昭十七年),二皞之世必相继(崔述已有此说)。至以太皞为伏羲,则
为晚出之说,不足信,前人已辨之矣。注释:1.太皞=帝喾,少皞=契。2.皞[hào],喾[kù]。炎帝--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
名。(昭十七年)童案:炎帝非即神农,前人已有辨证。炎炎帝本为天上之赤帝,赤、火色,故“以火纪”,“为火师而火名”。炎帝为姜姓之袓,
而黄帝则为姬姓之祖。《晋语》云“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
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盖姬姜本为一氏族或一部落之分化,互相斗争,互相团结。姬姜世通婚姻者,以其已分为二氏族也。注释:1.炎帝≠神
农。2.炎帝本为赤帝。3.黄帝姬姓,炎帝姜姓。4.姬姜世代通婚。注释:黄帝姬姓说最早记载见于《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于有嬌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4)黄帝--遇黄
帝战于阪泉之兆。(僖二十五年)童案:黄帝之名始见于陈侯因齐敦铭……此黄帝本为虞帝之确证。邹衍……作“终始大圣之篇”……黄帝之人王化
盖始自战国中叶……古“皇帝”本指上帝……注释:敦[duì],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盛放黍、稷、稻、梁等作物。注释:陈侯因齐敦为著
名的“陈侯四器”之一,器主即陈侯午之子齐威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及《六国年表》称“田齐”,《战国策?赵三》作“婴齐”。陈侯
因齐壁内铸铭8行79字,其中有“高祖黄帝”铭文。此器制于陈侯因齐即位初年,据徐中舒考证约前375年所制,属战国中期偏早器。注释:田
齐先祖在早期文献记载中为颛顼(庄公二十二年、昭公八年)、妫姓(隐公三年),出土材料中陈侯簋[guǐ]、陈侯鬲[lì]、陈侯鼎、陈侯
壶、陈侯匜[yí]等陈为妫姓,均与黄帝或“一父四母十二姓”黄帝后裔无关。(5)少皡--我高祖少皡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
鸟师而鸟名。(昭十七年)童案:《世本》:“少昊名契”(《路史》注引),《潜夫抡?五德志》:“少皞……始作书契”,则少皞即殷祖契。…
…据《史记?五帝本纪》及《殷?本纪》挚、契皆帝喾子,挚、契本一人传说之分化,而帝喾亦即太皞也……《史记?秦本纪》……秦本淮夷支族
,故亦有东方鸟图腾之神话也。注释:1.少皞=契。3.契[xiè]。(6)颛顼--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
…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昭八年)童案:昭十年云“陈,水属也”
。盖颛顼者北方之帝,亦即水帝也。…《庄子?大宗师》:“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则颛顼即高阳,亦即天帝也,故居于天上之“玄宫”(北方之
宫)……昭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则有虞氏最初的发祥地或在后来卫都之帝丘(濮阳)”“岁在鹑火,是以卒灭”,则颛顼氏曾灭
亡。至有虞而夏兴乎?神话之中有人话,人话之中有神话,半神半人之古史,亦为各民族之所同也。注释:1.颛顼=北方之帝=高阳(天帝)。2
.颛顼为神五帝之一,亦为人五帝之一。3.有虞氏出自颛顼。4.颛顼[zhuānxū]。注释:据《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
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颛顼氏有不才子……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此颛顼≠高阳(人五帝?)。注释:据《国语?楚语》观射
父云:“古者民神不杂。……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
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
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
,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颛顼(人五帝)有绝地天通之功。(7)高辛--昔
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
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
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
则台骀汾神也。(昭元年)童案:高辛氏旧云即帝喾……此高辛氏之二子阏伯实沈,盖即商夏之祖……左氏此文以商人因阏伯,唐人因实沈。阏伯者
辰之神,商人居商丘,即因此辰星之分野。实沈可能即夏祖鲧,所谓“入于羽渊”者也。唐之后裔因汾水夏虚立国,居参星之分野,至周初而灭,
晋国即建于此……少皞实即商祖契,其裔子昧“为玄冥师”殆即商祖冥,所谓“冥勤其官而水死”,故其后裔台骀有为汾神之说。至阏伯实沈之“
不相能”似为夏商二族交争之历史在传说中之反映,古史传说往往相混而难于清理,此亦其一,姑为说如此。……盖有娀(即舜妻二女之分化)、有
仍、荀虞、岷山等二女故事,皆古代氏族群婚制之残迹,而春秋时“轾娣从嫁”之制,亦即贵族男子片面之群婚制也。注释:阏[è],娀[sō
ng]。注释:十二次对应于十二月和十二辰,相当于西方的十二宫,分别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沉、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
火、析木,十二次说约出现于秦汉之际,先秦文献习惯于使用九野。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星部地名》《史记?天官书》《汉书?地理志》《汉
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州郡躔次》《乙巳占》“分野”等文献。实沈为十二次之一,对应西方白虎,但在上述文献中分野的对应关系有所
差别,其中《淮南子》曰:“实沈,訾鱅、参,赵。”注释:“参商”指的是参星与商星(辰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比喻彼此对立,不能相
见,有距离。(8)陶唐--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务。今夫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襄六年)童案:此“陶唐”旧说为夏,
非是……考《诗》《书》(周书)唯言“三代”……最前之朝代为夏周人于夏之早世情形似已不甚明了,故言殷之兴能历举其先祖(如《书?无逸》
《君奭》),而于夏则除末世之桀外,唯作空泛之辞,而不能举具体代表人物及史事……盖周初人以夏为最前之朝代,故称中国为“夏”,且以自称
(周托先于夏,自称“有夏”,见《立政)……至墨子书始有称"虞夏商周”者(《明鬼下》《非命下》),然言尧舜仍以属之三代”之中……或尧
舜之代号古亦称之为“夏”而其国号为“虞”,故先秦古书常以尧舜统属于“有虞氏”……“陶唐”与“唐”之名始见《国语》、《左传》……盖为
古国,至周初始最后灭亡,其地即在夏虚……或尧为唐帝、唐虞为相续之二代之说开始确立于战国中叶,至汉代尧为唐帝之说已成普通常识……“帝
尧陶唐氏”一全名始见《世本》《史记》因之,至伪《孔子家语》……于是“四代”又变为五代矣。所谓颛顼、帝喾、尧、舜、太皞、少皞等人,可
能均为各氏族部落酋长之先祖,但因古代部落对先祖之崇拜至后来往往与上帝之崇拜混而为一,此等人果本为人而神化与?抑本为神而人化与?
现时尚难审定,总之为古代神话传说中半人半神之伟人而已……而“帝”之一字确本为上帝之称(最初盖为部落祖先神之称),借为人王死后之号
,则后起之事。……以丹朱为尧子,似为后起传说……《皋陶谟》则云“无若丹朱傲”……丹朱确即欢兜也,在原始传说中并非尧子。注释:《国语
?晋语》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注释:《世本》(《书》正义引《帝繫》篇)曰:帝
尧陶唐氏,伊祁姓。(9)有虞--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之陈,
以备三恪。(襄二十五年)童案:……其地当本在春秋时邻晋之虞国……则有虞氏在殷周之际盖为一小“国”而妇附于周者也。此后其族长入为周
之陶正……所谓“三恪”者,虞夏商三代之后……其实虞盖夏时一氏族或部落耳……虞夏虽同出黄帝颛顼,而又为相互通婚之二氏族,盖一部落(
由胞族扩大而成)中分化之二氏族,犹姬出于姜(姜嫄),本为一部落或胞族所分化之二氏族,而世通婚姻之例。注释:二王三恪是是魏晋南北朝到
隋唐五代时期,对前代王朝末代帝王及其后裔的特殊称号,二王三恪称号来源于周武王灭商后,封夏之后裔于杞(封爵为公),封商之后裔于宋(
封爵为公),封舜之后裔于陈(封爵为侯)。(10)尧舜禅让--舜臣尧……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
也。……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文十八年)童案:此为儒家所传尧舜禅让传说之较早者。禅让传说似本为古代氏族社会酋长选举制度在后世传说
中之反映……尧舜禅让传说正式起于何时,今已难考(《论语?尧曰》篇晚出),然墨家始盛称之。注释:“尧舜禅让”是古代君位更替、改朝换
代的一个理想政治模式,但“禅让”说在先秦文献中存在分歧,持肯定态度的是主流。肯定者如?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
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如?论语?尧曰?简括尧舜禹相继举禅云:“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
永终,’舜亦以命禹。”怀疑者如《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https://baike.b
aidu.com/item/%E9%9F%A9%E9%9D%9E%E5%AD%90/15640278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
,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如《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2%
E9%80%9A史通》(引《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B2%E5%86%A2%E7%
90%90%E8%AF%AD汲冢琐语)》“舜放尧于平阳”,如《https://baike.baidu.com/item/%E5%
8F%B2%E8%AE%B0%E6%AD%A3%E4%B9%89史记正义》(引《https://baike.baidu.com/i
tem/%E7%AB%B9%E4%B9%A6%E7%BA%AA%E5%B9%B4竹书纪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
,使父子不得相见也。”(11)舜禹禅让--舜之刑也殛鲧,其举也兴禹。(僖三十三年)童案:《晋语》同有此文。尧舜禅让为较早之传说……
禹之有天下由于征有苗之证。舜禹禅让之说始明见于《孟子》,崔述《唐虞考信录》中已疑之(卷四),《论语?尧曰》篇谓“舜亦以命禹”,崔述
亦疑此文(卷二)。注释:《国语?晋语五》曰“舜之刑也殛鲧,其举也兴禹”。注释:崔述(1739-1816),字武承,号东壁,清朝著名
学者,清代疑古思潮的集大成者。著有《考信录》,主要包括《考古提要》、《夏考信录》、《商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
孟子事实录》等。顾颉刚的层累说及古史辨就受其影响,顾颉刚评价崔述的《考信录》是“一部极伟大又极细密的著作”,但存在两个令人“不满意
”之处。第一,崔述“著书的目的要替古圣人揭出他们的圣道王功,辨伪只是手段”。第二,崔述相信“经书即是信史”,于是“他要从古书上直接
整理出古史迹来,也不是妥稳的办法”。(12)社稷--社稷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
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昭二十九年)童案:……“禹”字或从“土”(叔夷钟铭),后土即“后社”,犹言
“后稷”,本为职名。“句龙”即“禹”字形义之引伸(“禹”为有足之虫类,据近人考证确是龙螭之属),则“句龙”即“禹”自甚可能。……
共工亦即鲧也共工”二字为“鲧”字之缓声,“鲧”字为“共工”二字之急音……凡此种种,皆可证二人确为一传说之分化。注释:“社稷”一
词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朝廷。注释:叔夷钟是春秋晚期齐器,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土于青州临淄齐故城,共同出土的还有叔夷镈。镈与
钟的铭文大致相同,镈的铭文有493字,钟共有十三器,铭文分布十三器中。铭文记录了叔夷受齐侯之命灭莱的史实。关于叔夷钟的断代,有两种
意见:一是齐灵时器,主此说者有郭沫若、杨树达、陈梦家、白川静等;一是齐景公时器,主此说有周昌富。(13)鲧禹治水--见舞大夏者,
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襄二十九年)童案:此以“太夏”为禹所作之乐,可为禹为夏之始王之证。所谓勤而不德主要指治
水事。相传禹治水之方与鲧不同,鲧堙洪水而禹主疏道,然此非原始之传说也。禹治水之事见于《诗经》与《周书》,只言其“甸土”“敷土”“
平水土”,而未明言如何从事。读《山海经》、《天问》及《淮南子》等书,始知禹所用之治水方法与鯀相同,为“堙”“填”……墨子始盛称禹之
疏水(《兼爱中》),《周语》遂谓共工“壅防百川,堕高堙卑,以害天下”,有崇伯鲧则“称遂共工过”,伯禹与岳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
,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亦以疏导为主矣。自此以后,鲧之治水方法始渐由“堙”而变成“防”--筑堤,鲧防洪水而失
败,禹疏洪水而成功,遂成为公认之“史实”。此则战国时水利工程兴盛,水利经验渐富之结果也。鲧禹之传说大概起于古代西方民族……注释:《
山海经?海内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注释: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xǔ],西
周中期青铜器。2002年5月发现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现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上有铭文
98字,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
下。用厥邵绍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吁明经齐,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
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14)禹征三苗--于是乎虞有三苗。(昭元年)童案:此文可见虞代有三苗为患,故禹征伐之,遂代虞而为
天子。虞、夏于三苗有涉,则三苗似为中原民族或中原西部之民族,旧以为今苗族,恐非。注释:三苗≠苗族。注释:有关三苗的来源,学术界一般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三苗来自九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三苗原来就是居住在江汉平原的土著居民。注释:三苗来自九黎说--《国语·楚语下
》:“及少皞之哀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揉,不可方物。……颛项受之,乃命南正莺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
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注释:屈家岭一石
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于长江流域的一种不同于黄河流域的、自身有连续发展序列的文化系统,西至长江三峡,东至鄂东,北至伏牛山麓,
南至洞庭与鄱阳两大湖间,与三苗的活动范围基本吻合。(15)夏启--夏启有钧台之享。(昭四年)童案:此处以夏启与商汤、周武、周成、周
康、周穆等并列,称为“六王”,又与齐桓、晋文“二公”并举,则在《左传》中启自为贤王。然观《墨子》书则启为“淫溢康乐”“天用弗式”之
昏主(《非乐》篇引《武观》),《山海经》……《古本竹书记年》……则启为好乐之主。……“太康”“少康”疑皆启之分化,“启”“开”古音
同,“开”“康"双声,“不恭”即“康娱自纵”与“淫溢康乐”,“五子家降”即“五子用失乎家巷”之变……《逸周书?尝麦》:“其
在启之五子……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亦即言“五子”之乱,此夏代初乱之故事也。“五子”在儒家传说中亦称“五观”。《楚语》:“启有五
观”,以启为贤王而有“奸子”,“五观”盖即《墨子》中之“武观”,《韩非子》亦谓“启有五观”,以为“五王之所诛者,皆父子兄弟之亲”
,则五观有被启所诛杀之说。左氏昭元年谓“夏有观扈”,“观扈”疑即“五观”之倒文,“扈”即“五”,于是“五观”化为夏之二敌国,《甘誓
》载启征有扈氏之事(据《吕氏春秋?先已》篇、书序、及《史记》解释),《逸周书?史记》谓“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
《后汉书?郡国志》:“卫……本观故国,姚姓”,则观扈二国皆非夏之同族。《古本竹书纪年》:“启征西河”(《北堂书钞》引),西河为卫
地,“启征西河”即征观国也。汉代又有有扈为夏同姓、启之庶兄之说(《书》正义引《世本》、《史记?夏本纪》、《淮南子?齐俗》篇注),
可见“扈观”与“五观”之混淆。然在《墨子》中则以伐有扈为禹事,称“甘誓"亦为“禹誓”(《明鬼》,参见《庄子?人间世》、《吕氏春秋
?召类》篇、《说苑?政理》篇)。《天问》以启之得位为不正(“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战国?燕策》谓“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启
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史记?燕世家》略同),《汉书?律历志》引张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此即《天问
》“启代益作后”之注脚。《古本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暂传》),然在儒家传说中则启变为贤王,其恶事乃归于所谓“
太康”。太康、仲康兄弟始见《史记?夏本纪》(但臣瓒引“波冢古文”已有“太康居斟鄧”语,尚有可疑〉。《书》序:“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
于洛讷,作五子之歌”,此“五子”盖即“五观”,太康兄弟五人即“五子”(参见《潜夫论》、《楚辞》王逸注、《汉书?人表》、《国语》韦注
等),洛讷者观地(《国语》韦注),故曰五观。自《伪古文尚书》改“昆弟五人”为“厥弟五人”,五子遂在太康之外矣。《北堂书钞》等引《世
本》“少康作秫酒”《书》正义引《世本》“杜康造酒”,“杜(夏)康”即"少康”(见《说文》),可见少康原名“夏康”,即夏启(开)之化
身也。《太平御览〉〉等引《世本》“少康作箕帚”箕帚为妇人用物,此等传说皆可怔少康既好酒又好女色,亦为不贤之主,“少康"见于《楚辞
》(并有“有虞二姚”故事),但附丽有神话,王逸《天问》注有“少康灭斟寻氏”语,王氏作此注时似未见《左传》所载“少康中兴”故事。“
钧台”即“天台”(天日大钧,故称"钧天”),《归藏》(《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有启享神而上钧台之说,又有“作璿台”之说,璿台”即"钧
台”,启之“钧台之享"或即“宾天”之说之人话化乎?此外启又有作九鼎之说,见《墨子?耕注》篇,《左传》谓九鼎为“夏之方有德”之时
所铸,或与墨家之说相近。至禹造九鼎之说则晚起于汉世,始见《史记?封禅书》等。注释:1.启=开。2.启=太康=少康=杜康,太康、
少康皆启之分化,太康恶而少康贤。3.五子=五观=武观。4.钧台=天台=璿台。5.禹造九鼎说晚于启有作九鼎说(《墨子?耕注》)。(1
6)羿浞代夏--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
。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
,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成诈伪而不德
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
,失人故也。(襄四年)童案:此段夏代逸史自古以来颇有怀疑之者。第一,本文与上下文“首尾横决乃与初言不相应会”。第二,《晋语》有同样
文字,独无此段逸史,且只作和戎三利,不作五利,亦无谏悼公“好田”语,更无悼公悔过举动。《左传》中不可通之点在《国语》中均无之,则《
国语》所载似近晋史原文,而《左传》此节文则经过后人窜改。第三,《山海经?海内西经》称“海内昆仑之虚……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
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巖”,《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羿之地位甚高,且似为“仁人”,有“去恤下地
百艰”之功。《淮南子?本经》更载尧使羿去除百艰之具体事实,彼甚至以为尧之得为天子由于能任羿。又《氾论》羿除天下之害,而死为宗布”
。惟《天问》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此虽与《山海经》《淮
南子》相近,然已有不满羿之辞,并言浞杀羿之事。《淮南子?览冥》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疸娥窃以奔月”事,即《天问》所谓“安得夫良
药,不能固臧”者。《离骚》则云“羿淫游以秩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所言始与左氏此节文相合。然射封狐(即
封豕之变)本为羿之功,即去“百艰”之一,在此则变成羿之罪。《山海经》等书叙羿事于禹之前,为尧时人,《楚辞》则以为夏时人(《天问》
叙羿事于启事之后,《离骚》叙羿事于启后五子事之后)。儒家则言“羿善射,募(浇)荡舟,俱不得其死然”(《论语?宪问》,参见《盐铁论
?论舊》),孟子谓羿为其弟子逢蒙所杀(《离娄》),然《荀子》等书尚多称羿之善射,或以羿为不止一世,或言其“作弓”(《墨子?非儒》
、《孟子》、《庄子》、《荀子?君道》、《解蔽》、《儒效》、《王霸》、《正论》、《吕氏春秋?勿躬》、《具备》、《韩非子?守道》、《
用人》、《外储说左上》、《问辩》、《难三》、《说林下》、《胡非子》、《管子》、《淮南子》、《史记》等),但至少在《墨子》中羿似犹
为善人而非“小人”,左昭二十八年载有穷后羿灭“封豕”,而“封豕”为人,乃乐正后夔之子。《随巢子》又以羿为幽厉时人(《太平御览》八百
零五引)。《淮南子》言羿死于桃掊,《山海经?西山经》有“有穷鬼”之名。羿之故事各书所载多矛盾,且多有神话色彩,他书所载浞之故事亦有
神话色彩,安见《左传》此节故事为可信。第四,羿代夏政,年不能太少,假定为三十岁。寒浞为伯明氏之谗子弟,为羿所收,其年当较少,假定为
二十岁,至为羿之相亦当在三十左右,杀羿而因羿室,生浇及殪,浇长大能用师灭二国,且灭夏后相,年似亦不能在三十以下,则此吋浞之年岁至
少为六十岁左右。浇灭相后,相之遗腹子少康长大,能娶妻复兴夏室,其年亦至少三十,则此时浞已九十左右。少康之子后杼能助少康中兴,至少
年已在二十左右,则浞之年寿已在一百以外。靡之年寿当与浞相近,浇證之年寿亦大,何以此段夏史中人物皆长寿,得无有“不合人年”之嫌乎?注
释:鉏[chú],髡[kūn],尨[máng]圉[yǔ],浞[zhuó]悛[quān],浇[ào],豷[yì],慝[tè
]。(17)少康中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甚浇能戒之,浇使椒
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
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哀元年)童案:此段文字与襄四年文相应,前人亦有疑之者。……他书引《古
本竹书纪年》者,有涉及羿浞篡夏少康中兴之文,然此或有引误,或是引者增饰,亦或《古本竹书纪年》经过传写,中有增窜文字(根据前人圮载,
显有此种痕迹,原书既亡,引文不能作为强证。然吾人观察左氏襄四年及哀元年本节文,觉其文字颇古,不类汉人之作。且其中多有神话残迹,且有
可以印证氏族制之处,未必此两段文字即为东汉人影射王莽篡位光武中兴故事所造,求提高并巩固《左传》之地位者。可能此类故事本为楚地
传说,有神话及史事流传于楚地而为《左传》者叛采,加以増饰,而成今左氏中此两段文字。至于先秦西汉书所以极少言及此故事,则因三代史事多
为“邹鲁缙绅先生”所传,楚地传说为其所忽。汉初人之学识本极浅陋(遭秦灭学之故),例如《史记?周本纪》言“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
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黾”,西周都丰镐,在今日为常识者,在汉初学者
竟为考证辩论之资,则彼时之人知识之陋可知。其不知或不注意羿浞篡夏少康中兴等逸史,亦并不足怪也。注释:邹鲁为孔孟故乡,后因以“邹鲁”
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借指孔孟。缙绅先生:指的是古代担任文书或管理职事的人。注释:邹鲁并称始于《庄子?天下篇》:“其在于《诗
》《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18)姜嫄后稷--鲁颂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
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先帝也。(文二年)童案:此以后稷为出自上帝,即天之子也。然祖与帝仍有别,《诗?生民》……《鲁颂?阎宫》……一
西周,一春秋鲁国之诗,大体相应,皆说明后稷有母无父,父即上帝。考各民族之上帝本起于部落神(亦即最早之祖先),至阶级社会形成时,乃变
为上帝,如希伯来人之部落神耶和华演变为上帝也。夏祖鲧禹出自颛顼,商祖契出自帝喾,颛顼帝喾皆由部落神变为上帝。周人后起,且文化较低,
其部落神之名今已不传(后假商祖帝喾为祖),成为上帝时恐即黄帝(即“皇帝”),故古书特著黄帝姬姓,以与姜姓之炎帝(赤帝)对抗。尧或
即颛顼,舜或即帝喾,舜之代尧或即商之代夏。据此,则最早之人王帝皆起于部落宗神转化成之上帝。周族后起,欲拉长其世系,故曲解后稷为世
官之名,其实不可信。周人与夏人或本有关系,故周人自称为“夏”,其社稷神即禹稷。“禹平水土”“稷降播种”,然农业必依水土,故以后稷为
“缵禹之绪''。《论语》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楚辞》称“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则禹亦事农业,此与"社,田主也”之说相当,然主要
之农神仍为稷。周人未必自始即为农业部落,而农业兴起后即以农神后稷为先祖,其真正之始袓或为不窋,故曰“文武不先不窋”也。注释:后稷在
文献中或指周族祖先弃,或指主管农业的官员。注释:后稷与不窋之间的世系关系,据《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
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为父子关系。而司马迁父子说历来争论不休,且否定者居多,如清·戴震《周之先世不窋以上阙代系
考》。(19)皋陶--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文五年)童案:皋陶盖为淮夷族之祖,亦东方民族之祖先神也,《
鲁颂》“淑问如皋陶”可征。如皋陶即《史记?秦本纪》之大业,则亦玄鸟陨卵所生者,为东方淮夷之宗神审矣。注释:皋陶[gāoyáo],
相传其“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尚书·皋陶谟》),用独角兽獬豸治狱(《论衡》),被尊为中国司法鼻祖。注释:杜注曰“庭坚,即皋陶字。
”《史记·正义》解曰“皋陶,字庭坚”。(20)四岳伯夷--夫许,大岳之胤也。(隐十一年)童案:庄二十二年“姜,大岳之后也。”齐、许、申、吕及姜戎氏等皆四岳之后(襄十四年姜戎子驹支曰“谓我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亦即太岳之后,四岳即太岳。汤师中以为太岳即许由,宋翔凤又以为太岳即伯夷,亦即许由。(《尚书略说》)。《郑语》:“姜,伯夷之后也”,知伯夷即太岳与四岳。章太炎又以许由为即皋陶,盖“许古读如虎,虎古通作皋(皋比即虎皮),繇、由、陶声并幽类,《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或在许”。《墨子?尚贤中》:“若天之所使能者谁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何以知其然也?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乃名(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降)播种,貌殖嘉谷。三后成功,惟假(殷)于民。”《史记?殷本纪》引《汤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文义与《吕刑》同,“三公”即三后”。观《吕刑》与《汤诰》、《墨子》,则皋陶即伯夷矣。伯夷“折民惟刑”,皋陶亦掌刑法,更有为一人之可能。惟伯夷四岳传为西土姜族之祖,而皋陶则传为东方夷族之祖,此尚有可疑者。岂东西族交通后,因婚姻上母系父系关系之交错而致传说混淆欤?注释:四岳=太岳=许由=伯夷=皋陶。(21)祝融--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僖二十六年)童案:祝融为楚远祖,或以为即鬻熊,疑非。《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徳,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又云,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盖祝融为火神,亦即日神也。《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此似为较原始之开天辟地神话,谓开天辟地者为太阳神也(此神话与埃及神话相近)。《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下地”,于是天地之交通绝矣。注释:鬻[yù]。注释:据文献记载,楚人始祖或谓高阳(《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或谓颛顼(《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或谓祝融(《左传》僖二十六年)。据《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祝融,其功大矣”,《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则祝融即重黎。而重/黎为颛顼时南正/火正,颛顼有有绝地天通之功(《国语·楚语》),故楚尊颛顼为祖。颛顼即炎帝,炎帝为火正。上述中,颛顼(炎帝)是楚人文始祖,祝融、鬻熊是楚祭祀之祖,祝融为远祖,鬻熊为近祖。注释:《左传·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虚也。”五帝时代的祝融部落处今河南新郑一带。附拓展阅读:1.杨宽《上古史导论》;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1页共7页
献花(0)
+1
(本文系意外之外9dv...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