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三十二章.皮肤附属器疾病
2020-03-29 | 阅:  转:  |  分享 
  
第三十二章皮肤附属器疾病

考点复习:

一、痤疮

1.病因及发病机制痤疮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皮脂腺主要受雄激素调控,青春发育期后雄激素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活动增加。皮脂为毛囊内正常寄生菌如痤疮丙酸杆菌、卵圆形马拉色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的生长提供物质基础。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并可产生一些低分子多肽。游离脂肪酸可刺激毛囊壁引起炎症,同时可刺激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增生及角化过度,使皮脂分泌受阻、排泄不畅淤积而产生粉刺。游离脂肪酸和这些低分子多肽可趋化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后者产生的水解酶可使毛囊壁损伤甚至破裂,毛囊内容物溢入真皮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出现从炎性丘疹到囊肿的一系列皮损变化。部分患者的发生还与遗传、免疫、使用化妆品、饮食刺激和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表现在痤疮的家族性聚集、暴发性痤疮或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痤疮发作等。2.分型及临床表现(1)度(轻度):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2)度(中等度):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3)度(重度):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4)度(重度~集簇性):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3.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发病年龄,结合典型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本病应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进行鉴别。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好发于成年人,皮损主要为半球形丘疹或小结节,呈暗红色,玻片按压时可显出果酱色小点,对称分布,皮损在下眼睑往往融合成堤状。4.治疗治疗原则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及调节激素水平、酒渣鼻1.临床表现(1)红斑期:面中部(特别是鼻部、两颊、前额、下颏等)发生对称性红斑,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外界温度突然改变及精神兴奋时更为明显,红斑初为暂时性,反复发作后持久不退并出现浅表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常伴毛囊扩大、皮脂溢出等;自觉灼热。持续数月至数年后逐渐加重。(2)丘疹脓疱期:在红斑基础上成批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的丘疹、脓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鼻部、面颊部的毛囊口明显扩大。病情时轻时重,皮损常此起彼伏,可持续数年或更久。(3)鼻赘期:病期长久者,鼻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导致鼻尖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结节状隆起(鼻赘),表面凹凸不平,毛囊口明显扩大,皮脂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显著扩张。从红斑期发展至鼻赘期常需数十年,几乎均为40岁以上男性。2.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一般诊断较容易。本病需与寻常性痤疮、脂溢性皮炎、糖皮质激素性皮炎等进行鉴别。面部长期外用含氟糖皮质激素也可造成毛细血管扩张及口周皮炎等与酒渣鼻皮损相似的改变,根据长期用药病史,潮红充血性皮损较稳定,无阵发性加重等特点与之鉴别。、男性型秃发症临床表现多累及男性,常在20~30岁发病。男性最初表现为前额两侧头发变为纤细而稀疏,并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向后退缩,头顶头发也可脱落;随着秃发的缓慢进展,前额变高形成“高额”,进而与顶部秃发区域融合,严重者仅枕部及两颞保留少量头发,脱发处皮肤光滑,可见纤细毳毛生长、斑秃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皮损为突然发生的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0cm、数目不等、境界清楚的脱发区,皮损区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和瘢痕;进展期脱发区边缘头发松动,很容易拔出(轻拉试验阳性);拔出的头发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毛干近端萎缩,呈上粗下细的“惊叹号”样;如皮损继续扩大、数目增多,可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的斑片。多数患者发病3~4个月后进入恢复期,局部有毛发长出,最初为细软色浅的绒毛,逐渐增粗、变黑,最后恢复正常。约50%患者可复发,多为早年发病、病程长、脱发区域广泛者;头皮边缘部位(特别是枕部)毛发较难再生;少数全秃和普秃患者病程可迁延多年。2.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容易诊断。本病应与假性斑秃及头癣进行鉴别。假性斑秃是一种炎症性瘢痕性脱发,常继发于头皮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等炎症性皮肤病,秃发部位皮肤萎缩变薄,毛囊口消失,秃发区境界清楚。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