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学
2020-04-09 | 阅:  转:  |  分享 
  
引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教师不是随便当的,好教师更不是随便当好的,具有“理想信息、到的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卓越教师的教育
和教学往往都是在正确教育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一旦离开正确的教育观,就难以以德树人,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请思考:关于“教育
”的概念,有两种提问方式:第一种:什么是教育?第二种:教育是什么?请问:这两种提问方式有什么不同?我们本部分的学习主要属于上述的哪
一种提问方式?两种关于教育的提问:“什么是教育”,回答被看作是一种事实描述,阐释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教育是什么”,回答则被看成
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阐释,一旦从这个层面去探讨教育,便产生了教育科学。(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第一章教育第一节从
词源学看教育第二节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含义和教育的本质问题。2.通过认真思考和学习,形成正确的
教育观。3.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教育实践,评析教育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一、我国古代的“教育”甲骨文中的“教”左:上“爻”,下
“子”右:一只手举着一个木棒甲骨文中的“育”甲骨文(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造字本义:孕妇生
字甲骨文中教与育的含义汉语中:“教”和“育”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一般理解为成人一手执杖迫使儿童学习之意,学习的内容在早期主要
输“占卜”,后来主要是“孝”和“善”;“育”一般理解为“妇女生子”,引申为“养育与生长”。甲骨文中的“教”“育”,有管教养之义。“
教育”的词源《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西方英语中的教育英语“教育”的词源“education”起源于拉丁
文西方教育家关于教育的阐述斯宾塞:“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未来)杜威:“教育即生活”,是经验之改造。夸美纽斯:“只有受过恰当
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卢梭: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
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无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
将处在他的地位上”。(人的特点)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
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从教育的词源学分析对我们的启示启示之一:中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儿童要学习外在的规定的立身内
容,强调成人对儿童的养育;英语中的“education”,是“引出”之意,强调自潜在五中引发。中西方教育的词源学分析,反映出东西方
文化的一种深度内在的区别:西方强调将儿童的导引作为教育的内涵,多有“内发”之意,我国古代教育多有“外铄”之意。(外在的规定的内容)
从教育的词源学分析对我们的启示启示之二:无论我国的教育词源还是西方英语中的教育,教与人有关,教育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我们可以将“
人”与“活动”作为界定“教育”概念的起点。对“教育”概念的界定要能够涵盖不同社会、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教育,具有普遍性。
对“教育”概念的界定的目的在于将“教育”这一活动与其它的活动区别开来,认识教育的独特性。延伸思考:既然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深
层次的问题是:教育活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教育活动时是人类独有的活动还是一般动物界也存在这种活动?回答此问题就是在回答教育是一种自然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将会得到“教育是什么的”不同答案。第二节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主要观
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动物界也存在教育;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
育是对动物界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动物保存自己的狩猎等,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主
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第二节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主要观点:孟禄从心理
学的角度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生活的无意识模仿。(遗传,抹杀了教育的目的性)主要代
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教育心理起源说是在对教育生物起源说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存在不足。第二节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3.教育的
劳动起源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第三,教育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变。主要代表人物:苏联的教育家米丁斯基、凯洛夫。从教育的起源分析对我
们的启示启示之一:教育具有社会性;启示之二:人类传递的经验是类经验,第二经验系统,积累经验传递(文字,书籍,著作等);启示之三:教
育活动能够培养人改造环境、改造社会。动物教育的结果不外乎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能独立生存。人类教育的结果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
环境的经验,而且能够培养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进而改造自身,它能使人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从教育的起源分析对我们的启示启示之四:教育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有哪些区别呢?可从两个维度去区
分:对象和目的(1)活动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活动的对象也是人,是一种“人—人”关系。(2)活动目的的特殊性教育活动的
目的是为了通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结论: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这里的人或个体,是指任
何年龄阶段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青少年。2.这里的“影响”是中性词,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理想的教育是向上的、积极的
、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3.个体的社会化即个体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社会的个性化即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兴
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小结:教育的原典精神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制时人民所赋予它的意义。从中西方“教育”概念的
词源分析来看,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和“提
升”人,而不是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第二章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
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要求:教学目的: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2.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
育现象。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学习意义与方法。教学重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家及其思想。教学难点:1
.教育家及其思想。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积极性说起教育,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都有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天天
都在议论教育,可是说起教育学,很多人比较陌生。其实,我们每天在对教育的议论中,都会涉及教育学问题。什么是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学习教育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如何学习和研究教育学?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第二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评价:教育的生
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是,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
的本能行为,没能把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的差别区别开,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二人是有心
理活动,孟禄有鉴于此而立论,有其合理的一面。心理起源说将教育的起源归于人类本能,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才有的活动,是其比生物起源说进步的一面。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评价:劳动起源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请思考:能不能说,施动者和受动者都是人的活动就是教育呢?其他社会活动各有不同的目标:经济活动以利润为目标;文娱活动以消闲为目标;医疗活动以人的身体健康为目标等。
献花(0)
+1
(本文系yang恩首藏)