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知人论世
2020-04-07 | 阅:  转:  |  分享 
  
知人论世,穿越唐风宋雨李白—一生悲苦谁人听也许,我们心中的李白应该是这样的:一剑一酒做诗仙,潇洒不羁李太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
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仰天大笑出门
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但生活可能是另
一种样子出现,我们从李白的李白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千古绝唱,写尽他一生的豪情的《将进酒》说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
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
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
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如此短暂,该怎么办呢?李白的做法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李白的经典表达。既然人生这么短
暂,那就及时行乐吧,可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明月啊!李白真的“得意”吗?这首《将进酒》写于李白晚年。他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人生,他所追求的远
大抱负还没有实现。当年供奉翰林“龙巾拭吐”、“御手调羹”时,他确实得意过,但是不久他就陷入失望之中。唐玄宗需要一个会写诗的弄臣,而
李白却想像谢安一样“为君谈笑静胡沙”,所以他才落得个“赐金还山”结局。李白并不“得意”。但李白却把失意过得和得意一样,把满腔愤懑化
为了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背后其实是一种生命的挥霍;“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他只想长醉,不愿醒来。这情绪不是欢乐,
而是激愤,因为现实中的世界他所面对的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寂寞,无法排遣寂寞,只能举杯
消愁,生活中的他愁太多了,岂是三杯杯能消去,恐怕是喝什么酒,喝多少酒也不能能解这万古之愁。那么李白的人生余多“愁”,老师个人的概括
是:一地鸡毛,凄惨寂寞。这一点从李白的很多诗句都可以读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
得秋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天下伤心
处,劳劳送客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我们一起看:李白人生不幸知多少。1.出身刑商,科举无路2.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3.遍干权贵,伯乐难逢4.终南捷径,此路不通5.入赘宰辅,徒留笑资6.孤高不羁,良机无缘7.生逢盛世,报国无门8.文采出众,倡优翰
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原因之一:出身刑商,科举无路。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很地下的,《唐六典·户部尚书》记载:“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
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士、农、工、商”四民中“商”是最低层次的,这样严格区分“士农工商”四业,就把工商
之人排斥于官场之外。唐太宗在制定“官品令”时说:“朕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
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这就明白了,后来李白“供奉翰林”,赐金放还,不过是玄宗皇帝延续祖上的规定,“厚给财物”而已,骨子里
,人家是瞧不上你的。不光商人不能做官,对犯罪之人及其家属入仕也进行了限制。唐朝规定刑家之子不得入仕,犯有谋反等重罪者,家属也将“缘
坐”,或被没为官奴婢,或处以徒、流。李白很不幸,这一条也占了,据记载:“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其父)神龙初,潜还广汉,
因侨为郡人。”这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潜还广汉”,也就是他的父亲是偷偷跑回广汉的,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家室被放逐西域的。这样的出生决定
了,李白的科举之路不通。我们看李白的第二条路:仗剑去国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我介绍:“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
可见李白确实是练过剑术的,他在诗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等诗句很多。按
照他诗中的说法,曹植七步成诗,他十步一尸,而且杀的很洒脱,我这里一直持怀疑,我们不知道唐代的司法机构是不是对人命答案就不查不问,但
《永徽律》记载:打架斗殴,先打四十竹板子;持械斗殴,六十大仗起;伤人身体发肤方寸大小,仗八十;持弓箭刀矛斗殴,哪怕没砍着,照样仗一
百。情节最严重的,斗殴打死了人,绞死;持械伤人致死,斩。处罚一点都不比今天轻松。别说仗剑杀人,哪怕只是持有兵器和人对峙,说不定都会
被报官捉走,大木棍子打六十下之后,小命能不能保住还两说。个人感觉李白诗句表现的更多是心理的豪情,理想的快意人生。李白《叙旧赠江阳宰
陆调》中有: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
。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意思是:我风流少年之时,去京洛从事游遨干谒。腰间挂着延陵剑,身穿玉带明珠袍。曾经与斗鸡徒闹别扭,他们伙同
五陵豪士。组织邀遮成一伙玩命之徒,对我一人威胁、煎熬。你冲开万人丛,鞍马都躲避闪开。赶去清宪台告急,宪兵把我从北门解救出来。从零
星资料中知道,陆调是一个下级官。李白困居长安时曾经被一群有背景的地痞流氓欺负,失去财物,还被群殴,幸得陆调搭救。可见,从“夜发清溪
向三峡”出发到““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到“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的游历之路,未必如我们相信的美
好。接下来,我们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原因之二:遍干权贵,伯乐难逢。前面,我们度过一类诗歌,干谒诗,干谒诗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
援引目的的诗歌类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不仅创作队伍庞大,数量可观,诗人谁个不干谒呢!杜甫“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但在长安却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白居易年轻时去参加科举考试,刚到京城,便拿着自己所写的诗歌去
拜见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啊!”然后打开诗稿,看到第一首诗是:“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不由得连连赞叹,改口说:“有诗如此,怕也居之不难了。”此后,顾况逢人
就谈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王维通过干谒才发现:原来状元就是给自己准备的。李白干谒过哪些人呢?李白20岁,到
成都拜谒益州长史苏颋。苏颋称赞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如比肩也。”但表扬完就结束
了,李白也继续回家“广之以学”。李白第二次出蜀,在扬州干谒朱门,未果。散金三十余万。李白三十一岁,干谒无门,穷困潦倒于长安。第二年
,有洛阳,遇见杜甫,高适,和杜甫结下深厚友谊,后来和高适:友谊的小船翻了。我们统计一下李白27岁,到安州拜谒安州都督马正会。诸人之
文,犹如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光明洞彻,句句动人。727年—729年,李白在安州拜谒安州长史李京之、裴长史。73
0年夏,李白入长安,拜谒宰相张说之子张垍,寓居玉真公主别馆。730年秋,李白拜谒邠州司马李粲、长史昭。730年冬,李白拜谒坊州司马
王嵩。742年,秋,长安,遇见贺知章,金龟换酒,被称为“谪仙人”开元八年,青年李白拿着自己的诗稿拜见渝州刺史李邕。结果李邕冷笑着对
身边人说,这年轻人,有才是有才,但是还太年轻,现在把他举荐出去他怕是连命都保不住,或许等他摸爬滚打几十年就明白什么是人生了。本来去
之前李白满心自信,刚刚得到高官苏頲赞许的他正意气风发,期待着李邕对自己的夸赞。可是,一个冷笑,毁了他所有的希望,直到这希望化成了愤
怒,最终发泄在那首著名的《上李邕》中。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
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为什么同样是地方长官,李邕对李白就不以为然呢?主要是这两个姓李的都有点恃才傲物,加上年少
的李白难免有点轻狂,所以没被李邕看上。李邕这个人也是很有才的,当然不及李白,但是他恃才傲物的劲头一点也不比李白差,唐玄宗封禅泰山那
一年,李邕在汴州见到回程的皇帝,给皇帝献了一首词赋,皇帝说写的不错,李邕被皇帝一夸,得意忘形了,他说就我这个水平,可以当宰相。这话
一出,把宰相都得罪了,加上李邕本人也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而是贪赃枉法干了不少坏事,姚崇不喜欢他、张说不喜欢他,更厉害的是,李林甫也
不喜欢他,这就要命了,被李林甫这种人不喜欢,搞不好会没命的。然后李邕就被李林甫各种害,终于死了。闻知李邕死讯,李白表达了他的缅怀,
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这样写道“君不见李北海,迎风好奇今何在”。二十岁干谒李邕,血气方刚,十四年后,三十四岁干谒韩朝宗的时
候,有怎样一番滋味呢?李白一上来就表达了他对韩荆州的高度仰慕之情。这马屁拍的相当坚决并且有技术含量,然后就是礼节性地狠狠地夸了自己
一番希望韩朝宗能提拔他。"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
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李白这马屁拍的相当坚决并且有技术含量,急切希望韩朝宗能提拔他。李白说,只要被韩荆州夸
一句,身价立涨十倍,略显荒唐。不过,李白段末却说:"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意思是:只要你愿意把我点出来,我就是毛遂!言外之意
是说,我有毛遂一般的经世之才,这句话体现出他十足的自信。李白这样盛赞韩朝宗,但韩朝宗却不理会,可能此刻心里正想:你的马屁拍的不错,
但我还是喜欢带孟浩然一起玩。为什么以推贤进士著称的韩朝宗就看不上李白呢?明天我们继续阅读李白的行路难韩朝宗虽然为官庸碌无为,但有一
个优点:喜欢举荐晚生后辈,他先后将崔宗之、严武、蒋沇等人举荐到朝廷,消息传开后,韩朝宗就成为了读书人心目中的“伯乐”。李白在书中极
尽恭维之能事,甚至将韩朝宗比作古代贤臣周公,但遗憾的是,文章并未打动韩朝宗,李白自然也未得到他的举荐。想得到的未必能得到,有时候错
过恰是因为太刻意追求,相比李白,孟浩然不在意,偏偏拥有了李白梦寐以求的孟浩然仕途同样不顺,终其一生也未走上仕途,最多不过是在张九龄
处做过幕僚而已。屡屡碰壁之后,孟浩然对仕途已不再热心。有一年,孟浩然来到长安,韩朝宗久闻孟浩然大名,就想约他见面,聊聊把他举荐到朝
廷一事。结果派出去的人找到孟浩然时,他正在跟一伙朋友喝酒,一伙人正喝得高兴,孟浩然便对来人说,我已经喝了酒,不管其它的事了。前面我
们讲了李白遍干权贵,伯乐难逢,接下来我们看:4.终南捷径,此路不通很多人通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一次知道终南山,在
那里采着菊花,尽显悠然之态,或许是现代人因为浮躁与忙碌缺少那份悠然,才更对终南山充满向往。现在也有很多终南隐士,不知道他们是真正归
隐,还是在寻找人生捷径,“终南捷径”的成语流传很广,他的主人公是两个人,卢藏用和李白。在古代,凡是有学问,有名声的人,隐居在一个地
方,久而久之名声往往会很大,因为会有很多人帮忙宣传,大家都说有一个品格很高尚学问很好的人隐居在什么地方,如果他不出来做官,如苍生何
?这一效果达到后,朝廷就会派人请他出山,典型的代表,姜太公,渭水垂钓。卢藏用就走上了这条路,当然不能再去水边了,他隐居在离长安很近
的终南山,方便皇帝能指导他的存在。朝廷派人请他的时候,没有对终南山的悠然过分留恋,仅仅回首一笑便收起行囊,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求仕之路
。一次,朝廷来了一个道士叫司马承祯,因为道士的身份,他是不能够谋得一官半职的,他不像卢藏用,他可是真正的隐者,常年隐居在浙江的天台
山上,皇帝召见过后,司马承祯便急着回到隐居之所,卢藏用送别之时,心生疑虑,终南山就在长安附近,同样是隐居的好去处,为什么非要舍近求
远呢?司马承祯讽刺他说“在我看来,终南山不过就是一条做官的捷径罢了!”虽然当时“终南捷径”并无贬义,但到了宋代、元、明、清,凡是读
书人提到“终南捷径”这个词语时,无不想到对假隐士的贬低之意。李白隐居终南山,为的是有朝一日得到君王重用,完成功业。李白以此为据点四
处活动。在长安,他结识了崔宗之,拜见了宰相张说,并结识了宰相的两个儿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李白两次登上终南山楼观台谒见玉真公主。可能
是时机未到,也可能是玉真公主此时对李白还不太了解,所以李白的终南山隐居并无实质性的收获。终南捷径,李白走不通,他又选择了另一条路:
入赘宰辅,徒留笑资少年时的李白对爱情曾有过向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纯真让后人神往。但当李白似乎一直没有遇到同弄青梅的女子
。为了攀附权贵选择了高官当上门女婿。李白一生曾结过4次婚:1、开元十六年秋,李白在安陆与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许氏于开元二十六年病
逝。2、开元二十七年(739)夏,李白东游剡越,与当地一刘姓女子结合。刘氏因嫌李白穷,在天宝元年秋以前与李白分手。3、天宝四载(7
45)春,李白游鲁,在任城与“鲁地一妇人”结婚。此妇人约卒于天宝十载左右。4、其后,李白在“宋”地与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上元二年
,宗氏入庐山学道。第一次和第四次都是找的宰相的孙女。李白与许氏是开元十六年在安陆成亲的。安陆许府可不是一般的人家。许圉师做过宰相,
许圉师的父亲许邵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同学。自从许邵被封为安陆郡公之后,许家一直门庭显赫。不仅有人在朝廷上做官,地方上也很不少。孟浩
然以为,李白只要攀上这棵高枝,不愁没有好的前程。那李白有一肚子的学问,如果进京考试,再有名门望族的帮衬,做个高官,肯定是意料之中的
事。成亲以后,李白的生活是怎样的,用他自己所说的“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注意一个酒,一个蹉跎,说明他的婚姻生活并不是多浪漫,至少在
这位才子笔下没有苏轼一般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白最后一任妻子宗氏,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这个女子大约是李白五十岁左右与之结合的,
也跟了李白好多年,后来跟李白上庐山,李白入狱流放时,她与家人还极力营救。李白被赦后,可能又见过一面,后来李白又想去参加李光弼的军队
,从此再没见面。李白为何两次甘当“赘婿”,特别是给宗楚客的孙女做上门夫婿?只能说李白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是首先想着“攀附权贵”来提
升身份地位,便于结交权贵跻身仕途。狂士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许只
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让“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可能也是在得不到权势后,剑走偏锋,对权贵发起的一种反击。在李白的内
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能在官场仕途上闯出一片天地。暮年壮心,错投他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妻南逃。时年秋天,欲奔蜀投玄宗
。然而此时天下大乱,唐玄宗自己,也经历了“马嵬坡”,没有保住自己心爱的女人杨玉环,而且,自己的权力也被儿子李亨夺去,被遥尊为太上皇
。李隆基不甘心自己大权旁落,趁还没有和儿子撕破脸,还有一些余势,于是分封诸子领天下节度使,名义是呼吁李氏子弟共同平叛,实际上是削弱
李亨的权力。李隆基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在这样的局势下,被命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四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形成一方
势力。此时的李白57岁,正隐居在庐山。永王李璘大军东下之际,闻说李白在此。心有异图的永王想借重李白的名望为自己壮色,于是力邀李白下
山入幕。李白此时年事已高,但仍不掩自己的仕途热心,欣然应邀。可能在他的心中,认为自己真正的机会终于来了:当初玄宗召唤的姿势不对,如
今的永王另有倚重。他为李璘作《永王东巡歌》,踌蹰满志的心理表露无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沙。
字里行间,李白以谢安自许,对安抚天下颇有寄望。只可惜诗人的抱负没有得到伸展,不久永王兵败,就是被那个高适打败的,李白被牵连入狱,并
判流放夜郎,后遇赦放还。有加入叛军这件事这件事,我们也可推知,李白真的不合适做官,太理想化了。也许只是因为大唐的朝堂之上不缺少贤臣
名相,而大唐的历史却缺少一个伟大的诗人。对于李白来说虽然没有建功立业,但是却给我们留下光辉灿烂的诗篇,于是世界上少了一个循规蹈矩的
官僚,多了一个“诗仙”。也多了无数浪漫而又充满豪情的华美诗篇让我们背诵,让我们考试。高考对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金陵望汉
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
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
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
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
天一起阅读《李白传》素材一起积累:这样的捐款该不该接受。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的人生之难,但面对生活的挫折崎岖,李白的伟大在于他一
直坚定地向前走着,他始终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也坚信疫情一定会过去,春天一定是万紫千红,充满希望的。杜甫大家好,想到杜甫,我们
就会想到一幅苦难的脸庞,他忧国忧民,饱经沧桑,他心怀家国,生活坎坷。杜甫的笔下似乎都是忧伤和悲苦,即使看到花与鸟他也会说“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在杜甫的笔下描写的都是唐代百姓最真实的生活,他的“三吏三别”描述的是战争带给人民的伤痛,诉说的是诗人的悲天悯人的
情怀。杜甫是那个茅草屋中,瑟瑟发抖却不忘“天下寒士”的老翁,是那个慨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杜陵野老。你一定想不到其
实在杜甫的笔下,也有过风花雪月,也有过小清新的美好,虽然饱经风霜,虽然遭受了太多的挫折,但是诗人的本性就应该是充满想象,充满浪漫的
,于是当杜甫的生活逐渐归于平静,结束了离乱的状态时,杜甫面对优美的风景也能写出一首充满浪漫色彩,自由清新的小诗。第一:少年豪情。我
们心中,似乎已经给杜甫定型为一个凄苦无比,满面忧虑的老头模样。一直在想,难道杜甫没有年轻过吗?当然年轻过,杜甫可以说是出身很好了,
官N代,前半生生活于官宦世家,而唐朝又正处于开元盛世的鼎盛时期,这个阶段根本用不着他来忧国忧民,即便是在科举不中的情况下,他也是一
笑置之,继续去游山玩水,又何来一生都不快乐呢?即便是后半生的杜甫心中也不乏豪气,从下面这几首诗中就能体现出来。《望岳》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就是写在杜甫第一次科考落第后,他并没有什
么挫折感,而是继续自己不羁的漫游生活,当他来到泰山后,写下这首望岳。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堪称是千古名句,既写出了泰山
的高峻,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丝毫不比李白差。还有我们前面天涯共读欣赏过的?首诗:《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
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首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
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即便是书生都渴望上阵杀敌,为国建功,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
来形容是最合适不过了。其实骨子里的豪情,杜甫一直都不曾丧失,只是,国破山河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没有时间打开释放。一
但安宁下来,就会自然地显现出来,比如下面这首《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郊外盖了一间草堂,杜甫虽饱经磨难,但却从没有被生
活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强了,
越老越狂放。刚才我们看来杜甫的豪情,下面我们看杜甫的春天。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你心目中的春天,你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贺知章笔下
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还是孟浩然笔下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亦或是朱熹笔下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特别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向往春天的到来。比如: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
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两首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杜甫结束避难的日子,从梓州返回成都时。因为严武再次镇
蜀——任川西节度使,朋友回来了,一家生活有了依靠,杜甫当时心情不错。第一首写景,第二首抒情。首句“迟日江山丽”,杜甫便从大处落笔
,描绘了草堂所在的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因为春天的来临,白昼渐长,所以这里说迟日。其实,这里真正是描绘春景的仅一个“丽”字,但
正是这个丽字,它便点染了“江山”,使人可以想象出,在阳光的照耀下,四野青绿,繁花似锦的秀丽景色。可见杜甫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读后令
人心旷神怡。“春风花草香”,杜甫选取了春天里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景物,春风、春花、春草进行描绘。可见在杜甫的笔下,这片秀丽的“江山”中
,有和煦的春风,有绽放的百花,有如茵的芳草,更有浓郁的芳香。虽然它只有寥寥5字,但是却将明媚的大好春光展现的淋漓尽致。彷佛我们此刻
就处在这样一个百花齐放、风送花香的画面中。接下来的一句“泥融飞燕子”,杜甫依然选取了春天里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进行描绘,所不同的是,
它是动态景物。众所周知,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的时候,也正是燕子归来,衔泥筑巢的时候。所以这句诗生动的描写,它使整首诗的画面更加充满勃
勃生机,尽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从画面来看,它还有一种动态美。结句“沙暖睡鸳鸯”,即鸳鸯享受春天的温暖,正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
不动。从画面来看,这句诗所描绘的是一种静态景象。它与前面一句,动静相间,相映成趣。同时,鸳鸯沐浴在灿烂阳光下的悠然自适,也正是这个
时候杜甫的自我写照。字里行间流露了杜甫对春天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情。杜甫之乐三,动物情趣。春天到了,燕子都飞回来了,开始衔春
泥筑巢,不过燕子飞来飞去,还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当年诗圣杜甫就深受其苦!燕子在杜甫草堂屋檐筑巢,还在屋里到处搞破坏。诗圣
一气之下写下这首诗,看似句句抱怨,却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宠溺。《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
接飞虫打着人。这群燕子就像是杜甫的老朋友,在杜甫这里一点而不见外。不过其实诗圣或许觉得燕子是客,是在自己家里。说不定燕子还觉得杜甫
是客呢?首句用一个“熟知”开头,一下子就把燕子写活了。这些燕子“熟知茅斋绝低小”,可谓是老熟人了,熟门熟路,一点儿也不怯生。当然这
一句也反映出杜甫的自足与乐天,即便是住在茅屋,却依然是内心温暖。这样的人才喊得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壮语。诗的后两句十分质
朴、天然。“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这两句看似在埋怨燕子捣乱。其实又体现出诗人的博爱和深情,也体现杜甫的品格和精神魅力。
首先,茅屋内只有琴与书,燕子的泥巴反而是增添了书与琴的几分意趣神色。而后一句,往人身上撞的燕子,就更加显得可爱,友好了。或许从某种
意义而言,燕子已经把杜甫当作家人了吧。这对于客居成都的杜甫,一定是极大的安慰吧。杜甫之乐四:邻里和谐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邻里
一家亲,邻居之间的爱是社会的一道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邻居,邻居彼此之间多一份关怀,将会多一份温暖。杜甫在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草堂
居住,他度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他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一位锦里先生,与他很要好,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有一天,已是傍
晚时分,杜甫从他家走出,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南邻》。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
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这一天,我到朱山人家作客,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轻轻
推开院门,看见园子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成熟了。可见这家人的境况虽不算穷人,但也不算上富裕。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
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看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
看见人来了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样的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的掩映下,意
境显得特别清幽,“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也只能容下两三个人。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月色朦胧
中挥手告别……现实社会中,特别在大城市,人们迫于生计,早出晚归,邻里关系关系越来越疏远了,远不如以前亲密。一扇扇冰冷的铁门隔着你和
我,他与她。还好,在这个困难的时候,人性的光辉总会温暖人间,远亲不如近邻嘛,新闻里我们常常能看到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还有一首《
客至》也是表现邻里关系之和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
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首联的这两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色,舍,指杜甫的草堂。诗人说,草堂的南面北面都环绕着绿色的春水,每天都能见到
很多很多的鸥鸟飞来飞去。草堂选在一处如此美丽的地方,绿水环绕,难怪诗人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愉快而心境。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颔联像是自语,又像是对客而谈。这里的“蓬门”指的是用草织成的门。长满花花草草的小路从来没有因为客人到来而打扫过,简朴的草门第一次
为你而打开。诗人的来客一定不凡,因为“花径”从没为客扫,“蓬门”也从未为君开,诗人喜悦的之情已经溢于言表。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
只旧醅。颈联是对客人而言。这里的“旧醅”指陈酒。“无兼味”,指不同味道的菜。诗人兴奋的对着客人絮絮叨叨,我们这里离集市太远了,所以
盘餐的菜品少,没有那么丰富,而我的家境也不宽裕,所以用自已家的陈酒招待大家。后面的话一定是,请大家不要见怪啊。饭桌上推杯换盏和欢声
笑语的热闹场景,已经跃然纸上。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尾联诗人巧妙的转折,让这次欢快的聚会达到了高潮。与客人的饮酒和畅聊,
还不觉得过瘾,又大声的对客人们说,如果还不尽兴,我去把隔壁邻家的老翁叫过来吧,一起举杯对饮,我隔着篱笆就可以把他叫过来。这种场景千
年之后,我们似乎都经历过,喝得不过瘾时,再去敲邻居家的门,把最好的兄弟也请过来,一起喝。体现出他对于邻居的一种和谐相处,也很享受这
样一种淳朴的人际关系。最后,杜甫之乐在于家国情怀。古人有四大喜事,让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有金榜题名时的快意,有洞房花烛夜的胜意,有
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也有他乡遇故知的亲昵。那么,心忧天下的杜甫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首诗读完,战争动乱的气息扑面而
来。安史之乱爆发,半生流离失所。唐代宗宝应二年,那是一个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50多岁的老头子得到了一个令他振奋不已
的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北河南。到底是爱国主义诗人,心中时刻牵挂的是回复祖国山河。听到冀北一带被收复,全家狂喜,迫不及待收拾东西想回家
乡,还把回家的路线早已规划好,似乎已在路上,这是何等开心快乐。我们下一次一起阅读王维的诗意人生王维的诗意人生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
是工于草隶的书法家;他是山水画的“南宗鼻祖”;他是技艺精湛的音乐人;他是修行颇深的佛教徒。翩翩少年时,他玉树临风,如惊鸿一瞥;人到
中年时,他历经坎坷,半官亦半隐;渐至老年时,他看淡红尘,成一代“诗佛”。今天晚上我们一起阅读诗佛王维: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少年成名
。公元715年,王维十五岁,离开山西老家,到京城长安应试。一个15岁的孩子,就在京城开始了“北漂”生活。那时候他精通音律,又会画画
,还会写诗,在京城诗词圈也是很有名气了。公元717年,王维才17岁,已经在京城“北漂”了2年,这年,王维漂泊在洛阳、长安,正值重阳
节,他登到高出,不禁想家了,就写了这首妇孺皆知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二、金榜题名。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繁多,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分量最重的要数“进士”科,当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
考试难度很大,所以,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就相当年轻了。考上进士就意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步跨入庙堂行列了。所以,在唐代要是
能考上个进士中的头名状元,那更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考上进士甚至是状元,对于文人来说,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因为,考上状元,除了和你的才学
有关,更多与你的出身、家族、名气有关。考生的声名、影响及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未曾开考,名次已定。公元716年,十五岁的王维,来
到长安城参加考试。这次考试对王维而言,不过是一场练兵,他并没有如愿以偿。相反在长安城里,王维展示了特过人的才艺。传说有人搞到了一幅
奏乐图,实在弄不清楚图题为何而名。听说王维精通音律书画,那个人辗转找到了王维。“《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王维脱口而出,经人
弹奏后,果然验证了王维的判断,因此,他名声大震。开元十九年,王维准备参加那一年的考试,才艺双全的王维还是心里忐忑——他担心在科举考
试中名落孙山。于是王维通过自己的一个粉丝岐王李范认识了皇帝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看了王维的诗歌,认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可能做了一些推荐,但这是因为科举初创,制度不完善,优秀的考生也需要他人推荐有关。王维还是凭借自己的才华赢得了机会,高中状元。三祸
不单行我们看王维年少成名,科考一帆风顺,我们阅读王维的诗,总觉得他就是不染纤尘的人间雅士。但很奇怪,在那个“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
城不肯会”的盛唐时代,王维为什么选择佛系地活着呢?原来,人生真的没有十全十美,王维中了状元后,很快就被皇帝任命为太乐丞,从此开始进
入仕途。可是由于第一次当官,没什么经验,当太乐丞没多久,在他管理的署衙中,有伶人舞黄狮,被人告发了。这就麻烦了,在唐朝的典礼律令中
,黄狮子这个节目只有皇帝一个人才能舞,其它人舞了就犯禁了,这牵涉到当时敏感的皇位问题,关系着皇权的尊严。所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一定要学好律法,不然的话成了法盲,一不小心就犯法了,就是状元也没有人会同情。尴尬不尴尬,状元是个法盲,因此事受了牵连而被贬谪为济
州司法参军。王维在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中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公元731年,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了,他与妻子少年结发,感情很深,自从妻子走
了以后,一直到王维身死,他都没有再娶。王维最大的劫难发生在公元756年,安禄山攻入长安,唐军无法抵挡,玄宗李隆基携带家眷与王公大臣
仓皇西逃;吏部郎中,给事中王维因为官职略低,没能及时跟上玄宗西逃的大部队,在长安城破之时,不幸被安禄山俘虏;虽然安禄山一介武夫糙汉
一个,但他也深知笼络人心的必要性,要想稳坐长安问鼎天下就必须广纳人才,昔日里唐廷的文人官员是他重点要拉拢的对象。得知王维被俘的消息
后欣喜不已。当时王维名满天下,安禄山迫切想收服王维为自己所用,安禄山委派心腹,多次劝降,还将王维从长安接到洛阳,软禁在普施寺中。王
维此时忠于心中道义不愿迎逢安禄山,想着“武死战、文死谏”,绝不可轻易失节。但是蝼蚁尚且偷生,王维也不欲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他既想活
命,又不愿为安禄山效力,所以他想出一个双全子法,偷偷喝下数碗泻药,企图装病躲过安禄山的招降,但安禄山却没放过他,派人催促王维在一日
内作出决定,摆在王维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做官保命,二是拒绝安禄山,随后被当场赐死,最后他求生欲战胜了一时殉国的冲动,只得无奈妥
协,但他心中依然渴望唐军能打回来拯救天下,写下了《凝碧诗》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
原本是王维即兴而作,没想到日后却被这首诗救了命。平定叛乱后,正因为这首诗的流行,在肃宗朝清算伪职官员的时候挽救了王维的性命和名声,
这还得益于王维的弟弟王缙,他宁愿辞去自己刑部侍郎的官职也要为哥哥脱罪,因着这首诗和王缙的请愿,肃宗破例赦免了王维。获得赦免之后,王
维的官职一升再升,最后任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得到的最高官位,人们又称他为“王右丞”。此时的王维在外人看来仕途通达、人生得意,可他
的政治热情早已消失殆尽,安史之乱连同被迫接受伪职的人生变故对王维影响极大,他在之后的书信中常有自责愧疚之语。四十岁后的王维越发寄情
山水、淡泊度日、亦官亦隐,晚年的他开始“万事不关心”。四佛系情怀。寄情山水的田园生活让王维似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他开始各处旅游,
看到好的景色便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于是大量山水田园诗就这样问世了。比如王维的五言绝句《山中送别》。这首诗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虽然
题材非常普通,但在王维出神入化的笔墨中,这首诗却以短短20个字,构建了一幅独具匠心,令人神远的送别画面。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王维的
这首《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首句“山中相送罢”,它表明了王维已经送走了友人。这里与一般送别诗
最大的区别,便是它没有描写王维和其友人离亭饯别时的情景。而是直接就告诉我们已经送走了友人。至于王维从“相送”到“送罢”这段时间里发
生的种种事情,则一概略去了。紧接着一句“日暮掩柴扉”,王维依然没有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也没有渲染离别时的气氛。而是着重刻画了日
暮时分关上柴门的这么一个举动。如果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那么一定知道虽然送走友人的时候,会有各种不舍。但真正让自己感到孤独或寂寞的时候
,往往是后来回到家中独自一人的时候。所以王维这里略去的那些部分,正是表达水平的高超体现,读后耐人寻味。第三句“春草明年绿”,它是整
首诗的警句。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说:春天的草到了明年便会催生新绿。那么人呢?王维这里明显对友人的离去,感到了一种寂寞与孤独。于是在友
人刚刚离去之时,就迫不及待期盼来年的春草绿,即盼望着友人早日归来,其感情的真挚不言而喻。最后一句“王孙归不归?”则是在王维对其友人
深厚、真挚的感情中,加上了离愁的韵味。虽然王维此时就盼望着友人归来,但至于友人何时归来?能不能归?都是未知数,这就难免会让王维产生
离愁别绪。所谓“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便是指的这类诗句。可谓匠心别运,高人一筹。“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基本特征
,因此王维诗的意境美,便主要体现在景物之传神上面。《临湖亭》就是此类诗作代表之一。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
蓉开。首先,诗的开篇两句“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意思是说,乘坐着轻便的小船,接来尊贵的客人,不慌不忙地在湖上划行,直到湖心亭。
从其意境来看,这两句诗与王维另一首诗《山居秋瞑》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临湖亭》是王维的自我抒怀,《
山居秋瞑》却是从他人着笔。从“轻舸”、“悠悠”二词来看,王维的心情是无比的轻松欢快的。它同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的“两岸猿声啼不
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李诗讲究一个“快”,而王维这首诗却着重“慢”。船行之慢,除了地点的限制外,所表现的
则是一种约上挚友共同游湖的闲情逸致。然后,我们再看这首诗的后两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即王维和挚友来到湖心亭后,便在亭中开怀
畅饮,四周则是一片盛开的莲花。所谓“当轩对尊酒”,便说明王维已经和挚友游湖游到了兴处,才会停下喝酒。而喝酒自然便会有谈话内容,只是
这些细节内容一概略去了。一方面,本身绝句的篇幅就有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营造出“言尽而意无穷”的诗歌魅力。尤其是最后5个字“四面芙
蓉开”,历来被认为是精彩的一笔。这一句除了彰显出景色都开阔外,还凸显了王维等人心境的敞亮。倘若没有这种心境,断然看不到这样的莲花美
景。毕竟一般来说,景色的美丽与否,是随着诗人的心境而变化的。今天我们感知了王维的佛系情怀,明天一起阅读孟浩然任性的一生。这几天我们
知道了李白的难,杜甫的乐,后面会有白居易的洒脱生活,刘禹锡的硬核人生,李贺,李商隐等,敬请关注。孟浩然今天我们感知了王维的佛系情怀
,明天一起阅读孟浩然任性的一生。大家好,前几天,我们共读了李白的艰难,杜甫的开心,也感知了王维的佛系情怀,今天我们一起孟浩然的仕途
情节。首先我们看孟浩然的粉丝团。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俨然是带头大哥,就连狂傲的李白也视其为偶像,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的诗。李白一生恃才傲物,只有别人仰望他的份,杜甫在他眼中亦不过是文艺小青年,但对孟浩然,李白居然化身小迷弟,膜拜!“红
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李白眼里,孟浩然做什么都是好的,都是充满仙气的。他曾不远千里拜访孟浩然,陪孟浩然赏雪,面对偶像李白叹道:“
海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孟浩然的高洁在李白看来宛如明月般高不可攀。两人也曾一起游览溧阳北湖亭,李白将自己的崇拜之情写进诗里,“壮
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更幻想着跟随孟浩然一起手拉手浪荡天涯。我们更熟悉黄鹤楼上,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孟浩
然的船只在水波里渐行渐远,李白久久伫立江边,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须知,李白送别诗中很少有这样深情地表达。但就
算这样,在孟浩然的眼中却感觉不到李白的存在,也许他的粉丝太多了,根本顾及不上李白。就像他的眼里没有杜甫一样。杜甫多次给自己的偶像李
白写诗,但李白却一个劲地向孟浩然示好。的确,在当时,孟浩然的名气太大了,朋友又多,张九龄,张悦,王维,王昌龄等。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
孟,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孟浩然视王维为知音,“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孟浩然故去后,王维痛哭而诗曰:“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
襄阳老,江山空蔡州。”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杜甫不只是李白的迷弟,也是孟浩然的小迷弟。苦闷之际,老杜也感叹:“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
句尽堪传”。可能是由于李白等人给孟浩然的定位,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孟浩然是一个寄情山水,悠然闲适的隐者。听听夜雨,数数落花,会会朋友
,喝点美酒,有时间了就“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几天我们宅在家里,可能最羡慕的就是这样的生活了。但宅在家里太久,我都渴望着出去,盛唐时
期,人人渴望建功立业,“功名待寄凌烟阁”孟浩然才华出众怎么可能没有求仕之心。就像李子柒的诗意生活,令人很是艳羡但每一种美丽背后都有
着不为人知的苦衷。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孟浩然的功名心。二、孟浩然的功名心。学诗歌鉴赏,答案最多的情感恐怕就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
门了。这几乎快成了读不懂的诗歌的标配答案了。确实是,古代诗人那一个不是学富五车,心怀报告之志,想要在官场上一展身手。有人官职宰辅,
如唐代张九龄,李适之,李绅,李德裕,宋代的宋祁,范仲淹,晏殊,王安石等人。有的人封侯拜将,如王昌龄、高适等。那么,孟浩然怎么可能是
一个天生的隐士,我说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归隐,向往隐逸生活的背后往往是现实的痛苦不如意,孟浩然也一样。若不经历沧桑岁月,那来云淡风轻。
下面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解读孟浩然的心迹。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因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竟何待”三字说明诗人曾经是有所待,而“空自归”说明所求无果。诗人到底在追求什么呢?我们
继续往下看。“欲寻芳草去”说明诗人开始有了归隐的动机,但他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惜与故人违"。“知音世所稀”,一语双关,既对好友王
维表示难舍之言,也是暗中叹息世上没有人具备慧眼,看到他满身的才华。在孟浩然的心里曾经是有一座“庙堂”的。只是这座庙堂始终没有对他打
开门,不得不归隐于江湖,守寂寞,掩柴扉。孟浩然有一首题为《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诗,诗中的张丞相就是唐朝名相张九龄。张九龄也是著名诗人
,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流传。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
羡鱼情。孟浩然写这首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张九龄能向朝廷推荐自己。他写太平盛世,写洞庭湖气势动天,其实和李白的《金陵望汉江》中“汉
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一样,暗含着对大唐盛世的赞美,间接含蓄地歌颂的是皇帝和宰相,治国有方,大唐呈现气势恢宏的景象。“徒有羡鱼情”
,“欲济”说明诗人是积极渴望加入这盛世潮流的,只是“无舟楫”,自己无人引荐,报国无门,甚者因为无法报国,感觉白白活在这样一个海晏河
清的太平盛世真是一种耻辱。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
”是谁呢?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最著名的垂钓者,吕尚,渭水河畔,垂钓引来文王,这里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很多人认为这两句是羡慕鱼在水中自
由自在,但此时的孟浩然不是庄子,更不可能在干谒诗中表现出归隐的意思,其实这里是羡慕那些在钓鱼的人,可以受到君王赏识,自己只能在旁边
观看“徒羡”。三、机会来的太突然,往往很难把握。孟浩然其实是有机会的,毕竟朋友圈厉害,他和张九龄与张说两大宰相交情,已足够世人羡
慕的了。况且他还曾经有机会在皇帝李隆基面前一展身手。据传,有一次他与张说正在坐而论诗,李隆基突然摆驾而来。闻讯,孟浩然怕惊了圣驾,
惊慌失措间竟然躲到了床底下。李隆基进屋一看屋子里有两只茶杯,就问:“是谁在啊!”张说忙躬回答:“是孟浩然在谈论他刚写的诗作。”李隆
基也听说过孟浩然。于是孟浩然旧从床底下爬了出来见皇帝。李隆基对文人其实很垂爱的,他的己任宰相都是著名诗人。见了孟浩然,当然要听听他
的诗歌,于是就让他吟诵一首自己的作品,我想此时孟浩然一定是六神无主的,或者丢了魂魄的。要不然我们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一生写了那么
多可偏偏选择了背诵那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大概是很紧张的缘故,或是一时间“脑子短路”,张口背诵新作。没成想,这首诗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让自信网尽天下英才的皇帝听后很不爽。唐玄宗冷冷地盯着孟浩然,然后以冰冷地口气说道:“卿从没向朕求过官,朕也不曾抛弃卿,怎么能冤枉我是‘不才明主弃’呢?”说完,唐玄宗拂袖而去,只留下呆若木鸡的孟浩然,和连连叫苦的张说。就这样,孟浩然尚未进入仕途便被判处“死刑”,此后再没有机会做官。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孟浩然因背身毒疮,最终不治而死,终年52岁。孟浩然的机会不止这一次,全面我们说过,那个李白怕马屁,写“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韩朝宗看不上李白,不愿带李白玩,但韩朝宗看孟浩然不错,打算在他回京述职的时候把孟浩然举荐给朝廷。于是,两人约定好了时间。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等到要走的那天,韩朝宗左等右等也等不到孟浩然,便赶紧派人去寻找,最后发现他跟一帮好朋友在一起“剧饮欢甚”,正喝酒喝得高兴呢!来人好心提醒他,该走啦兄弟,别忘了你还有约定呢。结果孟浩然酒兴上头,竟然决定不去了:“我喝都喝了,哪有空管其他的事儿啊!”(“业已饮,遑恤他!”)气得韩朝宗扔下他自己走了。第一次面试的失败,对孟浩然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就像他诗中所写“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眼前看到的是茫茫一片的江水,“乡泪客中尽”,他的求仕之心也尽了。他已经知道皇帝对自己关上了庙堂之门,自己的世界只有江湖了。还不如浪迹江湖,活个任性洒脱。后来宋代柳永也是这般。当然,他心底还是不能彻底抹去庙堂的影子,在江湖的日子了也会偶尔会想一下: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人间世事沧桑,都是不断变化的;来来往往的凡尘俗事,形成了古今往事,保留在江山各地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可以随意登攀亲临。江水回落,鱼梁洲露水而出;天寒迷濛,云梦泽更显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但读罢碑文我却忍不住泪水沾湿了衣襟。孟浩然为什么会为羊祜而哭?这恐怕依然是他抹不去的追求。羊祜因立下大功才被后人立碑铭记,而自己的呢?一生不能有所作为,很快就如同凡尘俗事一般被后人遗忘,不会有什么“江山留胜迹”了。好在,庙堂没有记住他,山水田园记住了他。心平静下来,就会发现,世界那么大,那儿都挺好: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诗人临水泛舟。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游鱼三五成群追逐嬉戏,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阳中垂钓却悠然自得;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溪水边洗衣、谈笑。诗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和宰相喝酒论诗,遇到皇帝是那么不自在,隐居田园,和友人把酒就开怀多了: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种乡野中的悠闲和快乐,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孟浩然仕途不得志的郁闷。
献花(0)
+1
(本文系乐乐闯天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