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安全对策措施
2020-04-06 | 阅:  转:  |  分享 
  
安全对策措施主讲人2020.4目录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制定原则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目录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和制定原则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危害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危险和危害处置危险和有害物,降
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直接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2生产设备本身应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任何事故和危害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
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1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预防或减弱技术措施34当间接安全
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或实施时,须采用安装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或紧急撤离危险场
所。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和危害的发生,则应采用制定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以及发放个体防护用品等措施
来预防或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制定安全技术对策措施的原则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危险、有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化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确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技术措施,预防危险、
危害的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等。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采用局部通风排毒装
置等。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等。当操作者失误设备运
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
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评价中提出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后
果,提出对策措施。对策措施应在经济、技术以及时间上是可行的,是能够落实和实施的。要尽可能具体指明对策措施所依据的法规、标准,说明
应采取的具体的对策措施,以便于应用和操作。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安全法规、标准和指标为依据,结合评价
对象的经济、技术状况,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与工艺装备水平相适应,实现经济、技术与安全的合理统一。安全对策措施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
。安全对策措施应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安全设计规定的要求,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设计规定的要求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目
录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厂址及厂区平面布局的对策措施选址时,除考虑建设项目的经济性和技术的合理性,并满足工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外,在安
全方面应重点考虑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和企业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影响。项目选址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操作要
求、使用功能需要和消防及环保要求的同时,主要从风向、安全(防火)距离、交通运输安全以及各类作业和物料的危险危害性出发,在平面布局方
面采取对策措施。厂区平面布局防火、防爆对策措施从理论上讲,对于使可燃物质脱离危险状态或者消除一切着火源这两项措施,只要控制其一,
就可以防止火灾和化学爆炸事故的发生。但在实践中,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或某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仅采取一种措施是不够的,往往需要采取多方
面的措施,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程度。另外,还应考虑其他辅助措施,以便在万一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时,减少危害的程度,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这些都是在防火防爆工作中必须全面考虑的问题,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空气、强氧化剂)、引燃能源(明火、撞击、
炽热物体、化学反应热等)同时存在;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与引燃能源同时存在。防止可燃可爆
系统的形成为防止可燃物与空气或其他氧化剂作用形成危险状态,在生产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和控制,利用不燃或难燃物料取代可
燃物料,不使可燃物料泄漏和聚集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其次是防止空气和其他氧化性物质进入设备内,或防止泄漏的可燃物料与空气混合。加强密闭
通风排气惰性化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在工艺上可行的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少用可燃可爆物质,如用不燃或不易燃烧爆炸的有机溶剂(
如CCl4或水)取代易燃的苯、汽油,根据工艺条件选择沸点较高的溶剂等。取代或控制用量为防止易燃气体、蒸气和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
爆炸性混合物,应设法使生产设备和容器尽可能处于密闭状态;对具有压力的设备,应防止气体、液体或粉尘溢出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真空
设备,应防止空气漏入设备内部达到爆炸极限;开口的容器、破损的铁桶、容积较大且没有保护措施的玻璃瓶,不允许贮存易燃液体;不耐压的容器
不能贮存压缩气体和加压液体。为保证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在厂房生产环境中的浓度不超过危险浓度,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气措施。在防火
防爆环境中对通风排气的要求应从两方面考虑,即仅易燃、易爆的物质,其在车间内的浓度一般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4;对于具有毒性的易燃、易
爆物质,在有人操作的场所,还应考虑该毒物在车间内的最高容许浓度。在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中充入惰性气体,可降低氧气、可
燃物的百分比,从而消除爆炸危险性和阻止火焰的传播。消除、控制引燃能源尽量避免采用明火,避免可燃物接触高温表面对于易燃液体的加热应
尽量避免采用明火。如果必须采用明火,设备应严格密封,燃烧室应与设备分开建造或隔离,并按防火规定留出防火间距。在使用油浴加热时,要有
防止油蒸气起火的措施。在积存有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管沟、深坑、下水道及其附近,没有消除危险之前,不能有明火作业。应防止可燃物散落在高温
表面上;可燃物的排放口应远离高温表面,如果接近,则应有隔热措施;高温物料的输送管线不应与可燃物、可燃建筑构件等接触。避免摩擦与撞击
摩擦与撞击往往成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如:机器上轴承等摩擦发热起火;金属零件落入粉碎机、反应器、提升机等设备内,由于铁器和机件
的撞击而起火;磨床砂轮等相互摩擦及铁质工具相互撞击或与混凝土地面撞击而产生火花;导管或容器破裂,内部溶液和气体喷出时摩擦起火;在某
种条件下乙炔与铜制件生成乙炔铜,一经摩擦和撞击即能起火引爆等等。因此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应尽量避免摩擦与撞击。防止电气火花一般
的电气设备很难完全避免电火花的产生,因此在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必须根据物质的危险特性正确选用不同的防爆电气设备;必须设置可靠的避雷设施
;有静电积聚危险的生产装置和装卸作业应有控制流速、导除静电的静电消除器,或采取添加防静电剂等有效的消除静电措施。有效监控和及时处理
在可燃气体、蒸气可能泄漏的区域设置检测报警仪,这是监测空气中易燃易爆物质含量的重要措施。当可燃气体或液体发生泄漏而操作人员尚未发
现时,检测报警仪可在设定的安全浓度范围之外发出警报,便于及时处理泄漏点,早发现,早排除,早控制,防止事故发生和蔓延。电气安全对策
措施以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防静电和防雷击为重点,提出防止电气事故的对策措施电气防火防爆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静电防触电防雷电气设备
必须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在停电能造成重大危险后果的场所,必须按规定配备自动切换的双路供电电源或备用发电机组、保安电源。
1.接零、接地保护系统;2.漏电保护;3.绝缘;4.电气隔离;5.安全电压(或称安全特低电压);6.屏护和安全距离;7.连锁保护;
8.其他对策措施。1.在爆炸危险环境中,应根据电气设备使用环境的等级、电气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条件等选择电气设备。2.在爆炸危险环境中
,电气线路安装位置、敷设方式、导体材质、连接方法等均应根据环境的危险等级来确定。3.电气防火防爆的基本措施有:消除或减少爆炸性混
合物;隔离和保留间距;消除引燃源;爆炸危险环境接地和接零。为预防静电妨碍生产、影响产品质量、引起静电电击和火灾爆炸,从消除、减弱静
电的产生和积累着手制定对策措施,具体措施有:工艺控制;泄漏;中和;屏蔽;综合措施;其他措施。应当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电力设备以及其
他保护对象的类别和特征,分别对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侵入波等采取适当的措施。机械伤害防护措施1.设计与制造的本质安全措施⑴选
用适当的设计结构:①采用本质安全技术;②限制机械应力;③提高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④遵循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⑤防止气动和液压系统的
危险;⑥预防电的危险。⑵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①操作自动化;②装卸搬运机械化;③确保调整、维修的安全。机械伤害防护措施
2.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防护的重点是机械的传动部分、操作区、高处作业区、机械的其他运动部分、移动机械的移动区域,以及某些机器由于特
殊危险形式需要采取的特殊防护等。安全防护装置必须满足与其保护功能相适应的安全技术要求,其(一般)基本安全要求如下:⑴防护装置的形
式和布局设计合理,具有切实的保护功能,以确保人体不受到伤害。⑵装置结构要坚固耐用,不易损坏;装置要安装可靠,不易拆卸。⑶装置
表面应光滑、无尖棱利角,不增加任何附加危险,不成为新的危险源。⑷装置不容易被绕过或避开,不出现漏保护区。⑸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
使人体各部位(特别是手或脚)不会接触到危险物。⑹不影响正常操作,不与机械的任何可动零部件接触;对人的视线障碍最小。⑺便于检查和
修理。机械伤害防护措施安全防护装置的设置原则有以下几点:(1)以操作人员所站立的平面为基准,凡高度在2m以内的各种运动零部件
均应设置防护装置。(2)以操作人员所站立的平面为基准,凡高度在2m以上,有物料传输装置、皮带传动装置以及在施工机械下方施工时,均
应设置防护装置。(3)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的作业位置,应设置防护。(4)为避免挤压伤害,直线运动部件之间或直线运动部件与静
止部件之间的间距应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5)运动部件有行程距离要求的,应设置可靠的限位装置,防止因超行程运动而造成伤害。(6)
对可能因超负荷而发生部件损坏并造成伤害的,应设置负荷限制装置。(7)对有惯性冲撞的运动部件必须采取可靠的缓冲装置,防止因惯
性而造成伤害事故。(8)对运动中可能松脱的零部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紧固,防止由于启动、制动、冲击、振动而引起松动。(9)每台
机械都应设置紧急停机装置,使已有的危险得以消除或即将发生的危险得以避免。紧急停机装置的标识必须清晰、易识别,并可使人迅速接近该装置
,使危险过程可立即停止并且不产生附加风险。机械伤害防护措施选择安全防护装置时应考虑所涉及的机械危险和其他非机械危险,根据运动件
的性质和人员进入危险区的需要来决定。特定机器的安全防护装置应根据对该机器的风险评价结果来选择。⑶对于在非运行状态的其他作业期间需
进入危险区的场合,由于进行机器的设定、示教、过程转换、查找故障、清理或维修等作业时,防护装置必须移开或拆除,或安全装置功能受到抑制
,因此这时可采用手动控制模式、操纵杆装置或双手操纵装置、点动操纵装置等。有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几个安全防护装置联合使用。⑵机械正常
运转时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因操作者需要进入危险区的次数较多,经常开启固定防护装置会带来不便,可考虑采用连锁装置、自动停机装置、可
调防护装置、自动关闭防护装置、双手操纵装置、可控防护装置等。⑴机械正常运行期间操作者不需要进入危险区的场合,应优先考虑选用固定式
防护装置,包括进料、取料装置,辅助工作台,适当高度的栅栏及通道防护装置等。机械伤害防护措施3.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⑴操纵(控制
)器的安全人机学要求;⑵显示器的安全人机学要求;⑶工作位置的安全性;⑷操作姿势的安全要求。4.安全信息的使用对文字、标记、
信号、符号或图表等,以单独或联合使用的形式向使用者传递信息,用以指导使用者(专业或非专业)安全、合理、正确地使用机器。机械伤害防
护措施5.起重作业的安全对策措施起重吊装作业潜在的危险性是物体打击。如果吊装的物体是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的物料,若因吊
索吊具意外断裂、吊钩损坏或违反操作规程等而发生吊物坠落,除有可能直接伤人外,还会将盛装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强的物料的包装损坏,
使物料流散出来,造成污染,甚至会引发火灾、爆炸、腐蚀、中毒等事故。起重设备在检查、检修过程中,存在着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危险
性,起重机在行驶过程中存在着引发交通事故的潜在危险性。机械伤害防护措施进行起重作业的人员应认真执行以下安全对策措施:⑴吊装作业
人员必须持有两种作业证。吊装质量大于10t的物体应办理《吊装安全作业证》。⑵对吊装质量大于等于40t的物体和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应编
制吊装施工方案。吊物虽不足40t,但在形状复杂、刚度小、长径比大、精密贵重、施工条件特殊的情况下,也应编制吊装施工方案。吊装施工方
案经施工主管部门和安全技术部门审查,报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⑶在进行各种吊装作业前,应预先在吊装现场设置安全警戒标志
,并设专人监护,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⑷吊装作业中,夜间应有足够的照明,室外作业遇到大雪、暴雨、大雾及六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作业。机
械伤害防护措施⑸吊装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高处作业时应遵守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⑹进行吊装作业前,应对起重吊装设备、钢
丝绳、揽风绳、链条、吊钩等各种机具进行检查,必须保证安全可靠,不准在机具有故障的情况下使用。⑺进行吊装作业时,必须分工明确、坚守岗
位,并按《起重吊运指挥信号》规定的联络信号,统一指挥。⑻严禁利用管道、管架、电杆、机电设备等做吊装锚点。未经相关部门审查核算,不得
将建筑物、构筑物作为锚点。⑼进行吊装作业前必须对各种起重吊装机械的运行部位、安全装置以及吊具、索具等进行详细的安全检查,吊装设备的
安全装置应灵敏可靠。吊装前必须试吊,确认无误方可作业。机械伤害防护措施⑽任何人不得随同吊装重物或吊装机械升降。在特殊情况下必须随之
升降的,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并经过现场指挥员批准。⑾吊装作业现场如需动火时,应遵守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吊装作业现场
的吊绳索、揽风绳、拖拉绳等应避免同带电线路接触,并保持安全距离。⑿用定型起重吊装机械(履带吊车、轮胎吊车、桥式吊车等)进行吊装作业
时,除遵守通用标准外,还应遵守该定型机械的操作规程。⒀进行吊装作业时,必须按规定负荷进行吊装,吊具、索具要通过计算选择使用,严禁超
负荷运行。所吊重物接近或达到额定起重吊装能力时,应检查制动器,用低高度、短行程试吊后,再平稳吊起。⒁悬吊重物下方严禁人员站立、通行
和工作。机械伤害防护措施⒂在吊装作业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吊装:①指挥信号不明②超负荷或物体质量不明;③斜拉重物
④光线不足,看不清重物;⑤重物下站人,或重物越过人头;⑥重物埋在地下;⑦重物紧固不牢,绳打结,绳不齐
;⑧棱刃物体没有衬垫措施;⑨容器内介质过满;⑩安全装置失灵。⒃进行汽车吊装作业时,除要严格遵守起重作业和汽车吊装的有关安
全操作规程外,还应保证车辆的完好,不准在车辆有故障的情况下运行,做到安全行驶。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1.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根据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199
1)、国务院令第352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对物料和工艺、生产设备(装置)、控制及操作系统、有毒介质泄漏(包括
事故泄漏)处理、抢险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合对策措施。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⑸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的现场急救。急性中毒事
故的发生,可使大批人员受到毒害,病情往往较重。因此,现场及时有效的处理与急救,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防止引起并发症可起到关键作用。
⑹其他措施。在生产设备密闭和通风的基础上实现隔离、遥控操作。配备定期和快速检测工作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的仪器,有条件时应安装自
动检测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和超限报警装置。配备检修时的解毒、吹扫、冲洗设施。生产、储存、处理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毒物的厂房和仓库,其天
棚、墙壁、地面均应光滑,便于清扫;必要时应加设防水、防腐等特殊保护层以及专门的负压清扫装置和清洗设施。采取加强防毒教育,进行定期
检测、定期体检、定期检查及监护作业,开展急性中毒及缺氧窒息抢救训练等管理措施。⑴物料和工艺。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
有毒、高毒的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性措施。⑵生产设备(装置)。生产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生产,防止有毒物质泄漏
、外溢。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作业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⑶通风净化。应设置必要
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排放)装置,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被限制在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值以下。⑷应急处理。对有毒物质泄漏可能造
成重大事故的设备和工作场所,必须设置可靠的事故处理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应设置有毒物质事故安全排放装置(包括储罐)、自动检测报警装置
、连锁事故排毒装置,还应配备有毒物质泄漏时的解毒(含冲洗、稀释、降低毒性)装置。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2.预防缺氧、窒息的对策措
施⑴针对有缺氧危险的工作环境发生缺氧窒息和中毒窒息的原因,应配备氧气浓度和有害气体浓度检测仪器、报警仪器、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通
风换气设备以及抢救器具。⑵按先检测、通风,后作业的原则,当工作环境空气中氧气浓度大于18%和有害气体浓度达到标准要求时,在密切监
护下才能实施作业;对氧气、有害气体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场所,作业过程中应定时或连续检测,保证安全作业。⑶在由于防爆、防氧化
的需要不能通风换气的工作场所,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工作场所和已发生缺氧、窒息的工作场所,作业人员、抢救人员必须使用隔离
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净气式面具。⑷有缺氧、窒息危险的工作场所,应在醒目处设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⑸有关缺氧、窒息的安
全管理、教育、抢救等措施和设施的内容,同防毒措施部分。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3.防尘对策措施⑴工艺和物料。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
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物料,是消除、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⑵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⑶通风除尘。建筑设计时要考虑
工艺特点和除尘的需要,利用风压、热压差,合理组织气流(如进排风口、天窗、挡风板的设置等),充分发挥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的作用。当自
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除尘装置。⑷其他措施。由于工艺、技术上的原因,通风和除尘设施无法达到劳动卫生指标
要求的有尘作业场所,操作人员必须使用防尘口罩、工作服、头盔、呼吸器、眼镜等个体防护用具。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4.噪声控制措施根
据《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1985)、《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GBJ2
2—1988)、《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和《工业
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等,采取使用低噪声工艺及设备,合理布置平面,以及使用隔声、消声、吸声装置等综合技术措施,控
制噪声危害。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5.振动控制措施根据《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GB16434—1992),对工艺和设备提
出减振、个体防护等方面的对策措施。工艺设备基础隔震个体防护提高基础重量、刚度、面积,使基础固有频率避开振源频率。在振动设备的基础
与基础支撑之间用减振材料(橡胶、软木、泡沫乳胶、矿渣棉等)、减振器(金属弹簧、橡胶减振器和减振垫等)隔振,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在振
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板桩墙等隔振层,切断振动波向外传播的途径。穿戴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个体防护用具,降低振动危害程度。从工
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选用动平衡性能好、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在设备上设置动平衡装置,安装减振支架
、减振手柄、减振垫层、阻尼层;减轻手持振动工具的质量等。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6.其它有害因素控制措施——防辐射(电离辐射)对策
措施⑴外照射源应根据需要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设置永久性或临时性屏蔽(屏蔽室、屏蔽墙、屏蔽装置)。屏蔽的选材、厚度、结构和布置方式应
满足防护、运行、操作、检修、散热和去污的要求。⑵设置与设备的电气控制回路连锁的辐射防护门,并采取迷宫设计,设置监测、预警和报警装
置及其他安全装置,高能x射线照射室内应设紧急事故开关。⑶在可能发生空气污染的区域(如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箱、手套箱、通风柜等),
必须设有全面或局部的送、排风装置,其换气次数、负压大小和气流组织应能防止污染的回沉和扩散。⑷工作人员进入辐射工作场所时,必须根据
需要穿戴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具(防放射性服、手套、眼面防护用品和呼吸防护用品),佩戴相应的个人剂量计。⑸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入口处,
一般应设置更衣室、淋浴室和污染检测装置。⑹应有完善的监测系统和满足特殊需要的卫生设施(污染洗涤、冲洗设施等)。⑺根据《放射卫
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1984)和《辐射防护规定》(GB8703-1988)的要求,对有辐射照射危害的工作场所的选址、防
护、监测(个体、区域、工艺和事故的监测)、运输、管理等方面提出应采取的其他措施。⑻核电厂的核岛区和其他控制的防护措施,按《核电厂
安全系统准则》(GB/T13629—1992)、《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1986)以及由国家核安全局依据专业标准
、规范提出。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防非电离辐射对策措施⑴防紫外线措施。电焊等作业、灯具和炽热物体(达到1200℃以上)发射的紫外线
产生的危害,主要通过使用防护屏蔽(滤紫外线罩、挡板等)和保护眼睛、皮肤的个人防护用具(防紫外线面罩、眼镜、手套和工作服等)来减轻或
避免。目前我国尚无紫外线卫生防护标准,建议采用美国的卫生防护标准(连续7h接触时,每小时不超过0.5mW/cm2,连续24h接触时
,每小时不超过0.1mW/cm2)。⑵防红外线(热辐射)措施。主要是尽可能采用机械化、遥控作业,避开热源;其次,应采用隔热保温层、
反射性屏蔽(铝箔制品、铝挡板等)、吸收性屏蔽(通过对流、通风、水冷等方式冷却的屏蔽)和穿戴隔热服、防红外线眼镜、面具等个体防护用具
。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防非电离辐射对策措施⑶防激光辐射措施。为防止激光对眼睛、皮肤的灼伤和对身体的伤害,使激光强度不超过《作业场所
激光辐射卫生标准》(GB10435—1989)规定的眼直视激光束的最大容许照射量以及激光照射皮肤的最大容许照射量,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优先采用通过工业电视、安全观察孔监视的隔离操作。观察孔的玻璃应有足够的衰减指数,必要时还应设置遮光屏罩。②作业场所的地、墙壁、天
花板、门窗、工作台等应采用暗色不反光材料和毛玻璃;工作场所的环境色与激光色谱错开(如红宝石激光操作室的环境色可取浅绿色)。③整体光
束通路应完全隔离,必要时设置密闭式防护罩。当激光功率能伤害皮肤和身体时,应在光束通路影响区设置保护栏杆,栏杆门应与电源、电容器放电
电路连锁。④设置局部通风装置,排除激光束与靶物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有害气体。⑤激光装置宜与所需高压电源分室布置;针对大功率激光装置可能
产生的噪声和有害物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⑥穿戴有边罩的激光防护镜和白色防护服。⑷防电磁辐射对策措施。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
B8702—19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1988)、《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GB10436—1989)
、《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GB10437—1989),按辐射源的频率(波长)和功率分别或组合采取对策措施。有害因素控制对
策措施高温作业对策措施根据《高温作业分级》(GB42RF—1997)、《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26—
1989)、《高温作业分级检测规程》(LD82—1995)、《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935—1989),按各区对限
制高温作业级别的规定采取措施。⑴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源隔热屏蔽装置(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
室等)。⑵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⑶依据《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
值》(GB935—1989)的规定,限制持续的接触热时间。⑷使用隔热服(面罩)等个体防护用具,尤其是特殊高温作业人员,应使用适当
的防护用具,如防热服装(头罩、面罩、衣裤和鞋袜等)以及特殊防护眼镜等。⑸注意补充营养及制定合理的膳食制度,供应防高温饮料,口渴饮
水以少量多次为宜。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低温作业、冷水作业对策措施根据《低温作业分级》(GB/T14440—1992)、《冷水
作业分级》(GB/T14439—1993)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1)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避免或减少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控制低
温作业、冷水作业时间。(2)穿戴防寒服(手套、鞋)等个体防护用具。(3)设置采暖操作室、休息室、待工室等。(4)冷库等低温封
闭场所应设置通信、报警装置,防止误将人员关锁。其它安全对策措施1.防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对策措施可能发生高处坠落危险的工作场
所,应设置便于进行操作、巡检和维修作业的扶梯、工作平台、防护栏杆、安全盖板等安全设施;梯子、平台和易滑倒操作通道的地面应有防滑措施
;设置安全网、安全距离、安全信号和标志、安全屏护以及佩戴个体防护用具(安全带、安全鞋、安全帽、防护眼镜等)是避免或减少高处坠落、物
体打击事故伤害的重要措施。针对特殊高处作业(指强风、高温、低温、雨天、雪天、夜间、带电、悬空、抢救等高处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应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另外,高处作业应遵守“十不登高”:⑴患有禁忌症者不登高;⑵未经批准者不登高;⑶未戴好安全帽、未系安全带
者不登高;⑷脚手板、跳板、梯子不符合安全要求不登高;⑸无攀爬设备不登高;⑹穿易滑鞋、携带笨重物体不登高;⑺石棉、玻璃钢瓦上无垫脚板
不登高;⑻高压线旁无可靠隔离安全措施不登高;⑼酒后不登高;⑽照明不足不登高。其它安全对策措施2.安全色、安全标志根据《安全色》
(GB2893—2001)、《安全标志》(GB2894—1996)的规定,充分利用红(禁止、危险)、黄(警告、注意)、蓝(指令、遵
守)、绿(通行、安全)四种传递安全信息的安全色以及各种安全标志,使人员通过迅速发现并准确判断安全色或安全标志的意义,及时得到提醒,
以防止事故、危害的发生。安全标志的分类与功能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四类:(1)禁止标志表示制
止人们的某种行动;(2)警告标志使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3)指令标志表示必须遵守,用来强制或限制人们的行为;(4)提示标
志用来示意目标地点或方向。其它安全对策措施制定安全标志应遵循的原则醒目清晰一目了然,易从复杂背景中识别;符号的细节、线条之间易
于区分。简单易辨由尽可能少的关键要素构成,符号与符号之间易分辨,不致混淆。易懂易记容易被人理解(即使是外国人或不识字的人)并牢记。
其它安全对策措施制定安全标志应遵循的原则含义明确无误标志、符号和文字警告应明确无误,不使人费解或误会,标志必须符合公认的标准。
内容具体且有针对性符号或文字警告应表明危险类别,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笼统写“危险”两字。标志的设置位置应醒目标志牌应设置在醒目且与
安全有关的地方,使人们看到后有足够的时间来注意它所表示的内容。标志应清晰持久直接印在机器上的信息标志应牢固,在机器的整个寿命期内都
应保持颜色鲜明、清晰、持久。其它安全对策措施3.储运安全对策措施厂内运输安全对策措施(1)着重就铁路、道路线路与建筑物、设
备、电力线、管道等的安全距离,安全标志和信号,人行通道,防护栏杆,以及车辆装卸等方面的安全设施提出对策措施。(2)根据《工业企业
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4387—1994)、《工业企业铁路道口安全标准》(GB6386—1986)、《机动工业车辆安全
规范》(GB10827—1989)和各行业有关标准的要求,提出其他对策措施。其它安全对策措施化学危险品储运安全对策措施(1)
危险货物包装应按《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190—1990)设标志。(2)危险货物包装运输应按《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12463—1990)执行。(3)应按《化学危险品标签编写导则》(GB/T15258—1994)编写危险化学品标签。(4)
应按《常用化学危险品储存通则》(GB15603—1995)对上述物质进行妥善储存,加强管理。(5)化学危险品作业场所的管理及使
用应遵照《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1996)。(6)根据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内,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由专人管理。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对
安全、消防的要求,应设置明显标志。其储存设备和安全设施应当定期检测。其它安全对策措施4.焊割作业安全对策措施⑴存在易燃、易爆
物料的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动火制度,动火必须经批准并制定动火方案。⑵焊割作业应遵循相关要求。电焊作业人员除进行特殊工种培训、考核、
持证上岗外,还应严格遵照焊割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进行电弧焊作业时应采取隔离防护,保持绝缘良好,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正
确采取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等措施。⑶焊割作业应严格遵守“十不焊”:①无操作证又无有证焊工在现场指导,不准焊割;②在禁火区,未经审批
并办理动火手续,不准焊割;③不了解作业现场及周围情况,不准焊割;④不了解焊割物内部情况,不准焊割;⑤盛装过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容
器或管道,未经彻底清洗置换,不准焊割;⑥用可燃材料作保温层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时,不准焊割;⑦有压力或密封的容器、管道,不准焊割;
⑧附近堆有易燃、易爆物品,未彻底清理或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时,不准焊割;⑨作业点与外单位相邻,在未弄清对外单位或周围区域有无影响或明
知有危险而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时,不准焊割;⑩作业场所及附近有与明火相抵触的工作时,不准焊割。其它安全对策措施5.防腐蚀安全对策
措施⑴大气腐蚀。在大气中,由于氧、雨水以及腐蚀性物质的作用,裸露的设备、管线、阀、泵及其他设施会产生严重腐蚀,这些设备、设施、
泵、螺栓、阀等的锈蚀,容易诱发事故。因此,设备、管线、阀、泵及其设施等,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及涂覆防腐涂层予以保护。⑵全面腐蚀。
在腐蚀介质及一定的温度、压力下,金属表面会发生大面积均匀的腐蚀,如果腐蚀速度控制在0.05~0.5mm/a或者小于0.05mm/a
,则金属材料耐蚀等级分别为良好、优良。对于这种全面腐蚀,应考虑介质、温度、压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耐腐蚀材料或在接触介质的内表面涂覆
涂层,或加入缓蚀剂。⑶电偶腐蚀。这是容器、设备中常见的一种腐蚀,亦称为“接触腐蚀”或“双金属腐蚀”。它是两种不同金属在溶液中
直接接触,因其电极电位不同而构成腐蚀电池,使电极电位较负的金属发生溶解腐蚀。其它安全对策措施⑷缝隙腐蚀。在生产装置的管道连接
处以及衬板、垫片等处的金属与金属间、金属与非金属间或者金属涂层破损时金属与涂层所构成的窄缝中,如果积存电解液,会造成缝隙腐蚀。防止
缝隙腐蚀的措施有:①采用合适的抗缝隙腐蚀材料。②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如尽量减少缝隙宽度(1/40mm≤缝隙宽度≤8/25mm)、减
少死角腐蚀液(介质)的积存,法兰配合严密,垫片要适宜等。③采用电化学保护。④采用缓蚀剂等。⑸孔蚀。由于金属表面露头、错位以及介质
不均匀等,使其表面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成为点蚀源,腐蚀介质会集中于金属表面个别小点上形成深度较大的腐蚀。防止孔蚀的方法有:①减少溶
液中腐蚀性离子的浓度。②减少溶液中氧化性离子的浓度,降低溶液温度。③采用阴极保护。④采用点蚀合金。其它安全对策措施6.生产设
备的选用在选用生产设备时,除考虑满足工艺功能外,应对设备的劳动安全性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设备在按规定使用时不会发生任何危险,不
排放出超过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应尽量选用自动化程度、本质安全程度高的生产设备。选用的锅炉、压力容器、起重运输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生
产设备,必须由持有安全、专业许可证的单位进行设计、制造、检验和安装,并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其它安全对策措施7.采暖
、通风、照明、采光⑴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1987)提出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常规措施和特殊措施。⑵
根据《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1992)提出常规和特殊照明措施。⑶根据《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1991)提出采光设计要求。必要时,根据工艺、建(构)筑物的特点和评价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据有关标准提出其他对策措施。其它
安全对策措施8.体力劳动⑴为消除超重搬运和限制高强度体力劳动(例如消除IV级体力劳动),应采取降低体力劳动强度的机械化、自动
化作业措施。⑵根据成年男、女单次搬运重量、全日搬运重量的限制提出对策措施。⑶针对女职工体力劳动强度、体力负重量的限制提出对策措
施。其它安全对策措施9.定员编制、工时制度、劳动组织⑴定员编制应满足国家现行工时制度的要求。⑵定员编制还应满足女职工劳动保护
规定(包括禁忌劳动范围)和有关限制接触有害因素时间(例如有毒作业、高处作业、高温作业、低温作业、冷水作业和全身强振动作业等)、监护
作业的要求,还应根据其他安全的需要,做必要的调整和补充。⑶根据工艺、工艺设备、作业条件的特点和安全生产的需要,在设计中对工作人员
做出具体安排(作业岗设置、岗位人员配备和文化技能要求、劳动定额、工时和作业班制、指挥管理系统等)。⑷劳动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提出工时安排方面的对策措施。其它安全对策措施10.工厂辅助用室的
设置根据生产特点、实际需要和使用方便的原则,按照职工人数设计生产卫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卫生用室(休息室、
食堂、厕所)和医疗卫生、急救设施。根据工作场所的卫生特征等级的需要,确定生产卫生用室。11.女职工劳动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法》、国务院令第9号《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劳安字[1990]2号)、《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卫
妇发[1993]11号)提出女职工“四期”保护等提出特殊的保护措施。目录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建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
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
保安全生产。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应建立《安全生产总则》、《安全生产守则》、《“三同时”管理制度》等指导性安全管理文件;制定《安全生
产责任制》、《工艺技术安全生产规程》、《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检查
制度》、《安全生产巡视制度》、《安全生产交接班制度》、《安全监督制度》、《安全生产确认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有毒有害作业
管理制度》、《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厂内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等管理制度。建立制度对工伤事故应建立《伤亡事故管理制度》、《伤亡事
故责任者处理规定》、《职业病报告处理制度》等制度。对设备、工具等应建立《特种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危险设备管理制度》、《手持电动
工具管理制度》、《吊索具安全管理规程》、《蒸汽锅炉、压力容器管理细则》等制度;对检修、动火和紧急状态,应建立《设备检修安全联络挂牌
制度》、《动火作业管理规定》、《临时线审批制度》、《动力管线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等管理制度。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应建立
《各级领导安全培训教育制度》、《新进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制度》、《转岗安全培训教育制度》、《日常安全教育和考核制度》、《违章员工教育》
和《临时性安全教育》等制度;对特殊工种应建立《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持证上岗管理规定》等制度。完善机构和人员配置建立并完善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保证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责任能落实到人。明确各级第一负责人为
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例如生产经营单位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单位负责人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安全科长任办公室主任;建立安全员管理网络
。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设安全科,各作业区(包括物资储存区)设作业区级兼职安全员1名,分别由各作业区作业长兼任,各大班各设班
组级兼职安全员1名,分别由各大班班长兼任。《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
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
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
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操作人员,都必须接受
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分三个层面进行。⑴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侧重面
为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各种技术标准、规范,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脉络,具备对整个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能力
,取得安全管理岗位的资格证书。⑵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在于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
的安全操作技能。⑶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重大危险岗位作业人员还需要
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训练,有条件的单位最好能对该类作业人员进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测定,避免由于作业人员先天
性素质缺陷而留下安全隐患。加强对新职工的安全教育、专业培训和考核,新进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方
可上岗。对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安全投入与安全设施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从资金和
设施装备等物质方面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进行,也是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一项内容。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都应该考虑用于
安全生产的专项资金的预算。生产经营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该安排用于安全生产的专项资金,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改造,增添安全设施和防
护设备以及个体防护用具;配备安全卫生管理、检查、事故调查分析、检测检验的用房以及通信、录像、照相等设施、设备;根据生产特点,适
应事故应急预案措施的需要,配备必要的训练、急救、抢险设备和设施,以及安全卫生管理需要的其他设备和设施;配备安全卫生培训、教育(含电
化教育)设备和场所。设计单位和生产单位应根据安全管理的需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及管理、检查、检测、培训教育和应急抢救必需的设备和设施,
如设置卫生室并配置相应的急救药品,高温作业需要设置有空调的休息室,化工装置有的需要设置相应的防毒面具、淋洗、洗眼器等。实施监督与日
常检查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的动态表现就是监督与检查,即对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和行政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
查,对于本单位所制定的各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的监督与检查。通过监督检查,保证本单位各层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能正常有效
地进行,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保证本单位安全设施、安全技术装备能正常发挥作用。应经常性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目录contents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的类型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应急行动指南是针对已
辨识的危险规定应采取的特定应急行动,简要描述应急行动必须遵从的基本程序,如发生情况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等。2
.应急响应预案应急响应预案是针对现场每项设施和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编制的应急救援预案,如化学泄漏事故的应急响应预案、台风应急响
应预案等。应急响应预案要包括所有可能的危险状况,明确有关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职责。这类预案仅说明处理紧急事务的必需的行动,不包括事前
要求(如培训、演练等)和事后措施。3.互助应急预案互相应急预案是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这
类预案适合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以及高风险的大企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4.应急管理预案应急管理预案是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案,这
类预案详细描述事故发生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发生后何人做何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等内容。这类预案要明确完成每一项职责的具体实施程序,
包括事故应急的四个逻辑步骤:预防、预备、响应、恢复。县级以上的政府机构、具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除单项事故应急预案外,还应制定重大
事故应急管理预案。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内容⑶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和职责的划分①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
的类别、危害程度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分级设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②人员组成。明确主要负责人、有关管理人员及现场指挥人。③主要职
责。组织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人员、资源配置以及应急队伍的调动;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完成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负责整理事故发生后的相关数据。
⑴基本情况基本情况指企业的概况,主要包括企业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⑵危险目标的确定可通
过分析以下材料辨识的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目标。①针对危险品生产、储存、使用企业的现状形成的安全评价报告。②健康、安全、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③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④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⑤其他。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内容⑹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事故的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事故现场人员清点和组织撤离的方式、方法;②非事故现场人员
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⑺危险区的隔离依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确定以下内容:①危险区的设定;②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
定方式、方法;③事故现场隔离方法。⑷报警、通讯联络的选择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②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⑸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工艺处理措施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应采取的处理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内容⑻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对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②抢救和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③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④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⑤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⑥事故扩大后的应急措施。⑼受伤人员现场救护、医院救治依据对可能发生事故的现场情况以及附近地区医疗机构的设置情况的综合分析,确定以下内容:①伤亡人员的转移路线、方法;②受伤人员现场处置措施;③受伤人员进入医院前的抢救措施;④选定的受伤人员救治医院;⑤提供受伤人员致伤信息的方式、方法。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内容⑽应急救援保障内部保障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应急队伍;②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用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的存放地点及保管人;③应急通信系统;④应急电源、照明;⑤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⑥保障制度目录。如责任制,值班制度,培训制度,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的检查、维护制度,演练制度等。外部救援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企业互助的方式;②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的途径;③应急救援信息咨询方式;④专家信息获得方式。⑾预案分级响应条件依据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以及可能发生事故的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内容⒂附件①组织机构名单;②值班联系电话;③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④危险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⑤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⑥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⑦企业平面布置图;⑧消防设施配置图;⑨周边地区单位、住宅、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⑩保障制度。⑿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①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②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⒀应急培训计划依据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和社区或周边人员素质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②员工应急响应的培训;③社区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⒁演练计划依据对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①演练准备;②演练范围及频次;③演练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⑴格式①封面:标题、企业名称、事故编号、实施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②目录。③引言、概况。④术语、符号和代号。⑤预案内容。⑥附录。⑦附加说明。⑵基本要求①使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②正文采用仿宋4号字。③打印文本。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编制步骤思考题1.简述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2.简述选择安全对策措施的原则和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时应注意的事项。3.制定安全技术对策措施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4.制定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5.简述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事故预防和控制的意义。
献花(0)
+1
(本文系ddzj11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